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酸和碱【学习目标】1了解酸碱指示 剂的变色规律;2认识酸、碱 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及酸、碱具有的相似结构;3知道酸、碱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活动方案】活动一、温故知新1请从下列 7 种元素(H、O、C、S、Cl、Ca、Na)中,选择适当的元素组成符合条件的物质(用化学式表示) 。(1) “雪碧”中含有的一种酸_ ; (2)形成酸雨的气体氧化物_;(3)可用作干燥剂的一种酸 _; (4)可用作建筑材料的一种碱_;(5)人体胃液中一 种酸_; (6)苛性钠、火碱_;(7)常用作干燥剂的氧化物_; (8)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_。2对照下图,组内说说酸、 碱的化学性质。3中和反应的实质是什么?中和反应
2、一定生成盐和水?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吗?4思考并回答。(1)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是: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热水瓶用久后,瓶胆内壁常附着水垢主要成分是 CaCO3和 Mg(OH)2,可以 用_来洗涤。写出其与水垢成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活动二 、小试牛刀21小明同学做中和反应的实验时,为确定硫酸和氢氧化钠是否刚好完成反应,他取少量的反应后的溶液于一支试管中,向其中滴入无色酚酞溶液,振荡,发现酚酞溶液未变色。于是,他得出了“硫酸 和氢氧化钠恰好完成反应”的结论。(1)写出化学方程式:_。(2)小敏同学认为小明的结论不正确,她认为除了“恰好完全反应”还有其他可能。你认为哪位同
3、学的结论正确?为 什么?(3)请你另外设计一个实验,探究上述溶液中是否恰好完全反应。2盐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也是实验室中重要的化学试剂。在盐酸中加入过量的铁粉充分反应。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实验时观察到有气泡生成,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上图表示该反应前后溶液中存在的主要离子, 请写出每种图形代表的离子(填离子符号):_、 _、 _。(3)从资料中得知:溶液的颜色通常由溶液中粒子决定的。由此你认为该反应后溶液呈浅绿色是由什么粒子表现出来的?说说你的验证方案或事实。【课堂反馈】A 组1正确的操作能保证实验顺利进行。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稀释浓硫酸时,将水沿烧杯壁慢慢注入
4、浓硫酸中,并不断搅拌 B测定溶液的 pH,先用水润湿 pH 试纸,然后将试纸插入待测液中 C为了达到节约药品的目的,将实验后剩余的药品放回原瓶 D有腐蚀性的药品不能直接放在天平的托盘上称重2构建模型和构建知识网络是化学学习中重要的学习方法,李华同学利用左手构建酸的性质知识网络,如图所示,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3(1)图中紫色石蕊溶液变为_色。(2)写出一个符合图中的化学方程式_。(3)服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利用的是图中性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3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 (1)熟石灰可由生石灰溶于水制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 (2)用石灰浆粉刷墙壁,干
5、燥后墙面变硬,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3)用熟石灰来改良酸性土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 _(以土壤中含有硫酸为例) 。 (4)用熟石灰粉与草木灰(主要成分是 K2CO3)按一定比例混合可制得高效环保农药“黑白粉” 。使用时,选择在有露水的早晨,把“黑白粉”撒在植物茎叶上,可消除忌碱虫体。 “黑白粉”比熟石灰更高效,是由于生成了碱性更强的 K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 “黑白粉”还可提供植物必需的营养素是_(填元素名称)。B 组41室温时,将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用滴加 方式反应时,溶液的 pH 随滴入溶液体积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图象表示的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盐酸中B氢
6、氧化钠溶液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 pH 等于 7C当滴入溶液的体积为 5mL 时,所得溶液中的溶质只有 NaClD滴入溶液体积为 15mL 时,再加几滴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呈蓝色2下列各组物质能够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KCl、NaNO 3 BMgCl 2、NaOHCNH 4Cl、Ca(OH) 2 DH 2SO4、BaCl 23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是两种常见的碱。李红同学将两种碱的溶液分别装入试管 A 、B 中,并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三组实验。(1)实验 l 中,两支试管的溶液都变成 色。(2)实验 2 中,若 B 盛装的是 NaOH 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反应。(3)实验 3 中,李红同学向两支试管吹气,A 中有白色沉淀生成。B 中无现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为了探究吹气后 B 中溶质的成分,李红进行了如下探究。【提出猜想】猜想 1:溶质只有氢氧化钠 猜想 2:溶质只有碳酸钠猜想 3:溶质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实验和结论】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5取 B 中少量溶液,加入澄清石灰水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过滤后取上层清液,向其中加几滴酚酞试液。产生白色沉淀溶液呈现红色猜想 3 成立【反思与评价】老师评价李红得出的结论不正确,是因为猜想 也会产生相同的现象。如果要验证“猜想 3 成立” ,必须要换试剂,将 溶液换成 溶液。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