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河北省大名县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七次周测试题(清北班).doc

    • 资源ID:1212055       资源大小:2.17M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河北省大名县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七次周测试题(清北班).doc

    1、- 1 -河北省大名县一中 2018-2019 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七次周测试题(清北班)一、单选题(1.5*32=48 分)1据国语记述,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A区域间的文化交流频繁 B已有民族认同的意识C政治制度具有连续性 D农耕经济成为各朝根本2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御史。秦朝时始设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错事。B “东宫三师” ,都是太子的老师,后逐渐成为虚职。C里正。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D判,守,意为兼任官职。判,为高阶

    2、兼任低阶,守,为较低官职者兼任高阶官职。3西周一诸侯的妻室和子嗣状况见下表,能继承诸侯位的应是4下列选项中,有利于巩固秦朝统治的是( ) 先后统一六国 确立三公九卿制度 始建郡、县地方行政体制 在岭南置郡A B C D5公元前 221 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在地方推行的行政制度是A分封制 B郡县制 C宗法制 D世袭制6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要趋势是()由诸侯割据逐渐走向统一 由百家争鸣走向独尊儒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由奴隶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变A B C D7在封建社会臣民把皇帝称为“陛下” 。 “陛下”本来是指宫殿的台阶,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皇帝临朝时, “陛”的两侧要有近臣执

    3、兵刃站列,以防不测和显示威风。群臣常常不能直接对皇帝说话,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卫者转达。 “陛下”称谓的由来从本质上反映了A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 B专制皇权的不容逾越- 2 -C皇帝安全是国家的政治大事 D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8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指出:“随着经济商品化,土地成为可以自由买卖的一种财产。富有的商人获得了大量的地产,贵族们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不再像过去那样向村社头领收取一定量的地租,而是直接派人向农民索取更多的地租。 ”中国古代出现类似现象的时候,政治上主要表现为A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宗法分封秩序被严重破坏C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D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9观察下表,按照西周

    4、宗法制的规定,最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备选者 年龄 生母 周王子甲 20 岁 周王子乙 14 岁周王正妻 周王子丙 25 岁 周王妾一 周王子丁 12 岁 周王妾二ABCD10据史书记载:秦朝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 ”史籍称之为“风霜之吏” 。此官职应是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尚书令112016 年度百度搜索风云榜, “网络反腐”成为当下搜索热词。我国秦朝就已经确立了官员监察制度。秦朝中央机构中负责监察职能的是A太尉 B刺史 C郡守 D御史大夫12中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指的是( )A.夏朝到春秋时期 B.从春秋到战国时期C.从原始社会到战国 D.从商朝到春秋末期13有观点

    5、指出,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这一观点可表明分封制A有利于扩大西周统治范围 B推动了行政管理模式的进步C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力 D淡化了世袭血缘贵族的统治14 礼记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 ”该材料主要反映的制度是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分封制15 “君臣”不能说成“臣君” , “父母”也不能说成“母父” 。在古代中国,这一现象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3 -A男性占据社会主导地位 B小农经济下的生产关系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 D严格的尊卑贵贱的宗法观念16 汉书地理志

    6、言:“秦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荡灭前圣之苗裔,靡有孑遗。 ”这说明秦朝采取的制度是A皇帝制度 B郡县制 C宗法制 D世袭制17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如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 48 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为 46 郡。某同学在考评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 )A 汉书的记载 B民间的传说 C秦简的记载 D史家的研究论文18杜佑通典卷一九职官载:“周成王既黜殷命,参改殷官,制为周礼,以作天地四时之名,谓之六卿。立天官冢宰掌邦治,地官司徒掌邦教,春官宗伯掌邦礼,夏官司马掌邦政,秋官司寇掌邦刑,冬官司

    7、空掌邦事。各有徒属,周于百事。 ”材料主要表明西周A践行了“阴阳五行”之说 B官员职责明确分工细化C确立了森严的社会等级制 D官僚政治日趋完善成熟19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然所谓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贤 ,乃传子法之精髓,当时虽未必有此语,固已用此意矣。盖天下之大利莫如定,其大害莫如争。任天者定,任人者争。 ”这表明A宗法传子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B贵族统治有利于政治垄断C立嫡以长加强了对地方控制 D宗法制有利于选拔优秀官员20 三字经写道:“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最长久”的制度保障有禅让制宗法制分封制皇帝制ABCD21 左转僖公记载:“冬, (鲁禧公和晋文公等)会于温,讨不服

    8、也。卫侯与元咺(卫国大夫)讼卫侯不胜元咺归于卫,立公子瑕。 ”材料表明A分封制的仪式发生重大变化 B诸侯争霸战争受到有效遏制C礼乐制与等级秩序得到强化 D宗法分封制度遭到严重破坏22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等古代帝王都曾到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 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礼群生,告太平于天下,报群神之功。 ”这表明,古代帝王泰山封禅的主要用意在于A.炫耀文治武功 B.报答天地之恩 C.宣扬君权神授 D.祭祀天地神袛23下列对于西周分封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有利于扩展统治的范围 B.天子与诸侯全部是宗族姻亲关系 C.诸侯有保护天子的义务 D.诸侯在辖地仍可以继

    9、续实行分封- 4 -24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把周王朝实行的某种制度称为“亲属等差递减制度” ,并认为这一制度虽然不能断绝但至少成功地阻止或避免更多的明谋、流血和战争,它的力量影响中国社会达三千年之久。其评价的是A嫡长子继承制 B王位世袭制 C井田制 D郡国并行制25郡守与县令都只是朝廷派遣下来的“命官” ,这些官僚们在指定的辖区内只能行使“有限委托”的行政管理权,同时,所有的官员都必须无条件地接受皇帝的监督和处置。由此可见,郡县制的实行A激发了官员们的积极性 B保证了国家的长治久安C完善了秦朝的官僚体系 D适应了集权政治的需要26祠堂又称宗祠,祠室,家庙,是祭祀祖先的场所。西周时期按周礼规定,只

    10、有王侯卿士有资格建家庙,普通庶民没资格修建,只能路祭。民间正式建立宗祠始于 1536 年,明代嘉靖皇帝诏令允许民间“联宗立庙” ,民间建立宗祠获得了合法地位。这种变化反映了A生产方式的变革 B宗法伦理的淡化C社会发展的需求 D君主专制的强化27马克思指出:“(东方小农)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 ”上述言论阐明了A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 B封闭的自然环境和农耕经济必然产生专制C东方小农在思想上普遍信奉皇权主义 D儒家学说是中国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28下图的古印文反映了秦朝的历史,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下列结论错误的

    11、是A秦朝实行皇帝制度 B秦朝在地方设郡C秦朝推行郡国并行制 D秦朝设丞相御史大夫等职29中国古代历时时间最长的、起源最早的政治制度是的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世袭制 D宗法制30毛泽东善读史书,对嬴政很是赞赏,他曾说“百代都行秦政制” 。对此话正确的理解是A秦使分封制寿终正寝 B秦推行郡县制影响重大C皇帝制被后世采用 D三公九卿制得以延续31有学者认为:春秋时期,县直属于国君,其任命的长官可以世袭。秦国设郡,最初地位低于县。战国县的数量逐渐增多,需要建立起更高一级的管理机构,于是形成了郡县两级管理体制。该学者认为- 5 -A郡县制形成具有社会转型特征 B战国开始加强对地方的管理C郡县制度的正式建

    12、立始于秦朝 D郡县制强化西周的集权统治32周人与商争夺天下的过程中,除了战略上的布局,还重新创立了一套占卜系统,即周易。文王按照岐山的地理位置重新排定了八卦的方位,周公做了爻辞,而无须再通过商人的卜骨来安排自己的命运。这说明A周人对思想的控制更加严密 B周人重视夺取意识形态领导权C周易比龟甲占卜更有助统治 D周人依靠科学决策夺得了天下二、非选择题(20+20+12=52 分)33 (20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材料三、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分

    13、理天下庶务,彼此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皇明祖训(1)材料一中,从图一到图二反映了中央官制的设置有何重大变化?(5 分)(2)材料二反映的社会状况,北宋统治者是从哪些方面加以解决的?(5 分)(3)据材料三分析明太祖采取了什么措施解决材料反映的问题,?(5 分)(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我演变趋势。 (5 分)34问答题(20 分)秦朝时期开始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政治形成了长久影响,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6 -(1)秦朝中央的行政制度是什么?各自的职能是什么?汉武帝时期为了限制相权在制度方面有所创新,指的是什么?有人说,唐初政治是

    14、“皇权下的民主” ,请从唐朝中央官制的变化角度分析此观点出现的原因。 (10 分)(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必须要解决两个矛盾,这两个矛盾分别是什么?元与明两个朝代在解决这两个矛盾方面有什么重大举措?清朝前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其标志性的历史事件是?(10 分)35 (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在西周,国指的是天子赐给诸侯的封地;到春秋战国时代,国指的群雄争霸的列国;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国乃是以皇权为核心的王朝。但到了近代,近代中国的启蒙知识分子普遍认为古代中国只知家族,不知国家,缺乏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意识。为了建立近代国家,首先必须“去家化” ,批判家族主义,

    15、将国家从宗法伦理中剥离,使其获得独立性。到五四时代,家族谱普遍被视为专制主义之渊薮建立民主共和,就必须首先打倒宗法家族,儒家的三纲思想成为首当其冲的目标。许纪霖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国家”的概念。 (要求:写明论题,古今关联,史论结合。 )- 7 -清北组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4参考答案1B【解析】【详解】从材料“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看,有虞氏和夏、商、周在祭祀时,都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已有民族认同的意识,故 B 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区域间的文化交流,故

    16、 A 项错误;祭祖无法体现政治制度的连续,故C 项错误;材料信息只涉及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无法体现农耕经济在各朝的地位,故D 项错误。【点睛】“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是解题的关键信息。2C【解析】【详解】里正是春秋时期开始使用的一种基层官职,主要负责掌管户口和纳税。里胥为公差,里正才是乡官,故 C 项错误,符合题意;秦朝时期中央设置御史大夫主要是负责监察,相当于付丞相,故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太子一般号称“东宫” , “东宫三师”是太子老师的称呼,故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判,为高阶兼任低阶,守,为较低官职者兼任高阶官职,故项正确,不符合题意。3A【解析】

    17、能继承诸侯位的是嫡长子,而正配生的第一个儿子才是嫡长子,所以选 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B 是嫡子但不是嫡长子,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C、 D 均不是嫡长子,所以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A。4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相关历史基础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有利于巩固秦朝统治” ,可知,本题主要考查秦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相关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先后统一六国,不符合秦朝史实,表述错误,六国早已经统一了,排除; 始建郡、县地方行政体制,不符合秦朝史实,- 8 -表述错误,郡、县地方行政体制不是秦朝才始建的,在先前战国

    18、时期就有,排除;确立三公九卿制度,在岭南置郡,表述正确。综上,故,正确答案选 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相关措施5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本题考查的是秦朝时期的政治制度,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在地方上推行的是郡县制,所以正确的是 B 项;AC 是在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D 项在先秦存在,在秦朝以后的皇帝也是世袭,但不是秦统一以后才开始。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度6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历史阶段特征通常是反映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历史发展趋势的归纳性描述,春秋战国作为一个社会转型

    19、时期,代表了古代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由分裂割据走向全面统一的历史发展方向。故正确。独尊儒术为汉代时期推行,故不符合题意。土地私有制在战国时期已经确立,故错误。根据题意,故选 D,ABC 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7B【解析】从材料来看, “陛下”从最初的含义到后来发展出来的含义是一种君主专制加强的体现,体现出专制制度下皇权的权威,因此本题选择 B 选项。A 选项错误 u,这种等级制度在这里描述的并不充分;C 选项错误,材料涉及到的不仅仅是皇帝安全的问题;D 选项错误,材料涉及到的是君主专制问题,不是中央集权问题。8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体现了很多贵族转

    20、化为封建地主,而土地的自由买卖破坏了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秩序,故 B 项符合题意;ACD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答案选 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分封秩序被严重破坏9A【解析】试题分析:西周宗法制规定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表格中 A 是周王的嫡长子,有资格继承王位;- 9 -B 虽是嫡生,但不是长子;C、D 是嫡长子的庶母兄弟,均为小宗,无权继承王位。故选 A。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早期中国的政治制度宗法制10C【解析】秦朝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所以才出现了百官甚畏之的现象,所以此官职应是御史大夫,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丞相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的,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

    21、;太尉是管理军事的,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尚书令是少府的属官,负责管理少府文书和传达命令,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11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太尉掌管军事,排除 A;刺史是西汉时期设立的,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 B;郡守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排除 C;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符合题意,D 项正确。12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古代的青铜文明。夏商周时期,我国的青铜铸造业高度发达,被称为历史上的“青铜时代” ,故选 A。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冶金业【名师点睛】中国的青铜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始于公元前 21 世纪(大致是大禹接受禅让建立夏朝开始的) ,止于公元

    22、前 5 世纪(大致春秋末期) ,大体上相当于文献记载的夏、商、西周至春秋时期,约经历了 1500 多年的历史。13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中“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体现的思想是从疆域扩大的角度说明分封制对西周的影响,故 A 选项正确;B 选项行政管理没有体现;C 选项属于宗法制;D 选项淡化不符合题意。14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以分析出,天子、诸侯和大夫都是把田地分封给自己的子孙,这体现的是分封制,故 D 项正确;宗法制是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与材料不符,故 A 项

    23、排除;禅让制是中国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与题意不符,故 B 项排除;郡县制是中国古代继宗法血缘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 10 -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也是中央垂直管理下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免的流官任期制,故 C 项排除。15D【解析】根据材料“君臣” “父母”等信息可知是严格的尊卑贵贱的宗法观念,故 D 项正确。材料强调严格的尊卑贵贱的宗法观念,与男性占据社会主导地位无关,排除 A。材料强调严格的尊卑贵贱的宗法观念,与小农经济下的生产关系无关,排除 B。材料强调严格的尊卑贵贱的宗法观念,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无关,排除 C。16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材料解

    24、析能力和对分封制的理解。材料的意思是秦朝为了避免“为诸侯所丧” ,不实行分封制而实行了郡县制。材料中“周制”是指西周实行的分封制,据所学知秦的措施是“废分封,行郡县” 。故 B 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17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联想已学可知史记是东汉班固的著作,主要记述的是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的历史,因此在时间上不合题意,排除 A;民间传说很多带有假想的成分,不能作为详实的史料使用,排除 B;秦简是秦朝当时的官方文献,是第一手资料,最具有可信度,因此 C 符合题意。史学家的论文引用的都是前任的研究资料,同时带有自己认

    25、识的内容,不属于第一手资料,排除 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史学理论与方法历史方法论历史资料的来源与辨别18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周的职官制度参考了商朝的职官制度,设六官掌管不同的事务,体现官员职责明确分工细化,B 项正确。材料强调西周官员职责明确分工细化,与践行了“阴阳五行”之说不符,排除 A。材料没有体现西周确立了森严的社会等级制,而是强调西周官员职责明确分工细化,排除 C。D 项说法错误,西周属于贵族政治,而非官僚政治,排除。19A【解析】材料信息“然所谓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贤 ,乃传子法之精髓盖天下之大利莫如- 11 -定,其大害莫如争。任天者定,任

    26、人者争”说明了宗法传子制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故 A 项正确;材料信息未涉及政治垄断,故 B 项错误;宗法制是继承制度,和地方控制、选拔官吏都无关,故 C、D 项错误。20B【解析】【详解】西周确立起分封制和宗法制,维护统治,因此说法正确,故答案为 B 项。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皇帝制度在秦朝时确立。说法错误,排除含有或的 A、C、D 项。【点睛】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常见解题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求同存异法等。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直接作答。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题肢,排除它,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留下正确选项。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

    27、题肢放在一边不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题肢加以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的要求得出正确答案。21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城濮之战后,晋国征服了卫国,在恢复卫成公的国君地位后又废掉他,立卫国的公子瑕为君。这反映了当时大国对小国事务的操纵。这是对宗法分封制度的严重破坏,故 D 正确;A、B 不符合材料,排除;C 不符合材料和史实,排除。【名师点睛】准确解读材料信息是解答此题的关键。知道基础知识,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坏。22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注意题干要求主要意图,抓住题干中“天命以为王” “报群神之功”的信息,可知这是要以天

    28、命来神化君权,所以帝王泰山封禅的主要用意在于借封禅神化君权,维护统治,故 C 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封禅23B【解析】略24A- 12 -【解析】【详解】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一制度避免了王位继承带来的纷争问题,影响了中国社会几千年,故 A 正确;王位世袭制指王位按血缘关系在一家一姓中世代传承,排除 B;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的一种土地国有制,它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础,排除 C;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期的地方管理制度,时间不符,排除 D。25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在指定的辖区内只能行使有限委托的行政管理权” “官员都必须无条件地接受皇帝的监督和处置”并所学

    29、可知,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官员的监督和处,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适应了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故 D 项正确;郡县制之下,郡县长官都必须接受皇帝的监督和处置,有利于加强皇帝对地方官员的控制,与激发官员们的积极性无关,故排除 A 项;郡县制是一种地方行政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国家是否长治久安与地方行政制度无关,也和秦朝的官僚体系是否完善无关,故排除 B、C 项。26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宗法制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宗祠的下移,没有体现生产关系的变革,排除 A;材料表明宗祠建设由王侯卿士到民间百姓也能建立宗祠,这说明宗法伦理的强化而非淡化,排除 B;材料

    30、和君主专制没有关系,派出 D;民间建立宗祠,适应了社会发胀的需要,故选 C。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名师点睛】宗法制的作用:保证了奴隶主贵族在政治上的特权和垄断地位,防止在权力的继承问题上发生纠纷,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使中国的社会结构呈现出“家国同构”的特点。宗法观念影响深远。消极的有任人唯亲、重男轻女。27A【解析】【详解】- 13 -通过“东方小农” 、 “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可以看出马克思的话体现了小农经济在维护封建经济、巩固中央集权制度方面的作用,指出中央集权制度离不开小农经济的存在

    31、,A 选项符合题意。封闭的自然环境和农耕经济必然产生专制的说法过于绝对,自然环境是影响政治走向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决定性因素,B 选项排除。东方小农在思想上普遍信奉皇权主义说法过于绝对,C 选项排除。法家是中国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而且材料未涉及儒家,D 选项排除。【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基本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小农经济之间的关系。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的经济基础。28C【解析】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年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故 C 符合题意;秦朝开始实行皇帝制度,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上实行郡县制,三公九卿和郡县的长官都有皇帝直接任免,故 ABD 都是正确的说法,

    32、不符合题意。29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王位世袭制。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分封制和宗法制都正式形成于西周时期。随着秦王朝的建立,分封制基本被结束。郡县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正式形成于秦朝,元代被行省制所取代。而世袭制则是随着夏王朝建立而取代了禅让制,禹将他的王位传给了儿子启,所以中国古代历史最长、起源最早的政治制度是世袭制,故排除 A、B、D 项,故选C。【点睛】本题的关键在于“时间最长”和“起源最早” ,王位世袭制随着夏王朝的建立开始出现,一直持续到清王朝的灭亡,从起源时间上来说是最早的,从持续时间上来说也是最长的。分封制在汉代和明代有所恢复,但实际上已经被郡县制取代,郡县制在元代被行省

    33、制取代,宗法制持续时间很长,但从起源时间上来说并不是最早的。30B【解析】试题分析:“百代都行秦政制” ,这赞赏的是秦制对后世的积极影响。A、D 两项项说法错误;C 项的皇帝制度,确立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实行专制主义,这不属于积极方面。郡县制- 14 -的推行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方式,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稳定。故选 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31A【解析】根据“县直属于国君,其任命的长官可以世袭” “于是形成了郡县两级管理体制”表明战国形成郡县制,地方长官只属于诸侯国国君,具有奴隶社会的贵族政治向封建社会的官僚政治过渡的特点,A

    34、正确;B 不符合材料“春秋时期,县直属于国君” ,排除;C 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制度的正式建立始于秦朝,排除 C;西周时期中央权力尚未形成高度集权,D 错误。32B【解析】【详解】重新创立一套占卜系统,无须再通过商人的卜骨来安排自己的命运,从而掌握对民众进行政治说教的资格,说明周人重视夺取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故答案为 B 项。材料没有反映周人对民众的思想控制,排除 A 项;作为占卜系统,不存在哪一个更有助统治的问题,排除 C 项;占卜系统不是科学决策,排除 D 项。33 (1)变化:由秦朝三公九卿制变为隋唐三省六部制。(2)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3)措施:废丞相,六部直属皇帝。(4)中央权力加强

    35、,地方权力削弱;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直至被取消【解析】(1)从材料中的图示可知,由秦朝三公九卿制变为隋唐三省六部制。(2)从材料二中的“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可知,问题是地方势力过大。联系所学知识,可从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分析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3)从材料中的“我朝罢相” ,可得出废丞相,六部直属皇帝。(4)综合多个材料和所学知识,从中央和地方关系、皇权和相权关系的发展趋势方面进行分析。34 (1)三公九卿制丞相负责行政,太尉负责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 (3 分)中外朝(内朝、外朝)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同为宰相,互相牵制监督,分工合作,对皇帝负责。- 15 -(2)两个矛盾:

    36、中央和地方;君权和相权。措施:元朝实行行省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奠定了后世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基础;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内阁,高度集中了皇权。康熙时期设立南书房,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秦朝中央的行政制度是三公九卿制,这个答案是固定的。三公指的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所以各自的职能其实就是分别回答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即可。汉武帝时期为了限制相权采取的措施只有设立内外朝制度,所以此问的答案也就很明确了。 “皇权下的民主”指的是三省六部制下的三

    37、省的长官互相牵制监督、分工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主的色彩,但其实这个民主是在“皇权”这个大前提之下的民主,是加强皇权的产物,并不是真正的民主。(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矛盾是指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这属于基本知识点。元代的举措要回答设立行省制度,这是为了解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而明代的举措则要答废除宰相制度,这是为了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一定要分开来回答。军机处的设立是清朝前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的标志性事件,所以最后一小问的答案也就明确了。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唐朝中央官制的变化角度及成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

    38、的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解决的两对矛盾 、清朝前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的标志35示例:(评分标准:所拟论题、论述结构明确,阐述史实清晰论题:国家的概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阐述:西周以来,在分封制、宗法制的影响下,家国一体;特别是以君王为核心的王朝国家,国只是家国天下的中间环节,受到儒家伦理的规范,并不处于核心位置。近代以来,面对西方侵略,民族危机加剧,在反抗外来侵略中,民族国家意识逐渐形成;特别是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国家的概念从宗法家族的儒家伦理中逐渐剥离,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结论:在家国天下体系中,国并非近代的民族国家;国家的概念经过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国与家脱钩,现

    39、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形成。【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在西周到春秋战国时代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国乃是以王权为核心的王- 16 -朝。但到了近代,近代启蒙到五四时代就必须首先打倒宗法家族,儒家的三纲思想成为首当其冲的目标。 ”可以确定出论题:国家概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然后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进行解读。西周在分封制制、宗法制的影响下,形成了家国一体的特征。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虽然礼崩乐坏,但家国一体却在大一统的秦汉体制中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逐渐形成了以君王为核心的王朝国家。国只是家天下的中心环节,受到儒家伦理的规范,并不处于核心位置。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中,民族国家意识逐渐形成;随着资产阶级激进派对儒家的三纲思想的批判,国家的概念从宗法家族的儒家伦理中逐渐剥离,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最后结论升华:在家国天下体系中,国并非近代的民主国家;国家的概念经过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国与家脱钩,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形成。


    注意事项

    本文(河北省大名县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七次周测试题(清北班).doc)为本站会员(orderah291)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