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浙江专用版)2020版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第十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二十二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课件.ppt

    • 资源ID:1216711       资源大小:2.34MB        全文页数:63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浙江专用版)2020版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第十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二十二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课件.ppt

    1、第二十二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课时训练,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内容索引,文化在交流中传播,知识点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知识点梳理,考点1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差异,共性,历史,社会实践,民族,世界,提醒 只看到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而看不到共性和普遍规律,就否定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交流、借鉴与融合的基础;只看到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共性,而看不到存在的差异,就否定了各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也否定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交流、借鉴与融合的必要性。,对点训练 1.(判断)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都需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 ),T,2.(2018浙江11月选考)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

    2、欢迎宴会祝酒辞中说:“儒家倡导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主张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四海一家。这种和合理念同上海精神有很多相通之处。”与“上海精神”相通的“和合”理念正在成为中华民族为世界贡献的中国智慧。这告诉我们 A.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B.中国传统文化都是优秀文化 C.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是常新的 D.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解析 “和合”理念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华,正在成为中华民族为世界贡献的中国智慧,说明了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A项符合题意;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B项错误; C、D不符合题意。,3.(2016浙江4月选考)近期,讲述中国故事的电视剧琅琊榜不仅在美国、韩

    3、国、新加坡等国电视台热播,而且登陆亚洲、非洲、北美等地的电视剧网站,受到亿万外国观众的热捧。由此可见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尊重文化多样性要认同其他民族文化 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共享的强大功能 A. B. C. D.,解析 电视剧琅琊榜虽讲述中国故事,但在美国、韩国、新加坡等地热播,说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当选; 通过电视台、电视剧网站,亿万外国观众能欣赏到中国电视剧,说明大众传媒发挥了重要作用,当选。故选B。,考点2 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动力,精神根基,世界文化,认同,一律平等,差异,提醒 (1)不能认为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必然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4、 (2)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和尊重本民族文化并不是对立的,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解析 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符合题意; 尊重文化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符合题意,是错误的;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对点训练 4.(2018浙江4月选考)“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启示我们,在国际文化交流中 必须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要认同其他民族文化 必须汲取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 要尊重差异,和睦相处 A. B. C. D.,5.“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

    5、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为此,我们应该 增强文化自信,展示文化魅力 克服封闭主义,吸收世界优秀文化 坚持博采众长,发展中华文化 加强文化交流,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A. B. C. D.,解析 材料强调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正确,选B。,易错点一 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的地位作用,易错点剖析,提示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矫正训练 1.(判断)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

    6、积淀和集中展示。( ),F,答案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2.每年六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六是中国文化遗产日,我国之所以设立文化遗产日,是因为文化遗产 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可再生资源,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A. B. C. D.,解析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不选; 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资源,错误。,易错点二 尊重文化多样性,应认同其他民族的文化,提示 尊重文化多样性要求我们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不等同于我们要认同其他民族的

    7、文化。,矫正训练 3.(判断)“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启示我们要尊重和认同其他各民族文化。( ),F,答案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启示我们坚持文化的多样性,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认同本民族文化。,解析 世界各国文化应相互尊重而不是相互认同,项说法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文化交流互鉴问题,项与题意不符。,4.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指出,“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这意味着 世界各国文化应相互认同,加强合作 要坚持求同存异,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 文化交流互

    8、鉴应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原则 各种文明都是人类精神的瑰宝,应坚持平等原则 A. B. C. D.,知识点二,文化在交流中传播,知识点梳理,考点1 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1)重要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 。 (2)其他途径: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教育,对点训练 1.(判断)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手段。 ( ),F,答案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考点2 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1)大众传媒: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

    9、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2)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 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共享,拓展 文化传播途径与文化传播手段的区别,对点训练 2.(判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贸易往来中促进了文化交流,体现了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F,答案 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3.“书信短信微信”生动展现了人们所经历的感情交流、信息传播的变革过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或手机来实现。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文化传播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 现代媒体的出现丰富了文化传播的手段 传

    10、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是以网络的出现为标志的 网络等现代媒体取代了传统媒体 A. B. C. D.,解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感情交流的手段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或手机来实现,说明文化传播必须借助一定的媒介,而且媒介越来越先进,所以入选; 说法错误,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技术的推广为标志的; 说法错误,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各种传媒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考点3 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1)意义:文化交流为 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而外域文化也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2)任务: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

    11、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中华文化,拓展 图示法掌握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对点训练 4.2018年2月25日,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作为下一届冬奥会举办城市的中国北京带来了别具一格的八分钟演出,再现中国元素,在精彩的演出背后,科技的力量让创意更加丰满。在这里,传统与现代和谐相融,中外文明激情相拥。这种相融相拥有助于 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 推动世界文化的创新 实现不同民族文化的趋同 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A. B. C. D.,解析 “传统与现代和谐相融,中外文明激情相拥”,这种相融相拥有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发

    12、展,推动世界文化的创新,故符合题意; 相融有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故选。 中“文化的趋同”说法错误。,5.“古有丝绸之路,今有一带一路”。美国学者芮乐伟韩森在丝绸之路新史一书中这样评价:“这条路(古代的丝绸之路)不仅传播了货物,还传播了思想、技术、图案是人类历史上最具变革力的超级高速公路。”今天,这条古代的“丝路”正在重新成长为一个伟大的倡议,并已写入了联合国决议。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表达了对这一决议的支持,中国积极同各国和区域组织进行发展规划的对接协调,通过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新的机遇之窗,以期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从中外文化交流的角度,指出古代“丝绸之路”的积

    13、极作用。,解题思路,易错点一 文化传播途径与文化传播手段的区别,易错点剖析,提示 文化传播的途径是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大众传媒(如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是文化传播的手段。,矫正训练 1.(判断)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F,答案 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手段(工具),而不是途径。,2.因私人化、平民化、自主化的传播特点,微博、微信等被称为“自媒体”“公民媒体”。基于这一平台,一些通俗的“乡村诗歌”“打工小说”等来自泥土、流水线上的草根作品,有机会走向更多大众。这说明 旧传媒在文化传播中不再发生作用 新传媒手段具有更强大的共享功能 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新传媒助推多种

    14、风格大众文化传播 A. B. C. D.,解析 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不选; 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而不是主要途径,观点错误。,易错点二 误认为文化交流会使文化趋同,提示 文化交流不会使文化趋同,相反,加强文化交流,可以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从而有利于体现和发展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矫正训练 3.(判断)世界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渐趋融合。( ),F,答案 世界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借鉴、融合,但不是“日趋同一”。,4.旗袍,源自满族旗人的长袍,后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并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被视为20世纪中国女装的典型代

    15、表和中西交融的设计典范。材料表明 各民族文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 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逐渐趋同 A. B. C. D.,解析 旗袍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可见外来文化可以为我所用,凸显了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故正确。 旗袍融入了本民族文化,也融入了外来文化,可见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故正确。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排除。 当今世界文化呈现多样性,文化可以借鉴吸收,但并不“趋同”,排除。,课时训练,一、判断题 1.将中国的发展理念以人类普遍接受的故事形式传播出去,这说明文化是民族的。( ) 答案 将中国的发展理念以人类普遍接受的故事

    16、形式传播出去,这说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2.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 3.没有民族文化,就没有世界文化,说明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F,T,F,答案 世界文化是各民族文化共性的概括和总结,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4.尊重文化多样性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 5.春节期间,亲朋聚会、外出旅游,也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 6.借助央视平台,中国诗词大会圈粉无数,这说明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

    17、途径。( ),T,T,F,答案 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二、选择题 7.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9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土司遗址”通过审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土司遗址”成功申遗 是因为它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有重要意义 能集中展示民族文化 表明文化是民族的,同时文化也是世界的 “土司遗址”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它不属于哪个民族 A. B. C. D.,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土司遗址”成功申遗是

    18、因为它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有重要意义,正确; 庆祝民族节日才能集中展示民族文化,不选; “土司遗址”成功申遗表明文化是民族的,同时文化也是世界的,正确; “土司遗址”既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8.希腊神话对神的褒贬多以智慧、力量为标准,而中国神话对神的褒贬则多以道德为准绳。这反映出 A.中国传统文化始终走在世界前列 B.尚德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C.尚德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 D.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1,2,3,4,5,6,7,8,9,10,11,12,13,14,15,

    19、16,17,18,19,20,解析 通过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的对比说明了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鲜明的民族性,D正确。 A错误,古代中国文化长期处于世界前列,但近代出现了衰微。 B、C错误,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9.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在中国国内一经上映,就受到了中国观众的普遍好评,影片中所传递的家庭教育的思想引起了国人的深深思考。这说明 A.文化创新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B.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C.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 D.只有博采众长才能文化创新,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

    20、0.“如果全世界都吃汉堡包,那将是人类的悲哀;如果全世界都在看美国电影,那将是世界文化的毁灭。”下列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我们要少吃汉堡包,少看美国电影 B.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C.世界文化要趋于融合、一体化 D.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解析 材料强调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故D符合题意; A表述不科学; B不符合题意; 世界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的特色,不会一体化,C说法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1.在进行文化比较时,一个重要的原则是不能有文

    21、化中心主义。文化中心主义容易产生偏见,使文化僵化,不能适应时代变迁。这启示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对待世界文化多样性就必须 坚持既认同本民族文化又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态度 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必须承认各国文化有优劣之分 要将其他民族文化与本民族文化同等对待 A. B. C. D.,解析 材料启示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对待世界文化多样性就必须坚持既认同本民族文化又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态度,当选; 正确,材料表明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说法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2.习近平主席在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

    22、级会议开幕式上说:人类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因为平等交流变得丰富多彩,正所谓“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这说明 求同难以存异,消除分歧才能合作共赢 文化包容性能使文化和睦相处交流共生 繁荣世界文化要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 不同意识形态相融合才能促进文化繁荣 A. B. C. D.,解析 文化交流上可以求同存异,相互包容,说法错误; 不同意识形态可以共处,但不一定融合,说法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3.丝绸之路自古是中华民族与东西方交流的重要之路,伴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践,中国与亚

    23、欧非各国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世界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表明 丝路发展的经济意义远远大于文化意义 商贸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经济合作使各国文化间的差异越来越少 经济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A. B. C. D.,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4.杭州政府倡导全民阅读,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向群众推荐优秀图书,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推动了书香社会建设。这佐证了 文化进步取决于传媒的现代化 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阅读能力是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A

    24、. B. C. D.,解析 说法明显错误;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说法错误; 正确且符合题意。,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5.从大数据的应用,到云平台的搭建,从3D打印的推广,再到VR、AR技术的应用探索,放眼当今世界,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态势已经日趋明显。这表明 A.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B.科技实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 C.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了文化传播发展 D.科学技术是推动当今社会变革发展的先导,解析 科技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25、,A项错误。 经济和科技实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B项说法错误。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推动当今社会变革发展的先导,D项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6.2018首届中意文化年在意大利菲洛特拉诺市举行。汉服、古琴、书画、茶道等中国文化元素的展示成为本次盛会的一大亮点。下列选项最能概括本次盛会的是 A.文化熏陶 丰富内涵 文化建设 B.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包容发展 C.形式多样 尊重差异 文化创新 D.交流借鉴 文化传播 扩大影响,解析 本次盛会展现中国文化元素,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有利于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

    26、借鉴与传播,D是最符合题意的。,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7.2022年北京张家口将举办冬季奥运会,我们既要弘扬奥运精神,又要让世界人民感知底蕴深厚、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交融。这体现出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文化创新是文化多样性的基础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A. B. C. D.,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借助冬季奥运会让世人感知中华文化的底蕴,体现了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当选; 实现

    2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交融,体现了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当选; 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基础,错误; 与题意不符。,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8.“东亚文化之都哈尔滨活动年”既在中日韩三国之间构筑了文化交流的网络,更为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搭建了广阔的舞台。这凸显了 A.世界文化的趋同已成主流 B.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C.不同的民族文化没有共性 D.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独特标识,解析 世界文化的趋同观点不正确,A项不选; 不同的民族文化也有共性,C项不选; 材料没有体现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独特标识

    28、,D项不选。,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三、综合题 19.当今世界,全球化迅猛发展,这打破了各种文化之间彼此隔绝的封闭状态,使不同民族文化在日益交融中得到发展,同时不同文化之间深层的精神价值方面的差异和冲突也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显得越来越突出。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发展文化应该适应时代潮流,在文化交融与冲突的过程中坚持“和而不同”,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 从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角度,指出不同文化相互交融的积极意义。,答案 不同文化的交融,既能推动民族文化发展,有利于保持文化多样性,让世界充满生机与活力;又能实现世界文化繁荣,推动人类

    29、文明发展。,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0.半年来,每次坐公交,遇上好心的让座乘客,市民屠婆婆都会在征得同意后,用智能手机为“美丽的让座人”拍照留念,并表达感谢。近期,她记录的一张张“笑脸”,经媒体报道后在网络上迅速走红,被誉为对行善者的“美好回礼”。无数网民为“笑脸”的主人点赞,也为屠婆婆点赞。正是行善者与受惠者之间付出与回馈的互动,你我身边才有更多的“笑脸”! 指出大众传媒的功能,并结合材料说明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积极影响。,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 (1)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2)“笑脸照”经媒体报道后在网络上迅速走红,无数网友为“笑脸”的主人和屠婆婆点赞,表明大众传媒以其强大功能传播了优秀文化,充实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注意事项

    本文((浙江专用版)2020版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第十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二十二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课件.ppt)为本站会员(feelhesitate10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