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一、基础巩固1对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无人会,登临意(领会)B倩何人唤取(请)C可怜无数山(值得同情,怜悯)D遥岑远目(眺望)解析:选 C C 项,可怜:可惜。2旧体诗词要讲究平仄、押韵,有时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或者为了取得特殊的表达效果,句子里常有倒置语序的情况。下列句子中语序调整错误的一项是( )A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B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四十三年,犹记望中,扬州路烽火C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千古江山,无觅英雄,孙仲谋处D遥岑远目,献愁供恨远目遥岑,献愁供恨解析:选
2、 B B 项,应为“望中犹记,四十三年,扬州路烽火” 。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夏夜的西湖边,热闹的不仅是那些可爱的小生灵,更有璀璨的华灯和络绎的游人。B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到现在我才知道,原来桂花的风骨,在于它的孤傲;桂花的品格,在于它的清幽。C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高亢的乐声响彻苍穹,回荡在黄沙漫漫的高原上,也打动了他那颗布满伤痕的心。D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在异乡忙于追梦的游子,又怎能体会到母亲在故乡的牵挂和守望呢?解析:选 C A 项,词句出自北宋词人辛弃疾的词西江月
3、夜行黄沙道中 ,用反衬手法表现的是乡村深夜的清幽宁静景色,故不适用于“热闹”的西湖夏夜;B 项,诗句出自宋朝诗人林和靖的七律山园小梅 ,是写梅花的疏朗与幽香,不能用来描写桂花;D 项,词句出自宋朝词人李清照的词一剪梅 ,适用于“爱情” ,而非“亲情” 。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郁孤台下清江水,_。_,可怜无数山。(2)青山遮不住,_。_,山深闻鹧鸪。(3)_,水随天去秋无际。(4)_,_,江南游子。2答案:(1)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2)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3)楚天千里清秋(4)落日楼头 断鸿声里二、拓展阅读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清 平 乐检校 山园
4、,书所见辛弃疾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 初熟。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注 检校:检查。床头:指酿酒的槽架。(1)这首词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词人“万事从今足”的心态?答:_(2)下片描写了一个特写镜头,请赏析其中的“偷”和“看”两个字的妙处。答:_答案:(1)“连云松竹” ,是欣赏大自然美景,写的是精神上的满足。分肉送酒,梨枣丰收,写物质上的满足。(2)一个“偷”字,写出了贪嘴孩子的天真童趣和心虚胆怯、唯恐被人发现的神情。一个“看”字,既有观看之意,又有看护之意,表现了词人对“偷”梨和枣的儿童的喜欢、爱护之情。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
5、)题。一剪梅中秋无月辛弃疾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惟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忆对”三句是回忆以前那个花好月圆的中秋节情景:天晴风静,皓月当空,桂花3飘香,饮酒乐甚,心情非常舒畅。B “今宵”三句,写今夜无月的情景,但词人并未直接写出,而是说今晚饮酒还是和以前一样,只不过云雨却打湿了纱窗。C “花在杯中” “月在杯中” “云湿纱窗” “雨湿纱窗”等句,作者浓墨重彩地勾画出花月掩映杯酒和云雨沾湿纱窗的景色。D “浑欲”三句说词人因不见明月而忧愁,真想乘
6、风上天去问个究竟,为什么中秋之夜没有月亮呢?但“路也难通,信也难通” ,想问也问不成。E这是一首描写中秋赏月未得的词。上阕运用反衬和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出今宵中秋无月的遗憾;而下阕则写赏月不得的愁绪。解析:选 CE C 项, “浓墨重彩”有误,应是运用白描手法;E 项, “反衬”不正确,应为对比。(2)全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_解析:抓住这首词的关键词句进行分析, “云湿纱窗,雨湿纱窗”写作者无月可赏的落寞;“路也难通,信也难通”写词人壮志难酬的郁愤;“杯且从容,歌且从容”写作者借酒浇愁排遣郁愤的洒脱。答案:无月可赏的落寞。往昔花好月圆,今宵赏月不得、丹桂不见,唯有“烛花红”
7、 。欲诉无门的郁愤。欲问“化工” ,但“路也难通,信也难通” ,明咏中秋无月,实叹世路艰难、壮志难酬。自我宽慰的洒脱。现实无奈,只能暂凭杯酒、歌舞排遣落寞和郁愤。三、语言表达7将下面一句话改写成一个以“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书”为开头的单句,可适当增减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辛弃疾初来南方任职,对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曾赞许过他的英勇行为,所以他在这一时期,曾热情洋溢地写出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书。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书_解析:本题考查变换句式中的重组句子。改变句子原来的结构,重新确定主语、谓语和宾语,但并不改变原意,是该类题目考查的特点。解答这类题目时,考生要特别注意分4析原
8、句的层次关系,根据题目要求改变原句句式,同时要相应地变换原句的词语甚至句子结构。答案:(示例)(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书)是辛弃疾在初来南方任职,对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之其英勇行为受到宋高宗的赞许的情况下写出的。8请补写出空缺处的语句,与前两句构成排比,使语段意思连贯,风格统一。作一次心灵旅行,就以那一本本零落的古卷残页为车票,感受着穿越时空的欣喜。我与李白共攀蜀道,与辛弃疾拍遍栏杆,_,_。无论是漠北黄沙,还是江南水乡,我都一一留下足迹。解析:首先要做到跟原句的“与李白共攀蜀道,与辛弃疾拍遍栏杆”的句式相符,其次要做到与后文的“漠北黄沙”和“江南水乡”呼应。答案:与岑参同赏“梨花” 与柳永泛舟钱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