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专题十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知考纲明考情考试内容 考核要求 考试内容 考核要求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的标志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b中共八大的召开 b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及特点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b3.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经济建设的破坏 b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和意义d复习线索 (1)1949 年以后中国的经济建设,基本可以概括为:学习苏联模式、以苏联模式为指导,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 世纪 5070 年代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计划经济体制
2、及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1978 年以后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小题考“活”杜绝惯性思维不丢分土地流转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2016 年 4 月,习近平在安徽考察时指出:“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 ”其中“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指( )A经济特区的建立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土地改革运动解析:选 B 经济特区建立与安徽农村的探 索无关,故 A 项错误;安徽小岗村农民“贴着身家性命”分田单干
3、,揭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 ,故 B 项正2确;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中央倡导的,不存在“贴着身家性命” , 故 C 项错误;土地改革运动没有违背中央精神,不存在“贴着身家性命” ,故 D 项错误。22008 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报告第一次将家庭农场作为农业规模经营主体之一提出,随后 2013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这一政策的影响是( )A改变了农村土地所有制B促进农业 向保障功能转变C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D不利于缩小城乡经济差距解析:选 C 题干材料中关于农村改革,是为改变农村土地经营方式,故 A 项错误;农业
4、是基础性产业,故 B 项错误;土地流转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化,故 C 项正确;推动农村改革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故 D 项错误。深化提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揭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组织经营,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土地流转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它不是古代私有土地的自由买卖,是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变革生产经营方式,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村经济改革新方向:土地流转1背景(1)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城乡差距拉大,农村人口转移,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散化经营不适应农业规模化发展。
5、2内涵: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3形式: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赁、互换等方式出让经营权,鼓励农民将承包地向专业大户、合作社等流转,发展农业规模经营。近代中国的对外开放 VS 现代中国的对外开放3.下表反映的是中国近代产 业结构的变动情况(18871936 年),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中国( )国民收入 就业人口年份 1887 1936 1887 1936农业(%) 69.62 64.50 80.00 75.52工业和服务业(%) 30.38 35.50 20.00 24.483A外国侵略延缓了近代化进程B城市化的进程逐渐
6、加快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D对工业文明进行着适应与抗争解析:选 D 由材料可知,近代工业在缓慢发展,但不能得出外国的侵略延缓了近代化进程的结论,排除 A 项;从材料可以看出从事农业的比重在减少,从事工业和服务业的比重在增加,但不能直接得出 B 项结论,排除;材料中的工业并不仅仅指民族工业,也包括外资在华企业等,因此表 格数据并不能 反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排除 C 项;根据材料可知,近代产业结构在逐渐发生变化,近代工业在缓慢发展,但农业仍占主导地位,产业结构仍然不合理,自然经济的解体非常缓慢,这体现了近代中国对工业文明的适应与抗争,D 项正确。42017 年 4 月 1 日,中共中央、国务
7、院决定在河北保定的雄县、容城县、安新县设立国家级新区“雄安新区”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其意义比肩深圳、浦东。下列关于雄安新区说法错误的是( )A优势在于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B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C该新区高新技术基础雄厚D燕赵大地又一个“春天的故事”解析:选 C 雄安新区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它处于京津冀腹地,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但该地区高新技术相对落后,故选 C 项。深化提能比较认识现代中国对外开放与近代中国对外开放现代中国对外开放 近代中国对外开放背景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经济全球化时代到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
8、场初步形成,中国遭受侵略特点 平等互利,合作双赢西方列强对外殖民扩张,中国被奴役、被剥削性质 国家之间正常的经济交往 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内容中国主动引进来、走出去,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中国被动开放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结果推 动了中国经济进步、社会发展,也推进了中国国内改革事业中国丧失了部分主权,经济被掠夺,社会动荡,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国内进步事4业影响大大加快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 力,提高了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虽 然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
9、学习思潮的出现,但是中国却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商品倾销地和投资场所唯物史观角度 计划经济体制5.如图漫画光有钱买不了东西 ,导致漫画所示状况出现的主要因素是我国( )A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 水平B工业经济发展缓慢C遭到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D人口增长速度过快解析:选 A 通过漫画所显示的时间20 世纪 60 年代,可知当时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即生产关系超过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故 A 项正确;粮票是用来买生活用品的,与工业发展没有关系,故 B 项错误;遭遇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会导致生活用品的短缺,与漫画意思相反,故 C 项错误;人口增长过快会导致生活用品的短缺,与漫画意思相反,故 D 项错误。61
10、953 年,中央为解决干部问题规定了统一调配、重点配备、大胆提拔的原则。至1957 年,统一分配的范围从大专毕业生到中专、技校毕业生,到干部、复员退伍军人和工人。全行业公私合营时,对原私营企业的职工也采取包下来的方针。由此形成的“铁饭碗”劳动体制( )A提高地方和企业积极性B有利于巩固新中国政权C符合国家发展战略需要D为工业化培养大量人才解析:选 C 实行统一调配、重点 配备、大胆提拔的原则,容易形成机制和人员的固定5化,不利于调动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故 A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企业和地方的人员分配的原则和体制,与巩固新中国政权不符,故 B 项错误;结合 1953 年中国开始实行“一五”计划
11、、三大改造,逐渐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故材料中对企业和地方人员分配的原则和体制是适应国家发展需要而制定的,故 C 项正确;为工业化培养人才是教育改革的作用,与材料不符,故 D 项错 误。深化提能辩证看待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1计划经济体制对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1)奠定了新中国经济基础: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中央政府得以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大批重点工业项目、兴修了大量的农田水利设施,进行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 设。(2)对工业发展的贡献:计划经济体制的施行,使中国有限的资源得以集中,用以有计划地投资工农业项目,经过近 30 年的艰辛努力,中国实现了初步工业化
12、,建立起了基本完整的工业体系。(3)对农业发展的贡献:农民由原来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形式逐渐转变为集体占有生产资料,集体共同生产,劳动产品共同分配的集体化生产方式。(4)基本建立全民就业和社会福利保障体系。通过计划经济体制的发展社会资源配置得到优化,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对社会资源进行整体优化配置,实现了社会资源效用的最大化。这种资源的优化配置主要体现在政府对社会分散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的集中、有目的地使用上,避免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2计划经济体制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作用(1)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副作用:计划经济体制在经历了施行的初期和社会经济快速恢复和发展的高速发展期后,体制僵化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在自上而下、垂直管理的行政体制和平均主义分配制度的共同作用下,体制僵化的弊端造成的资源配置错乱、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情况越发严重。(2)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将政府横亘在企业和消费者之间,造成产销、供需之间的彻底脱节,致使经济增长缓慢,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低下,长期得不到提高的问题。同时,政府使用生产资料的权力也为其带来了负责保障民众基本生活的义务,在生产力发展受 阻后,政府的财政和物资负担日益沉重。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