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专题 02 古代中国的经济高考预测:1、 本单元在 2019 年高考中,先秦时期的经济如铁犁牛耕的普及和影响、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及经营方式以及“重农抑商”政策、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影响、古代对边疆和海疆的开发和利用,是考查的重点。而唐宋和明清时期经济的特征及原因是高考关注的重点。2、 从高考的热点来看,古代经济容易和民生问题、城市发展、三农问题、“一带一路”联系起来考查。3、从核心素养角度来看,本单元易和史料实证、时空观、唯物史观结合考查。考点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真题回顾:1.(2018 年新课标卷文综历史 2)2. 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
2、,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答案】B【解析】西汉文景时期,百姓的田租很轻,但是人头税重,而且在粮价极低的情况下,还要把粮食换做钱币来交税,富商大贾再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这就意味着百姓负担沉重,有可能因此而倾家荡产,再2结合题干信息“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这反映了当时自耕农经济发展难以为继,故选 B;汉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 A;材料主旨是农民负担沉重,C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税收多少及
3、其形式是由政府确定的,且材料信息说的是“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故排除 D。 6(2016 年全国新课标 1 卷文综历史 25)图 4 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答案】D6(2016 年全国新课标 2 卷文综历史 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 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 B. 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答案】B【解析】宋代经济较唐代有进一步发展,没有出现严重衰退,故 A
4、 项错误;宋代 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高度集中,租佃制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 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的现象,故 B 项正确;坊市制度崩溃主要与商品经济关系密切,但与农民租种土地并无直接关系,故 C 项错误;材料中谈到的宋代土地高度集中的问题与宋3代实行的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有关,不能表明政府管理失控,而是政府对土地政策的调整,故 D 项错误。7.(2018 年新课标卷文综历史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
5、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 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1765 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 世纪 60 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 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 1910 年,美国已经拥有 280 多个大豆品种。1931 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 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
6、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12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8 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5 分)【答案】(1)特点: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豆制品;农书对劳动人 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作用: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备荒物资。(2)
7、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适宜种植;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发展农业,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扩大耕地面积,二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那就要靠精耕细作。中国农业二者都有,但主要是后者。欧洲与中国封建社会不同,表现在每户耕地面的大,但耕作粗放,单产较低。然而,农业生产率,即每个人占有的粮食数并不少于中国,这是由于耕地面积大的缘故。4宁可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道路(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欧封建社会农业发展道路的不同之处。材料二:当每户家庭的农田都能达到一定面积时,总产量也会相应的提高,从而养活更多的人口。在农田所允许的最大限度内
8、,提高劳动产出。但是人口的持续增长,最终减少了每个农民家庭可耕种的土地。18 世纪晚期至 19 世纪,农田的面积越来越小,直到掉到生存线之下。为了生存,中国北方农民不得不为闲置的劳动力找到新的出路。家庭手工业如棉纺织业能够提供而外收入。季节性的到城市打工提供了另一种收入。(美)魏斐德中华帝制的衰落(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与此前相比,18、19 世纪农民对手工业、商业地位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指出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以并分析这些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材料三:大约到了 1800 年,就当时的科技水平而言,人口开始超过资源。农业依然是经济的最重要部门,土地的单位产量依然很高。但人均产量开始急
9、剧下降。结果就日益入不敷出,能够满足全社会人民的基本需求和期望的机会和可能性也越来越少。(美)石约翰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如何改变或扭转这种状况。【答案】(1)中国封建社会走的是精耕细作道路;欧洲走的比较粗放的道路(2)变化:大量农民从事家庭手工业或进入城市从事手工业和商业。原因:人口的持续增长,导致人均耕地面积过少,单纯依靠农业生产难以过活。农村出现大量富裕劳动力影响:使得城乡间的人口流动和物质交换增多,促进了明清时期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人口过剩增加了社会治理的不稳定因素。(3)提高科技水平、合理控制人口增长率、发展工商业、走工业化道路等等。【解析】(1)本题考查对
10、材料信息的提取和归纳能力,通过阅读材料可知,中国封建社会走的是精耕细作道路;欧洲走的比较粗放的道路。5(3)改变农业现在状况的做法可以从提高科技水平、合理控制人口增长率、发展工商业、走工业化道路等等角度回答。考点二:手工业的发展真题回顾1(2018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 7。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答案】D【解析】材料铁器实物并非就是铁制农具,故 A 项错误;图中新疆地区出现铁器实物,但
11、不能推断它与中原地区铁器实物的关系,故 B 项错误;图中铁器实物并没有广泛分布,可见冶铁技术还未普及,故 C项错误;当时的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因此图中黄河流域分布较其他地区更加广泛,可见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故 D 项正确。 4.(2016 年全国新课标 3 卷文综历史 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6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答案】B预测押题1西汉海昏侯(汉武帝之孙刘贺,史称汉废帝)墓葬出土了 10
12、余吨五铢钱、115 公斤马蹄金等金器,还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纺织品、陶瓷器等珍贵文物。这反映出 西汉A宗法制遭到破坏B王国经济实力雄厚C官营手工业发达D货币体制重大变革【答案】C【解析】根据“汉武帝之孙刘贺,史称汉废帝”“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纺织品、陶瓷器等珍贵文物”,联系所学知识,我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它利用国家权力征调最优秀的工匠,控制最好的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非常精美,判断该墓葬出土的精美器皿大多出自官营手工业工匠之手,反映出官营手工业发达,故 C 正确;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从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宗法制遭到破坏,排除 A;材
13、料只是反映了墓葬出土的珍贵文物信息,无法体现王国经济实力雄厚,排除B;秦朝统一全国货币为圆形方孔钱,五铢钱仍然属于圆形方孔钱,无法体现货币体制重大变革,排除 D。2融入西方器形和装饰图案的中国瓷器在 18 世纪变得特别流行,各种各样的欧式元素都被原样复制到瓷器上,大多数图案是由欧洲客户提供的版面和素描。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7A. 中国瓷器成为中西贸易主体 B. 外销成为中国制瓷业发展的主要动力C. 欧洲文化对中国瓷器的影响 D. 中国瓷器注重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答案】D1西汉时期的画像石雕刻主要采用錾凿法勾勒出人物、动物,形象稚拙,画面层次少,刻痕较深,线条较粗,不够流畅。东汉时期,画像石
14、雕刻线条流畅,刻痕较浅,用线注重人物内在结构表达,动物及各种背景图案刻画也恰如其分,浑然一体。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A冶铁技术的提高B绘画艺术的进步C佛教文化的影响D思想观念的变迁【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的画像石雕刻线条较粗,不够流畅,而到东 汉时期,画像石雕刻线条流畅,刻痕较浅,刻画精细。这种变化主要得益于新的雕刻刀具的使用,这主要是由于冶铁技术的提高,制造出了更加坚硬的刀具,故 A 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石刻技法的变化,与绘画艺术无关,故排除 B 项;材料中的变化是指技法上的变化,得益于雕刻工具的改进,佛教的影响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 C 项;思想观念的变迁并不能使材料中的雕刻技法
15、发生改变,排除 D 项。2融入西方器形和装饰图案的中国瓷器在 18 世纪变得特别流行,各种各样的欧式元素都被原样复制到瓷器上,大多数图案是由欧洲客户提供的版面和素描。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 中国瓷器成为中西贸易主体 B. 外销成为中国制瓷业发展的主要动力C. 欧洲文化对中国瓷器的影响 D. 中国瓷器注重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答案】D8考点三:商业的发展真题回顾1(2018海南高考4)据记载,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西湖苏堤上一家鱼羹店味道独特,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这表明当时( )A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 B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C政府强化了市场管理 D城市的经济功能
16、增强【答案】D【解析】材料表明当时杭州餐饮业的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反映,与奢靡之风无 关,故 A 项错误;材料宋高宗的召见,体现出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不是政治地位,故 B 项错误;材料宋高宗的召见,是对该鱼羹店味道的肯定,与政府强化市场管理无关,故 C 项错误;据材料“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可得出餐饮业的发展,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故 D 项正确。2(2017 年新课标卷文综历史 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 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
17、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答案】B【解析】明前中期,朝廷严格规定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显然旨在维护专制权威和等级秩序,但是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显然说明等级秩序受到冲击,而不是反映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排除 A;市民兴起在明朝之前就已经出现,而且也不足以说明瓦解传统伦理,排除 C;这一变化不足以说明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高级官员更有可能易染奢靡风气,排除 D;故 B 项正确。3(2017 年新课标卷文综历史 24)图 5 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9A. 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 争霸战争促进经
18、济交往C. 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 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答案】A4(2017 年海南卷单科历史 4)“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C地方行政 机构权力扩大 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答案】A【解析】唐代的镇“只掌防戍守御”,而宋代的镇“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这说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故 A 项正确。题干材料不涉及坊市制度,故 B 项错误;题干材料也不能反映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故 C项错误;D 项是无关项,应排除。 1南宋末年的许衡
19、认为:发行纸币是“谢法无义”,因为“以数钱墨之资,得以易天下百处之货,印造概易,生生无穷,源源不竭”,有如“神仙指瓦砾为黄金之术”。该言论的依据是纸币A容易破损不宜保存10B难以防止假币的盛行C易成为政府效财工具D造成纸张大量浪费【答案】C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醒世恒言卷二十张廷秀逃生救父中,赵昂欲害死张权,掏出银子来放在桌上,就换来巡捕杨洪“吩咐个强盗扳他,了其性命”的承诺。卷三十五徐老仆义愤成家中,老仆阿寄通过经商获利,重振主母家业,且勤谨自守,获得了乡人的尊重,还获得朝廷旌表,明史将其事载入“孝义传”而名垂青史。警世通言卷三十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记载:“甲在舟中,看了千金,转
20、忆十娘,终日愧悔,郁成狂疾,终身不痊”,能让李甲独自留在悔恨和痛苦中的是沉水的“百宝箱”,写尽了对公子贪图千两白银的嘲讽。摘编自明代中后期冯梦龙编选的“三言” 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知识,从上述故事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明朝重大历史现象,并评析该历 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评析准确全面。)【答案】示例 1:情节:经商获利得到乡人的尊重,还获得了朝廷旌表。历史现象:明代中后期,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评析: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白银大量流通,便利了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的集聚,商人社会地位提高,从商的人越来越多;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反映市民需求的通俗读物小说得到
21、大量发展,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思想界注入了崭新的时代气息;老仆阿寄因忠贞、重义而经商成功,得到朝廷的认可,被列入孝义传,肯定人的正当收益,表明重农抑商政策在商品经 济发展的冲击下出现松动。示例 2:情节:李甲独自留在悔恨和痛苦中的是沉水的“百宝箱”。历史现象:明朝中后期,拜金逐利的社会风气盛行。评析: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新航路开辟,白银大量来自美洲并被用以购买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明中期,白银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主币的地位,白银货币化推动商业性行为成为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取向,富民阶层兴起,社会权威已11然出现,社会风气产生很
22、大变化。货币经济的发展,也扩大了个人的自由,促进了社会的分化,孕育出了一种与自然经济的农业社会完全不同的价值追求,深刻地改变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关系模式、生活方式、行为标准和政治活动样式,导致了社会心理的动荡和各阶层力量对比的改变。示例 3:情节:赵昂换来巡捕杨洪掏出银子“吩咐个强盗扳他,了其性命”的承诺。历史现象:明朝中后期,官商勾结,政治腐败。评析:(言之有理即可)考点四: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真题回顾1(2018海南高考5)明中后期,有人议论,“商亦无害,但学者不当自为之,或命子弟,或托亲戚皆可”,否则一家老小都没有办法养活。这一议论反映了( )A农本
23、思想被否定 B重商主义盛行 C传统义利观废弛 D抑商观念削弱【答案】D【解析】据材料“学者不当自为之”,可得出 抑商观念仍然存在,农本思想没有被否定,故 A 项错误;据材料“学者不当自为之”,可得出抑商观念仍然存在,重商主义并未盛行,故 B 项错误;据材料“学者不当自为之”,可得出传统重义轻利的观念仍然存在,没有废弛,故 C 项错误;据材料“商亦无害”,可得出传统抑商观念有所削弱,故 D 项正确。2(2018海南高考6)表 1 现存 1719 世纪东南亚部分国家华人宗教碑铭数量表时间国家17 世纪 18 世纪 19 世纪印尼 8 51 251泰国 1 4 85马来西亚 1 7 21612合计
24、10 62 552表 1 呈现的史实表明,1719 世纪的中国( )A迁往海外的人口不断增加 B自然经济加速解体C社会经济呈持续繁荣局面 D海外贸易长期发达【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出 1719 世纪的中国迁往海外的人口总数的不断增加,故 A 项正确;自然经济加速解体表现为,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分离及日益商品化的过程,与材料中国迁往海外的人口的不断增加无关,故 B 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迁往海外的人口不断增加,没有体现出社会经济的持续繁荣局面,故 C 项错误;1719 世纪的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海外贸易日益萎缩,故 D 项错误。 市舶司:设置于沿海贸易港口;职能多样化。清代前期海关:设置于沿海
25、贸易港口;政府只负责征税。(3)变化:由传统海关向近代海关转变(或海关逐步近代化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列强侵略,不平等条约限制中国海关的职能;对外赔款与海关事务紧密结合;西方势力控制海关管理权。(答出其中 2 点即可)【解析】(1)从材料“外关三而取一,中关五而取一,内关七而取一” 反映出汉代税关林立且按比例征税;“持米出关持金出关”税率不同反映汉代分类征税。(3)材料三“受制于列强的中国海关更易于接受西方先进管理体制”反映海关制度变化的趋势是由传统海关向近代海关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是:列强侵略,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西方势力控制海关管理权等。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