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五生态讲义(含解析).doc

    • 资源ID:1223278       资源大小:4.23MB        全文页数:4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五生态讲义(含解析).doc

    1、1生态理清知识联系记清主干术语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植物和某种昆虫卵以及活动能力弱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2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前者能够预测、后者能够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3两种增长模型(1)“J”型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其特点是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 倍)增长(数学模型: Nt N0 t)。 (2)“S”型增长曲线成因:资源和空间条件有限,随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从而使出生率降低、死亡率

    2、升高,直至平衡。4群落的两种结构(1)垂直结构:陆生群落中,决定植物分层的因素是阳光,决定动物分层的因素是栖息空间和食物;水生群落分层的决定因素是光、温度、氧气的垂直分布。(2)水平结构:特点是斑块性和镶嵌性。5两种演替类型(1)初生演替:在从未有任何生物定居过的祼岩、沙丘和湖底开始的演替。(2)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遭破坏,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进行的演替。6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把光能或化学能固定在它们制造的有机物中,2被生物所利用,因此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7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两个关键点(1)食物链的起点都是生产者,即第一营养级总是生产者,

    3、各种动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食物链的末端都是最高营养级(消费者),中间不能间断,且一般不超过 5 个营养级。(2)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8生产者所固定能量的四个去向: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生产者自身生长发育、繁殖,储存于有机物中;一部分随残枝败叶被分解者分解;另一部分则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体内流入第二营养级。9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 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内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主要以 CO2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10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

    4、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等形式。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但也有单向的。生物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1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一般情况下二者呈负相关。1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13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澄清思维误区关注点 1 误认为“动物种群密度调查”都不能用样方法澄清 适合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调查的并不是只

    5、有植物,动物的虫卵、蚯蚓、蝗虫的幼虫、跳蝻及蚜虫等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也可用样方法调查。关注点 2 混淆种群增长率与种群增长速率,并错将 看作增长率澄清 (1)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区别:种群增长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其计算公式为:(这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100%增长率,即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增长的数量(即曲线斜率),其计算公式为:(这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单位时间。假设某一种群的数量在某一单位时间 t(如一年内),由初数量 N0增长到末数量 Nt,则这一单位时间内种群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分别为:增长率(末数初数)/初数10

    6、0%( Nt N0)/N0100%(无单位);3增长速率(末数初数)/单位时间( Nt N0)/t(有单位,如个/年)。“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曲线:(2)对“ ”的理解:Nt N0 t, 表示当年(月、日)种群数量与上一年(月、日)种群数量的比值,即: Nt/Nt1 ,而不是增长率。 1 时,种群数量增大; 1 时,种群数量保持稳定; (A2 E2) B1 C1 D1 B2 B1(B2 B3)A BC D解析:选 C A2表示食草动物的摄入量, B2为食草动物的同化量, A2B2,错误;B1 B2表示能量从植物流向食草动物中除去同化量之外的能量, E2为食草动物的粪便中的

    7、能量, A2 E2为食草动物的同化量,故( B1 B2)(A2 E2),正确; B1表示植物的同化量,B1C1 D1 B2,错误; B1表示植物的同化量,流入下一营养级能量大约只有上一营养级同化量的 10%20%,故 B1(B2 B3),正确。5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下表为甲、乙两个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换情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时期 碳吸收量(kgCa 1 ) 碳释放量(kgCa 1 )甲 1.201014 1.201014乙 1.201014 1.261014A生态系统中碳的吸收主要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碳的释放主要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实现B如果碳释放量远远大

    8、于碳吸收量,会引起温室效应C乙时期属于增长阶段,甲时期属于稳定阶段D乙时期大量植树造林可以使碳的吸收量和释放量趋于平衡解析:选 C 由表中数据可知,甲时期碳吸收量与碳释放量处于平衡状态,生态系统比较稳定;乙时期碳吸收量小于碳释放量,生态系统处于衰退阶段。碳释放量远远大于碳吸收量会引起温室效应,可通过植树造林进行改善。6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B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的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C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29D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解析:选 B 五点取样法适用于圆形或

    9、矩形地块上某些双子叶植物或者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对于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种群密度的调查,应采用等距取样法。杂食性鸟类的食物种类较多,某种食物类型数量的变动对其数量的影响较小。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及系统内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比例。变色龙善于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体色,既利于躲避敌害,又利于捕捉猎物,属于物理信息,并不是在同类生物之间进行信息传递。7科研人员研究了某种定居型蜘蛛(肉食性动物)的能量流动过程,并构建了如图所示模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蜘蛛在生态系统中至少属于第二营养级B流经蜘蛛的总能量是 477.4 kJm2 a1C排粪能和遗体残骸中的能量都属

    10、于蜘蛛同化能的一部分D下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可能会大于 87.7 kJm2 a1解析:选 B 蜘蛛是肉食性动物,在生态系统中至少属于第三营养级;流经蜘蛛的总能量(其所同化的能量)摄食能排粪能2 119.51 642.1477.4(kJm 2 a1 );排粪能属于上一营养级所同化能量中的一部分,不属于蜘蛛的同化能;能量流动逐级递减,上一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生长能)一部分会流入下一个营养级,故下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一定不会大于 87.7 kJm2 a1 。8下列对各种生物类群的调查方法和相关注意事项的叙述,错误的是( )A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应做到随机取样B调查微生物的种群

    11、密度往往采用抽样检测法,取样之前应摇匀C调查活动能力弱的动物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标记物不能过于明显D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采用取样器取样法,可在同一时间分别采集落叶量不同的地域表层土样解析:选 C 种群密度的调查,如果是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一般采用样方法;如果是活动能力较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9(2018金陵中学模拟)在人工鱼塘养殖中,需要不断地清除肉食性的“黑鱼” ,从生态学的观点看,这是为了( )A保持生态平衡B保持生物群落的单一性30C调整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的方向D增加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解析:选 C 在人工鱼塘养殖中,养殖工人要定期清除肉食

    12、性鱼类,是为了使能量尽可能多地流向人工养殖的鱼类;用生态学的观点看,这是为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之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10(2019 届高三苏锡常镇四市调研)如图表示某湖泊生态系统食物关系的一部分,调查发现该湖泊中部分鱼类数量在逐年下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营养级相同的生物间竞争最激烈B该系统中鲇鱼与乌鳢因食物来源丰富而产量最高C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D严格控制鲇鱼与乌鳢的数量可有效提高该湖泊鱼类的产量解析:选 D 营养级相同的生物间不一定有竞争关系,如图中的草鱼和青鳉;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因此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获得的能量越少,产量越低;输入该生

    13、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以及碎屑中含有的化学能;严格控制鲇鱼与乌鳢的数量可有效提高该湖泊鱼类的产量。11(2018扬州一模,多选)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 代表 3 种不同生物物种,物种 a 处于第二营养级,物种 b 处于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而物种 c 捕食物种 a 和物种 b。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碳在甲、乙、丙、丁之间的循环形式为 CO2B图中种间关系为竞争和捕食的有物种 a 和 b、b 和 cC在一定时间内,丙中物种 a 的种群数量增长模型最可能符合“J”型增长模型D图中 a 和 b 之间信息传递的种类可能有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解析:选 BCD 图中甲为大气中的 CO2库,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丁为分解者,


    注意事项

    本文((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五生态讲义(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inwarn12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