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课时检测(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时间:45 分钟 满分:6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1(2019徐州检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印制了多种版本的护照。其中1950、1953、1958 年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1971、1975 年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实现了与西方外交正常化B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C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方针D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解析:选 C 中苏关系恶化,中国依据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调整了外交政策,故 C 项正确。2(2019苏州调研)渡江战役期间,毛泽东发表声明:“外国政府如果愿意考虑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它就必须断绝同国民
2、党残余势力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初期,与此声明相一致的外交方针是(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一边倒”C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 “另起炉灶”解析:选 D “另起炉灶” ,就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与材料中“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它就必须断绝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关系”相符,故 D 项正确。3中国新时期外交战略和政策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不断调整,下列符合“选项二”的是( )战略选项 战略重点 实现手段选项一 大国协调战略 处理与大国关系 伙伴关系选项二 区域整合战略 处理与周边关系 一体化外交选项三 政治联合战略处理与发
3、展中国家关系 论坛外交A实行“一边倒”方针 B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C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 D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解析:选 C 实行“一边倒”方针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不是在新时期,故 A 项错误;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是以联合国为中心,不是区域整合战略,故 B 项错误;成立上海合作组织是属于区域整合战略,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故 C 项正确;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是2在 20 世纪 70 年代,故 D 项错误。4(2019海门调研)周恩来曾指出说:“公报把两个曾经极端敌对的国家带到一起来了。两国之间有些问题推迟一个时期解决也无妨。公报将使我们的国家,使世界产生多大的变化,是无法估量的。 ”这一公报的发表( )
4、A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顺利解决B使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C标志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D表明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解析:选 D 材料中“周恩来”以及“公报把两个曾经极端敌对的国家带到一起来”说明是 1972 年中美双方签署的中美联合公报 ,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故 D 项正确;A 项是日内瓦会议影响;B 项是 1971 年联合国大会;C 项是 1979 年 1 月 1 日中美建交。51970 年 10 月 1 日,毛泽东与斯诺在天安门城楼上的照片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并配以“全世界人民包括美国人民都是我们的朋友”的标题,并在 1970 年 12 月 18 日把与斯诺谈话的纪要
5、传达到基层。这些举动( )A展现了中国的大国形象B让民众逐步接受中美走向缓和的事实C促成平等伙伴关系建立D冲破了战后两大阵营全面对抗的格局解析:选 B 据材料“全世界人民包括美国人民都是我们的朋友的标题纪要传达到基层” ,并结合 20 世纪 70 年代中美关系缓和的史实可知,这些举动易于让民众逐步接受中美走向缓和的事实,故 B 项正确。6(2019海安中学月考)“通过这次会议,印度支那的战火熄灭了,越南北部完全解放,这就再一次打乱了美国从朝鲜、台湾、印度支那三条战线威胁新中国的战略部署,世界看到了同美国所掌控的安理会形容的完全相反的新中国形象,看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新中国外交风格。 ”“这次会议
6、”是( )A日内瓦会议 B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C万隆会议 D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解析:选 A 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主要解决印度支那的和平问题,故 A 项正确。7(2019扬州质检)有学者说:“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界碑,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方针的最终形3成。 ”“它”是指( )A “另起炉灶”政策的提出B “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D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解析:选 C 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属于革命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说明外交领域的拓展,属
7、于国家外交的开始,故 C 项正确;A 项是针对国民党政府以前签订的条约;B 项是万隆会议精神;D 项不属于外交。8(2019泰州中学月考)20 世纪 50 年代的某重要国际会议称:“尊重越南、老挝和柬埔寨三国的民族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并对其内政不予任何干涉。法国将从印度支那三国撤军。 ”这次会议( )A缓和了亚洲的紧张局势B确立了国际外交的准则C结束了西方的殖民历史D贯彻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解析:选 A 材料“尊重越南、老挝和柬埔寨三国的民族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法国将从印度支那三国撤军”反映了 1954 年日内瓦会议的内容,日内瓦会议的成功召开使印度支那的和平得以恢复,缓和了亚洲
8、地区的紧张局势,故 A 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确立了国际外交的准则,它并不是日内瓦会议确立的,故 B 项错误;日内瓦会议虽然使印度支那的和平得以恢复,但并未结束西方的殖民历史,故 C 项错误;“求同存异”的方针是 1955 年万隆会议上提出,故 D 项错误。9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文化体制,这种模式在国际上有着广泛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即开始学习和借鉴苏联模式,这在当时产生的积极政治影响是( )A推动了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B赢得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各国对新中国的支持C促进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增长奠定中国重工业的基础D使半殖民地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解
9、析:选 B 三大改造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故 A 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后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学习和借鉴苏联模式,赢得了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各国对新中国的支持,故 B 项正确;促进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增长奠定中国重工业的基础属于经济影响,故 C 项错误;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与学习和借鉴苏联模式无关,故 D 项错误。101952 年 4 月,周恩来在一次我国驻外使节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就外交工作来说4“不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没有什么工作可做” “资本主义世界并不是铁板一块,我们应该区别对待。 ”这一外交思想( )A突破了“一边倒”外交方针B运用了和
10、平共处五项原则C体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D促成全方位多边外交局面解析:选 C 由材料内容“就外交工作来说不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没有什么工作可做 ”“资本主义世界并不是铁板一块,我们应该区别对待” ,可知当时新中国在坚持“一边倒”的前提下,积极谋求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关系,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故 C 项正确。11(2019宿迁中学一调)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之所以能够摆脱某些大国的孤立,有效地遏制和对付苏联,部分原因就是在意识形态上冲破了与西方交往的障碍,抛弃了非敌即友的陈腐观念。但是,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却认为中国是在“向快要淹死的尼克松扔救生圈” 。这表明 20 世纪 70 年代
11、的中国( )A摆脱了苏联的威胁 B延续意识形态外交C拯救了美国的衰落 D奉行国家利益至上解析:选 D 20 世纪 70 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国面临着苏联的威胁,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中国和美国关系进行改善,D 项正确;当时中苏关系正处于恶化时期,A 项错误;中国当时已经突破意识形态外交,B 项错误;中国并不能拯救美国的衰落,C 项错误。121955 年,万隆会议与会国在亚非会议最后公报中,明确反对“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 ,以避免“利用集体自卫的名义组织侵略性的军事集团并以此作为大国控制小国的工具” 。与会国的这一立场推动了( )A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B美苏之间矛盾的
12、加剧C发展中国家联合自强 D “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解析:选 C 万隆会议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合作,共同抵制帝国主义的殖民霸权主义,故 C 项正确。13阅读下表可知,某一阶段人民日报对美国报道语态变化最大,其主要原因是( )人民日报对美国报道不同语态所占比例1960 年 1 月至 3 月1975 年 1 月至 3月1985 年 1 月至 3 月积极报道 0(0%) 2(2%) 51(14%) 消极报道 323(95%) 81(87%) 88(24%) 中性报道 16(5%) 10(11%) 224(62%) 5A尼克松访华开启中美关系正常化B新闻媒体的文字风格发生了重大改变C全面对外开放推动中美
13、关系改善D政策调整促使对美认识趋向理性客观解析:选 D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中美关系对立,70 年代中美关系缓和,1979 年两国正式建交,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多,故 D 项正确。14国务院 2015 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一年来,外交工作成果丰硕。习近平等国家领导人出席上海合作组织、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等重要会议;中国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述活动体现我国新时期外交的特点是( )A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B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C加强多边外交,不断推进区域合作D深度参与不结盟运动,对外开放解析:选 C 根据材料“习近平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出席重要会议”
14、 “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可知我国新时期外交的特点是加强多边外交,不断推进区域合作,故 C 项正确。15(2019泰州中学期中)上海五国机制最早从建立边界军事信任和裁减边界军队入手,在上海五国机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上海合作组织又将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作为重要内容,同时将经济合作列入战略性议事日程。据此,对上海合作组织的表述最为贴切的是( )A区域间反恐及经济合作集团组织B注重安全与发展的多边合作机制C新型的军事安全及经济合作联盟D大国间加强军事安全的协作模式解析:选 B 材料“边界军事信任和裁减边界军队” “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 “经济合作”
15、表明上海合作组织是注重安全与发展的多边合作机制,故 B 项正确;A、C、D 三项不符合材料。二、非选择题(15 分)16(2019盐城质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是制约中国及亚太地区发展的主导性因素之一,其影响极其深远。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东西方冷战时期,美国为了在政治上控制亚太地区的盟友,实行让步性的经济政策。日本、韩国、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因此出现高增长势头由于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和禁运政策,使中国这个亚太地区的大国被排除在亚太经济大循环之外,6这对“亚太经济合作圈”的形成和亚太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其次,美国对其亚洲盟友的援助不是出于发展亚太地区经济的目的,而是深深打
16、上了遏制中国的烙印。摘编自冀伯祥试论中美关系转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材料二 1977 年 7 月,中共中央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邓小平的职务,为中美关系的改善奠定了新的政治基础,在邓小平的倡导下,中国共产党党内逐渐形成一种共识:中国实现现代化,必须搞改革开放,必须大胆地向西方学习,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而对外开放和引进的重点是美国,这样,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不仅仅是冷战格局中维护中国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更是成为保证改革开放路线的关键因素。1978 年 1 月 7 日,邓小平会见美国国会议员,在交流到台湾问题时表示:解决台湾就是两只手,两种方式都不能排除。力争用右手争取和平方式,用右手大概要力
17、量大一点,实在不行,还得用左手,即军事手段。摘编自胡晓丽中苏关系中的美国因素(19491989)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冷战时期美国对亚太盟友经济援助的目的和影响。(5 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的“右手方式”在 70 年代末的实施表现。(2 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实现对中国的影响”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 字左右。)(8 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美国为了在政治上控制亚太地区的盟友”得出控制亚太地区的盟友;据材料一“美国对其亚洲盟友的援助不是出于发展亚太地区经济的目
18、的,而是深深打上了遏制中国的烙印”得出服务于遏制中国的战略;第二小问,对盟友:据材料“日本、韩国、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因此出现高增长势头”得出促进了亚太盟友经济的高增长;对中国:据材料一“由于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和禁运政策,使中国这个亚太地区的大国被排除在亚太经济大循环之外”得出导致中国被排除在亚太经济大循环之外;对亚太:据材料一“这对亚太经济合作圈的形成和亚太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得出导致亚太地区国际经济循环的畸形结构,限制了经济的持久增长。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首先围绕“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实现对中国的影响”这一主题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而结合有关史实进行论
19、述。答案:(1)目的:控制亚太地区的盟友;服务于遏制中国的战略。影响:对盟友:促进了亚太盟友经济的高增长;对中国:导致中国被排除在亚太经济大循环之外;对亚太:导致亚太地区国际经济循环的畸形结构,限制了经济的持久增长。(2)表现: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停止炮击金门,7倡议两岸直接“三通” 。(3)改善了外部安全环境。中美、中日敌对关系及越南战争的结束,苏联对华战争威胁受到牵制,亚太地区安全形势整体向好。利于整体发展战略的调整。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实现,为我国工作中心转变为经济建设及改革开放政策的确定,提供了有利因素。利于改革开放实施,经济发展及融入亚太经济圈。中美关系正常化及由此带来的西方诸多国家与中国建交热潮,为中国改革开放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利于中国经济融入亚太经济圈。促进了统一大业新方针的形成。改革开放的推行及外交环境的改善使中国采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有了可能,客观上推进中国“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提出。促进了外交事业的突破发展。中美关系正常化,使中国逐渐打破外交孤立的僵局,并掀起一股建交热潮,外交新局面得以打开。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