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六语言表达的连贯(句子的衔接)实战演练(含解析).doc

    • 资源ID:1206225       资源大小:1.96M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六语言表达的连贯(句子的衔接)实战演练(含解析).doc

    1、1语言表达的连贯(句子的衔接)1在下面文字的空白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逻辑严密,前后连贯。每处不超过 25 个字。大栌榄树是曾经生长在毛里求斯的一种珍稀树种。如今在地球上已难觅踪影。 _?科学家对此提出了多种假说。美国一位科学家的研究认为,_,而渡渡鸟在三百年前灭绝了,因此,大栌榄树也跟着消失了;后来,有学者研究发现大栌榄树的种子不需要动物的肠胃软化也能发芽。于是,又有研究者们提出了新的假说:外来物种的入侵导致了大栌榄树的消失。不过,这个假说需要进一步验证:_;如果被证伪,则会被抛弃。解析:处要填入的都是总提句。处引领后面的全部文字,要关注文段的中心内容和标点的提示作用;处引领

    2、“于是”前的所有文字,以引出第一种假说;处要注意分号的作用,并与后面的语句形成并列关系。答案:这是为什么呢(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大栌榄树的种子要靠渡渡鸟的肠胃软化才能发芽(大栌榄树的种子发芽需要渡渡鸟的肠胃软化) 如果被证实,则会被采纳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一个不是对我们有所求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 ,诗人赫巴德对友情的认识我特别赞同,但是_。友情至少有一半被有所求败坏,即便_,像让友情分担忧愁,让友情推进工作等等。友情成了忙忙碌碌的工具,那它自身又是什么?所以_。朋友就是朋友,除此之外,无所求。解析:这

    3、段文字的中心是谈友情,补写时要围绕这个中心,第处要注意与前文构成对比关系,第处注意让步关系,要从所求的内容上思考,第处是结论。符合意思即可,答案不唯一。答案:功利社会中的朋友往往是有所求的(实际生活中这样的朋友很难得) 所求的内容乍一看并不坏 我们应该为友情卸去重担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在高校教育教学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南昌大学推行“学生自主保洁”这一措施却引发了广泛的争议。从校方看,推行学生自主保洁的目的,是想“增强大学生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 ,是要“立德树人” 。这听上去很美,_,在年轻学生们看来,是否自己

    4、动手扫厕所、倒垃圾,与道德品质关系不大。对于市场经济条件2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对于从小有强烈专业分工意识的一代人,有这样的想法,_。从根本上看,学生自主保洁遇到这样的窘境,其实是_。解析:第处从前后语句看,应填入一个带有转折关系的过渡句,第处则应填入表顺承关系的结论句。答案:却与大学生的认识有一定的错位 也确实可以理解 一种观念的冲突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古代的经典?主要是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_。其意义又不止于此。就

    5、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受传统文化熏陶比较多的人和受熏陶比较少的人,_。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对个人而言,可以改变气质;对社会而言,_。解析:这三处都应当补写展开句。处可由前两句推测出答案,处可由上半句推测出答案,处可由分号前后的内容推测出答案。答案: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方式 其气质风度是截然不同的 可以转变风气5(2015高考全国卷)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电子商务存在的价值之一,就是通过互联

    6、网进行网上购物、网上支付,节省消费者与商家的时间和空间,_。对于工作忙碌的上班族而言,_,还易于达到货比三家、快乐购物的目的。在信息多元化的 21 世纪,_,完成购物,已经成为许多消费者的习惯。解析:做此题要在读懂语段的中心意义、背景语句内容的基础上,填写相应的语句,使上下文中心一致,意义连贯、贴切。答案:从而大大提高交易效率 除了大量节省宝贵时间上网浏览商品信息6(2014高考全国卷)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大家都知道,_,倘若呼吸停止,生命也将终结。人体通过呼吸,_,排出二氧化碳。那你可知道土壤也有呼吸?土壤呼

    7、吸和人的呼吸一样,也是一个_的过程。3解析:首先要准确把握材料的陈述对象:生命的呼吸。再分析这段话的层次,第一层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生命需要呼吸” ,第二层说明人体呼吸的过程,第三层类比说明“土壤呼吸”和“人的呼吸”是相同的。据此,根据连贯的要求可以补写出相关语句。答案:(示例)一个人活着就必须呼吸 从大气中吸入氧气 吸入氧气释放二氧化碳7(2019金华市高三联考)填入下面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不止一位先贤指出,一个人无论看到怎样的美景奇观,如果没有机会向他人讲述,他绝不会感到快乐。一个人无论遭遇怎样的不幸,如果有向心爱的人倾诉的机会,他的痛苦自然会减轻。_。没有任何

    8、人倾听,绝对的孤独,快乐会成为失望,痛苦会成为绝望!A没有人分担的痛苦是最可怕的痛苦,没有人分享的快乐绝非真正的快乐B没有人分享的快乐绝非真正的快乐,没有人分担的痛苦是最可怕的痛苦C痛苦没有人分担是最可怕的痛苦,快乐没有人分享的绝非真正的快乐D快乐没有人分享的绝非真正的快乐,痛苦没有人分担是最可怕的痛苦解析:选 B。从连贯上讲, “有没有”是一致的句式表达;从意思和结构上讲,先说“快乐”再说“痛苦”是对前文的自然衔接和对下文的提示。8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大气自对流层顶向上至 55 千米高度的平流层,水汽含量已经极少。因紫外线的照射,位于平流层顶部的一部分氧分子被分解为氧原

    9、子,再与未分解的氧分子结合生成臭氧,_。逆温层的存在阻止了大气的上下对流。A逆温层由臭氧吸收大部分短波紫外线升温而形成B大部分短波紫外线被臭氧吸收升温而形成逆温层C臭氧吸收大部分短波紫外线而升温形成逆温层D臭氧吸收大部分短波紫外线而升温,逆温层形成了解析:选 C。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从下文语意看,横线上应填关于“逆温层”的语句。C 项以“臭氧”开头承接上文,运用顶真手法谈“逆温层”的形成过程;以“逆温层”结尾,运用顶真手法引出下文“逆温层”的影响。9(2019嘉兴市高三模拟)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专家表示,汞经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对含汞产品使用或处

    10、理不当很容易造成汞污染。_,达到一定量便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严重的甚至会造成汞中毒。因此,建议定期进行汞含量检测,并掌握与汞相关的科学知识,做好汞污染的预防工作。A人体可通过呼吸道、皮肤或消化道等不同途径吸收汞及其化合物B呼吸道、皮肤或消化道等可以成为汞及其化合物侵入人体的途径4C汞及其化合物可通过呼吸道、皮肤或消化道等不同途径侵入人体D汞及其化合物侵入人体的途径可以通过呼吸道、皮肤或消化道等解析:选 C。能够“达到一定量”的是“汞及其化合物” ,而不能是“人体”或“呼吸道、皮肤或消化道等” ,故排除 A、B 两项。C、D 两项的主语都是“汞及其化合物” ,横线处后面的内容是“对人体产生危害”

    11、,但 D 项强调的是“汞及其化合物”侵入人体的途径,脱离语境,故排除 D 项。10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听完故事,带着感动和迷离,带着满足和踏实,我告别老人,起身离去。路边的杨柳,在风中摇曳,像梦中的新娘。悠悠的白云,在天上漫步,像缥缈的歌声。_。牌坊象征着忠、孝、节、义的人文内涵,记述了停留的过往,也收藏着经年的故事。甘谷在明代见于县志的牌坊数量不少,仅明嘉靖年间在城区就有二十四座坊表,惜无一幸存。目前全县仅存“山陕会馆”和“贯寺牌坊” ,而尤以“贯寺牌坊”著名。A一座遗落的牌坊,还肃穆在贯寺村头,静默在蓝天之下B在贯寺村头肃穆着一座遗落的牌坊,静默在蓝天之下C静

    12、默在蓝天之下,一座遗落的牌坊,还肃穆在贯寺村头D静默在蓝天之下,在贯寺村头肃穆着一座遗落的牌坊解析:选 A。前面写到了杨柳、白云,根据后面的内容,可以看出下一个话题是“牌坊” ,而“牌坊”在这里应该是主语,故选 A 项。 11(2019浙江大学附属中学高三模拟)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坛城画是与唐卡相类似的绘画,它是一种以几何图形为主的构图,_内套正方形图案表示城墙、屋檐,层层深入,最后到达主尊殿,并用红、黄、白、蓝表示东南西北四方,图案结构复杂,抽象和具象手法并用。正中间为主尊或佛。坛城是指佛的宫殿。表示大海、风墙、火墙和金刚墙、莲花墙、护城河。外面图形以水

    13、图案及火焰图案装饰。第二层起用圆形的金刚图案、水图案、莲花图案装饰。由外到内以圆形和正方形的几何体形式层层相套构成。A BC D解析:选 D。本题考查语句的连贯性。首先应浏览所给的语段和句子,把握中心意思,再看所给的小句子,借助关联词、指代词等把握句和句之间的关系。该题材料为说明性文字,语句要体现一定的说明顺序,即由坛城而画,由内到外,由具象而抽象。51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循环经济是对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它_,_,_,_,_,_,有助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一个突破口有效地利用资源和

    14、保护环境促进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少的废物排放和最小的环境代价通过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和“生产消费再循环”的模式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举措A BC D解析:选 D。建立模式利用保护结果是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少的废物排放和最小的环境代价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最后是评价突破口“也是”重要举措,符合逻辑顺序。1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寒冬一过,气候转暖,家燕就从南洋、印尼、澳大利亚等地飞到我国各地筑巢。_,_,_,_,_,_。这种材料干燥后,就变得很坚硬,好像“混凝土”一样。白居易在诗里写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便生动地描述了

    15、这个场面从外面叼来泥丸子这时,雌雄家燕合力协作但是,如果仔细观察家燕的泥巢,可以发现泥土里混有其他东西一个一个粘在屋梁等处,砌造成碗形的泥巢原来,家燕是用湿土混合着稻草、羽毛、毛发及唾液来筑巢的A BC D解析:选 A。横线后面“这种材料”显然指的是“稻草、羽毛、毛发及唾液” ,所以放在最后,排除 C、D 两项。备填句中的“白居易在诗里”(第句)是对燕子筑巢的描述,应承接在之后,排除 B 项,选 A。14(2019浙江台州中学高三检测)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尚书舜典中说:“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节奏和敲击不仅是音乐的最初形式,也是音乐的最重要的形式。6音乐是怎么起源的一直是人们探索的问题。这句话说明节奏和敲击伴奏舞蹈是音乐最初的形式。虽然这只是音乐起源说的一种,但它非常具有说服力。非洲音乐就是保持和发展了这种最初的和最重要的形式。A BC D解析:选 C。通读语段可知,这段文字阐述的是音乐起源,解答时应根据话题对象逐层推进阐述。是总起句,阐述音乐的起源是人们一直探索的问题;引出“音乐”这个对象;中的“这句话”承接,由此排除 A、B 两项。和中的“最初的和最重要的形式”对应,关系紧密,故在后,由此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注意事项

    本文((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六语言表达的连贯(句子的衔接)实战演练(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刘芸)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