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玉溪一中 2018-2019 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物理学科试卷一、选择题1.关于质点的说法,正确的是:A. 比赛中的花样滑冰运动员,可以看作质点 B. 研究地球自转,地球可以当作质点C. 平动的物体一定可以当作质点 D. 研究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地球可以当作质点【答案】D【解析】【详解】研究正在比赛中的花样滑冰运动员时,运动员不能看成质点,否则没有动作,故A 错误;研究地球的自转运动时,不能当作质点来处理,故 B 错误;如果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属于无关或次要因素时,就可以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把物体看做质点,与物体做平抛运动还是转动无关,故 C 错误;研究公转的地球,地球的大小和
2、形状可以忽略,能看成质点,故 D 正确。所以 D 正确,ABC 错误。2.关于时间间隔和时刻,说法正确的是:A. 0.01 秒很短,所以它表示一个时刻 B. 第 3 秒表示时间间隔,间隔的长度为 3 秒C. 3 秒末与 2 秒初这两个时刻相距 2 秒的间隔 D. 飞机直到 16 点才起飞,这里的 16点指时间间隔【答案】C【解析】【详解】时间是指时间的长度,在时间轴上对应一段距离,虽然 0.01 秒很短,但是 0.01秒也是时间,故 A 错误;第 3 秒指 1s 的时间长度,故 B 错误;3 秒末与 2 秒初这两个时刻相距 2 秒的间隔,故 C 正确;飞机直到 16 点才起飞,这里的 16 点
3、指时刻,故 D 错误。所以 C 正确,ABD 错误。3.关于加速度表达式 a 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叫速度的变化率,也就是速度变化的大小 B. v 的方向不一定与加速度 a 的方向相同C. 只要速度有变化, 就一定不为 0 D. 加速度 a 与 v 成正比,与 t 成反比【答案】C2【解析】【详解】 叫速度的变化率,也就是物体的加速度,故 A 错误; v 的方向一定与加速度a 的方向相同,故 B 错误;根据加速度表达式 a ,可知只要速度有变化, 就一定不为 0,故 C 正确;加速度表达式 a 采用的是比值定义法,加速度的大小与 v、 t 无关,故 D 错误。所以 C 正确,ABD 错误
4、。4.关于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 平均速度一定等于初速度与末速度的平均值B. 极短的时间 t 内的平均速度,就可认为等于 t 内任意时刻的瞬时速度C. 平均速度为 0 的物体,一定始终处于静止状态D. 任意时刻瞬时速度都相等的两个物体,它们的平均速度不一定相等【答案】B【解析】【详解】只有匀加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才等于初速度与末速度的平均值,故 A 错误;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式: ,可知极短的时间 t 内的平均速度,就可认为等于 t 内任意时刻的瞬时速度,故 B 正确;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反应物体的运动,平均速度为零,只能说明物体在一段时间内回到了出发点;不能说明物体一定静止,故
5、C 错误;任意时刻瞬时速度都相等的两个物体,它们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位移相等,所以它们的平均速度一定相等,故 D 错误。所以 B 正确,ACD 错误。5.如图所示,为一物体运动的 x t 图像(位移时间图像) ,由图像可知:A. 物体做曲线运动 B. 物体一直朝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C. 物体以某一速率做往复运动 D. 第 2 秒末,物体的速度方向发生改变【答案】C【解析】【详解】分析一个周期内物体的运动情况:0-1s 内,物体从原点出发沿正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1-2s 内,物体沿负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2s 末回到出发点;2-3s 内,物体从原点出发沿负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3-4s 内,物体沿正方向
6、做匀速直线运动,4s 末返回原点。3由于图线斜率大小不变,则物体的速率不变。所以物体做速率不变的往复运动,故 C 正确,ABD 错误。6.一辆沿笔直公路匀加速行驶的汽车,经过路旁两根相距 80 m 的电线杆共用 5 s 时间,它经过第 1 根电线杆时的速度为 15 m/s,则经过第 2 根电线杆时的速度为:A. 16m/s B. 17m/s C. 18 m/s D. 19m/s【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 ,所以 ,所以第 1 根电线杆时的速度为 5m/s,答案为 D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点评:本题考查了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推论,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求解。7.
7、以 v0 =18m/s 的速度匀速行驶的汽车,突然刹车,刹车过程中汽车的加速度大小为 a =6 m/s2,则刹车后直至停止的过程中,说法正确的是:A. 前 4 s 内的位移是 24 m B. 前 3 内的位移是 27mC. 第 1 s 末速度的大小是 24 m/s D. 第 3 秒内的位移为 6m【答案】B【解析】【详解】汽车速度减为零的时间: ,4s 内的位移等于 3s 内的位移为:,故 A 错误,B 正确;1s 末的速度 v=v0+at=18-61m/s=12m/s,故C 错误;根据位移时间公式可得第 3 秒内的位移为:,故 D 错误。所以 B 正确,ACD 错误。8.两辆完全相同的汽车,
8、沿水平直路一前一后同向匀速行驶,速度均为 v0,若前车突然以恒定的加速度刹车,在它刚停住时,后车以前车刹车时的加速度开始刹车。已知每辆车在刹车过程中所行驶的距离均为 s,若要保证两车在上述情况中不相撞,则两车在匀速行驶时保持的距离至少为:4A. 3s B. s C. 4s D. 2s【答案】D【解析】【详解】两辆完全相同的汽车,刹车时加速度相同,刹车位移也相同为 s,设加速度大小为 a,前车刹车的时间为: ,刹车位移为: ,在此时间内,后车做匀速运动,位移为 ,所以 x=2s,此后后车刹车,刹车位移也为 s,要保持两车在上述情况中不相撞,则两车在匀速行驶时保持的距离至少应为 x=x+s-s=x
9、=2s,故 D 正确,ABC 错误。二、多项选择题9.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的大小为 2 m/s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每间隔 1 秒,物体的速度就增大 2m/sB. 物体在任意一秒内的末速度一定是该秒内初速度的 2 倍C. 每间隔 0.5 秒,物体的速度不一定增大 1m/sD. 物体在第 3 秒末的速度比在第 2 秒初的速度大 4m/s【答案】AD【解析】【详解】每秒钟的速度增加量为 v=a t=21m/s=2m/s,故 A 正确;物体在任意一秒末的速度一定比前秒末的速度大 2m/s,不是 2 倍,故 B 错误;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每间隔0.5 秒,物体的速度一定增大 1m/s
10、,故 C 错误;第 3 秒末与第 2 秒初的时间间隔是 2 秒,所以物体在第 3 秒末的速度比在第 2 秒初的速度大 4m/s,故 D 正确。所以 AD 正确,BC 错误。10.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时刻速度大小为 2m/s, 1 s 后的速度大小变为 12 m/s,在这 1 s 内物体的加速度大小可能为:A. 可能等于 10 m/s2 B. 可能小于 10 m/s2 C. 一定等于 10 m/s2 D. 可能等于14m/s2【答案】AD【解析】【详解】当 1s 后的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同,则加速度: ,当51s 后的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则加速度: ,故 AD 正确,所以 AD 正
11、确,BC 错误。11.物体做直线运动,速度时间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以判断:A. 第 1 s 末物体的速度方向改变B. 第 2s 末物体的速度方向改变C. 第 2s 末物体的加速度为 0D. 第 3 s 末和第 5 s 末物体的所处的位置相同【答案】BD【解析】【详解】1s 末前后对应的速度均为正,所以速度方向未该改变,故 A 错误;2s 前物体沿正向运动,2s 后物体沿负向运动,所以第 2s 末物体的速度方向改变,故 B 正确;速度-时间图象的“斜率”等于加速度,由图可知第 2s 末物体的加速度不为 0,故 C 错误;第 3s 末到第 4s 末的位移和第 4s 末到第 5s 末的位移等大反向
12、,即第 3s 末到第 5s 末物体的位移为零,故第 3s 末和第 5s 末物体的位置相同,故 D 正确。所以 BD 正确,AC 错误。12.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同时运动,它们 v t 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 4s 末甲乙两物体相遇 B. 4 s 末甲乙相距最远C. 从图像上可知,6s 末,甲仍然在乙的前方 D. 6 s 末甲乙两物体相遇【答案】BC【解析】【详解】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由图可知 0-4s 内甲的位移大于乙的位移,所以 4s 末甲在乙物体的前面,故 A 错误;由图可知,在 04s 内,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两物体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46 s
13、 内,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两物体之间的距离逐渐6减小,所以 4 s 末甲乙相距最远,故 B 正确;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由图可知 0-6s 内甲的位移大于乙的位移,所以 6s 末甲仍然在乙物体的前面,故 C 正确,D 错误。所以 BC 正确,AD 错误。13.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它的加速度大小为 a,初速度大小为 v0,经过时间 t 速度减小到零,则它在这段时间内的位移大小可用下列哪些式子表示( )A. B. C. D. 【答案】BCD【解析】试题分析: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可知在这段时间内的位移为 v0t at2,要注意a 字母中已经包含正负号,B 对;把末速度为零的匀减
14、速看做反方向的匀加速,可知位移公式为 at2,D 对;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所以位移为 ,C 对;A 错考点:考查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公式的记忆、理解和灵活应用的能力,其中注意的是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可利用逆向思维法,看做反方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14.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先后经过空中 M,N 两点时的速度分别为 v1和 v2 ,重力加速度为 g, 则 :A. MN 的间距为 B. 经过 MN 所需时间为C. 经过 MN 的平均速度为 D. 经过 MN 位置中点时的瞬时速度为【答案】ABC【解析】试题分析: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得 选项 A 对。
15、匀变7速直线运动 ,即 选项 B 对。匀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选项 C 对。而位移中点的速度 选项 D 错。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三、实验题15.电磁打点计时器是高中物理中重要的实验仪器,常用于研究纸带的运动问题(1)我们实验室所使用的电磁打点计时器采用的电源是 6V 以下的交流电,每隔_秒打一个点(2)某同学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用打点计时器记录了被小车拖动的纸带的运动情况,在纸带上依次确定出 A、 B、 C、 D、 E 五个计数点其相邻点间的距离如图所示,每相邻的计数点之间还有 4 个打点未标出,相邻两点的距离分别为 AB=2.87 cm, BC=
16、4.32cm, CD=5.78 cm, DE=7.22cm.,如图:由纸带上的数据,算出打 C 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是_m/s(保留三位有效数字)(3)用逐差法求得的纸带的加速度为_ m/s 2 (保留三位有效数字)【答案】 (1). 0.02 (2). 0.505 (3). 1.45【解析】【详解】 (1)交流电的频率是 50Hz,所以每隔 0.02 秒打一个点.(2)每两个相邻的计数点之间还有 4 个计时点未标出,所以相邻的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0.10s;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时间中点的速度等于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可以求出打纸带上 C 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大小为: 。(3)相邻两点的距离分别为
17、 x1、 x2、 x3、 x4,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公式 x=aT2可以求出加速度的大小,得: x3-x1=2a1T2 , x4-x2=2a2T2 ,为了更加准确的求解加速度,我们对两个加速度取平均值: ,即小车运动的加速度计算表达式为: ,代入数据解得: 。816.图中装置可用来探究物块的运动情况,细线平行于桌面,遮光片的宽度为 d,两光电门AB 之间的距离为 s,让物块从光电门 A 的左侧由静止释放,分别测出遮光片通过光电门A、 B 所用的遮光时间分别为 tA和 tB,用遮光片通过光电门的平均速度表示遮光片竖直中线通过光电门时的瞬时速度。利用实验中测出的物理量符号写出:(1)遮光片到达
18、光电门 A 处瞬时速度 VA=_(2)物块运动的加速度 a=_。(3)遮光片通过光电门的平均速度_(填“大于” 、 “等于”或“小于” )遮光片竖直中线通过光电门的瞬时速度。【答案】 (1). (2). (3). 小于【解析】【详解】 (1)物块经过 A 点时的速度: 。(2)物块经过 B 点时的速度: ,物块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由速度位移公式得: vB2-vA2=2as,解得加速度为: .(3)遮光片通过光电门的平均速度认为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而物块做加速运动前一半的时间内的位移小于后一半时间内的位移,所以时间到一半时,遮光片的中线尚未到达光电门,所以遮光片通过光电门的平均速度小于遮光片竖
19、直中线通过光电门的瞬时速度四、计算题17.矿井里的升降机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运动,经过 3 s,它的速度达到 3 m/s;然后做匀速运动,经过 6 s;再做匀减速运动,3 s 后停止。求升降机上升的高度,并画出它的速度图象。【答案】27m9【解析】试题分析:升降机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3 分)解法一:升降机匀加速直线运动过程和匀减速直线运动过程的平均速度可以表示成“初末速度和的一半” ,上升过程中(1 分)匀速运动过程中(1 分)匀减速直线运动过程中(1 分)综上可知,升降机上升的高度为(2 分)解法二:速度时间图像与坐标轴所围成的面积等于该过程中的位移,即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公式、图像
20、18.一滑块以初速度 v0=1m/s 开始从斜面顶端匀加速下滑,第 4s 末的速度为 5m/s,求:(1)滑块下滑时的加速度;(2)第 3s 末的速度;(3)第 3s 内的位移。【答案】(1) (2)4m/s (3) 3.5 m【解析】【分析】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公式求出滑块下滑时的加速度;根据速度时间公式求出第103s 末的速度。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公式求出前 2s、前 3s 内的位移,由此求解第 3s 的位移。【详解】 (1)由 vt=v0+at 可得: a(2)根据 vt= v0+at可得,第 3s 末的速度: v3=(1+13) m/s=4m/s;(3)根据 x= 可得
21、,前 2s 内的位移 x1=(12+ 122) m=4m前 3s 内的位移 x2=(13+ 132) m=7.5m第 3s 内的位移 x=x2-x1=3.5 m。【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公式、位移时间公式,并能灵活运用。19.跳伞运动员从 350 m 高空离开飞机由静止开始下降,最初未打开伞,自由下落一段距离后才打开伞,打开伞后以大小为 2 m/s2的加速度匀减速下降,到达地面时速度为 4 m/s,求跳伞运动员自由下降的高度。 (重力加速度 g 取 10m/s2)【答案】59 m【解析】【分析】运动员运动过程比较复杂,不是单一的匀变速运动,开始做自由落体运动,然后做匀
22、减速运动,根据其运动形式列相应的方程求解即可。【详解】设运动员自由下落的高度为 h1,做减速运动的高度为 h2。则有: h1 + h2 = 350 m 自由下落阶段:2 gh1 = v 减速下落阶段:2 ah2 = v v 联立以上并代入数据解得: h1 = 59 m【点睛】复杂运动过程都是由简单过程组成的,因此解答复杂运动问题,关键是分析清楚其运动过程,搞清运动形式,然后根据相应规律列方程求解。20.甲、乙两辆汽车沿平直公路同向匀速行驶,甲车在乙车前面,它们之间相距 s080 m,速度均为 v016m/s。某时刻,甲车刹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 a=4 m/s2,而乙一直做匀速直线运
23、动。从此时刻起,求:(1)甲车经过多长时间停止运动?11(2)当甲车静止时,甲、乙两辆汽车之间的距离为多大?(3)从甲开始刹车时计时,经多长时间两车相遇?【答案】(1)4 s (2)48 m (3)7s【解析】【分析】根据速度时间公式即可求出甲车停止运动经历的时间;当甲车静止时,分别求出甲乙两车的位移,再根据位移关系求出甲乙两车间的距离;已求出甲车停止的时间,再去求出停止后还需多长时间追上,两个时间之和即是所求的时间。【详解】(1)甲车停止运动的时间 t1 =4s(2)时间 t1内,甲车做匀减速的位移 x 甲 32m 乙车的位移 x 乙 v0t164m 两车相距 x )80m-(64-32)m=48 m 故当甲车静止时,甲、乙两辆汽车之间的距离为 48 m.(3)乙车还需时间 t2 =3s 所以共需要 t=t1+t2=7s【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公式 v=v0+at 以及位移公式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