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海南省儋州一中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满分 150分 考试时间 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红楼梦中的服饰有一些是汉族历代传承的服饰,但也有很多是清代人的穿着。黛玉初至荣国府时,见到王熙凤穿着“缕金百
2、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 。袭人要回家探亲时也是在“桃红百子刻丝银鼠袄子”外,再套上“青缎灰鼠褂” 。徐珂清稗类钞服饰中说:“褂,外衣也,礼服之加于袍外者。 ”赵振民中国衣冠中之满服成分索性认定:“中国古无褂字盖满制也。 ”应该说褂子是清代人对肥大上衣的习惯称谓。贾宝玉是作者着墨最多、寄托最深的人物之一。他的服饰特色主要体现在红色上。初见黛玉时,服饰以红为主色;群芳夜宴时,枕着红香花枕;祭晴雯时,穿着血点般大红裤子:看破红尘出家时,身披“大红猩猩毡的斗篷” 。这是因为红色是最能体现宝玉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的颜色。红色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具有令人产生激动、热烈的本性和感情的力量
3、,与他热情奔放的性格暗合。红色也体现了他尊重女性的心理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常是女性的代名词,古代男子常称其女性好友为“红颜知己” 。宝玉非常推崇、爱慕和关心女性,红色岂不正是他怡悦红颜的绝妙注解?红色还是他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象征。他虽被视为掌上明珠,却处处受羁绊,恨不能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而红色常使人联想到火焰和鲜血的颜色,是充满刺激性和令人振奋的色彩。它能使人产生积极进取的态度,这正是宝玉性格的写照。2服饰不但能突现人的外貌和性格,在阶级社会里,更能显示人的地位。贾雨村还是寄住在葫芦庙内的一个穷儒时,曹雪芹只用“敝巾旧服”四个字就画出了这个落魄文人的潦倒。邢岫烟虽为小姐,无奈
4、家道艰难,只能着“家常旧衣” ,连冬天也穿得“很单薄” 。对那些美貌而富贵的人曹雪芹则不惜浓墨重彩。只看看宝玉的佩戴物就知道了。他的帽子是嵌玉紫金冠;颈上挂着饰有“金螭缨络”的项圈;那通灵宝玉,先是用“五彩金丝”系着,后又由莺儿织了一个“梅花络”套上;又有“寄名锁”在神僧面前“寄名”为“弟子” ,再铸一把锁,以示神命锁住;还有道士所画能祛邪的“护身符” 。而地位高至皇妃的元春,曹雪芹又不细写她的服饰了。元春省亲时,我们只看到皇家仪仗队里有人捧着她的“冠袍带履” ,回到家后,也只知道她一次次“更衣” 。到底穿戴如何,没有具体写。这是不写之写之妙。曹雪芹笔下的服饰是在不违背清廷禁律的前提下,按照封
5、建审美标准,遵循美的规律创造的。 红楼梦的服饰集中国封建社会服饰美之大成,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摘编自红楼梦中的服饰文化 ,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虽红楼梦中所涉服饰存在汉族元素,审美价值颇高,但却未触犯清廷禁律。B因为红色最符合宝玉个性心理,所以,曹雪芹笔下的宝玉始终全身穿戴红衣红饰。C从宝玉身上的各种安全饰物中,我们可看出贾宝玉在贾府中备受呵护、地位至高。D服饰描写是曹雪芹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也是促进封建审美规律形成的重要元素。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中援引徐珂、赵振民两人著作中的言论,说明了“褂子”
6、是清人独有的服饰类型。B作者由表及里,从宝玉的穿着服饰中,探究出了人物性格的深层内蕴,见解深刻。C贾雨村、贾宝玉的服饰比对描写,说明“突显地位”是曹雪芹服饰描写的重要原则。D文章以“服饰文化”为主线,串联起了红楼梦人物形象、审美艺术等诸多内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红楼梦中人物服饰描写手法多样,各具特色,体现出曹雪芹高超的写作技艺。B曹雪芹笔下的服饰受封建社会思想影响,深入品赏时,我们需了解写作时代背景。C解读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特点,从服饰入手是解读方法中最为便捷、高效的。3D 红楼梦中的服饰文化博大精深,因而,该书是研究清人服饰情况的重要文献。(二)文学
7、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
8、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 ,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 ”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
9、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 ”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4选出对黛玉的心理描写和对贾母的第一段语言描写理解正确的一项(3 分) ( )A黛玉对王熙凤的放诞无礼不满,贾母此语是为了缓和这种气氛。B黛玉对贾府的规矩产生怀疑,贾母此语则充满了对王
10、熙凤的喜爱。C黛玉推测出王熙凤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贾母此语充满了对熙凤的喜爱。D黛玉意识到贾母对熙凤的喜爱,贾母此语则是掩盖这种喜爱之情。5王熙凤初见黛玉时的表情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5 分)6.王熙凤的出场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 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4材料一:2018年,全国一多半的省份将从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开始,实行新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制度。所有省级行政区域均突破文理界限,由学生跨文理选科,均设置“3+3”的考试科目。前一个“3”为必考科目,为统一高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除个别省级行政区域仍执行
11、教育部委托的分省命题任务外,绝大部分省级行政区域均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后一个“3”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简称“学考” )选考科目,由各省级行政区域自主命题。浙江省外语种目和 3门选考科目均一年两考,每个学生最多有两次机会;其他省目前对外语科目提供两次机会,很多省份均表示要创造条件增加提供两次机会的科目。学考的具体安排和作用方面,浙江省实行高中学考与高考科目在同一次考试中相结合的办法。同一科目命制两种试卷,一种为“必考题” (满分 70分) ,作为单纯的“高中学考” ;一种为“必考题+加试题” (满分 100分) , “一考两用” 。其中“必考题”的成绩作为“高中学考”成绩使用;“必考题+加
12、试题”作为“高考选考”成绩使用。两种试卷同时在不同试场开考,后一种试卷多半小时的考试时间,其中必考题试题相同。两种试卷的考试均允许学生跨年级参加,每位考生最多有两次考试机会。其他地区把高中学考区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分开组织考试。合格性考试分散在高中三年安排,等级性考试一般安排在高三年级,仅限当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参加,其中上海市对地理和生物两科分别在高二(下)和高三(下)提供两次机会,每位考生只能参加一次考试。合格性考试是高中学生毕业和高中同等学力认定的主要依据,等级性考试用于统一高考招生。(摘编自边新灿等中国考试:全国 30个省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比较)材料二:2017年高考中,计划在浙江
13、招生的近 1400所高校里,有 500多所高校没有提出选考科目要求。各高校所有专业(类)中,54%不限选考科目,46%设限选考科目,其中设限范围为 3门的占 33%,2 门的占 8%,1 门的占 5%。选择物理、化学、生物组合的考生,可选考 95%的专业;选择政治、历史、地理组合的考生,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科生,可选考 66%的专业,比现行高考 34%的选择面,高出近一倍。5各高校专业(类)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比例 各科目考生选考比例(摘编自“浙江省教育考试网”刊文2017 年浙江省高考选科组合报考统计 )材料三: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
14、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改革后,学生在校成绩以及综合素质将成为重要的录取依据和参考。根据河南省高考方案,高考招生录取基于“两依据、一参考” 。 “两依据”是指统一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 “一参考”就是指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参考条件。以河南为例,有专家指出,河南版的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在评价内容上,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大方面与教育部保持高度一致。但也有其特色,例如在思想品德方面,增加了违规违纪和有无违法情况的评价内容,便于学校管理与记录。不只河南,全国多省份都明确将综合素质纳入到学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因素。专家认为,综合素质评价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
15、全面发展、培养个性特长、扭转“唯分数论”的重要举措。(摘编自“中国新闻网”刊文27 省份高考改革方案出炉综合素质成录取重要参考 )材料四:绝大多数省级行政区域均明确要逐步减少、合并乃至取消录取批次。浙江从新高考首届学生毕业的 2017年起,除特殊类型(自主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定向招生等)提前录取外,统一高考招生取消所有录取学校批次,纳入统一高考招生的本科院校和专科(高职)院校同时填报志愿、投档录取。按专业(类)还是按院校填报志愿和投档录取?志愿设置成为关注焦点。各省级行政6区域,基本上都明确高校按专业(类)提出选考科目范围,基本上确定了“1 门对应即可”的机制。但具体是按院校还是按专业投档,只
16、有少数省份已经在改革方案中提及。浙江在2014年即明确“考生志愿由专业+学校组成” ,实行基于专业的志愿运行模式,录取时直接投档到专业录取,充分尊重学生既要选学校又要选专业的选择权。(摘编自“南昌教育信息网”刊文解读全国各省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BCD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各省施行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后,录取方式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投档到院校录取变为投档到专业录取,录取批次将逐步取消。B改革后,试题命制将实行统一命题和自主命题相结合,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必考科目试题,各省自主命制选考科目
17、试题。C从 2017届浙江考生选考数据看,考生选考受高校各专业指定的选考科目、科目组合可选考专业比例的影响较大。D改革后,考试成绩不再是高考录取的唯一依据,考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弥补考试分数的不足,从而打破“一考定终生” 。9针对高考改革带来的变化,高一的同学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好准备?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 分)7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刘禹锡,字梦得,世为儒。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工文章,善五言诗。贞元末,王叔文得幸太子,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叔文每称有宰相器。太子即位,朝廷大议秘策多出叔文。
18、引禹锡及柳宗元与议禁中,所言必从。擢屯田员外郎,兼崇陵使判官。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未至,贬朗州司马。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署。而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 ,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诏下,御史中丞裴度奏曰:“播极远,猿狖所宅,禹锡母八十有余不能往,当与其子死决,恐伤陛下孝治,请稍内迁。 ”宪宗曰:“为人子者宜慎事,不贻亲忧。若禹锡望他人,尤不可赦。 ”度无以对。帝改容曰:“朕所言,责
19、人子事,然不欲伤其亲。 ”乃易连州,又徙夔州刺史。禹锡尝叹天下学校废,乃奏记宰相曰:“言者谓天下少士,而不知养材之道,非天不生材也,郁堙不扬也。是不耕而叹廪庾之无余,可乎?贞观时,学舍千二百区,生徒三千余,外夷遣子弟入附者五国。今室庐圮废,生徒衰少,非学官不振,病无资以给也。旧时,凡学官,春秋祭于先师,斯止于太学辟雍,非及天下。今凡州县四时皆有事于孔子庙,甚非孔子意。请罢天下州县四时祭,籍其资半归所隶州,使增学校,举半归太学,可以营学室,具器用,丰馔食,则古时之风,粲然可复。 ”当时不用其言。禹锡晚年与少傅白居易友善,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常与禹锡唱和往来,因集其诗而序之曰:“彭城刘梦得诗豪
20、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太和三年春以前,纸墨所存者,凡一百三十八首。 ”开成初,复为太子宾客分司,俄授同州刺史。秩满,检校礼部尚书、太子宾客分司。会昌二年七月卒,时年七十一,赠户部尚书。(选自新唐书刘禹锡传有删改)注释:太学辟雍:指国家设立的大学。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8A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B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C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D蛮俗好巫
21、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五言诗,是指每句五个字的诗体,唐以前的五言诗通称为“五言古诗” ,初唐后出现了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B礼部尚书, “三省六部”中礼部的最高长官,是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财政、科举等事务的大臣。C秩满指古代官吏的俸禄,也指古代官职级别,如“委之常秩” , “贬秩三等” 。秩满意为古代官吏任期届满。D禁中,也作“禁内” ,指帝王、后妃等所居宫内。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宫禁。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王叔文得
22、势时,名重一时的刘禹锡受到重用,王叔文失势后,刘禹锡也受到牵连,被连续贬官。B刘禹锡的诗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涉嫌讽刺,招致朝廷的不满,最终被贬为播州刺史。C刘禹锡认为培养人才不应过分注重祭祀孔庙的形式,应该省出钱来增加教育的投入,但意见没有被采纳。D文中交代白居易与刘禹锡在诗歌方面的唱和往来以及白居易为之作序,意在侧面衬托刘禹锡文学成就。1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叔文每称有宰相器。(2)度无以对。帝改容曰:“朕所言,责人子事,然不欲伤其亲。 ”9(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7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奉酬李都督表
23、丈早春作杜 甫力疾坐清晓,来诗悲早春。转添愁伴客,更觉老随人。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望乡应未已,四海尚风尘 。【注】力疾:病中用力起身。来诗:指杜甫的表丈李都督写给杜甫的诗,杜甫此诗为应和之作风尘:指天下尚处于战乱之中。 14这首诗的体裁是(3 分)( )A 古风 B 律诗 C 绝句 D 乐府15首联“悲早春”奠定全诗情感基调,全诗是怎样表现“悲”情的?请简析。(4 分)(三)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9 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秋兴八首(其一) 用双关手法、情景交融,直接抒发作者故园之思的句子是“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多处写到月,如“ ”一句借江水寒
24、凉、月色惨白清冷之景色,抒发离别之情;“ ”一句通过冷月无声来反衬音乐强大的感染力;“ ”一句借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凉心情。(3) 蜀道难中,诗人提醒人们因为蜀道地形险要,若被恶人控制,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要警惕战乱的两句是“_,_” 。(4)杜甫登高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夔州峡口秋江景物特点,映衬诗人心绪起伏、波澜跌宕的两句是“_,_”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 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题。102018年高考全国卷中 3道有关“知识产权”的语文阅读题刷爆了朋友圈。不妨说,这是“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正在( )。研究与事实告诉我们,知识产权对世
25、界经济增长有着巨大的驱动作用。发达国家关注一直如何抓住全球范围内新科技革命的机遇,充分发动知识产权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进而形成适应科技革命的新竞争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也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前开放创新 ,知识产权制度何去何从?面对开放创新,知识产权制度不能 。世界迎来了新的科技革命,全球化的步伐日益加速。我们也正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和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战略,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顺应新科技革命的浪潮,赋予知识产权制度时代特征和独特的现实意义,嵌入中国经验和方案,引领全球创新的发展,已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 “知识产权”从 的专业术语,到人们 的媒体热词,进而入
26、选高考试题,这意味着它不但走进了公众视野,也将成为青年一代必备的基础知识。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从社会共识走向顶层设计,从政策层面进入常识领域的最生动体现B从社会共识走向顶层设计,从常识领域进入政策层面的最生动体现C从顶层设计走向社会共识,从常识领域进入政策层面的最生动体现D从顶层设计走向社会共识,从政策层面进入常识领域的最生动体现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发达国家一直关注如何抓住全球范围内新科技革命的机遇,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对经济发展的引领,进而形成适应科技革命的新竞争优势。B发达国家一直关注如何抓住全球范
27、围内新科技革命的机遇,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进而形成适应科技革命的新竞争优势。C发达国家一直关注如何抓住全球范围内新科技革命的机遇,充分发动知识产权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进而形成适应科技革命的新竞争优势。D发达国家如何一直关注抓住全球范围内新科技革命的机遇,充分发动知识产权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进而形成适应科技革命的新竞争优势。19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如火如荼 故步自封 曲高和寡 耳熟能详B沸沸扬扬 作茧自缚 阳春白雪 耳熟能详C如火如荼 作茧自缚 曲高和寡 耳濡目染11D沸沸扬扬 故步自封 阳春白雪 耳濡目染20根据下列情景,以“雪花
28、”为重点,扩展成一段不少于 70字的文字。(5 分)情景:旧历新年 雪花 祥林嫂21.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按照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6 分 )每逢春节,人们习惯把燃放烟花爆竹视之为营造喜庆氛围的必要方式。但近年来,雾霾天气频现,严重威胁我们每个人包括老人和儿童的身体健康!全市共同行动、携手应对大气污染已是当务之急的大事!寒假到来,春节将至,校学生会倡议:全体同学要率先垂范,严格遵守禁放烟花爆竹的规定,并号召自己的家人、亲朋共同拒放烟花爆竹。建议大家以写春联、剪窗花、打锣鼓、制作中国结和灯笼等文明环保的方式欢度春节。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释放每个人的巨大能量,呵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美丽家
29、园。(1)在不改变语意的前提下,为了表达简明,文中必须删掉的三处分别是_,_,_。(2)文中使用不得体的三个词语,分别是 、 和 。四、作文(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 (60 分)材料一: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1 月,鲁迅课间观“日俄战争教育片”,深受刺激,决定弃医从文,以唤醒国人为己任。那一年,他 25岁。材料二:2008 年 7月,石磊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毕业后,成为名大学生村官。他说:“未来怎样,没有必要刻意去设计,踏实走好每一步,认真办好一件件小事,对群众负责,对自己负责,对后来的大学生村官负责就好。”那一年,他 20岁。材料
30、三:1993 年,马化腾大学毕业后进入深圳润迅通讯发展有限公司做编程工程师,专注于寻呼机软件的开发。该段经历使马化腾明确了开发软件的意义就在于实用,而不是自娱自乐。1998 年,马化腾和同学张志东注册成立“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那一年,他 27岁。学校要组织以“生涯规划”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你结合阅读这几则材料时生发的联想、感悟或思考写一篇文章。12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字。1320182019学年(2)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试题语文答案1 【答案】A【解析】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31、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B 项, “曹雪芹笔下的宝玉始终全身穿戴红衣红饰”扩大范围了,按照原文“他的服饰特色主要体现在红色上” ,可知选项“宝玉始终全身穿戴红衣红饰”表述扩大范围。C 项, “地位至高”过于绝对。宝玉在贾府极受爱宠,但不能说地位至高。D 项,结合原文末段“按照封建审美标准,遵循美的规律创造的” ,可知封建审美规律的形成在前,而
32、选项中“也是促进封建审美规律形成的重要元素”便混淆了先后关系。故选 A项。2 【答案】A【解析】该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论证思路,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A 项, “是清人独有的服饰类型”曲解文意。从徐珂、赵振民两人的相关言论中,并不能得出“独有”之义。故选 A项。3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
33、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C 项, “从服饰入手是解读方法中最为便捷、高效的”无中生有。结合原文内容,看不出“从服饰入手是解读方法中最为便捷、高效的”的意思。故选 C项。4 【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的作用,应结合人物身份、地位、性格来理解。黛玉是一个聪颖机敏的女子,但是她又不得不“步步小心,时时在意” ,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黛玉心里推测此人在贾府中的地位一定很特殊;贾母的一番话看似贬斥王熙凤,实际此语充满了贾母对熙凤的厚爱,这也正反应出王熙凤放诞无礼的原因。5 【答案】喜悲喜。王熙凤善于逢迎和做作,她
34、的悲喜全是冲着贾母而来,为的14是时时处处讨贾母喜欢。【解析】表情变化主要是指面部的神态变化。这种神态变化往往是随着心理、情节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解答此题,首先要找到表情变化的关键词语,这并不困难,如“笑”“拭泪” “转悲为喜” “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等。分析变化的原因,只要结合语境也不是一件困难的事,由上下文可以看出其原因是王熙凤善于逢迎和做作,演戏功底强。6 【答案】出场的特点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表现出王熙凤在贾府地位之特殊,性格之泼辣。7C. C项,上海市对地理和生物两科分别在高二(下)和高三(下)提供两次机会,有可能出现不同年级学生参加同一次考试的现象。8C. A 项录取方式
35、“按院校还是按专业投档,只有少数省份已经在改革方案中提及” 。B项,必考科目个别省级行政区域仍执行教育部委托的分省命题任务;D 项,综合素质评价只是作为录取参考,并非依据, “弥补考试分数的不足”属无中生有.9了解本省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改革方案;规划个人人生及专业发展方向;关注高校各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合理选择科目组合;立足个人全面发展,培养兴趣与特长,全面提升综合素质。10 C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 “
36、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这段话是说“少数民族的风俗喜好巫祝,每次祭祀,敲着鼓跳舞,一定唱俚俗的歌词。刘禹锡有时参与这些活动,于是依据楚辞作家的作品,写了新的歌词来教给巫祝” ,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蛮俗” “巫” “俚辞” “禹锡” “其间” “骚人之作”等,然后依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好”是动词,意思是“喜好” ,宾语是“巫” ,故应在“巫”后断开,排除AD两项;“于其间”是后置状语,与前面的谓语不能断开,这就排除 B项,故选 C项。 11B . B 项, “礼部主管朝廷中的财政”错误, “财政”应该归户部掌管,不是礼
37、部的职权。故选 B项。1512B . B 项, “被贬为播州刺史 ”错误,文中说的是“乃易连州,又徙夔州刺史” ,可见应是改调去连州,又迁任夔州刺史。故选 B项。 13 (1)刘禹锡因为名气在当时很大, (王叔文)和他交往,叔文经常称赞(刘禹锡)有做宰相的才能。(2)裴度没有话回答了。 (过了一会儿)宪宗改变了(严厉的)脸色说:“我所说的,是责备做儿子的事,但不想伤他母亲的心。 ” 第一句中, “以” ,因为;(1 分)“名重一时”省略介词“于” ,应为“名重于一时” ,在当时名声很大;(1 分) “与之交”省略主语“王叔文” ,(1 分) “之”代词,代指刘禹锡;“每” ,经常;(1 分)
38、“器” ,才能。(1 分)第二句中, “无以” ,没有来;(1 分) “对” ,回答;(1 分) “改容” ,改变脸色;(1分) “责” ,责备;(1 分) “然” ,然而; “其” ,代词,他的。(1 分)参考译文:刘禹锡,字梦得,家中世代是儒生。 (刘禹锡在)贞元九年被提拔为进士的等第,荣登博学宏辞科。 (刘禹锡)精通写文章,善于作五言诗。贞元末年,王叔文被太子欣赏任用,刘禹锡因为名气在当时很大, (王叔文)和他交往,叔文经常称赞(刘禹锡)有做宰相的才能。太子继承皇位后,朝廷中的重大议题和秘策多出自王叔文之手。 (王叔文)请刘禹锡和柳宗元在宫中商议(国事) , (刘、柳)所提出的观点都被(
39、王叔文)采纳。 (刘禹锡)被授为屯田员外郎,兼任崇陵使判官。王叔文(的改革)失败后, (刘禹锡)被牵连贬为连州刺史, (还)没到(连州) , (又被再)贬为朗州司马。 (朗州)地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当地的风气落后,满眼都是不同(于文明地区)的风俗,没有可以交谈的人。刘禹锡在朗州十年,只能用写文章和吟咏诗文来陶冶性情。少数民族的风俗喜好巫祝,每次祭祀,敲着鼓跳舞,一定唱俚俗的歌词。刘禹锡有时参与这些活动,于是依据楚辞作家的作品,写了新的歌词来教给巫祝。所以武陵溪洞之间的夷人唱的歌,大多是刘禹锡写的歌词。元和十年, (刘禹锡)从武陵被召回(京城) ,宰相又想安排他到郎署(任职) 。但刘禹锡写了游玄
40、都观咏看花君子诗 ,诗中有讥讽之意,执政的人很不高兴,又被贬出(京城)做播州刺史。诏书下达后,御史中丞裴度奏禀(皇帝)说:“播州特别偏远, (是)猿猴居住的地方,刘禹锡母亲八十多岁了,不能(跟着儿子)前去, (就)将与她的儿子死别,(我)担心(这样会)伤害陛下以孝治天下的方针,请求您稍稍往近的地方调动(他) 。 ”宪宗说:“做人儿子的应该谨慎做事,不让父母担忧。像刘禹锡这样有名望的人,更不能16饶恕了。 ”裴度没有话回答了。 (过了一会儿)宪宗改变了(严厉的)脸色说:“我所说的,是责备做儿子的事,但不想伤他母亲的心。 ”于是改调(刘禹锡)去连州,又迁任夔州刺史。刘禹锡曾经感慨天下学校荒废,就上
41、书给宰相说:“言官说天下缺少读书人,却不懂得培养人才的方法,不是上天不降生人才,而是(人才被)湮没不能发展的缘故。这就如不耕田而只感叹仓库没有剩余的粮食,可以(这样)吗?贞观的时候, (全国有)学舍一千二百处,学生门徒三千多人,外国派年轻人来跟着学习的有五个国家。现在学校坍塌荒废,学生门徒缺少,不是管教育的官员不努力,问题是没有资金来供给。过去,凡是管教育的官员,在春秋两季向先师(孔子)祭奠,只是在国立大学里这样做,没有遍及天下的学校。现在地方州县一年四季都在孔子庙中祭奠,恐怕这不是孔子的意思。请求废除全国地方州县每年四季祭奠孔子的制度,登记那些(用来祭奠)的资财,把一半给予所隶属的地方州县,
42、让(地方)增设学校,拿另一半给国立大学。 (这些钱)可以营建学舍教室,制备教具,丰富(师生的)饮食,那么古时的风气,明显地可以恢复了。 ”(朝廷)当时没有采用他的主张。刘禹锡晚年和少傅白居易交好,诗词文章, (当时)没有在白居易之上的人。 (白居易)常常和刘禹锡相互和诗酬答,于是(白居易)集录这些诗并为之写序说:“彭城刘梦得是诗人中的豪者。他的(诗)锋芒突出,很少有敢和他对诗的。我自不量力,常常和他对诗。互相呼应的人声气相同,交锋的人力气相当。 (我们两人)一去一回(互相唱和) ,想要停也停不下来。太和三年春天以前,用纸墨记录下来的(诗) ,共一百三十八首。 ”开成初年, (刘禹锡)又做了太子
43、宾客分司,不久授为同州刺史。任期满,做检校礼部尚书、太子宾客分司。 (刘禹锡)会昌二年七月去世,去世时七十一岁,被追赠为户部尚书。14【答案】B1715 【 答 案 】 直 接 抒 情 , “愁 伴 客 ”写 出 诗 人 客 居 他 乡 的 羁 旅 之 悲 ; ( 1 分 ) “老 随 人 ”写 出 诗 人 年 老 多 病 的 感 伤 ; ( 1 分 ) 借 景 抒 情 , 生 机 勃 发 的 早 春 美 景 与 自 己 的 衰 老 形 成强 烈 对 比 , 乐 景 写 尽 哀 情 ; ( 1 分 ) 四 海 战 乱 , 难 悲 情 愈 盛 。 ( 1 分 )【 解 析 】 本 题 考 查 诗
44、 歌 的 思 想 情 感 。 首 联 “力 疾 坐 清 晓 , 来 时 悲 早 春 ”叙 事 , 说 正 当 扶病 强 起 之 际 , 忽 接 来 诗 为 春 天 的 旱 来 而 悲 哀 。 因 拜 读 亲 友 李 表 丈 寄 来 的 早 春 诗 而 引发 了 伤 春 之 感 。 颔 联 “转 添 愁 伴 客 , 更 觉 老 随 人 ” 因 读 来 诗 转 添 了 自 己 的 哀 愁 , 又 缘愁 而 更 伤 自 己 的 日 益 衰 老 。 颈 联 “红 入 桃 花 嫩 , 青 归 柳 叶 新 ”写 实 , 说 在 大 好 的 春 天 里 ,红 色 的 桃 花 娇 嫩 吐 艳 , 青 色 的
45、杨 柳 新 抽 枝 叶 , 为 下 文 铺 垫 。 尾 联 “望 乡 应 未 已 , 四 海 尚风 尘 ” 写 面 对 良 辰 美 景 我 遥 念 故 乡 从 未 中 断 , 想 到 四 海 之 内 仍 战 乱 不 已 , 风 尘 满 布 。 世乱 未 靖 , 归 期 无 日 , 尤 不 免 于 伤 春 伤 老 。 诗 人 由 眼 前 春 景 更 触 动 思 乡 之 情 。 诗 中 抒 发 了诗 人 伤 春 、 伤 老 和 流 落 他 乡 的 羁 旅 之 情 。16 (1)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2)别时茫茫江浸月 唯见江心秋月白 绕船月明江水寒(3)所守或匪亲 化为狼与豺 (4)风
46、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每空 1分,有添字、漏字、改字不得分)17.D 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是一道填写衔接句的题目,此类试题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此题注意句子前后的逻辑关系,应该是先“顶层设计”再“社会共识” ,先“政策层面”再“常识领域” 。故选 D。18.B 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题中 A项,成分残缺,在“引领”后加“作用” ;C 项,搭配不当, “发动”与“作用”不搭配;D 项, “如
47、何”语序不当,“发动”与“作用”搭配不当。故选 B。19.A 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 “如火如荼”形容气势盛大或气氛、情感热烈。 “沸沸扬扬”形容议论纷纷,吵吵闹闹。根据语境“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也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前”应用“如火如荼” 。 “故步自封”比喻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不求创新进取。 “作茧自缚”比喻做了某事,结果反而使自己受困。根据语境“面对开放创新”应用“故步自封” 。 “曲高和寡”比喻思想、言行、作品等高深,少有人能理解接受。 “阳春白雪”18泛指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一般不作定语。根据
48、语境“专业术语”应用“曲高和寡” 。“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 “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了之后,无形中受到影响。根据语境“媒体热词”应用“耳熟能详” 。故选 A。20. 答案:(示例)旧历新年,鲁镇的人们在毕毕剥剥的鞭炮声中忙着“祝福” 。祥林嫂却在呼啸的寒风里蹒跚而行,梅花大的雪花洒落在她佝偻孤单的身上,褴褛单薄的衣衫,凝成了岁月苍白的碎片。21答案: (1)之 ;包括老人和儿童 ;的大事 (2)率先垂范 号召 巨大能量(每空 1分)【思路分析】本题难度小,考查语言表达简明、准确、得体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级。(1)“把燃放烟花爆竹视之为”属句式杂糅,应改为把燃放烟花爆竹视为”或“视燃放烟花爆竹为”,从语言表达简明准确的角度看,删去“之”最好。 “每个人”包括“老人和儿童”,重复赘余,应删去“包括老人和儿童” 。 “当务之急”指当前急切应办的事,蕴含“大事”之意,故删去“的大事” 。(2)“率先垂范”是敬辞,不能用于自己。 “号召”意为召唤(群众共同去做某事),其对象往往是广泛的大众,而不是具体确定的某些人。说释放我们每个人的“巨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