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讲 诗歌的表达技巧,Contents,策略一 审答技巧掌握好,策略二 4大技巧要辨清,“诗歌的表达技巧”过关检测,策略一 审答技巧掌握好,策略二 4大技巧要辨清,比拟,比喻,赏 析,教材示例,作 用,说 明,手法,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先偷眼”写白鹤爱梅情切,还未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偷看;“合断魂”写粉蝶因爱梅而断魂。这两句诗把鹤、蝶对梅的 _表现到了极点。,霜禽欲下先偷眼, 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描写叫拟物。,词句巧妙地以_ 作比,写尽了江南女子的_。,垆边人似月,皓
2、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五首(其二),突出事物特征,使所要表达的事物更加生动鲜明。,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月”,美丽与温柔,喜爱之情,用“绿”和“红”分别代 _与_,写出了_ _,烘托出作者的_ _。,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 梦令),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使语言简练、含蓄。,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分为部分代整体、具体代抽象、特征代本身等。,借代,以设问作结,以实写虚,一问一答,将_ 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开头设问,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先
3、提出问题,接着说出自己的看法。,设问,赏 析,教材示例,作 用,说 明,手法,一腔愁思,“叶”,“花”,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感伤,情怀,使用反问句式表达了词人_的情怀。,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 风波),加强语气,表达强烈 感情,激 发思考。,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反问,上句写昭君离开汉室,下句写葬于青冢不得归故土,对仗工整,写出了昭君_ _。,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 含蓄。,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对偶,赏 析,教材示例,作 用,说 明,手法,不幸,
4、的一生,旷达,叠音词使词句更加生动形象,营造出 _的氛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声声 慢),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重复使用同一个字。,叠字,_ 同音,以晴天、下雨暗示_ _。,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表达委婉含蓄的情感。,分谐音双关和弦外之音两种。,双关,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作者_ _的心情。,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岳飞满江红),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的作用。,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夸张,赏 析,教材示例,作 用,说 明,手法,忧愤国事、,痛恨敌人,“晴”与“情”,恋人貌似无情,中的有
5、情,凄凉,赏 析,教材示例,说明及作用,手法,侧面 描写,二、三两句从客体落笔侧面描写乐曲之美妙。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山旷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江娥素女,也被乐声触动愁怀,潸然泪下。极力烘托了_ _,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吴丝蜀桐张高秋, 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 李凭中国弹箜篌。 (李贺李凭箜 篌引),亦称“间接描写”。通过其他事物或环境描写对主要对象加以渲染烘托,使之突出、鲜明。,箜篌声神奇美妙,赏 析,教材示例,说明及作用,手法,细节 描写,白描,“闲敲棋子”这一细节,既写出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又揭示了诗人_ _ 的心情,可
6、谓形神兼备。,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赵师秀约客),是对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环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可以是一个动作、一种情景、一个特点或一种景物等。通过特写镜头把事物放大,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写,于细微处见精神。,全诗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勾勒了父子_ _的画面,表现了批判封建统治阶级_ _的深刻主题。,父耕原上田, 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 官家已修仓。 (聂夷中田家),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手法,指不着颜色,也不画背景,只用虚线勾勒人物形象的画法。文学中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不事雕饰,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与景
7、物的情态面貌的手法。,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因客不来,夜已过半的惆怅、烦躁,残酷剥削、压榨农民,“还似正春风”三句,极写往昔的繁华生活,属于虚写,与词人当前无限凄凉的处境形成对比,以虚衬实,以虚写实,虚实结合,以梦中虚幻的繁盛景象反衬_ _。,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李煜望江南),把抽象的论述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把眼前现实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凡是写想象和回忆、虚幻世界和梦境以及设想之景的均为虚写。实与虚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现实为实,抽象为虚;己方为实,对方为虚;当前为实,过去与未来为虚;物质为实,想象为虚。
8、,虚实结合,第二句极写春山月夜之静,而“花落” “月出”“鸟鸣”则是以动写静,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形象地描写了_ _ _。,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 鸣涧),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动静结合,相辅相成。,动静结合,赏 析,教材示例,说明及作用,手法,心境的闲适、夜晚的静谧及春山的空寂,醒,后现实的凄凉无奈,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满山青翠欲滴,遍布似火的朵朵红花。江、山、花、鸟四景,分别被敷以碧绿、青葱、_、_四色,景色清新,令人赏心悦目。 “衾枕冷”是_觉, “窗户明”是_觉,“折竹声”是_觉,从多角度侧面烘托了_
9、。,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杜甫绝句) 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 (白居易夜雪),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或通过色彩、声音去描写景物。凡是诗词中出现了颜色词,即应考虑视觉(或绘色);出现了表声音的词,即应考虑听觉(或绘声)或动静结合;如有冷暖,须考虑触觉;如有花香之类,须考虑嗅觉。,绘声绘色绘形,由近而远,由水写到山,由地写到天,由静写到动,由昼写到夜,高低远近天上地下,通过铺垫,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一幅 _。,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寒鸿一字来如线。 (周德清塞鸿秋浔阳即景),观察者所处的方位
10、不同,角度不同,或由近而远、由上而下、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角度变化,赏 析,教材示例,说明及作用,手法,秋景图,火红,洁白,触,视,听,夜雪之大,全诗以悲凉慷慨的调子,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_ _ _ _。,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直接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的抒情方式。包括直抒豪情壮志、直抒愤世嫉俗之情、直抒悲思愁绪、直抒欢快喜悦之情、直接表达对事理的见解和看法等。,直接抒情,赏 析,教材示例,说明及作用,手法,全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诗中所写的虽尽是绿草、芳树、山泉、鸟语
11、的宜人之景,但山花烂漫、鸟语婉转的佳境却是“鸟空啼”,以_写 _、以_衬_,抒发安史之乱后“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宜阳城下草萋萋, 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鸟空啼。 (李华春行 即兴),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古诗词中,松、竹、菊、柳等都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或直接以景物描写代替情感抒发,或先写景后抒情。,借景 抒情 (情景 交融、 融情 于景),间接抒情,赏 析,教材示例,说明及作用,手法,乐,哀,闹,寂,用典 抒情,借古 讽今,间接抒情,赏 析,教材示例,说明及作用,
12、手法,本处用事作典,“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_ _ _。,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情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曾经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如今_ _形成对比,寄托了_ _。,台城六代竞豪华, 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 只缘一曲后庭花。 (刘禹锡台城),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
13、历史上的事件讽喻当朝。,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吊古伤今 的无限感慨,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比兴,对比,赏 析,教材示例,作 用,说 明,手法,既以关雎鸟鸣叫求偶来比喻_ _ _,又能自然引出下文_ _。,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托物引喻,婉转曲折,明朗浅显,耐人寻味,有民歌风格。,比,以彼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前三句描写_ _,最后一句描写_ _,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深切,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 览古),揭示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震撼人
14、心。,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昔日,的繁荣,今日的冷,落凄凉,男子,对女子的爱慕追,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杜诗一连出现_ _ 六个特定镜头,渲染_ _。 陌上桑从_ _来烘托_ _,比从正面直接描写其形貌美在哪里节省笔墨,且更具有艺术魅力。,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行者见罗敷, 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 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 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 但坐观罗敷。 (陌上桑),创造气氛,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烘托是指从侧面着意描写;渲染和烘托都是
15、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渲染 烘托,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苏轼念奴娇赤 壁怀古),使所要表现的事物更加突出、形象。,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衬托,赏 析,教材示例,作 用,说 明,手法,采用_的手法,先写少妇_ _,后面才写她的_,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描写,深刻表现了她因触景而产生的_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错落有致,摇曳生姿, 曲折波澜,情趣动人。,把要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
16、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抑扬,选择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_ _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创造意境,形象鲜明,拓展内容,深化主旨。,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形象的思想过程。,想象,赏 析,教材示例,作 用,说 明,手法,极富想象,力,先扬后抑,“不,知愁”,“悔”,表面写赤壁之战怀古,实则是因_ _ _而发出慨叹。,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
17、二乔。 (杜牧赤壁),深沉蕴藉,发 人深思。,借古讽今在咏史诗、怀古诗中是最常见的,借对历史上的人、事的评价来讽喻时事,表达情感,向当权者提出忠告等。,借古 讽今 (借古 喻今、 借古 伤今),赏 析,教材示例,作 用,说 明,手法,预感,到唐朝将,亡,由于思归心切,联想到自己的妻子也一定是同样渴望自己回家,想象着妻子会常常在妆楼上痴痴地凝望远处的归船,多少次误以为丈夫归来了,然而船到近前带来的却是无尽的失望。本是自己望乡怀人,却说_ _;本是自己 _,却说“佳人”不知自己的愁苦。,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 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 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 天际识归舟。 争知
18、我, 倚阑干处, 正恁凝愁! (柳永八声 甘州),这种表达技巧常见于表现亲情的作品中。单方面写思乡念亲,只是一层意思;如果转换角度,写两地的思念,情感的表现将更加细腻动人,耐人寻味。,指诗人在写人叙事时不从自己的角度着笔,而从对方的角度入手,进行悬想揣测,从而曲折达意,收到委婉旁衬的艺术效果。,对写 法(对 面落 笔、 一笔 两面),赏 析,教材示例,作 用,说 明,手法,“佳人”盼望,自己回去,倚栏凝愁,如陆游的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此词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相照应,“
19、身老沧洲”与“关河梦”相照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诗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诗人在描写、叙述过程中,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的地方提示或暗示一下,而后面应与前面呼应。这种结构技巧可以使作品结构严谨,脉络分明。,照应,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的开篇描绘出十五的夜晚一派明朗素洁的景象,为下文写秋思做铺垫。,为主要人物的出场或主要事件的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技法。铺垫是重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铺垫,例句及分析,特点及作用,手法,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
20、开心颜”,表达自己的心志,亮出全诗的主旨,唱出了和权贵抗争的心声。,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卒章 显志,如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此诗运用了以小见大的结构技巧。句子里“二乔命运”乃一小事;以“二乔”立意,反映三国之争、东吴霸业,此乃大事。,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以小景物传达大境界,以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以小 见大,例句及分析,特点及作用,手法,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此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最后一句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让人对诗中主人公的心境产生无限想象,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还是对于现实的忧怨?,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篇。这种结构技巧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以景 结情,例句及分析,特点及作用,手法,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