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20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三章第2讲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学案(含解析).doc

    • 资源ID:1210769       资源大小:2.85MB        全文页数:2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0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三章第2讲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学案(含解析).doc

    1、1第 2 讲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主干梳理 对点激活知识点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1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1)已知受力情况求物体的 运动情况;01 (2)已知运动情况求物体的 受力情况。02 2解决两类基本问题的方法以 加速度为“桥梁” ,由 运动学公式和 牛顿运动定律列方程求解,具体逻辑关系03 04 05 如图:知识点 超重和失重 1实重与视重(1)实重:物体实际所受的重力,与物体的运动状态 无关。01 (2)视重:当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或放在水平台秤上时,弹簧测力计或台秤的 示02 数称为视重。视重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所受物体的 拉力或台秤所受物体的 压力。03 04 2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的

    2、比较2一 思维辨析1超重就是物体的重力变大的现象。( )2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时,重力消失。( )3减速上升的升降机内的物体,物体对地板的压力大于重力。( )4根据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可以判断物体运动的速度方向。( )5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由加速度的方向决定,与速度方向无关。( )6物体所受合力发生突变,加速度也会相应突变。( )答案 1. 2. 3. 4. 5. 6.3二 对点激活1(人教版必修 1P87T1改编)(多选)一个原来静止的物体,质量是 2 kg,受到两个大小都是 50 N 且互成 120角的力的作用,此外没有其他的力,关于该物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受到的合力为

    3、 50 NB物体的加速度为 25 m/s23C3 s 末物体的速度为 75 m/sD3 s 内物体发生的位移为 125 m答案 AC解析 两个夹角为 120的 50 N 的力,其合力仍为 50 N,加速度 a 25 m/s2,3 F合ms 末速度 v at75 m/s,3 s 内位移 x at2112.5 m,故 A、C 正确,B、D 错误。122(多选)用力传感器悬挂一钩码,一段时间后,钩码在拉力作用下沿竖直方向由静止开始运动。如图所示中实线是传感器记录的拉力大小的变化情况,则( )A钩码的重力约为 4 NB钩码的重力约为 2 NC A、 B、 C、 D 四段图线中,钩码处于超重状态的是 A

    4、、 D,失重状态的是 B、 CD A、 B、 C、 D 四段图线中,钩码处于超重状态的是 A、 B,失重状态的是 C、 D答案 AC解析 开始钩码静止,由图象知拉力约为 4 N,由于开始时拉力大小等于重力大小,所以钩码的重力约为 4 N,A 正确,B 错误。 A、 D 段拉力大于重力,处于超重状态, B、 C段拉力小于重力,处于失重状态,C 正确,D 错误。3.(人教版必修 1P86例题 2 改编)如图所示,截面为直角三角形的木块置于粗糙的水平地面上,其倾角 30,斜面长为 7 m。现木块上有一质量为 m1.0 kg 的滑块从斜面顶端下滑,测得滑块在 0.40 s 内速度增加了 1.4 m/s

    5、,且知滑块滑行过程中木块处于静止状态,重力加速度 g 取 10 m/s2,求:(1)滑块滑行过程中受到的摩擦力大小;(2)滑块滑到木块底部时的速度大小。4答案 (1)1.5 N (2)7 m/s解析 (1)由题意可知,滑块滑行的加速度a m/s23.5 m/s 2, v t 1.40.40对滑块受力分析,如图所示,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mgsin Ff ma,解得 Ff1.5 N。(2)根据 v22 ax 得v m/s7 m/s。23.57考点细研 悟法培优考点 1 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问题1两种模型加速度与合外力具有瞬时对应关系,二者总是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具体可简化为以下两种模型:

    6、2求解瞬时加速度的一般思路 分 析 瞬 时 变 化 前 后物 体 的 受 力 情 况 列 牛 顿 第 二定 律 方 程 求 瞬 时加 速 度例 1 如图所示,两个质量均为 m 的小球 A、 B 用轻质弹簧连接,小球 A 的另一端用轻绳系在 O 点,放置在倾角为 30的光滑斜面上,斜面固定不动。系统静止时,弹簧与轻绳均平行于斜面,在轻绳被剪断的瞬间,设小球 A、 B 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 aA、 aB,重力加速度大小为 g,则( )A aA g, aB0 B aA0, aB g5C aA g, aB g D aA0, aB g12解题探究 (1)剪断轻绳前,弹簧的弹力如何求得?提示:以 B 为研究

    7、对象利用平衡条件求解。(2)剪断轻绳后,弹簧上的力突变吗?提示:不突变。尝试解答 选 A。轻绳被剪断前,对小球 B 进行受力分析,由平衡条件可知,轻弹簧的拉力F mgsin30,轻绳被剪断的瞬间,轻弹簧的长度还没有来得及发生变化,轻弹簧的弹力不变,小球 B 的受力情况没有发生变化,仍然处于静止状态,加速度为零。在剪断轻绳的瞬间,小球 A 受到轻弹簧沿斜面向下的拉力和重力沿斜面的分力,对小球 A,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F mgsin30 maA,解得 aA g,A 正确。总结升华求解瞬时加速度问题时应抓住“两点”(1)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是时刻对应的,当外界因素发生变化时,需要重新进行受力分析和

    8、运动分析。如例题中突然剪断轻绳,就要重新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同时注意哪些力发生突变。(2)加速度随着力的突变而突变,而速度的变化需要一个过程的积累,不会发生突变。变式 11 (2018山东六校联考)(多选)如图所示,原长为 l0、劲度系数为 k 的轻质弹簧一端与质量为 m 的小球相连,另一端固定在竖直墙壁上,小球用倾角为 30的光滑木板 AB 托住,当弹簧水平时小球恰好处于静止状态。重力加速度为 g。则( )A弹簧的长度为 l03mg3kB木板 AB 对小球的支持力为 mg32C若弹簧突然断开,断开后小球的加速度大小为 g12D若突然把木板 AB 撤去,撤去瞬间小球的加速度大小为 g答案

    9、AC解析 小球处于静止状态,设此时弹簧长为 l,由平衡条件有: k(l l0) mgtan30,代入数据可得此时弹簧的长度为 l l0 ,A 项正确;对小球受力分析,小球受到重力、3mg3k木板对小球的支持力、弹簧的拉力,由小球受力平衡可知木板对小球的支持力为 FN mg,B 项错误;弹簧断开后,小球受重力和支持力作用,由牛顿第二定律有mgcos302336mgsin30 ma,得 a g,C 项正确;若突然把木板撤去,小球受重力和弹簧弹力作用,12由于弹簧弹力不会发生突变,则此时小球所受合外力为 mg,小球的加速度大小为233g,D 项错误。233变式 12 (2018海南五校模拟)如图所示

    10、, A、 B 两球完全相同,质量均为 m,用两根等长的细线悬挂在升降机天花板的 O 点,两球之间连着一根劲度系数为 k 的轻质弹簧,已知重力加速度为 g,当升降机以加速度 a 竖直向上加速运动时,两根细线之间的夹角g2为 60,在运动过程中 O、 A 间的细线被剪断瞬间,下列关于 A、 B 两球的加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 A 球的加速度大小为 g,方向竖直向下B B 球的加速度大小为 g,方向竖直向上C A 球的加速度大小为 g,方向斜向左下方72D A 球的加速度大小为 g,方向沿 OA 方向3答案 C解析 O、 A 间的细线被剪断前,对小球 A 受力分析如图所示,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2

    11、cos30 mg ma, F2sin30 F10,解得 F1 kx mg,在 O、 A 间的细线被剪断瞬32间, F2突然消失,但 F1不突变,所以 A 球有水平向左的加速度 aAx g,竖直向下的F1m 32加速度 aAy g,则 A 球的加速度大小为 aA g,方向斜向左下方;而 B 球的a2Ax a2Ay72加速度仍为 a ,方向竖直向上,C 正确。g2考点 2 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7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的解题步骤例 2 (2018陕西摸底)如图所示,质量为 m1.0 kg 的物体在水平力 F5 N 的作用下,以 v010 m/s 向右匀速运动。倾角为 37的斜面与水平面在 A 点用极小

    12、的光滑圆弧相连。物体与水平面、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物体到达 A 点后撤去水平力 F,再经过 1.5 s 物体到达 B 点。 g 取 10 m/s2,sin370.6 ,cos370.8。求 A、 B 两点间的距离 sAB。解题探究 (1)如何确定物体与水平面、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提示:由物体在水平面上匀速运动 F mg 求出 。(2)1.5 s 时物体一定处于沿斜面上升阶段吗?提示:判断在斜面上速度减为零的时间;判断 与 tan 的关系。尝试解答 4.75_m物体在水平面上匀速运动时有 F mg物体沿斜面上滑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sin mg cos ma1若物体减速到零,则有 0 v

    13、0 a1t1解得 t11.0 smg cos ,故物体将沿斜面下滑,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mgsin mg cos ma2x2 a2t12 2根据题意有 t1 t21.5 s, sAB x1 x2联立解得 sAB4.75 m。总结升华8解决两类动力学问题的两个关键点(1)把握“两个分析” “一个桥梁”两个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分析和运动过程分析。一个桥梁:加速度是联系物体运动和受力的桥梁。(2)画草图寻找多过程运动问题中各过程间的相互联系。如例题中第一个过程的末速度就是下一个过程的初速度。变式 21 如图所示,一物体以 v02 m/s 的初速度从粗糙斜面顶端下滑到底端用时 t1 s。已知斜面长度

    14、L1.5 m,斜面的倾角 30,重力加速度取 g10 m/s2。求:(1)物体滑到斜面底端时的速度大小;(2)物体沿斜面下滑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3)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答案 (1)1 m/s (2)1 m/s 2 方向沿斜面向上(3)235解析 (1)设物体滑到斜面底端时速度为 v,则有:L t,代入数据解得: v1 m/s。v0 v2(2)因 vmgcos ,B 正确。 “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 G 下 ( mg ma)sin ,沿斜面摩擦力变为f N (mg ma)cos mg cos ,A 错误。f (mg ma)cos tan (mg ma)cos ( mg ma)sin G

    15、下 ,所以物块仍沿斜面匀速运动,D 正确,C 错误。5(2018安徽 A10 联盟联考)如图甲所示,一个可视为质点的物块从倾角为 30的固定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下滑,从此时开始计时,物块的速度为 v,到斜面顶端的距离为 x,其 xv2图象如图乙所示。已知 g10 m/s2,斜面足够长,不计空气阻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块的加速度大小为 8 m/s2B物块在 t1 s 时的速度大小为 8 m/sC物块在 t4 s 时处于斜面上 x24 m 的位置D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315答案 D解析 物块由静止沿斜面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有 v22 ax,再结合图乙可得加速度为a4 m/s2,由 v

    16、at 得 t 1 s 时物块速度大小为 4 m/s,A、B 错误;由 x at2知 t4 12s 时, x32 m,C 错误;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mgsin30 mg cos30 ma,解得 , D 正确。315配套课时作业时间:45 分钟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本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7 分,共 70 分。其中 16 为单选,710 为多选)1为了研究超重和失重现象,某同学把一体重计放在电梯的地板上,他站在体重计上随电梯运动,并观察体重计示数的变化情况,表中记录了几个特定时刻体重计的示数(表内时间没有先后顺序),若已知 t0时刻电梯静止,则( )17A t2时刻电梯不可能向上运动B

    17、 t3时刻电梯一定处于静止状态C t1和 t2时刻电梯的加速度方向一定相反D t1和 t2时刻电梯运动的加速度大小相等,运动方向一定相反答案 C解析 由表格数据可知 t1时刻压力大于重力,该同学处于超重状态,加速度向上,电梯可能向上加速,也可能向下减速, t2时刻压力小于重力,该同学处于失重状态,加速度向下,电梯可能向上减速,也可能向下加速,A、D 错误,C 正确; t3时刻压力等于重力,电梯处于静止或者匀速运动状态,加速度为零,B 错误。2(2018襄阳模拟)在欢庆节日的时候,人们会在夜晚燃放美丽的焰火。按照设计,某种型号的装有焰火的礼花弹从专用炮筒中射出后,在 4 s 末到达离地面 100

    18、 m 的最高点时炸开,构成各种美丽的图案。假设礼花弹从炮筒中竖直射出时的初速度是 v0,上升过程中所受的平均阻力大小始终是自身重力的 k 倍,那么 v0和 k 分别等于(重力加速度 g 取 10 m/s2)( )A25 m/s,1.25 B40 m/s,0.25C50 m/s,0.25 D80 m/s,1.25答案 C解析 根据 h at2,解得 a12.5 m/s2,所以 v0 at50 m/s;上升过程礼花弹所12受的平均阻力 Ff kmg,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a ( k1) g12.5 m/s2,解得mg Ffmk0.25,故 C 正确。3(2018南昌模拟)如图所示,物体从倾角为 的斜

    19、面顶端由静止释放,它滑到底端时速度大小为 v1;若它由斜面顶端沿竖直方向自由落下,末速度大小为 v,已知v1 kv,且 kmg cos ,滑块上滑到速度为零后,向下运动,A、B 错误;12设滑块下滑时的加速度大小为 a2,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mgsin mg cos ma2,解得a22 m/s 2,经 1 s,滑块下滑的距离为 x2 a2t 1 mmg,故在 010 s 钢索最容易发生断裂,C 正确,D错误。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2 小题,共 30 分)11.(2018德州模拟)(14 分)一质量为 m2 kg 的滑块能在倾角为 30的足够长的斜面上以 a2.5 m/s2匀加速下滑。如图所示,

    20、若用一水平向右恒力 F 作用于滑块,使之由静止开始在 t2 s 内能沿斜面运动位移 x4 m。( g 取 10 m/s2)求:(1)滑块和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2)恒力 F 的大小。答案 (1) (2) N 或 N36 7635 437解析 (1)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mgsin mg cos ma代入数据得 。36(2)使滑块沿斜面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有加速度沿斜面向上和向下两种可能。由 x a1t2,得 a12 m/s 2。1222当加速度沿斜面向上时,有Fcos30 mgsin30 F N ma1Fsin30 mgcos30 FN联立并代入数据得 F N;7635当加速度沿斜面向下时,

    21、有mgsin30 Fcos30 F N ma1Fsin30 mgcos30 FN联立并代入数据得 F N。43712(2018湖南株洲诊断)(16 分)滑雪运动是运动员把滑雪板装在靴底在雪地上进行的滑行、跳跃的竞赛运动。当滑雪板相对雪地速度较大时,会把雪内的空气逼出来,在滑雪板与雪地间形成一个暂时的“气垫” ,从而大大减小雪地对滑雪板的摩擦。然而当滑雪板相对雪地速度较小时,与雪地接触的时间超过某一值,滑雪板就会下陷,使得与雪地间的摩擦力增大。假设速度超过 8 m/s 时,滑雪板与雪地间的动摩擦因数就会由 10.25 变为 20.125。一运动员从倾角 37的坡顶 A 处由静止开始自由下滑,滑至

    22、坡底 B(B处为一光滑小圆弧)后又滑上一段水平地面,最后停在 C 处,如图所示。不计空气阻力,已知坡长 l24.1 m, g 取 10 m/s2,sin370.6,cos370.8。(1)求运动员从静止开始到动摩擦因数发生变化所经历的时间;(2)求运动员到达 B 处时的速度大小;(3)若滑雪板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30.5,求运动员在水平地面上运动的最大距离。答案 (1)2 s (2)15 m/s (3)22.5 m解析 (1)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mgsin 1mgcos ma1,有a1 gsin 1gcos 4 m/s 2运动员从静止开始到动摩擦因数发生变化所经历的时间 t1 2 sva1位移 x1 a1t 8 m。12 21(2)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mgsin 2mgcos ma2,有a2 gsin 2gcos 5 m/s 2由 v v22 a2(l x1)2B代入数据解得 vB15 m/s。(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a3 3g5 m/s 223在水平面滑行的距离 x3 22.5 m。v2B2a3


    注意事项

    本文(2020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三章第2讲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学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赵齐羽)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