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2019 届高三年级一模考前冲刺练习卷语 文 试 题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他的一生平淡而充足,像清高_的竹,不为世俗感染,而在世界的终点处又献上一点精彩。而我们的愿望和信念则在于,过去那些优秀作品的_和标杆将推动并支撑在未来产生优秀的作品。生活风格是一种选择,不是衡量的准则,也不是生活所必需的,但它是授予人类众多特权中的一种,而不能被任何人_。A. 俭朴 简练 等闲视之 B. 简朴 简练 视同儿戏C. 简朴 凝练 等闲视之 D. 俭朴 凝练 视同儿戏【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题目,有实词成语和熟语的能力,注意啊考核近义词辨析。注
2、意从词语的含义、感情色彩、固定搭配、程度的轻重、运用的范围等角区分, “简朴”着重指简单朴素,运用范围较广泛,可用于语言文字方面(如“语言文字简朴无华”),也可用于生活作风方面(如“他在吃、穿方面一向简朴”),还可用于设备条件方面(如“这是一间设备十分简朴的办公室”)。 “俭朴”着重指节俭朴素,运用范围较小,多用于个人生活方面;简练:简要,精练。 凝练:紧凑,简练。等闲视之:把它看成平常的事,不予重视。视同儿戏:比喻不当一回事,极不重视。语意比“等闲视之”重。根据语境选 C 项。2.下列诗句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 B.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
3、旗十万斩阎罗。C.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D.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考纲规定的常用的修辞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借代和反复,有人也把对比列入到修辞的行列,注意明确修辞的特征,然后具体的区分,此题 ABD 项“桑梓” “旌旗十万” “管弦”为借代,D 项“偷开” “翻书”为拟人。- 2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白马湖的春日自然最好。_,_,_,_,_,_。水是满满的、软软的小马路的西边,一株间一株地种着小桃与杨柳在这路上走着,时而听见锐而长的火车的笛
4、声,是别有风味的杨柳在暖风里不住地摇曳小桃上各缀着几朵重瓣的红花,像夜空的流星山是青得要滴下来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总写山水,提出“小桃与杨柳” ,分别承接“小桃与杨柳” ,由前面的视觉转入听觉。4.下列句子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5、A. 你的计划书,我有几处地方不太明白,还望不吝赐教。B. 你送来的拙作我已读完,文章的语言还略有瑕疵,咱们找时间细谈。C. 昨天我们已把两位的作品送给王先生拜读了,他会提出具体指导意见的。D. 我最大的优点就是乐于助人,在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会第一个站出来鼎力相助。【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语言得体的题目,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题中 B 项, “拙作”是对自己作品的谦称;C 项, “拜读”是自己读别人的作品;D项, “鼎力相助”用在感谢别人对自己的帮助。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6、成小题。- 3 -郭子仪子仪有功高不赏之惧,中贵人害其功,遂使盗于华州掘公之先人坟墓。公裨将李怀光等怒,欲求物捕其党。及公入奏,对扬 之日,但号泣自罪。因奏曰:“臣领师徒,出外征伐,动经岁年,害人之兄杀人之父多矣。其有节夫义士,刃臣于腹中者众。今构隳辱,宜当其辜。但臣为国之心,虽死无悔。 ”由是中外翕然莫测。公子弘广常于亲仁里大启其第。里巷负贩之人,上至公子簪缨之士,出入不问。他日,子弟焦列启谏。公三不应。于是继之以泣曰:“大人功业已成,而不自崇重,以贵以贱,皆游卧内,某等以为虽伊霍不当如此也。 ”公笑而谓曰:“尔曹固非所料。且吾官马粟者五百匹,官饩者一千人,进无所往,退无所据,向使崇垣扃户,
7、不通内外,一怨将起,构以不臣,其有贪功害能徒,成就其事,则九族齑粉,噬脐莫追。今荡荡无间,四门洞开,虽谗毁是兴,无所加也。 ”诸子皆伏。永泰元年,仆固怀恩 卒,诸蕃犯京畿。子仪统众御之。至泾阳,而虏已合。子仪率甲士二千出入。虏见而问曰:“此何人也?”报曰:“郭令公。 ”回纥曰:“令公在乎?怀恩谓吾,天可汗已弃四海,令公殂谢,中国无主,故某来。今令公在,天可汗在乎?”子仪报曰:“皇帝万寿无疆。 ”回纥皆曰:“怀恩欺我。 ”子仪使谕之。回纥曰:“令公若在,安得见之?”子仪出。诸将皆曰:“戎狄不可信也,请无往。 ”子仪曰:“虏有数十倍之众,今力不敌,奈何?但至诚感神,况虏乎?”诸将请选铁骑五百为从,
8、子仪曰:“此适足为害也。”乃传呼曰:“令公来。 ”初疑,皆持兵注目以待之。子仪乃数十骑徐出,免胄劳之曰:“安乎?久同忠义,何至于是?”回纥皆舍兵降马曰:“是吾父也。 ”前后连罹幸臣程元振等,谮毁百端。时方握强兵,或临戎敌,诏命征之,未尝以危亡回顾。天下以其身存亡为安危者殆二十年。注对扬:指臣下向君上进言。仆固怀恩:唐朝将领,后叛变。5.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今构隳辱 构:蒙受B. 其有贪功害能徒 害:残害C. 免胄劳之曰 胄:战盔D. 前后连罹幸臣程元振等 罹:遭遇6.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贵人:即近臣子,一般指的是显贵的侍从宦官,这里指的是帝王
9、所宠幸的近臣。B. 九族:泛指亲属,即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封建社会- 4 -实行残酷的株连法,一人犯法,尤其是犯大法,往往要被灭“九族” ,即“株连九族” 。C. 戎狄是先秦时代华夏对西方和北方的华夏部落的统称,即北狄和西戎的合称。D. 簪缨:世代做官的人家,也指古代女子发上所佩戴的簪子上的吊坠。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荡荡无间,四门洞开,虽谗毁是兴,无所加也。(2)时方握强兵,或临戎敌,诏命征之,未尝以危亡回顾。8.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见郭子仪器量之大?请加以概括。【答案】5. B 6. C 7. (1) 而今(府第)空空荡荡没有阻隔,四门大
10、开,即使(朝内)出现谗言毁谤,也施加不到我身上。 (2) 当时郭子仪正掌握着强大的军队,有时面对敌军来犯,皇帝(或:朝廷)下诏书命令他去征讨,他从不曾因为危险而顾念自身。 8. 先人坟墓被掘,号泣自罪(或:不加追究) ;赞成儿子大开家门,听任各色人等自由出入(或:出入不问) 。【解析】【5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 “语法分析法” “形旁辨义法” “套用成语法” “套用课本法” ,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B 项, “害”,结合后面内容“成就其事,则九族齑粉,
11、噬脐莫追”分析,译为妒忌。故选 B。点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如本题,主要从语境内容分析。【6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 项, “北方的华夏部落的统称”错误。应该是“非华
12、夏部落” “戎狄” ,是先秦时代华夏对西方和北方的非华夏部落的统称,即北狄和西戎的合称。周朝时居民有华夏和四夷的区分:南方部落为- 5 -蛮;东方部落为夷;西方部落为戎;北方部落为狄。其中戎和狄主要分布在华夏的西方和北方地区。故选 C。【7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 “间” ,阻隔、间隔;“虽” ,即使;“谗毁” ,进谗毁谤;“兴” ,起、兴起;“加” ,施加。 (2) “方握强兵”前主语省略;“
13、方” ,正;“握” ,掌握;“或” ,有时;“临” ,面临;“诏命征之”前主语省略,应该补充;“征” ,征讨;“之” ,代词,指敌军;“以” ,介词,因为;“顾” ,顾念。【8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从文中哪些地方可见郭子仪器量之大,概括时,要有情节意识,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概括。结合“子仪有功高不赏之惧,中贵人害其功,遂使盗于华州掘公之先人坟墓。公裨将李怀光等怒,欲求物捕其党。及公入奏,对扬之日,但号泣自罪”分析可知,先人坟墓被掘,号泣自罪;结合“公子弘广常于亲仁里大启其第。里巷负贩之人,上至公
14、子簪缨之士,出入不问”分析可知,赞成儿子大开家门,听任各色人等自由出入。【点睛】无参考译文。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面小题。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注】 秋兴八首组诗:唐代宗大历元年(766)作者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所作。当时尽管安史之乱已经平定,但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起。9. 从全诗看,首联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10. 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答案】9. 点明时节、地点;照应诗题;通过对巫山巫峡秋色秋气的形象描绘,烘- 6 -托出萧瑟
15、阴森的环境气氛;寄寓了老大伤悲、抑郁苍凉的情怀;为后文的写景抒情做铺垫;奠定了全诗沉郁感伤的情感基调。 10. 为时局动荡不安、国运光景暗淡而忧愁苦闷;为滞留他乡、漂泊无依而落寞伤感;为心系故园却欲归不得而焦灼无奈。【解析】【9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首联景物描写作用能力。本诗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意思是: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起笔开门见山叙写景物之中点明地点时间,同时照应了诗题。 “玉露”即白露,秋天,草木摇落,白露为霜。 “巫山巫峡” ,诗人所在。二句下字密重,用“凋伤” 、 “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
16、阴沉,定下全诗感情基调。所以本诗首联景物描写作用为:点明时节、地点;照应诗题;通过对巫山巫峡秋色秋气的形象描绘,烘托出萧瑟阴森的环境气氛;寄寓了老大伤悲、抑郁苍凉的情怀;为后文的写景抒情做铺垫;奠定了全诗沉郁感伤的情感基调【10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 ,是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能力。中间两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的意思是: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17、。颔联用对偶句展开“气萧森”的悲壮景象。“江间”承“巫峡” , “塞上”承“巫山” ,波浪在地而兼天涌,风云在天而接地阴,可见整个天地之间风云波浪,极言阴晦萧森之状。万里长江滚滚而来,波涛汹涌,天翻地覆,是眼前的实景;“塞上风云”既写景物也寓时事。当时土蕃入侵,边关吃紧,处处是阴暗的战云,虚实兼之。此联景物描绘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局那种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和作者胸中翻腾起伏的忧思与郁勃不平之气。把峡谷深秋、个人身世、国家沦丧囊括其中,波澜壮阔,哀感深沉。颈联由继续描写景物转入直接抒情,即由秋天景物触动羁旅情思。与上二句交叉承接, “丛菊”承“塞上”句, “孤舟”承“江间”句。 “他日
18、”即往日,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此日在夔州,均对丛菊,故云“两开” , “丛菊两开他日泪” ,表明去年对丛菊掉泪,今年又对丛菊掉泪;两开而字,实乃双关,既指菊开两度,又指泪流两回,见丛菊而流泪,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足见羁留夔州心情的凄伤。 “故园心” ,实即思念长安之心。- 7 -“系”字亦双关词语:孤舟停泊,舟系于岸;心念长安,系于故园。从云安到夔州苦苦挣扎了两年,孤舟不发,见丛菊再开,不禁再度流泪,心总牵挂着故园。此处写得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身在夔州,心系故园,为下七首张目。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感情通常分两步走:准确指出抒发了怎么样的思想感情(什么感情?用四个字或两个字的词 结合具体的诗句进
19、行分析(联系诗歌的事物、景物来回答,也可以理解为对于诗歌 内容的概括或翻译,表达感情的特点、方法) (直抒胸臆、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对比、衬托等) 。诗歌鉴赏题答题要注意一个原则:那就是回答任何问题都要联系诗文内容。在答题的时候,把诗歌中的关键字、关键词或关键句放到你的分析中,这将极大的增强你制订的答案的规范性。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_。 (诗经蒹葭)(2)射者中,弈者胜,_,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3)_,官盛则近谀。(韩愈师说)(4)_,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5)余音袅袅,不绝如缕。_,泣孤舟
20、之嫠妇。(苏轼赤壁赋)(6)_,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7)桐花万里丹山路,_。 (李商隐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 )(8)海纳百川,有容乃大;_,无欲则刚。 (林则徐)【答案】 (1). (1)在水之湄 (2). (2)觥筹交错 (3). (3)位卑则足羞 (4). (4)庄生晓梦迷蝴蝶 (5). (5)舞幽壑之潜蛟 (6). (6)舞榭歌台 (7). (7)雏凤清于老凤声 (8). (8)壁立千仞【解析】【详解】试题分析: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
21、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湄” “觥筹” “卑” “晓” “蝴蝶”“舞” “幽壑” “潜” “舞” “榭” “雏凤” “清” “壁” “仞” ,理解字义去记忆。【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 8 -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
22、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八千岁汪曾祺他是靠八千钱起家的,所以大家背后叫他八千岁。他如果不是一年到头穿了那样一身衣裳,也许大家就不会叫他八千岁了。总是一身老蓝布,年复一年。有些地方已经洗得露了白色,打了许多补丁。长度一律离脚面一尺。八千岁有八千岁的道理,衣取蔽体,下面的一截没有用处,要那么长干什么?八千岁开米店。店堂里一块竖匾:“食为民天” 。竖匾两侧,贴着两个字条, “僧道无缘”“概不做保” 。和尚来化缘,一看“僧道无缘”四个字,也就很知趣地走开了。不但僧道无缘,连叫花子也“概不打发” 。叫花子知道不管怎样软磨硬泡,也不能从八千岁身上
23、拔下一根毛来,也就都“别处发财” 。宋侉子是个世家子弟,吃喝嫖赌,无所不为,特别爱养骡马。没几年就把祖产挥霍去一半,干脆做起了骡马生意。他相骡马有一绝,一次只买几匹,但要是好的,很大的价钱买来,又以很大的价钱卖出。那一年,他带回两匹大黑骡子,来看的人不断,一问价钱,就不禁吐了舌头。八千岁带着儿子到宋家看了看,心里打了一阵算盘。他知道宋侉子的脾气,一口价,当时就取了八百大洋,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这件事哄动全城。一连几个月,八千岁买骡子的壮举,成了大家茶余酒后的话题。八千岁每天的生活非常单调。量米、看稻样,没什么事的时候,他就到后面看碾坊。这年头大部分米店都已经不用碾子,改用机器轧米了,八千岁却还
24、用这种古典的方法生产。他舍不得这副碾子,舍不得这五匹大骡子。他不看戏,不打牌,不吃烟,不喝酒,食谱非常简单,顿顿都是头糙红米饭。菜是一成不变的熬青菜,有时放两块豆腐。稻仓里有许多麻雀,宋侉子有时拿扫帚拦空一扑,能扑下十几只,说这是下酒的好东西。八千岁可不吃这种东西,有什么吃头!八千岁万万没有想到,他会碰上一个八舅太爷。八舅太爷是个无赖浪子。初中毕业后,上了一年美专,都没上完,却入了青帮,从此就无所不至。后来混进了军队,在军队中很“兜得转” 。抗战军兴,军事第一,他到了哪里就成了这地方的最高军政长官,只要他一拍桌子,骂一声“汉奸” ,就可以拉出去枪毙,没人敢惹他。- 9 -他还很风雅。谁家有好字
25、画古董,有借无还。他也不白要你的,会送一张他自己画的画跟你换。他不是上过一年美专么?他有一匹乌骓马,请宋侉子来给他看看,嘱咐宋侉子把自己的踢雪乌骓也带来。千不该万不该,宋侉子不该褒贬了八舅太爷的马。八舅大爷问:“你那匹是多少钱买的?”宋侉子知道反正这匹马保不住了,就顺水推舟,很慷慨地说:“旅长喜欢,留着骑吧!”“那,我给你画一张画吧!”宋侉子拿了这张画,到八千岁米店里坐下,说不出话来。八千岁劝他:“算了,看开一点。 ”宋侉子只好苦笑。没想到,过了两天,八舅太爷派兵把八千岁“请”去了。八千岁只来得及跟儿子说一句:“赶快找宋大伯去要主意!”宋侉子一了解,案情相当严重,是“资敌” 。八千岁有几船稻子
26、,运到仙女庙去卖,被八舅太爷的部下查获了。仙女庙是敌占区,别的粮商都是事前打通关节,八千岁没有花这笔钱。宋侉子知道这是非花钱不能了事的,就转弯抹角地问。 “至少得罚一千现大洋。 ”宋侉子说:“他拿不出。你看看他穿的这身!” “包子有肉,不在褶儿了。看你的面子,少要他二百!他肯花八百块钱买两匹骡子,还不能花八百块钱买一条命吗!”宋侉子劝八千岁不要舍命不舍财。八千岁说:“你作主吧。我一辈子就你这么个信得过的朋友!”说着就落了两滴眼泪。宋侉子心里也酸酸的。宋侉子请八千岁的两个同行出面做保,叫八千岁儿子带了八百现大洋,把八千岁保了出来,劝他:“算了,不就是八百块钱吗?看开一点。 ”八千岁心想,毕竟少花
27、了两百,又觉得有些欣慰,好像他凭空捡到两百块钱似的。八舅大爷接到命令要调防。他要办一桌满汉全席,在荷花亭子里吃它一整天!消息传遍全城,大家都很感兴趣,因为这是多年没有的事了。赵厨房到八千岁的米店买米,八千岁就问:“有多少道菜?”“一百二十道。 ”“啊?!”“你没事过来瞧瞧。 ”八千岁真还过去看了:烧乳猪、叉子烤鸭、八宝鱼翅、鸽蛋燕窝八千岁真是开了眼了,一面看,一面又掉了几滴泪:这是吃我哪!八千岁回家就用一盆水把“概不做保” “僧道无缘”的字条刮下来。做了一身长袍,长短与常人等,把老蓝布换了下来。晚茶的时候,儿子又给他拿了两个烧饼来,八千岁往帐桌上一拍,大声说:“给我去叫一碗三鲜面!” (有删改
28、)12.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A. 文章以八千岁与宋侉子的友谊为主线,叙述了八千岁的人生变化过程,反映了动荡不安- 10 -的时代里,人情世态的微妙变化。B. 八舅太爷强占他人字画古董却又送一张自己画的画交换,凸显此人的无耻霸道,行为不堪。C. 八千岁被抓后托宋侉子拿主意,宋侉子也为营救八千岁挺身而出,是因为两人在长期的生意和生活交往中形成了彼此了解、相互信任的关系。D. 八千岁两次掉泪,意味深长。既有钱财被敲诈的悲伤,也有对自己长期明哲保身几乎无人可托的悔意,以及对八舅太爷大肆挥霍敲诈所得的痛心。13. 请探究文章划线句的丰富意蕴。14. 作品题为“八千岁” ,却花费
29、较多笔墨叙写宋侉子,请简要分析这一形象在文中的作用。【答案】12. A 13. 含义:体现了八千岁人生哲学的改变,对自己的吝啬、冷漠有了一定的反省。艺术效果:结构上,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余韵悠长,耐人寻味;人物情感表现上,表现了八千岁对八舅太爷这类不义之徒的强烈愤慨,情感不再麻木;内容上,以八千岁的性格转变映衬时代变迁的讯息,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14. 结构上,将作品中的人物、情节串联起来,推动情节发展,使前后情节连贯可信;艺术手法上,起到了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宋侉子的豪放通达,更凸显八千岁的吝啬刻板;主题表现上(或人物关系上) ,宋侉子与八千岁的信义之交,和宋侉子与八舅太爷的虚与委蛇形成
30、鲜明对比,凸显出小说的主题。【解析】【1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A 项, “以八千岁与宋侉子的友谊为主线”与原文不符,文章的主线应该是八千岁个人的人生境遇和命运变化。故选 A。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 (
31、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 (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 (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 11 -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1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时要先理解题干中所给句子的含义,然后再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加以分析。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之前的八千岁“不看戏,不打牌,不吃烟,不喝酒,食谱非常简单,顿顿都是头糙红米饭。菜是一成不变的熬青菜,有时放两块豆腐” ,结尾却大声说:“给我去叫一碗三鲜面!” ,由“食谱
32、非常简单”改为“给我去叫一碗三鲜面” ,体现了八千岁人生哲学的改变,对自己的吝啬、冷漠有了一定的反省,他的这种改变,实质上是他的性格的改变。随着他的经历变化,他的自私、吝啬、冷漠有了改变。这种突然的转变产生了戏剧性的效果,也表现了八千岁对八舅太爷这类不义之徒的强烈愤慨,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逝去,不是升斗小民所能看清的,但他们却能够清晰地感觉到那种动荡,而作品的主题也因这短短一句话得到了深化。艺术效果可从三方面作答:一般从结构上内容上分析,还可结合人物的心情,人物形象分析。答题时要结合文本具体回答,不可泛泛而谈。【1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此题
33、分析次要人物的作用。一般来说,次要人物是为主要任务服务的,他衬托主要人物。从内容上,有凸显出小说的主题的作用。作答本题,可从推动情节发展、衬托主要人物、突出主题三方面考虑。组织答案时,应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从情节上,八舅太爷派兵把八千岁“请”去了。八千岁让儿子找宋大伯,才有了宋侉子劝八千岁拿出钱来救他自己,推动了情节发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苏轼的意义李泽厚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它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
34、并不算多。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上述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上述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上皇帝书、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以及其它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这上与杜、白、- 12 -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像的正统迂腐气(例如责备李白参加永王出兵事等等) 。但要注意的事,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后一面才是苏所以
35、为苏的关键所在。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 ,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空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 、 ”归田” 、 ”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他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已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 (阮籍) , ”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 (陶潜)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尽管苏也有这种哀伤) ,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和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
36、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宋人笔记中传说,苏作了上面所引的最后那首小词后, ”挂冠服江边,弩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犹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 (石林避暑录话 ) ,正睡大觉呢,根本没去”江海寄余生” 。本来,又何必那样呢?因为根本逃不掉人世大罗网。也许,只有在佛学禅宗中,勉强寻得一些安慰和解脱吧。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
37、求超脱而未能,欲派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里没有屈原、阮籍的忧愤,没有李白、杜甫的豪诚,不似白居易的明朗,不似柳宗元的孤峭,当然更不像韩愈那样盛气凌人不可一世。苏轼在美学上的追求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的陶渊明,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终唐之世,陶诗并不显赫,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视。直到苏轼
38、这里,才被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步。并从此之后,地位便巩固下来。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人生何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苏轼传达- 13 -的就是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现出一副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鬓微霜,又何妨”?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同样具有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
39、欢苏东坡。王船山也是如此。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何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知道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 ,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参看本书明清文艺思潮 ) 。苏轼在后期传统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选自美的历程 ,有删节)15. 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是:他虽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 ,但他退隐的欲望比任何前人要更深刻更沉重。B. 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不是对政治
40、的退避,也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C. 朱熹因为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所以最不满意苏轼了。D. 苏轼在写下临江仙这首词后居然睡大觉,根本没去”江海寄余生” 。主要是因为他已在佛学禅宗中寻得一些安慰和解脱。16. 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A. 赤壁赋所透露的人生感伤和强作慰藉以求解脱的心绪、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苏轼对人生空漠感,对整个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和无可寄托感。B.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鬓微霜,又何妨”这些诗句显露苏轼自我安慰,表现出一副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但内心总有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C.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
41、下,悠然见南山” , ”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等诗句正契合了苏轼所追求的质朴平淡的审美趣味和退避社会的人生理想。D. 苏轼内心深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是反封建社会的,是超越时代的进步思想。17. 请简述苏轼的意义在文中的具体表现。【答案】15. C 16. D 17. 苏轼最早在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感和厌倦感。苏轼在美学上追求一种- 14 -质朴平淡的美,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他发现陶渊明的美与真谛,并将之抬高到极高的境地,使陶诗自此以后备受关注,广为流传。苏轼的美学理想和审美情趣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浪漫注意思潮具有重要的先驱作用。【解析】【15 题详解】本
42、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 A, “他退隐的欲望比任何前人要更深刻更沉重”理解有误。原文是人生空漠之感,不是退隐欲望;选项 B, “不是对政治的退避”理解有误。原文文意,是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选项 D, “在佛学禅宗中寻得一些安慰和解脱”理解有误。原文文意是也许只有在佛学禅宗中,勉强寻得一些安慰和解脱吧。故答案选 C。【16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及推断分析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
43、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 D, “苏轼内心深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是反封建社会的”理解有误。原文是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故答案选 D。【17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和筛选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回答:请简述苏轼的意义在文中的具体表现。考生到原文中去筛选即可:他是上述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上述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苏轼在美学上的追求是
44、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何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考生从以上文本中的内容进行概括即可。【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序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要
45、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 15 -各段的段首句和段尾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现在的校园贷“申请便利、手续简单、放款迅速” ,导致的是“信息审核不严、高服务费、高违约金”问题,而大学生年轻冲动,虚荣心强,金融知识匮乏,防范意识薄弱,这些因素持续堆积,乱象就不可避免了。教育部、银监会等部委曾多次发文提示校园贷风险,多地地方金融局也下发配套细则。令人遗憾的是,在百般呵护下,一些大学生依旧没能逃脱非法校园贷的“魔爪” 。这从客观上证明了大学生的借贷需求旺盛,只有为大学生提供渠道畅通、手续便捷、利率合理的金融借贷服务,让校园贷在法治化市场
46、化的轨道上运行,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才能真正得到保障。对于“校园贷”问题,除了加强监管,更要精准打击,必须及时补上漏洞,严格区分合法借贷与金融诈骗,对某些打着校园贷的幌子给大学生“挖坑”的借贷平台,该取缔要取缔,该重罚要重罚,不能手软。唯有如此,才能有效遏制校园贷乱象的蔓延,并保障其健康、良性的成长。此外,学生也要不断加强对风险的识别和防范能力,同时少些虚荣心,避免过度透支消费。(2016 年 10 月 21 日经济参考报 )材料二材料三校园贷乱象触目惊心,如何解决?答案是打开校园贷的“正门” 。据报道,日前建行和中行向市场推出其校园贷产品。其中建行的“金蜜蜂校园快贷”年利率 5.6%,授信额度在
47、 1000 元到 5 万元;中行的“中银 E 贷路校园贷”最高贷款金额 8000元,不含任何手续费。- 16 -野蛮生长的校园贷平台不会自律规范,即使靠制度约束和形成常态化的风险监控,短时间内也难以奏效。更重要的是,校园虽是小社会,但也成为“大江湖” ,尤其大学校园汇聚了最庞大、最前卫的年轻消费群体,他们也掌握了更便捷的信息化技术。从这个意义上讲,规范的信贷平台已成为大学校园的必需品。正规金融机构推出的校园贷产品,也缓解了校方和家庭的压力。 “正规军”进军校园贷,除了强化了大学生们的信用意识,还降低了校园消费的风险。此前那些野蛮生长的校园贷平台,几乎全都是采取诱惑的方式,几乎没有任何审批就让大
48、学生们掉入彀中。(2018 年 10 月 25 日中评网)材料四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平台开始进入校园分期市场。不少平台无法满足监管层的要求,在政策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权衡营业状况后,选择主动清盘停业,由于这部分平台待收较小,容易完成清算,主动停业或许是平台良好退出的不错选择。 “校园贷”本质上只是一种金融工具,具备其应有的工具价值。如果接受“校园贷”服务的对象能够挖掘其价值,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和理财观, “校园贷”是利大于弊的。网贷之家首席研究员马骏认为,校园贷市场肯定不会消失,因为需求存在,近段时间出台的政策也并非一刀切,而是建议平台更加规范。对于校园贷平台适合转型的方向,马
49、骏认为,可以随着毕业生的发展轨迹进行转型,比如目标客户为刚毕业没多久的学生、刚刚进入职场的新人,这样也能有效地控制平台成本。(节选自北京商报 )1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校园贷可以帮助大学生创业、助学、理财,但是借贷平台会让学生不断陷入“高利贷”的陷阱。B. 建行和中行这两大银行推出的校园贷产品,虽具有利率适度、授信额度适中的特点,但依然不可触碰。C. 当代大学生年轻冲动,虚荣心强,金融知识匮乏,防范意识薄弱,思想前卫,因此很容易掉进部分校园贷平台的火坑。D. “校园贷”本质上是一种金融工具,如果平台规范,受贷者能够合理利用, “校园贷”是利大于弊的。19. 下列对材料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