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课时跟踪检测(二)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24 分)1中国著名作家柏杨曾言:“然而,中国人应该庆幸李世民先生夺嫡成功,李世民为中国带来名垂千古的贞观之治 ,成为治世的典范。 ”李世民“夺嫡成功”的关键性事件是( )A李渊父子晋阳起兵 B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C李渊内禅于李世民 D长安“文学馆”的设立解析:选 B 李世民通过发动玄武门之变射杀长兄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李渊得知后惊愕但无奈,只好下诏立李世民为太子,据此可知 B 项正确。A、D 两项与题干无关;C 项是“夺嫡成功”的结果而非原因。2司马光曾谈及唐初名臣裴矩道:“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
2、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这种现象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A贞观之初的社会经济得以复兴B唐太宗虚怀纳谏C唐朝初期吏治清明、学术自由D三省六部制发挥了实效解析:选 B 材料阐述的是唐朝贞观年间出现了直言进谏的现象,这主要得益于唐太宗的虚怀纳谏,故 B 项正确。A、D 两项与进谏、纳谏无关;C 项是直言进谏、纳谏现象的影响,而非原因。3唐太宗的治国理念之一是“民本”思想。下列表述最能体现此思想的是( )A吏者,民之本纲者也,故圣人治吏不治民B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C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D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
3、简静乃可致耳解析:选 D A 项表明韩非子把官吏比喻为治民的“本纲” ,认为圣明的君主不是直接管理民众,而是通过管理好官吏去治理国家,要重视吏治;B 项强调的是君主道德的重要性;C 项表明为人纯正,可以安定天下,强调公正的重要性;以上三者都与“民本”思想无关,均排除。D 项表明统治者强调要想让人民耕种不失时,国家的政策就应当精简,让人民休养生息,体现了“民本”思想,故 D 项正确。4唐代的民族政策,除了朝贡、和亲外,在边区还设立羁縻都护府,任命当地部族领袖为都护府长官,都护府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唐代的这一“羁縻政策”( )A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B导致“藩镇割据”局面出现2C冲击了专制主义中
4、央集权制度D固化了“夷夏之辨”的观念解析:选 A “羁縻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习俗等,有利于中央对边疆的领导,有利于推动边疆的稳定和发展,故 A 项正确;B 项与史实不符;这一政策是服务于中央集权的,故 C 项错误;这一政策体现了唐代的“华夷一家”的理念,故 D 项错误。5唐太宗时期,朝鲜高丽王朝开国君主王建曾云:“惟我东方,旧慕唐风,文物礼乐,悉遵其制。 ”该言论主要表明( )A唐文化已波及全世界B唐太宗时期的唐文化已影响到邻国C唐太宗注重传播唐文化D唐朝与高丽在文化上有相通之处解析:选 B “旧慕唐风,文物礼乐,悉遵其制”强调高丽国仰慕唐文化,在制度上学习唐制,这说明唐太宗统治时期唐文化对高
5、丽国产生了深刻影响,故 B 项正确。A 项拔高了材料的主旨,C 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D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均排除。6贞观后期,唐太宗有了一些变化,魏征发现他“渐恶其言” 。贞观十六年,唐太宗下诏说,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机关不得限制,结果造成太子的严重浪费现象。导致唐太宗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智力衰退又不愿虚心纳谏B权力高度集中且缺乏制约C骄傲自大,不思进取D国力强盛且无外部威胁解析:选 B 贞观后期,唐太宗放松警惕,渐趋奢靡,将“民本”思想抛之脑后,故A 项错误。根据材料“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机关不得限制” ,可知唐太宗强调皇权至上,这是由其专制本质决定的,即权力高度集中且缺乏制约,故 B 项正确。
6、唐太宗晚年注意反省,撰写了帝范 ,总结为君之道,故 C 项错误。贞观年间,唐朝国力强盛,但外部依然存在一定威胁,主要是少数民族对唐朝的威胁,故 D 项错误。二、非选择题(第 7 题 11 分,第 8 题 15 分,共 26 分)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李世民借助农民起义的力量起家,认识到老百姓的力量完全可以决定一个国君的命运。为了避免重蹈覆辙,他从贞观初年就开始注意处理好与老百姓的关系。李世民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国以民为本,民心向背乃是国家存亡的关键。 ”摘编自江仁宝李世民与“贞观之治” 材料二 唐太宗论其私德虽有不足,但他作为一个历史的巨人,则
7、光照简册。他少娴3军事,能征善战。自晋阳起兵,北翦刘武周,西平薛举,东擒窦建德、王世充,轻扫刘黑闼,奠定了全国统一的基础。即位以后,他吸取历史上各朝特别是隋朝的统治经验和隋末农民战争的深刻教训,励精图治,明于知人,善于纳谏,厘改政治制度,发展社会经济,提倡学术文化,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贞观之治”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他既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位罕有的英明皇帝,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时代和李世民个人的角度分析“贞观之治”出现的背景。(7 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作者评价李世民的角度。(4 分)解析
8、:第(1)问,依据“国以民为本” “吸取隋朝的统治经验和隋末农民战争的深刻教训”等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作答。第(2)问,依据材料“认识到老百姓的力量” “私德”“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等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作答。答案:(1)时代:唐朝建立,完成国家统一;开放的社会风气,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吸收;农耕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个人:李世民个人能力;李世民对民本思想的借鉴;李世民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2)角度:个人品德;历史功绩等。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人们通常认为太宗之治(626649)是唐代“理想制度”的形成时期,是一个以良好和井井有条的施政著称的经济期。8 世纪后期和 9 世纪的作者在怀旧时当然把
9、它说成是黄金时代。但事实上太宗在执政时并没有制定新制度,政府的政策也没有大变化。政府的基本结构、行政细节以及政府干预的限度这一十分重要的问题早在隋代已被建立和解决,只是在唐高祖时稍加修改后又被采用,并体现在 624 年颁布的一些法典化的法律中。费正清、崔瑞德剑桥中国史隋唐史材料二 唐朝开国之君虽为高祖,然其事业,实在大部分是太宗做的。高祖传位于太宗,遂开出公元 626 年至 649 年的 23 年间的“贞观之治” 。历史上记载他的治绩,至于行千里者不赍(带着之意)粮,断死刑岁仅 39 人,这固然是粉饰之谈,然其时天下有丰乐之实,则必不诬的了。隋、唐时的制度,如官制、选举、赋税、兵、刑等,亦都能
10、将前代的制度加以整理。吕思勉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两位学者是如何评价唐太宗在“制度”上的作为的。(8 分)(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唐太宗在政治、经济及律法等方面有什么建树?简要评述明君、盛世与制度的关系。(7 分)解析:第(1)问,材料一中“太宗在执政时并没有制定新制度,政府的政策也没有大变化” “只是在唐高祖时稍加修改后又被采用”说明了唐代的“理想制度”是在太宗以前已确4立;材料二“然其事业,实在大部分是太宗做的” “将前代的制度加以整理”说明了太宗能继承和有效整理前代各项制度,出现了繁荣的局面。第(2)问第一小问,从“政治、经济及律法”等方面联系所学知识归纳;第二小问,从明君与制度的关系,以及明君与盛世、制度与盛世的关系上等分析归纳。答案:(1)评价:前者认为唐代“理想制度”在唐太宗之前已经确立,唐太宗只不过是简单继承,没有新的作为;后者认为唐太宗能继承和有效整理前代各项制度,并加以实施,由此开创出“贞观之治”的繁盛局面。(2)建树:实行三省六部制;完善科举制度;推行均田制;制定唐律 。关系:明君是盛世出现的重要原因;明君需在继承和完善前代制度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但明君也需要制度的制约;盛世更需要有制度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