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贵州省南白中学(遵义县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

    • 资源ID:1203965       资源大小:2.12M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贵州省南白中学(遵义县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

    1、- 1 -遵义市南白中学 2018-2019-2 高一第一次联考历 史 试 题考试时间:50 分钟 满分:100一:第一部分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道小题 4 分,共 80 分,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26相传炎帝“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这里的“耒耜”是指A生产工具 B作战武器C生活用具 D祭坛礼器27 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 ”该材料反映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C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D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28我国南方原来在农历六月过

    2、小年,东汉时政府安排在冬季,唐代才逐渐固定在腊月二十四日。材料中南方小年曾在农历六月的原因最可能是A历代封建政府的不断强制 B南方农作物大多是一年两熟C人们盼望美好生活的愿望 D尽可能减少了对农时的影响29西晋的傅玄讲道夫商贾者,所以伸盈虚,而获天地之利;通有无,而壹四海之财。其人可甚贱,而其业不可废。 ”据此判断,傅玄认为政府应A维持农商平衡 B放弃重农抑商政策C贱商而不废商 D抑制私商不抑官商30唐朝王维有诗云:“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 ”该诗体现出当时农业生产的特点是A刀耕火种 B集体耕作C男耕女织 D精耕细作31 “象龙唤不应,竹龙起行雨。联绵十车辐,伊轧百舟

    3、橹。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老农用不知,瞬息了千亩。抱孙带黄犊,但看翠浪舞。 ”诗中所咏工具A是农业播种技术的革新 B利用 水力提高灌溉效率C有利于增加汉代的粮食产量 D适应了不同地区的灌溉要求- 2 -32北宋初,苏州每年税米仅十八万石,至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 年)增至三十五万石,元符二年(1099 年)又增至六十万石。这一变化说明当时A对外赔款剧增加重百姓负担 B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C君主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江南农业生产得到发展33北宋时期,社会商业信用体系更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种类繁多的信用票据和信用货币,主要包括如茶引、盐引等期票类交引和交子、会子、便钱等

    4、汇票类兑换券两种类型。这一现象A催生了新型的生产关系 B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提升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34我国古代农业发达。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历代政府的部分农业措施。这些措施体现出朝代 农业措施西周 休耕制战国 “尽地力之教”秦汉 “地可使肥,又可使棘”唐宋 禁捕青蛙明清 “桑基鱼塘”A古代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观念 B政府直接控制农户生产C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 D土地集中趋势已失控35明朝连环画一文钱小隙造奇冤中,描写江西饶州景德镇造瓷业发达, “镇上百姓都以烧造瓷器为生” ,其中雇工邱乙大、刘二旺同被一个窑主聘为工人,轮 流当班。据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A家庭手工业仍占据主导地位

    5、 B自然经济已开始解体C政府严格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36清朝李清芳上奏乾隆帝:“洋船贸易往东洋者十之一,往南洋者十之九,凡 江浙闽广四省海关税银多出于此,一加禁遏,则四省海关税额必至亏缺,每年统计不下数十万,其有损于国帑。 ”这表明- 3 -A乾隆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江浙闽广四省财政困难C东南沿海倭寇日益猖獗 D闭关锁国政策受到质疑37下图为西班牙皇家造币厂发行的一枚 12 欧元哥伦布纪念银币,以纪念历史性旅程发现美洲大陆。马克思认为这次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 ,这是因为A新航路的开辟使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雏形出现B殖民扩张活动给殖民地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C殖民

    6、地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D新航路的开辟使近代商品交易产生38新航路开辟的同时,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抢占殖民地,进行殖民掠夺。此后,荷兰、英国法国等西欧国家纷纷加入殖民争夺的行列。西欧国家的这些殖民扩张活动客观上A促使亚非拉美国家的团结B促使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的结合C开始打破东西方贸易壁垒D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391651 年英国颁布的航海条例规定:“无论为英国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 ”这表明当时英国A成为世界工业中心 B禁止海外商品流入C推行贸易保护主义 D确立海上霸主地位40甘

    7、蔗种植需要猛烈的阳光和长时间的密集劳动,且甘蔗园往往疟疾肆虐,因此,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难得的奢侈品。15 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 19 世纪初,这一数字已上升至 8 公斤,蔗糖不再是奢侈品。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 B新航路开辟使东西方贸易更加便捷C殖民扩张与黑奴贸易的兴盛 D工业革命大幅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411802 年英国出台第一部工厂法 ,法律规定:9 岁以上的儿童每天可以工作 8 小时,- 4 -14 岁以上的儿童每天可以工作 12 小时;他们不能在凌晨 6 点之前工作,他们睡觉的时间不能晚于凌晨 2 点。由此可以推断A工厂主注重保障儿童正当权益

    8、B工业革命中工人生存状况恶劣C工厂规范化和制度化体系出现 D工人罢工斗争赢得了合法权益42从改良蒸汽机到电话机的发明.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变化:前者的发明更多是经验的结晶,而后者则是科学理论的自觉运用。这折射出第二次工业革命A凸现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B以运用经验积累突破为特征C以机器动力革新为主要标志 D注重对传统科技成果的更新43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一花独放”的局面,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是各先进国家“竞相开放” 。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前提是A英国经济实力的急剧衰退 B美、德等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C自然科学研究有重大进展 D资本主义制度在各国普遍确立44近代西欧城市长期为马粪所困扰,当时市内交通

    9、主要依靠马车,政府采取很多办法都难以奏效,却随着技术进步最后迎刃而解。该技术是A火车 B轮船C汽车 D飞机45有学者认为,第二次工业业革命后,世界上日益形成两大类国家:一类是工业制成品生产国,另一类是农矿业生产国。该学者意在强调第二次工业革命A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 B扩大了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C加剧了世界各国的经济矛盾 D形成了世界分工的基本格局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本大题共一小题,共 20 分)6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由于欧洲水手探索世界海洋并建立起远洋贸易的航线,引起了商业革命,全球贸易和物种交流发展起来。对亚洲航线的寻找,把他们带到了西半球和辽阔的太平洋,使他们能够把世界

    10、各地区通过便捷的贸易网络连接起来。粮食作物、牲商品种与人类移民也漂洋过海,极大影响着全世界。农作物的移植和牲畜的传播改善了人类的营养状态,增加了东半球的人口,大量移民和人类群体的迁移改变了美洲的社会文化,加速了世界人民的交融。商业革命又是国家间政治权力的转移。随着财富的转移,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迅速崛起,成为早期欧洲最强大的“民族国家” ,之后尼德兰取代西葡两国成为海上“马车夫” ,英国成为商业- 5 -革命的最终获利者,欧洲的航海探险、远洋贸易网络使得各地区相互依存,推动了全球一体化进程。摘编自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新全球史等材料二 16-18 世纪,地理大发现掀起西欧商业革命的热潮。其时中国

    11、对外贸易的拓展,表明中国也参入了这一场商业革命之中,而且被西方称为“遥远的国度工厂” 。从隆庆元年(1567 年)至明末,明朝部分开放海禁,海外贸易有了长足发展。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取消海禁,北起辽宁南至广东,大小港口有一百多处,吸引着各国商船赴华贸易。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都与中国发生了直接贸易关系。据史料记载,这一时期中国出口的商品有 236 种之多,其中手工业品 137 种,占总数的一半以上。生丝、丝织品出口最多,其次是瓷器和茶叶等。中国保持巨额贸易顺差达两个半世纪之久,这在世界贸易史上实属罕见。但这场商业革命在中国并未完成,只不过是一场未完成的革命。摘编自唐文基中国

    12、商业革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商业革命的表现及其积极影响。(10 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被西方称为“遥远的国度工厂”的原因,并指出商业革命在西欧和中国导致的不同结局。(10 分)- 6 -遵义市南白中学 2018-2019-2 高一第一次联考历 史 试 题 答 案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A D B C C B D B A D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D A D C C B A D C D1 A“制耒耜,教民农作”中的耒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耒耜”是指用石头、骨头、木头制作的农业

    13、生产工具,故选 A,排除 BCD 项。2D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信息反映了在官营手工业中,木、金、皮的生产及“设色” 、 “刮摩” 、 “抟埴”等工序都有专业的固定的工人负责的史实,这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官营手工业具有“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的特点。故答案为 D 项。ABC 项,综上分析,此三项材料信息都不能体现,排除。 【点睛】知识型选择题的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3B我们要明确小年这个节日是在农闲时候才有的,所以从年节的时间的变迁可以看

    14、出南方农历六月是农闲时节,也就是说南方农作物大多是一年两熟,本题选择 B 选项。A 选项没有理解材料的含义;C 选项与时间改变无直接关系;D 选项说法没错,但不是最可能的因素。点睛:解答本题要明确节日产生的原因。中国的节日受到小农经济的影响都具有明显的农耕文明的特征。因此我们要从农业生产情况来分析春节的文化意义,由此得出其现实依据,这样本题就容易回答了。4C根据材料“通有无,而壹四海之财。其人可甚贱,而其业不可废”可知傅玄认为商业有利于货物流通,政府应该贱商而不废商,C 选项符合题意。维持农商平衡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封建社会坚持的政策,B 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对待私

    15、商和官商的不同政策,D 选项排除。5C- 7 -材料“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反映的是中国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的生活状态,C 正确;刀耕火种是原始社会的耕作方式,A 错误;集体耕作是奴隶社会的经营方式,B 错误;精耕细作也是古代农业的经济特点,不符合材料主旨,错误。古代中国的农业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以铁犁牛耕为基本耕作方式,精耕细作为其基本特征;小农经济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6B“大法轮”说明是筒车, “救汝旱岁苦”说明筒车进行灌溉,故 B 正确;筒车不是播种工具,故 A 错误;该工具出现于唐朝,故 C 错误;D 中不同地区说法绝对,排除。7D依据材料可知,北宋时期,苏州税米数量逐渐增多,体

    16、现了这一时期江南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 D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税米增加是用于对外赔款,也无法得出税米增加加重了百姓的负担;B 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C 选项错误,苏州税米增加不能体现君主权力的高度集中。故正确答案为 D 选项。8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信用票据和信用货币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进而又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B 选项符合题意。资本主义萌芽是在明中叶后出现的,A 选项排除。在封建社会,商人社会地位一直处于被压制状态,C 选项排除。材料与农产品商品化无关,强调的是社会商业信用体系的发展,D 选项排除。9A表格“地可使肥,又可使棘” “桑基鱼

    17、塘”显示古代社会在农业精耕细作的基础上注重田地可持续发展,A 正确;表格难以体现出政府之间控制农业,B 错误;农产品商品化信息不符合材料主旨,C 错误;土地集中不符合表格信息,D 错误。10D根据材料“其中雇工邱乙大、刘二旺同被一个窑主聘为工人”可知体现的是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D 选项符合题意。明中叶后,民营手工业开始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A 选项排除。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 选项排除。材料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C 选项排除。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资本主义萌芽的重要标志就是“雇佣关系”的出现。11D根据“

    18、一加禁遏,则四省海关税额必至亏缺,每年统计不下数十万,其有损于国帑”可知,- 8 -李清芳认为闭关锁国政策会造成海关税收减少,影响国家财政收入,表明闭关锁国政策受到质疑,故 D 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闭关锁国政策,并非重农抑商政策,并且清朝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A 错误;材料反映闭关锁国政策会造成海关税收减少,并非强调江浙闽广四省财政困难,排除 B;材料信息不能体现东南沿海倭寇日益猖獗,排除 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一加禁遏,则四省海关税额必至亏缺,每年统计不下数十万,其有损于国帑” ,联系所学闭关锁国政策的内容、影响分析解答。12A据材料信息马克思认为这次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

    19、天地”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特别是美洲大陆的发现,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故答案为 A 项;殖民扩张活动给殖民地带来了灾难与先进生产方式,而材料强调对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的影响,B 项排除;材料强调美洲发现对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的意义,C 项说法与此无关,排除;近代商品交易产生早于新航路的开辟,D 项排除。13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欧国家早期殖民扩张,拓展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 选项符合题意。西欧国家早期殖民扩张给亚非拉国家带来巨大灾难,并未使亚非拉国家团结起来,A 选项排除。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西欧国家开始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相结合,B 选项排除。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打破了世界各地孤立隔绝的

    20、状态,当时东西方不存在贸易壁垒问题,C 选项排除。14C从材料“非 由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 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中可以看出,当时英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严格限制海外商品流入英国市场,故 C 项正确,B 项错误;19 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业中心,故 A 项排除;18 世纪下半叶英国确立了海上霸主地位,故 D 项排除。15C本题考查西方殖民掠夺与扩张的影响。依据材料可知,甘蔗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作,需要大量劳动力,而且劳动条件恶劣。结合所学可知,欧洲人在征服美洲后建立了大批甘蔗种植园,为降低劳动力成本,适应恶劣条件下的劳动强度,大量使用从非洲贩来的黑奴

    21、进行甘蔗种植,使得甘蔗的生产成本下降,产量提高,蔗糖不再是奢侈品,逐渐普及,因此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殖民扩张和黑奴贸易的兴盛,C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甘蔗生产成本下降对蔗糖价格的影响,欧洲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与蔗糖价格下降无关;- 9 -B 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蔗糖逐渐普及主要是生产环节成本下降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导致东西方贸易便捷不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D 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甘蔗生产成本下降对蔗糖价格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提升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消费能力,但广大普通民众生活水平提高有限,不是蔗糖逐渐普及的主要原因。故正确答案为 C 选项。16B从材料

    22、“1802 年英国出台第一部工厂法 ”“9 岁以上的儿童每天可以工作 8 小时,14 岁以上的儿童每天可以 工作 12 小时”中可以看出,童工的每天劳动时间过长的恶劣生存状况,故 B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恶劣的工人的生存状况,且政府制定法律而不是工厂制定法律,故 A 项排除;材料中无法体现出“工厂规范化” ,故 C 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工人的斗争,故 D 项排除。17A材料“而后者则是科学理论的自觉运用”强调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和技术的紧密结合,A 选项符合题意。第二次工业革命突出的是科学理论的重要性,B 选项排除。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人类历史进入“电气时代” ,C 选

    23、项排除。对传统科技成果的更新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 选项排除。18D英国在 19 世纪仍是世界霸主,经济实力急剧衰落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 A 项;美、德等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作用下的产物,不属于前提,故排除 B 项;自然科学研究出现重大进展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与技术开始紧密结合特点的成因,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C 项;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联系其前提条件是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可以得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的政治前提是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制度的普遍确立,所以 选D 项。19C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火车、轮船和飞机明显不能作为市内交通的主要工具,所以解决马粪问题的技术不是火车、

    24、轮船和飞机,故排除 A、B、D 项;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随着汽车的出现,逐渐取代了马车成为市内交通的主要工具,从而解决了城市内的马粪问题,故选 C 项。20D根据材料“一类是工业制成品生产国,另一类是农矿业生产国”可知作者强调的是世界分工的基本格局,D 选项符合题意。促进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材料无关,A 选项排除。扩大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材料无关,B 选项排除。加剧世界各国经济矛盾与材料无关,C 选项排- 10 -除。69 (1)表现: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4 分)积极影响:促进了全球贸易和物种交流;

    25、丰富了食物资源,改善了人类的饮食结构;促进了人口迁移,使世界人口布局更趋合理;促进了各地文明的交融,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有利于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6 分)(2)原因:中国农业和手工业发达;商品市场繁荣;政府政策的支持。西欧对中国商品的渴求;新航路的开辟。 (6 分)结局:西欧: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没有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 没有促成社会的转型。 (4 分)(1)根据材料“由于欧洲水手探索世界海洋并建立起远洋贸易的航线,引起了商业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业革命的表现是: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股份公司

    26、和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根据材料“全球贸易和物种交流发展起来”体现的是促进了全球贸易和物种交流;根据材料“农作物的移植和牲畜的传播改善了人类的营养状态”可知体现的是改善了人类的饮食结构;根据材料“大量移民和人类群体的迁移改变了美洲的社会文化”可知促进了人口迁移;根据材料“大量移民和人类群体的迁移改变了美洲的社会文化,加速了世界人民的交融”可知体现的是文明的交融;根据材料“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迅速崛起,成为早期欧洲最强大的“民族国家”可知体现的是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根据材料“欧洲的航海探险、远洋贸易网络使得各地区相互依存,推动了全球一体化进程”可知促进了全球一体化。(2)根据材料“明朝部分开放海禁,海外贸易有了长足发展”可知体现的是政府的支持;根据材料“丝、丝织品出口最多,其次是瓷器和茶叶等”可知体现的是农业和手工业较为发达;根据材料“大小港口有一百多处,吸引着各国商船赴华贸易”可知体现的是西欧对中国商品的渴求。根据材料“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都与中国发生了直接贸易关系”可知体现的是商品经济发达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结局:根据所学知识,可从对中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及社会转型的角度概括其不同结局。- 11 -


    注意事项

    本文(贵州省南白中学(遵义县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为本站会员(priceawful19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