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板块提升(五) 世界现代史专题总结,专题一 现代世界政治发展历程,线索1 近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对点演练 1下面是二战结束以来的世界形势变化示意图。对该图理解最全面的是 ( ),A多种因素决定政治局面的变动 B政治多极化发展趋向日益明显 C冷战结束后将会出现五极格局 D两极格局的解体过程较为复杂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联合国和欧、中、日、俄、印等多国力量的崛起对世界格局的变化起着关键的决定作用,故A项正确;政治多极化在材料中只是一个结果而非过程,故B项错误;五个力量中心并不代表五极格局,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对两极格局解体过程的相关提及,故D项错误。 答案:A,2(2018广东惠州模拟)
2、有学者指出,从“联邦的世界”走向“世界的联邦”,理所当然,势在必行,但谁也说不好究竟会在哪年哪月实现这一愿景。这表明( )A经济全球化的速度越来越快B联合国的建立加速一体化进程C世界政治格局仍在不断演进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解析:根据材料“世界的联邦”,涉及世界政治领域,故A项错误;“世界的联邦”指代一种世界发展的大势,并非针对某一国际组织,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联邦的世界走向世界的联邦”,反映了世界政治格局是一种发展演进的动态过程,故C项正确;材料论述的是世界政治格局问题,与区域经济集团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线索2 二战后大国关系的演变 (1)二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
3、局的形成使英、法、德、日等国受到美国的控制,而中国则与苏联建立了友好同盟关系。 (2)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对峙由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走向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苏联为在争霸中增强竞争力,企图控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内政外交,导致了中苏关系的恶化。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洲国家的经济联合和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迫使美国调整了与欧洲国家的关系,缓和了与中国的关系。 (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瓦解,中俄关系有了新发展,中美、中日、美俄关系反复变化。,对点演练 1二战后西欧不依赖美国而独立的同时,东欧正从苏联获得一定程度的自
4、治。据此判断当时的两极格局中 ( )A冷战重心地区变更频繁B冷战出现持续缓和态势C美苏两国形成军事僵局D美苏两国敌对意识淡化,解析:据材料“西欧不依赖美国而独立、东欧正从苏联获得一定程度的自治”可知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军事僵局,故C项正确;冷战重心一直在欧洲,没有变动频繁,故A错误;冷战时期不是持续缓和态势,而是紧张与缓和并存,故B错误;冷战时期美苏两国敌对意识没有淡化,故D错误。 答案:C,2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欧洲民族主义情绪上升。戴高乐支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促使法国退出北约。随后,意识形态的前哨国家西德也违反美国意愿
5、,缓解了与东德的关系,实施“新东方政策”。这表明当时 ( )A法德外交政策已脱离冷战轨道B西欧离心倾向冲击了两极格局C法德两国已足以与美国相抗衡D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解析:根据材料中法国提出“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促使法国退出北约”和德国提出“新东方政策”说明西欧对美国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主张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故B项正确。答案:B,线索1 近代以来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专题二 现代世界经济发展历程,对点演练 1(2018河南洛阳高三模拟)有人指出,让世界经济为美国经济服务,让世界各地的人们为美国人打工,这是20世纪40年代美国就已经筹划好的如意算盘,而且美国成功的让
6、世界各国纷纷钻进自己的“圈套”之中。为此战后美国 ( )A积极实施马歇尔计划 B倡导建立世界经济体系C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 D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解析:二战后美国积极倡导建立世界经济体系,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建立了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和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其主要目的是确立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促进美国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答案:B,2(2018广西柳州模拟)二战后,德意志民族在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19491963)引领下由“战争民族”迅速转变成世界上著名的“商业民族”。德意志民族的这一转变 ( )A实现了德意志民族统一B说明德国经济迅速恢复C表明和平成为世界主题D加速了欧洲
7、一体化进程,解析:“二战后”,德意志民族在联邦德国表明当时德国依然处于分裂状态,故A项错误;“由战争民族迅速转变成世界上著名的商业民族”不能体现其经济发展速度,故B项错误;“19491963”世界处于两极格局中,“冷战”是世界的主题,故C项错误;“由战争民族迅速转变成世界上著名的商业民族”,有利于缓解德国和欧洲其它国家的仇恨,赢得欧洲国家的理解,故D项正确。 答案:D,线索2 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四种经济政策 (1)重商主义:盛行于17、18世纪,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实行对外贸易垄断,通过提高关税税率及其他贸易限制来保护国内市场,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
8、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 (2)自由主义:英国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主张政府应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提倡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盛行于19世纪中后期,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3)凯恩斯主义: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主张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反对“自由放任”,又被称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反映了垄断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 (4)混合经济政策: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现象,各国立即调整了经济政策,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逐步发展出一种将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对点演练 1(2018四川成都高三摸底)下图中A、B曲线
9、最有可能反映的是 ( )A欧洲与美国实力的消长 B主流经济理论的演变C美国与苏联实力的消长 D主要社会制度的演变,解析:从材料中的曲线中的几个时间点来判断,这应该是主流经济理论的演变的趋势。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发表,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兴起;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暴露了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弊端,国家干预经济理论兴起;1936年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凯恩斯主义兴起;1973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凯恩斯主义也失去了在经济学中的主流地位。故B项正确。 答案:B,2(2018河南郑州模拟)供应学派主张“供给创造需求”,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经济学派别,80年代该
10、学派的理论被里根政府采纳,以应对美国当时的“经济滞胀”。受此学派影响里根政府可能采取的做法是 ( )A部分企业国有化 B美元贬值刺激出口C大幅度降低税率 D增加社会福利开支解析:企业国有化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与材料中供应学派主张减少国家干预应对经济滞胀的思想不符,故A项错误;美元贬值会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加,不符合“供给创造需求”,与里根政府控制货币供应量不符,故B项错误;减低税率,可促进企业发展,刺激生产,符合“供给创造需求”主张,故C项正确;增加福利是加强国家干预的措施,故D项错误。答案:C,线索3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六大阶段 (1)开始起步阶段(1518世纪),随着新航路开辟和商业资本主义殖
11、民高潮的到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2)初步形成阶段(19世纪初期至中期),随着工业革命和工业资本主义高潮的到来,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和出现了全球化第一次高潮。 (3)最终形成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资本主义高潮的到来,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出现了全球化第二次高潮。 (4)陷入困境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两次世界大战及期间的30年代经济大危机,战争的影响与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5)制度化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把全球化推进到制度化阶段。,(6)全面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放松对经
12、济的管制、网络信息技术的兴起等因素,交通、贸易、生产、金融、信息、科技、文化等全球化发展,全球化进入全方位发展阶段。,对点演练 1有学者指出,“资本主义的逻辑最终必然到达全球范围,它从16世纪在欧洲诞生到今天已经真正达到全球范围整个世界都是在这个单一的、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社会分工架构之内运作的。”这位学者实际上是强调 ( )A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进程中的核心作用B经济全球化同历次科技革命紧密联系C各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日益融为一个整体D经济全球化以全球的市场经济为基础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材料说明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进程中的核心作用,A项正确;B、C两项在材料中无
13、法直接体现;D项说法正确,但与题干主旨不符。答案:A,2诺贝尔奖得主阿玛蒂亚森指出:“反全球化人士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反对全球化,他们是在反对某种同他们真正信念、价值观相背离的全球化,其中有对南北差距拉大、分配不均的忧虑,有对几个大国主宰世界的不平,也有对目前这个缺少意义、经济效率的日益世俗世界的不满,以及为了维护自身的狭隘民族利益甚至是无政府主义。”该学者的观点是 ( )A反全球化追求的是另一种不同的全球化B反全球化者对全球化表现出不在乎C反全球化运动是在反对资本主义制度D全球化有利有弊,是一把双刃剑解析:反全球化是对全球化不尽如人意之处主张重构和再造,他们反对的是全球化的悬殊差距,故A项正确;
14、B、C、D三项偏离了材料的主旨,排除。答案:A,线索 近现代史上文学艺术的四大流派 (1)古典主义:强调形式,注重理性,颂扬革命。 (2)浪漫主义:重点描绘人的情感和理想,是对古典主义的反叛。 (3)现实主义:批判现实,客观反映社会,是对工业文明的反思。 (4)现代主义:反传统、反理性,追求人类精神的彻底解放。,专题三 现代世界文化发展历程,对点演练 1(2018湖北六校联合体高三联考)1836年,参加宪章运动的英国工人们高举着旗帜集会,旗帜上写着:“自由之神再一次召集大军,发抖吧,你们这些暴君!难道你们还讪笑这是虚张声势?到头来,你们会流血而非流泪!”这首名为自由的诗属于 ( )A浪漫主义文
15、学 B古典主义文学 C现实主义文学 D现代主义文学解析:根据材料时间和诗歌中注重对感情的表达可以判断是浪漫主义,故A项正确;古典主义文学强调的是形式的统一,材料中并未体现,故B项错误;现实主义文学是对社会现实的揭露,故C项错误;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兴起的,与题目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2(2018河南部分重点高中高三联考)1836年,果戈理发表了钦差大臣,该书描写道,纨绔子弟赫列斯达可夫从彼得堡途经外省某市,被误认为“钦差大臣”,在当地官僚中引起恐慌,闹出许多笑话。果戈理用喜剧这面镜子照出了当时社会达官显贵们的丑恶原形。这反映出作者 ( )A反封建反专制的崇高理想B着重刻画人物内心的
16、情感C反传统反理性的表达方式D批判剖析不公的社会现实,解析:材料中反映了作者对官僚的讽刺,但并未上升到反封建反专制的高度,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当时的社会形态,未突出个人情感,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反传统反理性,故C项错误;根据“用喜剧这面镜子照出了当时社会达官显贵们的丑恶原形”可知作者意在揭露和批判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现实,故D项正确。 答案:D,核心素养5 家国情怀学科核心价值观,1以家国情怀隐性考查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2017高考江苏卷)1922年9月,中共机关刊物向导发文指出,在军阀割据的现状下,战乱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建立“统一全国的中央政府,然后国内和平才能够实现”。这表明,
17、“打倒军阀”正在成为 ( )A人民的迫切愿望 B国民政府的执政理念C知识分子的共识 D全体国民的共同选择命题立意 本题紧扣近代中国救亡图存这一时代主题,选取1922年9月,中共机关刊物向导有关“打倒军阀”这一时代呼声,体现了家国情怀的学科价值观。,解题指导 从材料信息可知,向导指出,军阀割据下战乱不可避免,只有打倒军阀,建立全国统一的中央政府,才能实现国内和平。也就是说,“打倒军阀”已成为人民的迫切愿望,故选A项。当时广东国民政府尚未建立,故B项错误;材料仅涉及中国共产党对“打倒军阀”的态度,无法说明全体知识分子的态度,也无法说明其是全体国民的共同选择,故C、D两项错误。 参考答案 A,2以家
18、国情怀隐性考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2017高考全国卷)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 )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命题立意 本题以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创设新情境,考查经济体制改革,与当下深化改革相呼应,为学生提供了正确的历史观、改革观,达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开始对经济体制改革进行理论探索,1992年,中共十四
19、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政策的正式提出标志着我国从根本上改变了1953年以来推行的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历史性突破。,解题指导 据材料“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可知,作者是要肯定“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模式,而非国家干预的发展模式,故A项错误;1990年,浦东的开发开放,使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到一个新阶段,说明此前中国已融入经济全球化,且题干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经济体制改革,故B项错误;中国传统经济模式是完全的计划经济,“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肯定了市场的作用,实际上是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故C项正确;西方经
20、济体制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材料涉及的是计划和市场是发展经济的手段,没有涉及所有制,故D项错误。 参考答案 C,一、中华美德从家到国,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1)家国情怀是学科核心价值观 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家国情怀”是传统文化中最宝贵也最活跃的精神资源。在近两个世纪驱逐外侮、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过程中,它发挥了难以估量的积极作用。今天,在培育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家国情怀”也有了新的发展。 (2)家国情怀有深厚的人文素养 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认同
2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德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中国社会以家庭为中心的文化衍生出了自己的一整套思维和生活方式“家国情怀”,包括“舍己为家”和“保家卫国”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传统,包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把个人追求与社会目标统一起来的儒家信念。由个人而家庭,由家庭而社会,由社会而国家,由国家而天下是中国人特有的社会价值观。 (3)家国情怀要胸怀天下,放眼世界 历史不仅是对历史上发生的一些事件进行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上的事件来促进自己情感的提升。置身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考虑,这样才能够对当时的人和事有比较客观的评价和理解。 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
22、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天下为公弘扬爱国主义,传承民族精神 (1)热爱祖国,矢志不渝 战国时期屈原热爱祖国,其作品离骚抒发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感。 两宋时期,山河的破碎和民众的苦难激发了诗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如岳飞把杀敌报国的壮志写入诗词;辛弃疾投笔从戎。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兴中会等革命团体,决心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为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选择了共产主义。 (2)维护统一,反对分裂 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林肯提出“为
23、联邦统一而战”的口号,并进一步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从而维护了国家统一。,1945年8月底,为了“和平民主”,毛泽东与周恩来等人赴重庆与国民政府进行谈判。 20世纪80年代以后,邓小平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设想。 2005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以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3)同仇敌忾,抗御外侮 义和团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 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的消息传出后,台湾军民反对割台的斗争此起彼伏。 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1937年,国共实
24、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 (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839年,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魏源海国图志中“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辉。 甲午战争失败后,面对民族生存危机,中国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以不同形式开展救亡图存的斗争。(义和团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等) 甲午战争后,中国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实业救国的热潮。 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的消息传出后,中国人民掀起了一场抵制日货的大规模运动。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中青年学生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
25、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爱国情绪高涨;出现“三罢斗争”。,民族精神,薪火相传 革命与建设中:井冈山精神;红军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治意识、求知意识、科学精神、服务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大大加强。 三、人文光辉追求公平正义,捍卫自由平等 (1)多种多样的民主体制 雅典民主政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是一种“成年男性公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制度。 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代议制:打破了封建等级制度,构建了资产阶级统治下的民主。 苏维埃制度:苏联的政治基础,是俄国劳动人民在革命斗争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政权组织形式。,南京临时政府
26、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三权分立”和“代议政治”的原则来构建中华民国的国家制度。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我国最重要的民主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另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实现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2)公民的政治参与权利与义务 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顾炎武推崇自由议论朝政的风气,以“众治”取代“独治”。 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阐述了“人民主权”的思想。 1787年宪法坚持人民主权原则,规定总统和议员都由选举产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
27、论、出版等自由。 1954年宪法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四、哲思明理倡导人文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1)重视人的价值,树立人的尊严 古希腊智者学派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决定作用。 柏拉图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 亚里士多德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2)关注人生真谛 苏格拉底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人必须具备知识才能达到善;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荀子提出“人之性恶”,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 启蒙思想家们认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只有人自己的“理性”。 (3)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保障人权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就是爱人;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 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复议法的通过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 乡村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激发了广大农民的政治热情,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