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专题十五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知考纲明考情考试内容考核要求考试内容 考核要求1.“顺乎世界之潮流”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d林则徐和魏源的主要思想 b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b维新变法代表人物、主要主张及其影响 b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近代民主共和思想及出现的背景 c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 b2.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c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标志及代表人物 b复习线索 林则徐、魏源开启近代思想解放的帷幕;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深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宣传民主、科学;五四运动后,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第 36讲 “顺乎世界之潮流”一、林则徐和魏源的 主要思想1背景(1)鸦片战争前,清朝国势渐趋衰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2)欧洲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加紧对外侵略。(3)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睁眼看世界” 。2思想主张人物 代表作(口号) 主张 意义(或地位)林则徐四洲志 华事夷言 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主动了解外国情况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2魏源 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成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口号,同时也是对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洋务派 师夷长技以自强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掀起了洋务运动
3、,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探求强国御侮之策二、维新变法代表人物、主要主张及其影响1背景条件思想条件19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出现了早期维新思想经济条件 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阶级条件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要求发展民族经济,实现国家独立政治条件 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康、梁维新思想人物 代表作 主张康有为 孔子改制考 、 新学伪经考用孔教的名义提出变法要求,期望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模式改变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以挽救民族危亡梁启超 变法通议宣传民权学说,提倡维新变法。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宣传“伸民权、
4、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谭嗣同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和纲常名教,谴责专制君主是“大盗” ,号召人们冲 破君主和伦常的网罗,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严复 翻译天演论宣传提倡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成为激发人们变法图强的理论武器3.意义指导性 维新思想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爱国性 是一次近代中国先进知 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爱国运动,救亡与政治变革3结合产生深远影响启蒙性 是一场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宣传进步思想,冲击了封建旧思想进步性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客观上 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三、近代民主共和思想及出现的背景1背景(1)维新变
5、法失败,改良道路在中国受挫。(2)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民族危机加剧。(3)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兴起。2.思想主张人物 著作(或主要活动) 主张(或意义)1894年,成立兴中会“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孙中山:民主革命的先行者1905年,成立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章太炎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批判康有为的保皇立宪主张,指出中国的出路只有革命邹容 革命军 以饱满的热情宣传反清革命革命派与保皇派围绕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政体展开论战论战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革命派关于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张受到了进步人士的普遍拥
6、护3实 践:1912 年 1月 1日,中华民国正式成立,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共和国方案得到初步实现。概念阐释西学东渐西学东渐,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晚清民初的西学东渐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时期。这一阶段向西方学习的主角是地主阶级,主要内容是西方的科学技术。第二阶段: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时期。这一阶段学习西方的主角是资产阶级,主要内容是西方的政治制度。4第三阶段:从民初到五四时期。这一阶段学习西方的主角经历了从资产阶级到无产阶级的转变,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无疑是这一时期最主要的成果
7、。一、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1特点中西融合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如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都是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运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展救亡图存康梁的维新思想反映了其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特点2成因(1)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不高,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资产阶级不敢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另外,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在中国的影响有限。(2)主观原因:维新派对 自己的理论认识肤浅。他们的思想是从西方引进的,然后加以民族化,并非是自
8、身社会实践的产物。(3)历史原因: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康有为本身也是一位今文经学大师,对儒家学说有着深刻的研究和深厚的感情,他深知儒学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认为借助儒家思想来宣传维新思想会减 少变法的阻力。二、从 19世纪中期到 19世纪末学习西方的思想主张之间的联系与区别1联系:19 世纪中期,出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19 世纪 60年代以后,它被洋务派付诸实践,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二者的思想在维护清朝统治和学习西方技艺上是一致的。伴随洋务运动的开展及其 “自强”的无果而终,维新派提出了实行君主立宪和倡新学的
9、变法思想,虽然在学习西方上是一致的,但是本质上却有巨大差异。2区别(1)“中体西用”向西方学习主要局限于船坚炮利、科学技术,基本上没有触及封建制度,甚至是去维护旧的、传统的封建专制制度。(2)维新变法思想的理论基础是西方资产阶级的“进化论” 、 “天赋人权说”和“主权在5民说” ,他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核心都是以资本主义来代替封建主义。(3)“中体西用”的思想在统治者层面上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进程,冲破了传统“华夷之辨”的保守观点,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客观上也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和维新变法思想的产生。1.(2018浙江 11月选考)请看右图书影。下列项中对该书内容解读错误的是( )A
10、开始探索新知B寻求强国御侮之路C冲破“天朝上国”观念D形成思想解放潮流解析:选 D 图片所示为魏源的海国图志 ,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纂的最 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学习西方,寻求强国之路, “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口号,同时也是对传统观念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第一步,A、B、C 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我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出现在 19世纪末的维新运动时期 ,故 D项错误,符合题意。2(2017浙江 11月选考)20 世纪初期,某杂志刊发文章:自从严复“介绍了一册天演论以后,我们时常在报章杂志上,看见一大堆什么物竞天择 优胜劣败底(的)话。这个
11、十九世纪后半叶新起的学说(现在)已经有了左右思想底(的)能力,无论什么哲学、伦理、教育,以及社会之组织没有一种不受他(它)的影响” 。这反映了( )A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B进化论促进了民生思想的普及C寻求变革成为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D报刊舆论推动维 新思想走向成熟解析:选 C 这段材料描述的是维新派代表人物严复将进化论思想引进中国后所带来的影响,尤其是对哲学、伦理、教育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使得变法思想广泛传播 ,故选 C项。辛亥革命后使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材料中未提及民生思想,材料与维新思想成熟无关,排除 A、B、D 三项。3(2015浙江 10月选考)中国近代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
12、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 。下列思潮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三民主义” “师夷长技以自强”6“师夷长技以制夷”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A BC D解析:选 C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 1905年 11月民报发刊词中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是 19世纪 70年代洋务派的观点;“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魏源在 19世纪40年代海国图志中的观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维新派严复在 19世纪末天演论中的观点,综上,故 C项正确。4. (2015浙江 10月选考)某学者在 19世纪末提出:“博矣哉, 春秋张三世之义也。治天下者有三世:一曰多君为政之世,二曰一君为政之世,三曰民为政之世。大地之事事物物,皆由简而进于繁,由质而进于文,由恶而进于善。既有民政,而旋复退而为君政,此于公 理不顺。 ”这一言论旨在( )A寻求治国平天下的公理B揭示世界文明史的线索C说明“君政”与“民政”相互依存的道理D借进化论和儒家思想表达政治改良的愿望解析:选 D 依据材料某学者在 19世纪末提出,一方面认为“博矣哉, 春秋张三世之义”即肯定儒家思想所谓的三世之义;另一方面强调治天下三世是不断进化,专制到民主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结合所学进而得出是康有为的思想,他的特点就是把儒家思想与西方的政治学说结合起来,故 D项正确。A、B、C 三项与作者的主旨不符,故排除。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