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二十五)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含解析)人民版.doc

    • 资源ID:1219273       资源大小:2.46M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二十五)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含解析)人民版.doc

    1、1课时检测(二十五)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时间:45 分钟 满分:6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3分,共 45分)1(2019常州一中期初)美国学者费正清和赖世和认为, “中国初期的近代化,着手强健有力,在今日也令人感到印象深刻。和日本成为对比仅在以后发生,如果 1860年间外人赌成败胜负的话,他甚至可以在相反的方向下注” 。能让“外人” “在相反的方向下注” ,主要是由于清政府开始了( )A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 “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D “详晰甄核,仿行宪政”解析:选 B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860 年间” ,可以看出能让“外人” “在相反的方向下

    2、注”的原因是清政府开始了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的洋务运动,故答案为 B项。2(2019启东中学月考)中华文明史写道,作为 19世纪后半期的一种官方或准官方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观,它所要回应的实际上是如何处理传统与近代的关系。这是鸦片战争后不断困扰中国人的一个大问题。甲午战败也揭示了其缺陷。在当时“主流意识形态”指引下( )A国人开始关注世界形势 B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第一步C全国掀起维新变法运动 D中国政治体制发生了巨变解析:选 B 材料所述为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探索挽救民族危亡的道路,由材料“甲午战败也揭示了其缺陷”可以得出所述为洋务运动的展开,故 B项正确。3(2019盐城调研)魏源在

    3、海国图志中总结鸦片战争的教训时说:“以无律无谋之兵,即尽得夷炮夷船,遽可大洋角逐乎?不知自反,而惟归咎于船炮之不若,是疾误庸医不咎方,而咎药材之无力也。 ”由此可知,魏源认识到( )A中国需要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B军事武器落后是导致中国失败主要原因C战争失败的根源在于制度层面D军队腐败和指挥失误是战争失败的主因解析:选 D 战争失败的主因是“无律无谋之兵” ,即军队腐败和指挥失误,故 D项正确。4(2019常州一模)康有为虚构出一个首倡“改制”的孔子,并说他的变法主张就是继承孔子的事业。他这样做的目的是( )A基于传统儒学推行变法主张B继承孔子的“改制”事业2C借助传统文化解释变法理论D借孔子权

    4、威减少变法阻力解析:选 D 因为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又很强大,康有为将孔子虚构成改制形象,且说自己的变法主张继承孔子事业,这样做是为了减少变法阻力,故 D项正确。5 “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 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 ”由此可见,康有为的主要意图是( )A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度B假托先贤外衣,铲除封建统治基础C抨击顽固势力,采用西方先进技术D借助儒家思想,推行资产阶级改革解

    5、析:选 D 康有为从“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 ,即借助儒家思想宣传变法的合理性,故 D项正确。6 “天演” “物竞” “淘汰” “天择”等词语,渐成报纸文章的常用词语和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许多人用这些词语命名。原名胡嗣穈的胡适,也是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取“适”字,做了自己的表字和笔名。这反映了( )A “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B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文化主流C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D实行制度变革的意识开始萌发解析:选 D 根据材料“天演 物竞 淘汰 天择等词语,渐成报纸文章的常用词语和爱国志士的口头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维新变法时期实行制度变革的意识萌发,故

    6、 D项正确。7(2019清江中学阶段检测)18211850 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重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 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解析:选 A 由材料可知, “寻求经世之道” “着重边疆地理研究” “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并结合“18211850 年”可知,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经世致用思想的传播和外国的侵略,这反映了人们关注社会现实和世界形势,故选 A项。38(2019泰州中学月考)

    7、1839 年 9月,林则徐在会奏中指出:“臣等细察夷情,略窥底蕴,知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 “该夷义律在粤多年,狡黠素著,时常购觅邸报,探听揣摩,并习闻有边衅二字,借此暗为恫喝,实则毫无影。 ”这表明林则徐( )A已经做好了战斗的充分准备B仍受天朝上国思想影响C揭示出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D对英国具有必胜的信心解析:选 B 材料中林则徐对英国侵略中国的野心并没有认真对待,认为英国不会侵略中国,体现了对“夷情”的浅薄认知及对西方的蔑视,这实质上是受到传统“夷夏之辨”思想的影响,故 B项正确,D 项错误;林则徐对英国的军事情报并不是十分掌握,没有做好战斗准备,故 A项错误;鸦片战争发生在 1

    8、840年,故 C项错误。9(2019苏州调研)有学者谓,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前, “全国的出版界,几乎没有什么说得上研究两个字的” “在民国八九年之间,北京大学的几种杂志一出而全国的风气,为之幡然一变。从此以后,研究学术的人,才渐有开口的余地。后生小子,也知道专讲肤浅的记诵,混饭吃的技术,不足以语于学术,而慨然有志于上进了” 。这反映了( )A北京大学成为文学革命的中心B新文化运动推动科学精神的传播C大学成为近代报刊萌芽的母体D技术进步催生文化新模式的出现解析:选 B 从材料中的这一变化可以看出,新文化运动推动科学精神的传播,故 B项正确。10(2019启东中学月考)新青年自第 2卷刊登通告:“

    9、自第二卷第一号起,新辟读者论坛一栏,容纳社外文字,不问其主张 体裁是否与本志相合。 ”同时,新青年第 1到 3卷每一号的封三都刊有投稿简章 ,明确提出“来稿无论或撰或译,皆所欢迎” 。此举( )A宣告新文化运动开始 B体现了兼容并收的原则C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 D大力弘扬了“五四精神”解析:选 B “容纳社外文字,不问其主张 体裁是否与本志相合” “来稿无论或撰或译,皆所欢迎”等信息说明新青年对来稿采取了兼容并收的原则,故选 B项。111920 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 ,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 ,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 )A

    10、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4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解析:选 C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20 年”及材料中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 ,结合所学可知是反对胡适提出的改良主义,主张发动工农群众,进行革命,说明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且其在中国的影响日益增强,C 项正确;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前)的指导思想,与题目时间不符,排除 A项;实业救国运动是在甲午战争后兴起的,主要是宣扬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材料中并未体现批判传统礼教,故 D项错误。12(2019泰州中学期中)1920 年 1月,教育部正

    11、式通令全国:“自本年秋季起,凡国民学校一二年级,先改国文为语体文,以期收言文一致之效。 ”4 月又发通告,规定截至1922 年止,凡用文言文编的教科书一律废止,要求各学校逐步采用经审定的语体文教科书。这一变化( )A揭开了近代国人思想变革的序幕B表明文学革命取得了实质性成果C是近代中国民族观念兴起的产物D是政府维护民主共和的重要举措解析:选 B “凡用文言文编的教科书一律废止,要求各学校逐步采用经审定的语体文教科书”表明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取得了实质性成果,故 B项正确;材料中论述的是文学革命,不是揭开思想变革序幕,故 A项错误;材料中是新文化运动,不是民族观念的产物,故 C项错误;新文化运动

    12、主要是思想宣传,故 D项错误。13 “他们不再热衷于讨论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孰是孰非,转而探索民主社会在中国为什么屡屡失败。他们确信没有多数国民的民主觉悟,没有一种能赋予民主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心理基础,是不可能真正建设和组织起西洋式的社会的。 ”由此推断,材料中“他们”( )A主张维新变法 B坚持“中体西用”C提倡民主科学 D宣传马克思主义解析:选 C 材料没有体现学习君主立宪制,故 A项错误;材料跟民主有关,故不是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故 B项错误;强调“多数国民的民主觉悟”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故 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兴起背景,不是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故 D项错误。14(2

    13、019盐城一模)1916 年,陈独秀发表文章:“吾国年来政象,惟有党派运动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政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其结果也,不过党派之胜负,于国民根本之进步,必无与焉。 ”由此表明他( )5A否定党派运动 B主张国共合作C倡导国民运动 D厌恶政权更迭解析:选 C 材料说明国民对于党派之争,不再关心,因此,此时的民主与反民主的斗争,并未充分动员民众,由此可知他主张发动民众参与民主政治建设,故选 C项。15(2019镇江一模)“中国固有的精神其实并未被共和二字所埋没,只有满人已经退席,和先前稍不同。 ”为冲破“固有的精神” ,先进中国

    14、人采取的对策是( )A开展戊戌变法 B发动辛亥革命C掀起新文化运动 D传播马克思主义解析:选 C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里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奋起反击,在文化领域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故 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5 分)16(2016江苏高考)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先驱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尖锐地批评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容,但是他们并未全盘否定儒学。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是一个较之传统儒家意义更为广大的传统。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 “彻底否定”的

    15、看法。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上海某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元曲”的课目,指元曲为“亡国之音” ,认为不当讲授。陈独秀反对这一看法。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过于急切,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用了“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 。摘编自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都是非常激烈的。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这个勇猛的、也是简单而绝对的批判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形式主义的偏向。摘编自李新

    16、中华民国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分析这些认识产生的原因。(5 分)(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 字左右。)(10 分)解析:第(1)问, “认识”根据材料“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尖锐地批评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容,但是他们并未全盘否定儒学”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都是非常激烈的。他们6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来概括。 “原因”结合时代背景从政治、思想两个方面分析。第(2)问,为开放性题目,评述时注意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答案:(1)认识:传统文化中存在积极有益成分,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中存在封建落后因素,不能全盘肯定。原因:抵制尊孔复古逆流的需要;受到启蒙思想(民主思想)影响。(2)略。7


    注意事项

    本文((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二十五)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含解析)人民版.doc)为本站会员(visitstep34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