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课时达标验收(三)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6.doc
-
资源ID:1205398
资源大小:2.62M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课时达标验收(三)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6.doc
1、1课时达标验收(三)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一、选择题读漫画天使也迷茫,完成 12 题。1该漫画所反映的问题是( )A大气污染严重 B水污染严重C土壤污染 D臭氧层破坏2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中,最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是( )A禁止煤作为工业原料B先将煤转化为电,再供给本地工业C大量进口天然气替代煤D开发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解析:1.A 2.D 第 1 题,从漫画中可知为大气污染。第 2 题,开发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可以减轻大气污染程度。我国古代道教就有“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天人合一”思想。据此回答 34 题。3 “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体现了( ) A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
2、 B人类中心论思想C人本主义思想 D人地伙伴论思想4下列符合该思想的做法是( )A跨流域调水 B过度抽取地下水C毁林开荒 D在耕地中大量使用化肥解析:3.D 4.A 第 3 题, “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说明人地和谐相处,它体现了人地伙伴论思想。第 4 题,跨流域调水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典范,符合“天人合一”的思想。2017 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人与自然,相联相生”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 57 题。52017 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体现了人类_的态度。( )A依赖自然 B改造自然C征服自然 D善待自然26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和经济规模的日益扩大,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最
3、主要的原因是( )A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B科技的进步C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关系的不协调D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7为保护自然,要走低碳经济之路,能直接缓解的环境问题是( )A水土流失 B酸雨C全球气候变暖 D生物多样性减少解析:5.D 6.C 7.C 第 5 题, “人与自然,相联相生”说明了人类发展应遵循自然规律,体现了善待自然的态度。第 6 题,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科技的进步并不是导致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只有当人类违背自然规律时才会导致环境问题的出现。第 7 题,低碳经济的推行,可以直接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可以缓解大气的温室效应,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二、综合题8读工业循环经济示意图,
4、回答下列问题。(1)循环经济的实施有三项途径: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请填出与图中数字位置相对应的这三项途径:_,_,_。(2)目前工业生产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措施有_(选择填空)。A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率B关闭全部有污染的企业C废弃物再生利用和减排D禁止矿物能源的开采和使用(3)循环经济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内涵是_可持续、_可持续和_可持续。解析:第(1)题,从工业生产示意图上可知分别体现了资源化、减量化和再利用。第(2)题,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实施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和减排,可减少能源资源的消耗,减少废弃物排放。第(3)题,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内涵是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3答
5、案:(1)资源化 减量化 再利用 (2)AC (3)生态 经济 社会9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山区有关环境问题产生的示意图,读图,并回答有关问题。(1)给这幅图加上适当的名称:_。(2)产生以上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结合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提出合理的建议,以帮助其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领悟图中各种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由图可知,该地区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粮食需求量增加,为了获取较多的粮食而过度开垦荒地,导致生态问题加剧。而严重的生态问题使自然灾害影响加剧,致使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下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南方地区山区面积较大,耕地资源比重较低,但具有水热充足、土地类型多样、河湖众多、生物资源丰富的优势,可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发展多种经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从而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答案:(1)人口增长和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2)人口增长过快,人口素质较低。(3)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积极开展多种经营,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走立体农业道路,开发当地优势资源;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如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政府给予必要的经济和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