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30分钟 100 分)一、选择题(共 9小题,每小题 6分,共 54分)1.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有专家预测,我国人口数量在以后几年将出现明显增长。下列有关(人口)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政策的实施有利于改变性别比例B.自然增长率主要由出生率决定C.一个城市的人口数量可以反映其人口密度D.年龄结构稳定的人群保持零增长【解析】选 C。该政策的实施有利于调整年龄结构,A 项错误;自然增长率除了取决于出生率,还取决于死亡率,B 项错误;对一个城市而言,面积是一定的,人口数量的多少可以反映出人口密度的大小,C 项正确;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人群,还受迁入、迁出人口
2、的影响,所以,无法知晓是否为零增长,D 项错误。2.(2019哈尔滨模拟)种群是生态研究的一个重要单位。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B.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中,种群增长速率在各阶段是不同的,数量为 K/2时增长速率最大C.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阶段D.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数量可以大于最大值即 K值【解析】选 B。种群是指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A 项错误;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中,种群增长速率在各阶段是不同的,数量为 K/2时增长速率最大,B 项正确;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
3、的种群正处于稳定阶段,C 项错误;K 值是指该环境中所能承载的该种群的最大个体数目,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数量不应大于 K值,D项错误。3.巴西红耳龟是我国入侵物种之一。在其原产地,由于有鹭鸶、浣熊等众多野生天敌猎取龟卵、幼龟,巴西红耳龟的数量基本保持稳定。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由于食物充足、缺少天敌,巴西红耳龟在我国将一直呈“J”型增长2B.在原产地,龟卵、幼龟被天敌猎取导致巴西红耳龟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C.调查某湖泊中巴西红耳龟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D.在巴西红耳龟种群数量达到 K/2时防治,可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解析】选 C。由题干信息分析知,巴西红耳龟应呈“S”型增长,其年
4、龄组成为稳定型;调查某湖泊中巴西红耳龟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在巴西红耳龟种群数量达到K/2之前防治,可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4.某农场面积为 140 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很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来研究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 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 280只,发现其中有 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 14 000只/hm 2B.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D.鹰的种群数量增加过程中出生率会逐渐增大【解析】选
5、 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总数为 2801002=14 000只,则其种群密度约为 14 000140=100只/hm 2;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增加其种群数量,从而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是因为其数量增加吸引鹰前来捕食所致,这恰恰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增加了;鹰的种群数量增加过程中出生率先上升后下降。5.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蚜虫呈集群分布,不宜采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D.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应根据地段形状确定取样方法【解析】选 D。蚜虫活动
6、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宜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蛇活动能力比较强,不宜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是一种对种群密度的估算,与现实有一定的偏差;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根据地段形状来确定取样方法,如方形地块可采用五点取样法,长形地块可采用等距取样法。6.关于下列种群特征的概念图的叙述,错误的是 ( )3A.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B.春运期间,北京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正常的【解析】选 B。题图中为种群密度,与分别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为年龄组成,为性别比例。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春运期间北
7、京市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是流动人口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而不是出生率和死亡率;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知识总结】 有关种群特征的实际应用归纳(1)城市人口的剧增:迁入率迁出率造成的。(2)中国人口的增长:出生率死亡率造成的。(3)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使增长率下降。(4)利用性外激素诱捕雄蛾:改变性别比例来降低出生率。(5)将性外激素释放到大田中,干扰雌雄蛾正常交尾:降低出生率。7.(2019长沙模拟)研究人员调查了 8年间某养兔场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并据此绘制了如图的 值变化曲线,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8、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B.第 24 年兔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8年间兔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4D.第 8年兔种群密度小于起始种群密度【解析】选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第 24 年 1,种群的增长率=-10,兔种群数量逐年下降,年龄组成为衰退型;据图分析可知,前 4年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说明 8年间兔种群数量并非呈“S”型增长;假设刚开始的种群密度为 N0,则第 1年的种群密度为 0.5N0,第 2年的种群密度为 0.50.5N0=0.25N0,第 3年的种群密度约为 0
9、.750.25N0,第 46 年种群密度不变,第 7年种群密度约为 0.25N00.75 1.25,第 8年种群密度为0.25N00.751.251.5N0,即第 8年兔种群密度小于刚开始的种群密度。8.图 1和图 2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净补充量(为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和种群密度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 1中曲线 a代表出生率,曲线 b代表死亡率B.海洋渔业捕捞后应使鱼类的数量保持在图 1的 E点C.图 2中控制有害动物的数量应在 F点之前D.图 2中 G点代表种群的环境容纳量【解析】选 B。图 1中曲线 a代表出生率,曲线 b代表死亡率;海洋渔业捕捞后应使鱼类的数量保持在
10、K/2时,E 点为 K值;在 F点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控制有害动物的数量应在此点之前;图 2中的 G点对应图 1中的 E点,均表示种群的环境容纳量。9.下图表示一个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 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t2t 3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5B.t2t 3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C.t3时甲的种群密度最小,t 1时乙的种群密度最大D.若乙种群为某种害虫,则在 t1时防治效果最佳【解析】选 D。图中纵坐标的含义是种群增长速率, t 2t 3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t 2t 3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相同; t 3时甲的种群密度最大,t 1时
11、乙的种群密度最小;若乙种群为某种害虫,则在 t1时防治效果最佳。二、非选择题(共 16分)10.(2019南宁模拟)如图表示草原上某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K 0表示野兔种群在无天敌进入时的环境容纳量),请分析回答相关问题。(1)图中 Ob 时段内野兔的出生率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死亡率,具体原因是_。 (2)某种天敌在图中标注的某个时间点迁入,一段时间后,野兔种群数量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则该时间点最可能是_。在捕食压力下,野兔种群的环境容纳量降在_之间。 (3)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草原上某区域的种群数量时,若部分标记个体迁出,则导致调查结果_(填“偏高”或“偏低”);对捕获的野兔进行性别
12、比例调查,发现其雌雄比例稍大于 1,该比例_(填“有利”或“不利”)于种群增长。 (4)该草原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此后可能慢慢长出小灌木丛,甚至有可能继续演替出森林,整个过程属于_。演替过程中不断出现新的优势种群,这主要体现了不同植被物种对_的竞争能力不同。 【解析】(1)图中 Ob 时段内野兔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说明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可能是因为该环境中空间和资源充足、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原因导致的。(2)图中 c点以前种群数量一直增加较快,d 点以后出现了波动,说明 c点是天敌的迁入点,在捕食压力下,野兔种群的 K值应该在 K2K 3之间。6(3)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草原上某区域的种群
13、数量时,若部分标记个体迁出,导致第二次捕捉到的个体与被标记个体的比值变大,所以估算出来的种群密度偏大。若野兔种群的雌雄比例大于 1,说明具有生育能力的雌性较多,则出生率增大,有利于种群的增长。(4)草原演变成森林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不断出现新的优势种群,这主要体现了不同植被物种对阳光的竞争能力不同。答案:(1)大于 空间和资源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2)c K 2K 3 (3)偏高 有利 (4)次生演替 阳光1.(5分)(2019漳州模拟)如图表示某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14、)A.若图所示为海洋生态系统中某鱼类的种群,则 a点后的变化可能是大量放养该种鱼B.若图所示为某发酵罐中酵母菌的数量,则 b点后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增加了营养供应C.图中 c点后种群个体的数量变化反映出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图曲线可用于指导海洋渔业生产中的捕捞活动【解析】选 C。若图所示为海洋生态系统中某鱼类的种群,则 a点后种群数量突然增加,超过了其环境容纳量,可能是大量放养该种鱼造成的,A 项正确;若图所示为某发酵罐中酵母菌的数量,在一定的空间和营养物质的前提下,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一定的,b 点后种群数量增加可能是增加了营养供应,B 项正确;图中 c点后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反映出种群的出生率
15、小于死亡率,C 项错误;图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在 K/2左右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这一结论可用于指导海洋渔业生产中的捕捞活动,D 项正确。7【知识总结】K 值、K/2 值在实践中的应用2.(5分)社鼠出生 1个月后即性成熟,科研人员对湖泊中一个岛屿的社鼠种群特征进行调查研究,部分结果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社鼠在夏秋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上半年种群中幼年个体所占比例高于下半年C.迁入和迁出是影响社鼠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D.种群密度增大过程中,雄性个体死亡率高于雌性个体【解析】选 B。分析曲线可知,与春季相比,夏秋季种群数量下降,说明社鼠在夏秋季出生率小于死亡率,A 项错误;上半年种群数量
16、增加,属于增长型的年龄组成,下半年种群数量下降,属于衰退型的年龄组成,幼年个体占比高于下半年,B 项正确;该种群位于湖泊中一个岛屿,迁入和迁出不是影响社鼠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C 项错误;春夏季节,种群密度增大,性别比例下降,雄性个体死亡率低于雌性个体,D 项错误。3.(20分)(2019广西三市联考)广西某一个农田生态系统近 30年来发生了显著变化,原来种群密度较高的青蛙,现在已经很少,原来有大量的泥鳅、鳝鱼、田螺等动物,现在已经几乎绝迹。(1)调查田螺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样方法而不用标志重捕法,理由是_;选取样方的关键是_。根据下面的取样调查表可估算出该农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为_只/m 2。 样方
17、编号 1 2 3 4 5 6样方面积(m 2) 1 1 1 1 1 18田螺数量(只) 15 18 15 19 15 14(2)下面图一是该生态系统中鳝鱼种群在 t1t 5时间内的增长速率曲线:在图中鳝鱼种群数量处于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的时间段为_。 若在 t1t 5时间内,环境所允许的鳝鱼种群数量最大值 K=m,而 t1和 t5时间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分别在 A和 B点,请根据图一的信息在图二中画出 t1t 5时间内该鳝鱼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图。(3)水稻的开花需要光的刺激,当日照时间达到一定的程度时,水稻才能开花。这说明了_离不开信息的传递,在此过程中起作用的信息属于_信息。【解析】(1)由
18、于田螺是一种活动能力弱(活动缓慢)且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因此不适宜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而应该采用样方法;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根据表格分析,该实验采用的是样方法调查田螺的种群密度,共取了 6个样方,田螺数量分别为 15、18、15、19、15、14,样方面积为 1 m2,则田螺的种群密度=(15+18+15+19+15+14)6=16只/m 2。(2)据图分析,鳝鱼种群增长速率在 t1t 5时间内从 0变成最大(t 2)再变成 0(t3t 4),最后小于 0,因此其种群数量处于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的时间段为 t3t 4。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鳝鱼种群数量从 t1(A点)开始增大,到 t3时达到环境容纳量(m),且 t3t 4之间维持在 m,t 4以后种群数量减少到 t5时的 B点。9(3)水稻的开花需要光的刺激,当日照时间达到一定的程度时,水稻才能开花,光照传递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答案:(1)田螺是一种活动能力弱(活动缓慢)且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 随机取样 16(2)t 3t 4 如图(3)生物种群的繁衍 物理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