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陕西省宝鸡中学2019届高三政治上学期11月模拟考试试题(二)(含解析).doc

    • 资源ID:1223185       资源大小:2.12MB        全文页数:2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陕西省宝鸡中学2019届高三政治上学期11月模拟考试试题(二)(含解析).doc

    1、1陕西省宝鸡中学 2019 届高三政治上学期 11 月模拟考试试题(二)(含解析)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 100 分,考试时间 100 分钟。第 I 卷(选择题共 60 分)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 40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60 分) 。1.漫画火影忍者有一段精彩的话:“每个人都依靠自己的知识和认识,却又被其所束缚,还将这些称之为现实,但知识和认识是非常暧昧的东西,那个现实也许只不过是幻觉。人们都是活在自我意识之中的,你不这样认为吗?”下列句子与这段话所体现的哲理最接近的是A. 从来都没有什么救

    2、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B. 现实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创造的,理念是世界的本原C.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D.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如何存在的尺度,也是非存在者的尺度【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的“人们都是活在自我意识之中的” ,认为“自我意识”决定一切,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A 不合题意,从来都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属于唯物主义的观点;B 不合题意,理念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 不合题意,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强调了哲学的方法论功能;D 符合题意,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如何存在的尺度,也是

    3、非存在者的尺度” ,认为人是万物存在与否的尺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与材料中所体现的哲理最接近。故本题答案为 D。2.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源于理论研究和理论斗争 是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结晶完成了对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A. B. C. D. 【答案】D【解

    4、析】【详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结晶,两项符合题意;实践决定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源于社会实践,同时离不开理论研究和理论斗争,项观点错误;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和螺旋式的上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真理性认识,是对过去实践经验的正确总结,但对新时代以及未来的认识,还需要不断通过实践进行检验、完善,这条认识道路并没有走完,项观点错误。答案选 D。3.人民日报报道,上海交大一科研团队宣布,首次发现脊髓胰高血

    5、糖素样肽-1(GLP-1)受体可产生有效镇痛作用,成为治疗慢性疼痛的新潜在性镇痛靶点分子。事实证明A. 人能够为自然“立法”B. 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C. 世界观对方法论有决定作用D. 科学发现受益于哲学的正确指导【答案】B【解析】【详解】科学家发现新镇痛靶点分子证明世界具有可知性,体现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故 B 正确。A 选项属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故 A 错误;材料没体现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故 C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世界是可知的,没体现正确的哲学对科学的指导,故 D 不符合题意。故选 B。4.历史上关于形神之辩(形体与精神的关系)有诸多不同的观点,东汉哲学家桓谭认为“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

    6、(燃)烛矣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 ;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则说“如果人的身体源于业已存在的有生命的物质,人的精神和灵魂则是上帝直接创造的” 。下列对二者的观点评析正确的是3后者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是错误的 前者属于唯物主义派别,认为没有物质就没有意识 后者属于唯心主义派别,认为意识可以离开物质而存在 前者准确描述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是科学的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东汉哲学家桓谭认为火源于烛,精神源于形体,说明他认为意识源于物质,没有物质就没有意识,是唯物主义观点,项评析正确;约翰保罗二世认为人的精神和灵魂是上帝直接创造的,说明其把客观精神看做精神和灵魂的本源

    7、,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项评析错误;约翰保罗二世认为人的身体源于业已存在的物质,而人的精神和灵魂源于上帝,即人的身体和精神是可以分开的,意识可以离开物质而存在,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项评析正确;桓谭的观点只说明了意识源于物质,没有涉及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并没有准确描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项评析错误。答案选 B。5.中国古代哲学家杨泉提出:“所以立天地者,水也。成天地者,气也。水土之气,升而为天。 ”下列与之相一致的观点是A. 天下万物之理不外乎吾心 B. 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C. 气之所聚,理即在焉,然理终为主 D. 物是观念的集合【答案】B【解析】名言名句体现哲理的题目是哲学选择题中常见的

    8、考法,做这类题目,考生首先要弄懂材料中名言名句的意思,分析其中体现的哲理后再去分析题肢,看哪个选项所体现的哲理与其相符合。 “所以立天地者,水也。成天地者,气也。水土之气,升而为天” 。这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A、D 是主观唯心主义,不适合题意;B 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适合题意;C 是客观唯心主义,不适合题意。【点睛】本题属于名言名句选择题,做好这类题目,需要有一定的文学功底,阅读理解题好题干所表达的意思,同时也需要对已有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排查,从中抽取出符合题意的知识点加以分析对照可见,这类型题目在高考中是算难度较高的题型,但通过同学们有意识的去整理、储备以往书本练习考试中出现的同类型题目也

    9、能做到熟能生巧,提高答题正确率。46.与古代科学技术相适应的是古希腊的朴素唯物主义,与近代牛顿力学相适应的是机械唯物主义,与现代科学相适应的是辩证唯物主义。这说明A. 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 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C.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D. 哲学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答案】C【解析】【详解】 “与古代科学技术相适应的是古希腊的朴素唯物主义,与近代牛顿力学相适应的是机械唯物主义,与现代科学相适应的是辩证唯物主义”,体现了具体科学对哲学的作用,说明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C 项符合题意;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所以并非所有哲学都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A 项观点错误

    10、;材料没有体现哲学的概念,体现的是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B 项不合题意;材料观点体现了具体科学对哲学发展的推动作用,没有体现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D 项不合题意。答案选 C。【点睛】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1)区别: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区别:二者的研究对象不同,哲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或普遍规律。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世界的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两者的关系是普遍和特殊、一般和个别的关系。(2)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7.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诞生的第一

    11、大理论成果。贯穿在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是A. 实事求是B.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C.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D.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答案】B【解析】【详解】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A 项不合题意;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贯穿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B 项符合题意;邓小平理论的5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 项不合题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D 项不合题意。答案选 B。8.哲学的性质注定了它必须做“在黄昏中起飞的猫头鹰”,也就是“事后诸葛亮”;但它一旦产生又可以成为社会变革

    12、的先导,成为“高鸣报晓的雄鸡”,也就是“事前诸葛亮” 。哲学成为“事前诸葛亮”,体现在为社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 直接改造客观世界 批判旧制度和旧思想,更新人的观念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哲学成为“事前诸葛亮” ,意为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体现在批判旧制度和旧思想,更新人的观念,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两项符合题意;人类的生产活动为社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哲学是一种精神力量,不能为社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项不合题意;哲学是一种精神力量,可以通过社会实践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改造客观世界,哲学本身不能直接改造客观世界,项观点错误。答案选

    13、 B。【点睛】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批判功能:哲学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塑造功能:哲学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激励功能:哲学可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9.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知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倒过来就是由自,因此,自由等于由自,由自即是随心所欲” 。这两种观点A. 前者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后者是唯意志论的观点B. 前者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唯心主义的观点C.

    14、 前者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D. 前者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6【答案】A【解析】材料中前者观点承认了规律的客观性,因而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后者认为“自由”就是随心所欲,这是夸大了“意志”的作用,是唯意志论观点,A 项正确;前者观点不是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B 项错误;前者观点承认了规律的客观性,不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后者观点夸大了“意志”的作用,与唯物辩证法观点无关,C 项错误;材料中的这二种观点都与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无关,D 项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 A。10.孟子曰:“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下列与材料蕴含的哲学观

    15、点相同的有“心生法生,心灭法灭。心染则国土染,心净则国土净” 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 事物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 心外无物,天下无一物非吾度内者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孟子的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项观点认为心生万物,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符合题意;项观点认为道生形体、精神,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不合题意;项观点认为“理”生万物,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不合题意;项观点认为心外无物,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符合题意。答案选 D。11.从哲学角度看,下列对漫画猫儿眼的理解正确的是A. 肯定了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B. 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

    16、体分析C. 讽刺了一些人不能实事求是的唯心主义世界观D. 强调了人们的认识总会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答案】C7【解析】本题是漫画类试题,要坚持“漫画要看全、褒贬弄明先、题旨是什么、联系课本选”的原则。通过漫画的标题猫儿眼以及对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缺点的不同认识可以看出,漫画讽刺了一些人不能实事求是,是唯心主义世界观,C 适合题意;A、B、D 均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考点:唯心主义【解题指导】漫画型选择题利用生动形象的漫画对某些思想、行为进行辛辣而又不失幽默的讽刺或赞扬,从而给人以启迪和教育。漫画型选择题总体设计新颖别致、构思精巧,全面考查考生理解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

    17、能力。这种题一般会给出一幅或一组漫画,有的还会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解题一般分成以下几步:首先,要读懂漫画(含漫画标题) 。漫画本身包含了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命题者是想针贬时弊,揭露问题还是想弘扬正气,展示成就。我们可以通过漫画中的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情,言语和其他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漫画标题等去揣摩,把握。把握命题者的真实意图,是我们做好这种题目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在阅读漫画时,要仔细揣摩,要透过漫画中事物的表面现象,特征去抓住其内在的本质,深层次的道理。我们在阅读漫画时,还必须把漫画与书本知识结合起来,多角度联想漫画所折射的教材知识。反对不读漫画,不去仔细揣摩命题者的真实意图,不去联想漫画所折

    18、射的教材知识,只单纯看题肢本身正确与否的错误做法。其次,要读懂题目的选择要求。题目的选择要求往往是限定了知识、答案的范围:是选正确的还是选错误的;是应该坚持的还是应该反对的;是给我们的启示还是反映的什么道理;是经济学的,政治学的,还是哲学的等。此外,还要特别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它往往决定选择题肢的正确与否。12.东汉郑玄的著作易论认为“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这句话总括了易的三种意思:“简易” “变易”和“恒常不变” 。如日月的运行表现出一种非人为的自然,这是简易;其位置、形状却又时时变化,这是“变易” ;然而总是东方出、西方落这是“不易” 。这里的“变易”和“不易”

    19、分别表明万事万物都在运动 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世界是对立统一的8A. B. C. D. 【答案】A【解析】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其位置、形状却又时时变化,这是“变易” ,这是指万事万物都在运动,适合题意;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然而总是东方出、西方落这是“不易” ,这是指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适合题意;不符合材料要求,排除;故本题答案选 A。【点睛】哲学中讲的规律是对各种具体规律共同特性的概括和总结,他不等同于具体规律。哲学中讲的规律和具体规律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13.中国古代无数优美的

    20、诗篇赋予了月亮以不朽的生命。王维诗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张继诗云:“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苏轼诗云:“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上述诗句能反映景随情迁的心境,从哲学上看其原因是A. 不同的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B.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C.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D.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同样是月亮,诗人不同的心情对月亮有不同的反映,诗句是诗人景随情迁的心境的反映,说明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B 正确;A 不是哲学道理,错误;C 是意识的起源,与题意不符;诗人对月亮的反映不是真理,D 错误。考点:意识是人脑对客

    21、观存在的主观映像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景随情迁”的理解和认识,较容易理解,但选项有迷惑性,增加了该题的判断难度,难度适中。14.下表是某机构关于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世界观及其行为表现调查表。表格内容表明阶段 世界观 行为表现幼年 相信一切童话都是真的 极力模仿青年 怀疑一切道理都是假的 总是叛逆9中年 认清了世界的半真半假 处事稳重老年 体会到真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较劲、不折腾,这样才会天天快乐 与世无争A. 只要是具有一定世界观的健全的人都具有哲学思想B. 哲学为人们的活动提供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C. 世界观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D. 在实践中形成的世界观影响着人的认识和

    22、实践活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 说法不对,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哲学需要人们经过系统的学习才能掌握。B 中哲学提供正确的指导,说法不对,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C 中世界观正确地认识,说法不对,世界观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本题图表中“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的世界观及其行为表现” ,充分说明了在实践中形成的世界观影响着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D 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 D。考点:世界观影响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15.“时间去哪里?能否找到它。时间,或许就在心里,就是渐渐懂得了什么是辛苦,什么是责任,什么才叫一个家时间哪里都没去,就在原地等待着,等待着看一幕幕花开的芬芳,等

    23、待着懂得的人去做让它都感到幸福的事情。 ”这启示我们要正确把握好时间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承认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唯一特性只有在时间静止的状态下我们才能感知亲情的可贵 要善于在时间的相对静止中创造和把握当下的幸福A. B. C. D. 【答案】B【解析】“时间哪里都没去,就在原地等待着”这启示我们要正确把握好时间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抓住属于自己的人生幸福,正确;运动不是物质的唯一特性,错误;“只有在时间静止的状态下我们才能感知亲情的可贵”观点绝对,不选;“时间哪里都10没去,就在原地等待着”这启示我们要善于在时间的相对静止中创造和把握当下的幸福,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 B。

    24、【点睛】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根本属性,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不能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把运动与客观实在性混为一谈。16.丹麦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不小心打碎了一个花瓶,但他没有陷入沮丧,他细心地收集起满地的碎片,按重量的数量级分类,由此发现不同的重量级间表现为统一的倍数关系,于是“碎花瓶理论”产生了,并在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物体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碎花瓶理论”之所以具有上述作用,是因为该理论正确揭示了物体破碎的规律,可以指导相关实践活动正确开展 是实践的产物,凝聚了人类的脑力劳动 找到了物体碎片之间关系的共性,对分析具体物体碎片关系具有指导作用 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具有直接现实

    25、性的品格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 “碎花瓶理论”是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被证明了的正确认识,说明其科学揭示了物体破碎的规律,能够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开展,项符合题意;“碎花瓶理论”具体分析了物体碎片之间的关系,找到了物体碎片之间关系的共性,再由共性指导具体的研究,对分析具体物体碎片关系具有指导作用,项符合题意;“碎花瓶理论”之所以具有上述作用,不是因其是实践的产物,凝聚了人类脑力劳动,而是因其正确地揭示了物体破碎的规律,是真理性的认识,项不合题意;实践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而“碎花瓶理论”是一种正确的认识,不能直接引起客观现实的变化,只能通过实践来实现,项观点错误。答案选

    26、D。17.如果遇到不舒服的事可以学着看电影,让电影治愈你。如果你缺乏学习动力,可看幸福终点站 风雨哈佛路 ;如果你对爱失望,可观偷天情缘 初恋 50 次 ;如果你自卑失落,可瞧阿甘正传 肖申克的救赎 ;如果你厌倦生活,可赏在世界的转角遇见爱 搏击俱乐部 。上述说法的哲学依据是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11联系具有普遍性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的“如果遇到不舒服的事可以学着看电影,让电影治愈你” ,从唯物论来看体现了意识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从辩证法来看,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故题肢

    27、正确;故选 C。考点:意识活动的特点、联系的普遍性点评:本题考查了意识活动的特点、联系的普遍性的知识点,需要考生对基础知识熟练掌握。18.四十年前,有一句谚语叫“立夏到小满,种啥都不晚” ,劝农民开春的时候一定要晚耕种。现在,农业专家们却劝农民早耕种, “谷雨到立夏,种啥都不怕” 。这一早一晚的变化源于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认识不断深化体现了人们对气候和耕种关系的认识永无止境启示我们要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说明原来的耕种规律随着气候变化发生了改变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从晚耕种到早耕种的认识变化过程,说明人们对气候和耕种关系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

    28、无止境的过程,项符合题意;从晚耕种到早耕种的认识变化,说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启示我们要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项符合题意;这一变化属于认识的变化,认识的变化源于实践的深化,项观点错误;规律具有客观性,本身不会改变,气候变化是现象,是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项观点错误。答案选 D。19.(2018 年高考江苏卷政治 28)2017 年 11 月,我国科学家成功克隆了两只猕猴。很多人都以为,这项技术的突破并不大,因为 22 年前,美国已经诞生了克隆羊。但实际上,当初的克隆羊采用的是胚胎分裂技术,而中国科学家采用的则是更为先进的体细胞克隆技术。由此可见A.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12

    29、B. 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真理才不会被推翻C.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条件的局限D. 客观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22 年前,美国用胚胎分裂技术克隆羊,22 年后,中国科学家采用更为先进的体细胞克隆技术成功克隆了两只猕猴,这说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ABD 不符合题意。答案为 C。20.从 1971 年的“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到 1980 年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从 2013

    30、 年“单独二孩”政策顺利落地,到 2016 年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我国的生育政策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始终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这一变化表明A. 真理是一个由不正确到正确的逐渐发展过程B. 认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C. 追求真理往往要经历从错误认识到正确认识的多次反复D. 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 A 说法错误,真理向前发展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一个由不正确到正确的逐渐发展过程; B 说法错误,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C 说法错误,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

    31、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而不是经历“从错误认识到正确认识的多次反复”的多次反复; D 符合题意,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变化历程表明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故本题选 D21.“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说完这句话后在乌江边自刎而亡。唐朝诗人杜牧为此嗟叹:“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宋朝政治家王安石则认为:“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可见13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 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的真理性取决于主体本身 不同主体对同一客体的认识具有同样的真理性 主体对

    32、客体的认识受主体的知识、情感和价值观的影响A. B. C. D. 【答案】A【解析】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对事物正确的认识要经过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唐朝诗人杜牧、宋朝政治家王安石对项羽在乌江边自刎而亡认识不同,说明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受主体的知识、情感和价值观的影响。答案为 B考点:本题考查认识具有反复性【名师点睛】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的原因: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主观条件的限制;受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33、。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所以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嘲笑“杞人”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一个由世界 226 位知名气象学家组成的考察组,发布了一份当今“天”的状况的报告,显示:全球每年有 210 亿吨二氧化碳被排入大气,有 50 亿吨矿物变成燃料粉尘、烟雾、有毒气体滞留在大气中,有几百万吨氟利昂挥发升腾到天空。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温室效应加剧,酸雨等异常气候。据此回答下列小题。22. “杞人”的错误在于不懂得A. 物质决定意识 B. 意识可以正确地反映客观事

    34、物C.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D. 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23. 今日之忧“天”不再是无稽之谈了。现在的天空不再让人欢喜而让人忧,这是因为A. 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B. 事物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C. 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14D. 以错误认识指导下的实践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违背了客观规律【答案】22. D 23. D【解析】本题以杞人忧天引出并公布气象学家对当今世界“天”的状况的报告为情境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22 题详解】“杞人忧天”这个成语形容不必要的无根据的忧虑,其错在于,不能正确认识事物,没有把握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故 D 正确;选项 AB

    35、C 均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为 D。【23 题详解】“现在的天空不再让人欢喜而让人忧”是因为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而这种行为是在错误认识引导下造成的,故 D 符合题意;选项 ABC 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故本题答案为D。24.“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警示人们要珍惜年华。古人对时间的体验与此类似的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叹长河之流速,送驰波于东海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警示人们要珍惜年华,从哲学角度看,该观点看到了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子在川上曰

    3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意思是孔子在河边说道,奔流而去的河水是这样匆忙啊!白天黑夜地不停流,与题意要珍惜年华一致,看到了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项符合题意;“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意思是人生令人伤心的往事有多少呢?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看到了事物的相对静止,没看到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项不合题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意思是阳光映射下的彩霞与野鸭一起飞翔,大雨后的江水显得异常的充盈,远远望去,江水似乎和天空连接在一起,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项不合题意;“叹长河之流速,送驰波于东海” ,意思是感叹时间之流速太快,一眨眼就要分开,与题意要珍惜年华一致,看到15

    37、了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项符合题意。答案选 D。25.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各类新型地图产品层出不穷,从事地图服务的单位也由传统的地图出版社向一般出版社、导航电子地图服务提供商、互联网企业等延伸,迫切需要对相关法律法规加以修订。材料告诉我们A.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 实践可以变观念为现实 D.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从事地图服务的单位也由传统的地图出版社向一般出版社、导航电子地图服务提供商、互联网企业等延伸,迫切需要对相关法律法规加

    38、以修订,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ACD 选项在材料中未体现。答案为 B。【点睛】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现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表现为: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26.下列体现实践决定认识道理的有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恩格斯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长体矣荀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

    39、存在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项观点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符合题意;项观点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不合题意;项观点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符合题意;项观点体现了16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不合题意;项观点体现了意识具有能动性,不合题意;项观点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符合题意。综上,三项符合题意。答案选 D。【点睛】实践决定认识。表现 理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

    40、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能够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27.法国科学家声称,经过对比实验发现,喂食转基因玉米的老鼠发生肿瘤的风险更高,寿命更短。报告发出后,某机构展开调查后认为,该科学家研究的手段存在一些不足,其结论不能作为评估转基因玉米健康风险的有效依据。这佐证了任何正确的认识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完善研究手段才能获得正确结论 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A. B. C. D

    41、. 【答案】D【解析】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所以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题中强调转基因研究较为复杂,不能一蹴而就得出正确的结论,说明17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复杂性,同时说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完善研究手段是获得正确结论的因素之一,而

    42、不是唯一手段,选项观点错误,排除。故本题答案选 D。【考点定位】认识的反复性28.前瞻性研究注重对对象的牵连性、影响性、可发展性的把握,对研究对象的本质(潜在性)的挖掘。在当今社会科技迅猛发展的情况下,能够提前把握具有潜力的对象是异常重要的。可见,做好前瞻性研究需要把握研究对象运动中前进上升的必然趋势 分析把握研究对象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推测未来,创造关于研究对象的幻想世界 不断深化对研究对象变化发展规律的认识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事物的发展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但事物的运动则不一定包含前进上升的必然趋势,项观点错误;联系具有多样性,分析各种条件,分析把握研究对象

    43、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从而把握事物间的因果联系,能够提高实践活动的预见性,项符合题意;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创造幻想世界”的观点夸大了意识的作用,犯了主观唯心主义错误,项观点错误;规律是客观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事物间的本质规律,能够提高对未来事物的预见性,项符合题意。答案选 D。29.明史记载,归有光“大吏令不便,辄寝阁不行。有所击断,直行己意” ,即上级的命令不切实际就束之高阁,不去执行。与上司有所争执,就径自照自己的意思办。针对吴淞江下游水旱灾害,归有光重点考察了三江古道,对疏浚吴淞江水道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归有光的做法,给我们提供的可以借鉴的经验是在尊重客观规律

    44、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摆脱上级和书本理论的制约在变化发展的实际中发现和创造规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识和利用事物发展规律A. B. C. D. 18【答案】D【解析】【详解】归有光考察三江古道,形成了规律性的认识,对疏浚吴淞江水道提出的有益见解,是尊重和认识、利用规律的体现,启示我们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项符合题意;“重点考察了三江古道” ,启示我们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识和利用事物发展规律,项符合题意;物质决定意识,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项观点错误;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不能创造规律,项观点错误。答案选 D。30.试

    45、想有一天,只需对着手机说几句话,它便会自动精准识别你的需求, “一站式”轻松解决吃穿住行等问题。这并非幻想, “虚拟助理”正进入人们的生活。最近,百度公司在汉语语音识别方面获得重大突破在安静环境下,汉语普通话语音识别的准确率接近97%。这说明随着科技发展,智能手机能逐渐实现由无意识向有意识转化 随着科技发展,人们的认识不断向前推进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的本领越来越强 认识工具的进步是认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百度公司在汉语语音识别方面获得重大突破,深化发展了人对语音识别技术的认识,说明随着科技发展,人们的认识不断向前推进发展,项

    46、符合题意;语音识别技术是对人类语言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可以“一站式”轻松解决吃穿住行等问题,说明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的本领越来越强,项符合题意;智能手机本身无意识,而是人意识的产物,是模拟人的意识,项观点错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认识工具可以延伸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但不是认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项观点错误。答案选 A。31.如果我们使用“百度知道”搜索古代人物的小传,常可以发现旁边会附有一幅画像。其实古代并没有照相机,这些图像往往是后人根据历史上的记载加以揣摩,画出来的。因此同一人物常会见到好几种差别很大的画像。这表明 人们的意识对对象的反映具有主观

    47、特性19人们认识对象的过程就是创造对象的过程对于没有客观根据的领域,认识的片面性总是不可避免的画像是一种有一定历史根据的艺术再现A. B. C. D. 【答案】C【解析】题中根据历史上的记载“加以揣摩”体现了意识的主观特性,以及有一定历史根据的艺术再现,符合题意;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种反映而不是创造,说法错误;中“没有客观根据的领域”与材料中“根据历史的记载”不相符合,排除。故选 C。32.“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最常用的词,但笔划太多,写起来费力又费时。著名结构学家蔡方荫教授于 1953 年大胆用“人工石”三字合成了“砼”代替“混凝土” ,因为简便易写得到业界认可。 “砼”字的产生过程表明A.

    48、 意识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B. 意识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C. 意识具有社会历史性D. 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答案】A【解析】用“人工石”三字合成了“砼”代替“混凝土” ,简便易写得到业界认可,体现了意识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不是能动的改造世界,A 说法符合题意,B 不符合。C 材料没有体现。D说法不对,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故本题答案选 A。【考点定位】意识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名师点睛】本题以“砼”字的产生过程,考查意识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33.与“入乡随俗”哲学寓意相对立的是随机应变 郑人买履 随心所欲 刮目相看A. B. C. D. 【答案】D20【解析】试题分析:“


    注意事项

    本文(陕西省宝鸡中学2019届高三政治上学期11月模拟考试试题(二)(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registerpick11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