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江西省名校学术联盟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2月教学质量检测考试试题(二)(含解析).doc

    • 资源ID:1222843       资源大小:2.69M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江西省名校学术联盟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2月教学质量检测考试试题(二)(含解析).doc

    1、- 1 -江西省名校学术联盟 2019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 12 月教学质量检测考试试题(二) (含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 3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尚书记载西周“克(能够)明俊(才俊)德,以亲九族;九族即睦,平章(分辨彰明)百姓;百姓昭明,协合万邦。 ”这主要反映了A. 分封制的职责和权限B. 宗法政治的突出特征C. 中央集权的雏形出现D. 中华文化共同体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西周宗法制。解析材料可知,西周“能够明察有才有德之人,使同族人亲密团结。族人亲密和睦了,又明察和表彰有善行的百官,众族的政事辨明

    2、了,又协调万邦诸侯。 ”这表明西周重视血缘、宗族关系,反映出宗法政治的突出特征,因此 B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血缘宗法制,并未主要反映分封制;C 选项错误,西周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材料并未体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 选项错误,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形成是伴随文化的统一实现的,西周时期并未实现文化的统一。故正确答案为 B 选项。2.据史记记载在西汉前期,拥有百万资本的商人较多民间借贷现象较为普遍。如果一年内投入百万巨资,就可以收获二十万利息。由此可以推知,西汉前期A. 商业资本比较活跃B. 重农抑商政策被舍弃C. 商人社会地位提高D. 长途贩运已较为普遍【答案】A【解析】【详解】依

    3、据材料可知,汉代前期民间借贷现象普遍,商业活动频繁,这说明当时商业资本较为活跃,因此 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在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后一直存在于中国封建社会,并未被舍弃;C 选项错误,汉代商人地位仍然较低,材料并未体现商人的社- 2 -会地位;D 选项错误,长途贩运较为普遍是在唐宋时期,材料并未体现此内容。故正确答案为 A 选项。3.欧阳修作易童子问 ,抨击周易系辞 ;李泰伯和司马光则深讥孟子 。他们的做法体现了A. 儒学正统地位严重动摇B. 宋朝的学者有疑古之风C. 北宋学人完全否定儒学D. 司马光开创编年体史书【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欧阳修、李泰伯和司马光等人对

    4、儒家传统经典提出了抨击和质疑,要求理性地审视经典,说明他们具有疑古之风,因此 B 选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欧阳修是北宋大儒,李泰伯是南宋名儒,司马光被奉为儒家三圣之一,他们都信奉儒家,并不否定儒学,他们的疑古辨伪之举也没有动摇儒家的正统地位,因此 A、C 选项错误;D 选项错误,孔子整理的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并非司马光开创,材料内容与编年体史书无关。故正确答案为 B 选项。4.洪武九年(1376 年) ,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将行中书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 、“布政使司” 、 “藩司” ,派布政使到地方掌管一省之民政与财政。明太祖这一改革的主要目的是A. 抑制地方藩王割据

    5、势力B. 提高地方机构的行政效率C. 削弱丞相行政管理职权D. 改变地方权力过大的弊端【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元朝实行中书省制度,集地方军政、财政和民政等大权于一身,权力较大,明太祖将行中书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派布政使到地方掌管一省之民政与财政,分割地方权力,改变了地方权力过大的弊端。因此 D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明太祖朱元璋设立三司的目的是分散地方权力,并非抑制地方藩王的割据势力;B 选项错误,分散地方权力不利于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C 选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削弱地方权力,与中央官员丞相无- 3 -关。故正确答案为 D 选项。5.鸦片战争爆发前后,林则徐组织翻译了大量外国的

    6、政治、法律、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资料,还派人迅速编译了国际法 ,这是西方国际法学著作开始正式传入中国的标志。国际法的编译A. 推动了晚清政治体制变革B. 开启了西方法制中国化的历程C. 适应了与列强斗争的需要D. 奠定了政治近代化的理论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前后中国与西方国家交往增多,林则徐组织编译国际法并将其作为外交斗争的武器,适应了与列强斗争的需要,因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晚清政治体制改革出现在甲午战后,与鸦片战争后林则徐组织编译国际法无关;B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近代国际法被引入中国,不是结合中国国情实现中国化;D 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林

    7、则徐编译国际法的目的是维护君主专制统治,不能为政治近代化奠定理论基础。故正确答案为 C 选项。6.民国初年,辛亥革命一词使用并不广泛,称呼武昌起义至清帝退位这段历史的词汇,名目繁多,如孙中山的“一次革命” “武昌之役”等。1930 年 7 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了革命纪念日简明表和革命纪念日史略及宣传要点 ,此后“辛亥革命”人所共知。据此可知, “辛亥革命”为“人所共知”的原因是A. 孙中山的大力提倡B. 纪念宣传的制度化C. 社会习俗的规范化D. 国民大革命的推动【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1930 年 7 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了革命纪念日简明表和革命纪念日史略及宣

    8、传要点 ,此后“辛亥革命”人所共知。这说明国民政府将“辛亥革命”一词的纪念宣传制度化,从而使它为“人所共知” ,因此 B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30 年 7 月之后“辛亥革命”一词才逐渐为“人所共知” ,而孙中山- 4 -去世于 1925 年 3 月,因此这并非孙中山的提倡;C 选项错误, “辛亥革命”一词的使用与社会习俗无关;D 选项错误,国民大革命结束于 1927 年 7 月 15 日,因此与国民大革命无关。故正确答案为 B 选项。7.1942 年,毛泽东作了组织起来的报告,号召根据地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建立起消费、生产、运输等合作社,并注重“公私兼顾” 、 “军

    9、民兼顾” ,有效地组织群众力量,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大生产运动。根据地的这一做法A. 壮大了国营经济B. 意在减轻民众负担C. 扩大了统一战线D. 发展了根据地经济【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根据地的这一做法有效地组织群众力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了根据地的经济,因此 D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1942 年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新中国并未建立,中国共产党并未取得执政党的地位,根据地合作社不是“国营经济” ;B 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这一做法的目的是将民众有效的组织起来,提高了劳动生产力,推动大生产运动,不是减轻民众负担;C 选项错误,这一做法实施前后根据地军民都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

    10、力量,并未得到扩大。故正确答案为 D 选项。8.下图是苏联专家援建新中国宣传画。这一宣传画主要反映出A. 中苏两国外交的本质特征B. 新中国初期经济建设方针C. 中苏经济合作的主要模式- 5 -D. 工农业生产受到苏联影响【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新中国初期经济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体现了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方针,因此 B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中苏两国外交的本质都是为了维护本国利益,材料并未体现;C 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中苏经济合作的主要模式;D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工业生产,并未体现农业生产的信息。故正确答案为 B 选项。9.梭伦改革时规定除了橄榄油,禁止雅典城邦出

    11、口食品。此外,他还统一了雅典的度量衡,并鼓励外来工匠移民雅典。这些改革措施A. 限制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B. 有利于平民获得民主权利C. 扩大了雅典民主政治范围D. 有利于雅典城邦经济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梭伦改革时禁止城邦内紧缺的食品等物资外流,同时还制定了统一的度量衡,这有利于商品贸易的发展,并鼓励外来工匠移民雅典,促进了雅典的繁荣,因此这些改革措施有利于促进城邦经济的发展,故 D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这些改革措施并非针对奴隶主阶级,没有限制奴隶主阶级的利益;B 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政治民主权利;C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经济方面的建设,并未涉及民主政治。因此正确

    12、答案为 D 选项。10.亚当斯密在 1755 年的一次讲演中提出财富增长三要素:除了和平、便利的税收,以及适度的司法之外,把一个落后国家变成繁荣的国家,就不再需要别的什么了。这一演讲A. 标志着自由主义政策形成B. 促进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C. 扩大了英国政府的行政权D. 有利于英国政治制度的完善【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亚当斯密要求政府减少对经济的行政干预,促进英国经济自由发展,有利于英国政治制度的完善,因此 D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英国自由主义政策形成于- 6 -19 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完成后,与材料中时间不符;B 选项错误,英国工业革命完成于 19 世纪中期,与材料中时间

    13、不符;C 选项错误,亚当斯密的演讲要求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并未要求扩大政府的行政权。故正确答案为 D 选项。11.巴黎公社从 1871 年 3 月 19 日到 5 月 24 日先后颁布了 423 道公告,涉及社会全方位变革的命令与举措。这些公告A. 表明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的政权B. 清除了法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C. 体现了巴黎人民改变法国的迫切性D. 表明巴黎公社反对普鲁士的侵略【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巴黎公社在短短 2 个多月的时间内就颁布了涉及社会全方位变革的423 道公告,这体现了巴黎人民改变法国的迫切性,因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巴黎公社的性质

    14、;B 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巴黎公社是在政权控制的巴黎地区颁布公告,并非是整个法国,依据材料也无法得出这些改革措施和法令的效果;D 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巴黎公社的改革措施是针对普鲁士的侵略。故正确答案为 C 选项。12.下图为 20 世纪 5070 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年平均增长率示意图。图中现象的出现A. 反映了罗斯福新政的影响B. 受益于经济多极化的作用C. 表明欧美发展不平衡加剧D. 体现区域集团化趋势优势- 7 -【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在 5070 年代高速发展,原因主要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及国家对经济干预等,而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是对罗

    15、斯福新政的借鉴,因此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与刚刚出现的经济多极化趋势无必然关系;C 选项错误,20 世纪 50-70 年代美国经济增速放缓,欧洲、日本经济迅速发展,欧美经济发展间的不平衡缩小;D 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此时期日本等国并未参加经济集团,但发展速度较快,这无法体现区域集团化的优势。故正确答案为 A 选项。二、非选择题:共 160 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列宁在新经济政策中,确定自由贸易原则,允许进行小工业商品以及农产品的私人贸易,来促进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没有收回国有的小企业,仍归业主所有,已经国有化的小企业则租给私人或合作社

    16、。简言之,国家经济命脉的大型企业归国家经营,中小型企业归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允许商品流通、自由贸易。当时在苏俄,列宁的指导思想是由“直接过渡”变为“迂回过渡” ,表面上是“退却” ,其实质是在国家的主导下的一种“激进式”的推进。摘编自林毅夫发展战备与经济改革材料二- 8 -据邹东涛等发展和改革蓝皮书编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要分析列宁新经济政策实施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新经济政策相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实施的主要特点。(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经济改革的认识。【答案】 (1)特点:表面“退却”实际是激进式改革;分类制定政策,坚持

    17、国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实施国家资本主义;成就显著但实施短暂;利用商品、货币、市场的手段。(2)不同点:阶段性分明;渐进性和长期性结合;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相结合,逐步完善管理体制;借鉴与创新结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3)认识:改革势在必行;遵循客观规律;必须符合国情;借鉴先进经验;稳步改革;惠及民生;可持续发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析】【详解】 (1)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依据材料“表面上是退却 ,其实质是在国家的主导下的一种激进式的推进。 ”可知列宁新经济政策表面上是“退却” ,但实际上是激进式改革;依据材料“国家经济命脉的大型企业归国家经营,中小型企业归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允许商品流

    18、通、自由贸易。 ”结合所学可知列宁分类制定经济政策,坚持国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实施国家资本主义;结合相关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时间是 1921-1927 年,它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手段发展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实施短暂。(2)分析表格内容可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阶段性分明,从 1978 年至今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时间较长,体现了渐进性和长期性相结合的特征;依据材料内容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可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相结合,逐步完善管理体制;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借鉴苏联新经济政策的经验进行创新,并逐

    19、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3)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必须进行社会改革,进行改革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必须符合国情,也需要借鉴其他国家的改革经验,稳步推进,改革必须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需求,改善民生,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可持续发展等。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9 -材料 盛世危言 ,是中国近代思想家郑观应的重要著作,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 年)正式出版。 盛世危言是一个全面系统地学习西方社会的纲领,它不讳言中国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落后于西方。提出了从政治、经济、教育、舆论、司法等诸方面对中国社

    20、会进行改造的方案。在政治上不但提出了建立议会式的立宪政体,而且提出了将政治公开于传媒,由朝野各方评论,这样才可能使施政臻于完善;在经济上郑氏主张由民间组建工商业团体,大力发展现代工业;在教育上,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有新见解;在司法上他指出了中国的法律和法律的运用无不体现了黑暗与残暴,所以须得向西方学习,他说:“西人每论中国用刑残忍,不若外国宽严有制,故不得不舍中而言外,取外而酌中。 ”光绪二十一年,江苏布政使臣邓华煕曾将盛世危言五卷本推荐给光绪,光绪批示印制 2000 部,分发给各省官员该书印刷达十余万部之多,并成为科举士子的必读参考书籍,它是中国近代出版史上版本最多的书。摘编自易惠莉郑观应

    21、评传书评,即评论并介绍书籍的文章。请以郑观应评传中关于盛世危言的相关内容和评述,撰书评概要。概要要包括论题、背景、内容特点和影响。 (要求:论题内容简眀扼要,联系材料,史论结合,不得摘抄材料。)【答案】示例 1 论题:中国思想界的转折盛世危言背景:洋务运动,民族工业兴起和发展,列强侵华,民族危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内容特点:从“中体西用”发展到学习西方政治、经济、教育、法律等,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社会制度,并初步形成体系。影响:触及上层统治者,推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影响深远。示例 2 论题:盛世危言简评示例 3 论题:郑观应与盛世危言示例 4 论题:盛世危言历史考

    22、查及千秋功业【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撰写盛世危言的书评概要,包括论题、背景、内容特点和影响等。依据材料内容可知盛世危言全面地提出了从政治、经济、教育、舆论、司法等诸方面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的方案。 盛世危言出版于洋务运动失败之后,洋务运动- 10 -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促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出现,而列强侵略的加剧使得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制度方面的变革,从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发展为全面学习西方政治、经济、教育、法律等,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社会制度,并初步形成体系。可得出“盛世危言是中国思想界的转折”的论题,依据材料可知该书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上层统治者,推动了维新变法的进程,并促进了之后的

    23、辛亥革命和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影响深远。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光绪十六年(1890 年)清政府为制造枪炮需要,向英国购进 3 吨酸性炼钢平炉1 座,在官办的江南制造局建造炼钢厂。翌年投产,日产钢 10 吨,开上海钢铁工业之先河。光绪二十年至二十一年,在城南高昌庙地区(今制造局路)辟地 27 亩,建设新的炼钢厂,又购进 15 吨酸性炼钢平炉 1 座,并陆续购置 1 吨转炉一座,1.5 吨、3 吨电炉各一座,直径400914 毫米轧钢机 4 套、冷轧机 5 套、卷铁皮机 1 台,2000 吨水压机 1 座等设备,生产圆钢、方钢、扁钢、角钢、工字钢、6-18

    24、 毫米钢板、枪筒钢、炮筒钢等,供制造枪支、快炮、舰艇及其他机件等军需之用。投产 5 年产钢 7989 吨,最高年产量 2056 吨。因其所产枪炮长期落后,抑制了炼钢生产,光绪二十四年后,钢年产量下降到 500600 吨,炼钢厂陷入一蹶不振的局面。后该厂几经易名,独立建制为上海炼钢厂,于抗日战争前夕,主要生产设备迁往重庆,结束了上海首家钢铁企业的历史。摘编自张明洋务运动与上海钢铁工业的兴起材料二 1811 年,德国弗里德里希克虏伯在埃森城建造一个小熔铁炉,发明了一种生产铸钢的新方法。19 世纪 40 年代以后,铁路建设对铁轨、机车和车皮制造等需求的刺激推动了徳国钢铁工业快速发展。1851 年,老

    25、克虏伯长子阿尔弗里特克虏伯他在伦敦世界博览会上展出一件铸钢炮筒。1859 年,普鲁士政府一次向他订购 300 门野战炮。因此,克虏伯的钢材世界闻名。1862-1863 年,他建立了欧陆上第一家酸性转炉钢厂。70 年代后徳国引进了这一新技术,1865 年,徳国巴哈曼勒斯曼发明了轧制无缝钢管的工艺和设备,填补了钢材加工的一个空白,在当时引起过轰动。1867 年克虏伯父子发明了坩埚法,进一步推动了冶金工业的发展。在 80 年代,德国采用托马斯一吉尔克莱斯碱性转炉炼钢法。摘编自二百年历史的德国钢铁工业回顾(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重视钢铁工业的目的,并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

    26、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与德国钢铁工业发展的不同点。【答案】 (1)目的:推动洋务运动发展、满足军需,巩固统治;影响:暂时稳定了清朝统治,- 11 -客观上促进了近代化发展。(2)不同点:从经营方式上看前者是封建式经营,后者是资本主义方式;从主要目标上看前者是巩固政权,后者主要是对外扩张;从历史结果上看前者主观意图没有实现,后者促进了德国经济发展和对外扩张。【解析】【详解】 (1)依据材料“光绪十六年(1890 年)清政府为制造枪炮需要供制造枪支、快炮、舰艇及其他机件等军需之用”结合洋务运动相关所学可知清政府重视钢铁工业是为了满足军事需要,推动洋务运动的发展,巩固统治。结合上述问题的作答和洋务运动的影响相关所学可知清政府重视发展钢铁工业暂时稳定了清朝统治,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2)从经营方式上看,依据材料一可知中国钢铁工业首先在封建性质的官办工厂中出现,依据材料二可知德国钢铁工业是私人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从发展目的上看,依据第一问的作答可知中国钢铁工业的建设是为了巩固统治,结合德意志国家的发展历程可知德国钢铁工业建设主要为对外战争扩张服务;从发展结果来看,结合所学可知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并未实现维护政府统治的意图,而德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德国经济发展和对外扩张。- 12 -


    注意事项

    本文(江西省名校学术联盟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2月教学质量检测考试试题(二)(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ideacase15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