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19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应用体验之旅第二节王何必曰利练习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

    • 资源ID:1223580       资源大小:1.99M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9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应用体验之旅第二节王何必曰利练习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

    1、- 1 -王何必曰利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孟子遇于石丘 秦、楚之王悦于利B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 何以利吾家C以罢三军之师 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D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苟为后义而先利解析:A.介词,在;介词,对。B.连词,表目的,来;介词,用。C.均为结构助词,的。D.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并列关系。答案:C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何必曰利C先生将何之 D何以利吾家解析:A 项, “然而” ,这样却;B 项, “何必” ,为什么一定;D 项, “家” ,古代卿大夫的封邑。答案:C3下列句子中加点

    2、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B不远千里而来C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解析:A.动词使动用法。B.形容词意动用法。D.名词活用为动词。答案:C4下列句子中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A先生将何之 B秦、楚之王悦于利C孟子见梁惠王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解析:A 项与例句均是宾语前置句。B 项为状语后置句。C 项为正常语序。D 项为状语后置句。答案:A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8 题。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

    3、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 2 -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叟,不远千里而来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B上下交征利 (索取)C弑其君者 (杀害)D苟为后义而先利 (苟且)解析:D 项中的“苟”意为“如果” 。答案:D6下列句子中没有活用词的一项是( )A不远千里而来 B亦将有以利吾国乎C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D王何必曰利解析:A 项,意动用法,以为远;B 项,使动用

    4、法,使获利;C 项,意动用法,以为后。答案:D7下列关于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对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他建议梁惠王绝对不要考虑利,只要做到仁义就可以了。B孟子的关于“仁义”的观点与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见解是一脉相承的。C孟子的“仁义”思想对于我们现在构建和谐社会有很好的指导作用。D这段文字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形象地说明用仁义治国安身有很大好处。解析:A 项中“绝对不要考虑”说法错误。答案:A8如何理解文中“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这两句话的含意?答:_答案:这是孟子对“利

    5、”字对国家的危害的阐述。孟子认为,如果给卿大夫太多的财利,就会使他们产生无尽的贪欲,有了贪欲就会不满足于自己已有的财利,所以,虽然拥有了国- 3 -君的十分之一的财利,也会试图杀害国君,并全部夺取国君的财利。(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 913 题。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孟子梁惠

    6、王上)9这段文字在说理上,除取譬之外,还运用了哪两种说理方法?这样说理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答:_答案:类比、对比;类比揭示实质,对比以显鲜明。10这段文字阐述了孟子怎样的观点?试简要论述(结合课文)。答:_答案:阐述了作者的仁政思想。论述略。11用现代汉语翻译“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并谈谈孟子引用这句话的作用。翻译:_作用:_答案:第一个制造木偶、土偶来殉葬的人,该会断绝后代吧!表明孟子对始作俑者特别憎恨,并视以政杀人者为始作俑者。12下列对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杀人以梃与刃 左右欲刃相如 兽相食,且人恶之 恶在其为民父母也A和相同,和不同B和不同,和相同C和不同,和也不同-

    7、 4 -D和相同,和也相同解析:名词,刀子;动词,杀;厌恶;何,怎么,读 w。答案:C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译文:_(2)为其象人而用之也。译文:_答案:(1)(您的)老百姓面带饥色,城外横着饿死的尸体,这等于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2)因为土偶、木偶像人形,却用来殉葬。参考译文:梁惠王说:“寡人很乐于听从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说:“杀人用木棍和用刀子,有什么区别吗?”梁惠王说:“没什么区别。 ”孟子说:“杀死人用刀子和用政治,有什么区别吗?”梁惠王说:“也没有区别。 ”孟子接着说:“现在,您的厨房里有肥肉,马厩里有健马,可百姓却是面带饥色,城外横

    8、着饿死的尸体,这等于率领着野兽来吃百姓啊。兽类自相残食,人尚感厌恶。身为百姓父母,主持政事却免不了率兽吃人的情况出现,又怎么能做百姓的父母呢?孔子曾说:第一个制作人偶来殉葬的人,该断子绝孙了吧!孔子所痛恨的,是因为土偶、木偶像人形,却用来殉葬。用人偶殉葬,尚且不可,又怎能让百姓活活地饿死呢?”三、语言表达14近日,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我国传统的“节气”是生命的四季,四季的景致莫不附着生命的律动。(1)请你根据示例猜一节气名。示例:谜面:雾散之后冰消融(打一节气)谜底:雨水谜面:三人同日相别离(打一节气)谜底:_(2)模仿示例,从“立春” “惊蛰” “清明” “夏至” “寒露” “霜降”

    9、 “大雪”这几个节气中挑选两个,写两则对节气的个人解读。要求字数相等,意蕴贴切,用上一种修辞手法。示例:大暑骄阳似火,热到极致,繁荫蔽日,蝉歌如雨。_- 5 -_解析:(1)“三人同日”即“春”字, “相别离”有“分开”的意思,即“春分” 。(2)描写的内容要契合节气的特点。答案:(1)春分 (2)立春春已归来,收尽余寒,草长莺飞,花香鸟语。 惊蛰轻雷隐隐,凝聚雨露,万物苏醒,虫叫蛙鸣。15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是苏轼阮郎归初夏中的词句,请展开合理想象,对词句进行生动描写,突出“雨”的作用。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50 个字左右。答:_解析:本题属情景再现型扩展语句题,解题时,首先要把握词句的情景,结合句子中的景物描写,将情景再现出来。 “微雨” “小荷” “榴花”是扩展的关键对象,且要突出“雨”的作用。另外,要注意修辞手法和字数的要求。答案:(示例)初长成的小荷叶,碧绿娇嫩,一阵细雨飘过,荷叶翻转,翩翩起舞;鲜红欲滴的石榴花,经雨一洗,更红得像火焰一般。


    注意事项

    本文(2019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应用体验之旅第二节王何必曰利练习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为本站会员(priceawful19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