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课时检测(二十) 古代工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一、选择题(每小题 2分,共 30分)1 晏子春秋中的“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 , 韩非子说林下中的“买椟还珠”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A推行“重农抑商” B商业意识增强C社会转型加快 D经济管理规范解析:选 B “重农抑商”是指重视农业生产,压制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活动,故 A项错误;从材料中春秋战国时期有关商业活动的记载,可知当时商业意识增强,故 B项正确;材料仅反映了当时的商业活动,不能体现出春秋战国时期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社会转型,故 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商业活动,没有涉及经济管理规范
2、,故 D项错误。2汉武帝时在全国重要产铁地置铁官约 50处,其中有 6处在今天河南境内;迄今发掘出汉代冶铁遗址近 60处,河南地区有 38处且规模较大。这反映出汉代( )A冶铁技术趋于成熟 B官营手工业占主导C中原地区经济领先 D开始进入铁器时代解析:选 C 材料中并没有对冶铁技术的相关提及,故 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对官营手工业总数的提及,也就不存在对比关系,故 B项错误;根据材料“汉武帝时在全国重要产铁地置铁官约 50处河南地区有 38处且规模较大”可知,中原地区的经济在汉武帝时期领先全国,故 C项正确;古代中国进入铁器时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 D项错误。3北魏时期政府多次下诏,规定:“百
3、工伎巧,驺卒子息,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 ”这主要反映出( )A政府注重保护传统的手工业技艺B世袭制有利于手工业技术传承C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D北魏政府严格限制私立学校发展解析:选 C 据材料“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可知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故 C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了政府注重对工匠的管控,既不是为了保护传统的手工业技艺,也不是传承手工业技术,故 A、B 两项错误;材料“不听私立学校”专指手工业技术学校,并不是针对所有的私立学校,故 D项错误。4美国学者弗兰克认为:15001800 年间, “中国贸易造成的经济和金融后果是,中国凭借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
4、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 ;“外国人,包括欧洲人,为了与中国人做生意,不得不向中国人支付白银,这也确实表现为商业上的纳贡 ”。材料说明当时的中国( )A外贸的经济目的明显 B交往带有一定的掠夺性2C工场手工业极为发达 D在贸易中居于有利地位解析:选 D 中国古代的贸易是朝贡贸易为主,外贸主要是政治目的,故 A项错误;依据所学,中国的朝贡贸易是厚往薄来,交往不具有掠夺性,故 B项错误;中国工场手工业出现在明朝后期且数量有限,故 C项错误;据材料“中国凭借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可知中国在贸易中居于有利地位,故 D项正确。5
5、资治通鉴记载,德宗贞元十三年:“置白望(唐代宫市宦者派在市场的采办人员。因他们于市中左右望,白取民物,故人称白望)数百人于两市及要闹坊曲(指街巷),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则敛手付与。 ”这反映出唐代( )商业活动受到政府严格监管 商业活动范围的扩大 “市”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宫廷的特权现象A BC D解析:选 D 材料未涉及唐代政府对市的管理,故错误;根据材料“两市” “要闹坊曲” “宫市” ,除两市外,尚有“要闹坊曲”和“宫市” ,故正确;材料不涉及“市”的交易时间问题,故错误;根据材料“白取民物” “则敛手付与” ,表明宫廷有较大特权,故正确。D 项符合题意。6在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发
6、现了大量唐代瓷器碎片,其中包括唐三彩、邢州白瓷、越州黄褐釉瓷等。在我国海南岛东南部海滩和西沙群岛海域,也发现了成捆叠堆的唐宋时期瓷器。这反映了唐宋时期( )A中国是当时欧亚经济文化中心B中国制瓷技术已传往世界各地C中外文化交流频繁D瓷器是对外出口的大宗商品解析:选 D 材料体现了中国瓷器的出口,不能体现中国在当时欧亚的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故 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中国瓷器的外传而非技术的外传,故 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中外经济往来而非文化往来,故 C项错误;大量瓷器出土说明瓷器是对外出口的大宗商品,故 D项正确。7公元 1023年,北宋设立了益州交子务,开始正式发行官方交子。交子采取分界发行的办法
7、,每界到期时,用新发行的交子替换旧发行的交子。每界交子发行以 1 256 340缗为限。其直接目的是( )A健全金融信用体系 B确立交子发行规则C适应商品经济发展 D缓解政府财政困难解析:选 B 材料中交子的发行没有强调信用保障问题,故 A项错误;“分界发行”3“新发行为限”说明在确立发行规则,故 B项正确;交子的发行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但不是直接目的,故 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政府财政困难问题,故 D项错误。8宋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原有的城市格局和制度、曾作过一番努力,宋真宗曾加宽街衢,使“衢巷广袤,及禁鼓昏晓,皆复长安旧制” ,但收效甚微,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到了宋徽宗时期,以
8、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这反映出( )A宋朝统治者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汉唐的坊市制度最终被宋徽宗废除C商业发展严重影响了街衢正常交通D商品经济的发展倒逼城市管理改革解析:选 D 材料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于城市管理改革起到了重要作用,故 D项正确。9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 ”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徒扰民尔,可仍其旧。 ”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B乡村市场的繁荣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D坊市制继续实行解析:选 C 题干中该官员奏折的大致含义是:岭南乡村,隔一天就会有集市,被称
9、为“墟市” ,请皇帝您降旨,让他们到城市里去进行交易;而宋太宗回答得很干脆:你这就是在扰民,不要去改变这种情况。 “间日”是隔一天的意思,而 A项强调的是“每天” ,故排除 A项;乡村市场的繁荣是材料所述的现象,不是反映的实质,故排除 B项;君臣之间的一问一答,看似简单,实质上蕴含了两种不同的管理经济的手段,即大臣想要“严管” ,遭太宗反对,即太宗走的是“宽松”路线,故选择 C项;本题与“坊市制”无关,故排除D项。10明代法律规定:“凡私放钱债及典当财物,每月取利,并不得过三分。 ”对官吏放债、豪民逼债等行为也有种种禁令。但在“民不举官不究”的前提下,高额利率、官员放债等“违禁取利”比比皆是。
10、这表明明代( )A金融市场混乱,经济管理松懈B民间因需求对国家政策的反抗C商业环境宽松,商品经济发展D资本主义萌芽对资金需求增加解析:选 B 经济管理松懈与材料中的规定及禁令不符,故 A项错误;从材料可知国家虽然对放债有禁令,但是“违禁取利”者比比皆是,可知是民间因需求对国家政策的反抗,故 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关于对高利贷的规定,没有涉及商业环境宽松,商品经济4发展,故 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高利贷问题,与资本主义萌芽对资金需求增加无关,故D项错误。11明中叶,在江南地区的濮院镇, “机杼为阖镇恒产,男女赖此养育余若丝绸牙行,若市坊,并一切贸易莫不仰给于是” 。这说明当时江南一些市镇( )A
11、地域性商人活动比较活跃 B对外丝绸贸易较为兴盛C丝织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D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解析:选 D 材料是江南地区一些市镇经济结构的变动,与地域性商人、对外贸易以及丝织业地位无关,A、B、C 三项错误;由材料“机杼为阖镇恒产,男女赖此养育” “一切贸易莫不仰给于是”可知这些市镇依靠纺织业生活,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故 D项正确。12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年间的汴京,凡是闹市区和居民集中地方,茶坊(茶馆)鳞次栉比,不仅有专供仕女夜游吃茶的茶坊,还有商贩、劳动人民拂晓前进行交易的早市茶坊。宋代茶坊的兴盛主要是由于( )A茶叶的种植十分普遍 B文人雅士的推动C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 D市民阶
12、层的兴起解析:选 C 宋代茶坊的兴盛与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饮茶之风盛行有关,故 C项正确;A、D 两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材料仕女、商贩、劳动人民饮茶,与文人雅士推动无关,故 B项错误。13山西柳林杨氏家谱认为:“天地生人,有一人莫不有一人之业。寄迹田畴,则农为本业。置身曲艺,则工为本业,他如市尘贸易,鱼盐负贩,与挑担生理,些小买卖,皆为商贾,则商贾即其本业。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体现农工商皆本的观念B体现重农抑商观念C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观念D体现人生应有敬业观念解析:选 B 从事农业,农业就是本业,从事手工业,则手工业就是本业,表明各行各业的敬业观念,即“工商皆本”的思想,B 项错
13、误,符合题意。14据检索, “绵”字在汉代以来的典籍中是常见字,意为丝绵。南宋始见“棉”字,与“绵”混用,明清时期“棉”取代“绵”成为广泛认同的流通用词。据此可知( )A汉字简化是必然的趋势 B丝织业地位在不断下降C民众衣被原料发生改变 D经济发展推动文化认同解析:选 C 材料的主旨是古代纺织业的发展变迁,故 A项错误;棉纺织业的进步,不能表明丝织业地位的下降,故 B项错误;材料表明棉纺织业进步,被大众所接受,可推知民众衣被原料发生变化,故 C项正确;材料所述为个例,不能推知普遍结论,故 D项错5误。15据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从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至道光十三年(1833 年)的 70多
14、年间,英国输华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 47万余两增加到 732万余两,增加了 15.6倍。英国从中国输入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 97万余两增加到 995万余两,增加了 10.26倍。这反映出( )A海禁政策未得到有效执行B白银大量外流造成社会动荡C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英国D闭关锁国下外贸仍较快发展解析:选 D 材料的内容是从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至道光十三年(1833 年)的 70多年间,中英进出口贸易额的增加,当时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故 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第 16题 11分,第 17题 14分,共 2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嘉靖“倭寇”危机,暴露了明朝官方应对海上危机的
15、乏力,意味着朝贡贸易走向尾声。最终在调兵遣将平息倭寇以后,明朝海洋政策完成了从以政治为重心到经济为重心的转折,做出了重大调整。政策转变意味着制度变迁,开启了两种海上贸易模式:一是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海,允许中国商民出洋贸易;一是在广东澳门开埠,允许外商入华经营海上贸易。虽然经历了诸多曲折,但是,前者孕育了福建海商合法化及其集团的崛起,到万历末年, “海舶千计,漳、泉颇称富饶” ,中国海商集团迅速成长壮大起来,成为 17世纪东亚海上贸易的主体;后者孕育了葡萄牙人入居及其经营海上贸易合法化。澳门的兴起和发展,自一开始,就是中国海商与居澳葡萄牙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澳门形成广州外港,开辟了多条国际海上贸易航
16、线,海上丝绸之路扩展到全球。两种海上贸易模式预示了晚明中国社会转型进程中的新格局东西洋贸易网络正式开创运行。制度变迁导致的海上贸易新模式为民间海商迅速崛起为中国海上力量的主体铺平了道路。摘编自明代海商与海上秩序材料二 17 世纪的英国人沃尔特雷利爵士一针见血地指出:“谁控制了海洋,即控制了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即控制了世界的财富,因而控制了世界。 ”摘编自艾跃进 从海防意识看中国近代衰落的原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嘉靖年间海洋政策的调整及影响。(7 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海洋政策未能如英国人所说“控制海洋”“控制世界”的原因。(4 分)解析:第(1
17、)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第 2、3 句分别概括归纳;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第 4、5、6 句分别从海外贸易、航线变化、世界市场的形成等方面分析。第(2)问,可根据所学,从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国际局势等方面简析即可。6答案:(1)调整:由官方朝贡贸易到商人出洋贸易;从以政治为重心到以经济为重心;从“海禁”到允许月港开海、澳门开埠。影响: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澳门的兴起和发展;开辟了多条海外贸易航线;使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加速全球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2)原因:经济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工商业发展不充分,不具备控制世界的经济基础;政治上:政府的海洋意识不强,虽然允许民
18、间参与海外贸易,但政府政策的支持不够;文化上:“重农抑商”的意识根深蒂固,束缚了商业的发展;从世界范围看:葡萄牙、荷兰等西方国家迅速开展殖民扩张,挤压了中国商业的世界市场。17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 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 “不产米,仰食四方” 。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
19、者” ,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 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
20、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4 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7 分)(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3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信息“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 “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 5两白银” “因种植棉花, 不产米,仰食四方 ”“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 “徽州商人”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民间海外贸易兴起” “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等作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葡
21、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第(3)问,根据材料信息“商业很发达” “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 “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加强了中7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等方面回答。答案:(1)表现: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人资本雄厚;商帮(徽商、晋商)活跃。(2)原因: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政府开放(放松)海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贵金属);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3)作用: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