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 12 课 民族大团结【目标解读】【课程标准】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实施情况,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意义;了解我国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知道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情况,认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因和意义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学习查找、筛选、整理资料的方法;通过分析地图、文字资料,掌握阅读材料的方法,学习如何运用材料分析具体的历史问题;通过设计和完
2、善表格,学习利用表格归纳知识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国家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重点难点】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欣赏歌曲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健儿奋起步伐;爱我中华,建设我们的国家;爱我中华,中华雄姿英发;爱我中华,五十六族兄弟姐妹,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同时思考:(1)我国有多少个民族?请说出五个少数民族的名称。(2)你从这首歌曲中感受到了什么?学
3、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亲如一家人,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探讨“民族团结”这个话题。【新课探究】- 2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材料链接材料一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 个民族中,汉族占 93.3%(1982 年,93 670 万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55 个少数民族占 6.7%(1982 年,6 723 万人),人口超过 100 万的有壮、回
4、、维吾尔、彝、苗、藏、蒙古、满、布依、朝鲜、瑶、侗、白、哈尼、哈萨克 15 个;壮族最多,有 1 200 多万;赫哲族、苦聪人、僜人、夏尔巴人均不足千人。少数民族分布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广布于占全国面积 50%60%的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许多民族分散而与其他民族相杂居,以回族为最。云南是少数民族分布数目最多的省。材料二 材料三材料四 我国古代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朝代 关 系汉朝 设立西域都护,管理新疆;昭君出塞唐朝 与吐蕃“和同为一家”,册封回纥、靺鞨、南诏等少数民族首领宋朝 各民族政权并立,民族友好是主流- 3 -元朝 民族大融合,形成了回族清朝 册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管辖西藏;设伊犁
5、将军管辖新疆;土尔扈特回归祖国材料五 近代各民族在反抗外敌、争取独立解放的斗争中作出的贡献1888 年和 1904 年,英帝国主义先后两次发动了对中国西藏的侵略战争。英勇的西藏军民奋起抵抗,连僧人都行动起来,他们用土枪、大刀、长矛等落后武器,同用快枪、火炮武装起来的英国侵略军进行了殊死斗争。抗日战争时期,鄂伦春族子弟积极参加东北抗日联军,英勇奋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西藏宗教领袖班禅大师致电表示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问题探究:分析上述材料,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的格局呈现怎样的特点。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答案提示:a.分布特点:以汉族为主体,大杂居、小聚居。b.原因:中国在历史上
6、长期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只适宜合作互助,不适宜分离的民族关系,并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3)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材料链接材料一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材料二材料三- 4 -问题探究:根据上述材料,指出我国共有哪几个省级
7、少数民族自治区。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意义是什么?答案提示:a.全国建立了五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b.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有助于把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从而有利于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
8、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2.共同繁荣发展(1)实行的背景材料链接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少数民族有四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封建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有三十多个民族,当时有 3 000 多万人口;处于封建农奴制的约 400 万人口;处于奴隶制的,当时有 100 万人口;保留原始公社制度残余的,当时有 60 万人口。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还处于相当落后的状态。例如,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一直是比较原始的渔猎经济。独龙族、珞巴族、怒族、傈僳族、佤族和部分山区的苗族、瑶族等虽然是农业经济,但是耕作方法仍然是落后的刀耕火种、广种
9、薄收,还必须靠渔猎和采集- 5 -来作为农业的补充。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手工业还没有从农业中分化出来,要依靠汉族地区输入铁制农具。材料三 问题探究:上述材料共同反映了什么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党和政府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答案提示:我国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为此,中央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2)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措施材料链接材料一 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材料二 发展农牧业经济,加大改革力度a.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b.广西的北海市被列为国家 14 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乌鲁木齐、南宁、昆明、呼和浩特、银川、西宁、贵阳被国家列为内陆开放城市。材料三- 6 -近年来,国家斥巨
10、资对西藏拉萨的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青海的塔尔寺和新疆的克孜尔千佛洞进行了修缮。1989 年至 1994 年,国家投入 5 500 万元,1 000 千克黄金,对布达拉宫进行一期维修。2001 年开始,又拨专款 3.3 亿元,对布达拉宫进行二期维修。国家对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整理工作也取得了大批成果,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出版了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它们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材料四 西部大开发a.西部的范围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等 12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 685 万平方
11、千米,占全国 71.4%。见下图:b.西部大开发的三大标志性工程材料五材料六 派出大批的支边干部- 7 -材料七 优惠政策a.广西少数民族高考招生政策:在全区范围内,对瑶族、苗族、侗族、毛南族、仫佬族、回族、彝族、京族、水族、仡佬族等 10 个世居少数民族的考生,录取总分降 20 分。b.广西壮族自治区规定:夫妻双方为瑶、苗、侗、仡佬、毛南、回、京、彝、水、仫佬等一千万以下人口少数民族的,经批准可以有计划地安排生育第二个孩子,但生育间隔时间不得少于 4 周年。问题探究:分析上述材料,中央人民政府采取哪些措施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答案提示:a.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产发展。b.发展少
12、数民族地区农牧业经济,加大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开放的力度。c. 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d.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文化教育事业。e.鼓励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贸易,帮助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f.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宽于汉族的计划生育政策。【课堂小结】我国是由 56 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少数民族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西部大开发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创造了历史机遇,极大地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板书设计】-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