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课时跟踪检测(二) 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及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东部季风区地域辽阔,南北跨度大,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存在很大差别。据此完成13 题。1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 )A冬小麦与春小麦主产区的界线B农区畜牧业与牧区畜牧业分布的界线C棉花主产区与非主产区的界线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界线2我国东部季风区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一年两熟或三熟耕作制度的形成条件是( )A生长期长,雨热同期 B平原广大,适于机耕C土壤比较肥沃 D冬季风不能到达3我国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在发展经济和进行国土整治工作中,应该注意解决的问题是( )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合理进行排灌,防止土
2、壤的盐碱化 植树种草,防止水土流失;兴修水利,克服旱涝灾害 改良盐碱地、涝洼地、沙荒地,使黄土地变成黑土地A BC D解析:1.D 2.A 3.B 第 1 题,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是许多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的分界线,其中之一就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界线。第 2 题,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热量充足,生长期长,农业生产熟制为一年两熟或三熟。第 3 题,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旱涝灾害频发。在区域发展中应注意兴修水利,合理排灌,有利于防止旱涝和盐碱。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有利于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根据社会经济发
3、展水平,我国划分为三大经济地带。据此回答 46 题。4造成三大经济地带农业部门差异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是( )A气候、劳动力、自然资源B科学技术、劳动力、交通运输C气候、地形、自然资源D气候、地形、科学技术25我国政府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主要是为了( )A宏观调控,微观搞活B统筹经济发展,协调地区差异C提高综合国力,加强经济建设D开发西部资源,改善投资环境6关于三大经济地带的协调与合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将劳动密集型工业向东部人口稠密区转移B应加强三大经济地带的联合,协调它们互补发展C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三大经济地带经济差距将很快消失D东部的发展速度日益加快,对西部不利解析:
4、4.C 5.B 6.B 第 4 题,选项中劳动力、科学技术、交通运输均不属自然区位因素。第 5 题,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是为了统筹经济发展,协调地区差异。第 6 题,要实现我国经济的协调发展,应努力使三大经济地带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据此回答 78 题。7关于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区域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以北耕地以旱地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是小麦B以北的典型植被是亚寒带针叶林C以南耕地以水田为主,主要油料作物是油菜D以南的典型植被是热带季雨林8造成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位置不同 B海陆位置不同C地形差异 D山地阻挡作用解析:7.C
5、 8.A 第 7 题,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该线以北耕地以旱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东北地区的典型植被以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及草甸草原为特色,华北为落叶阔叶林,该线以南华中地区典型植被是常绿阔叶林,华南为热带季雨林。第 8 题,造成秦岭淮河一线两侧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的不同,从而导致了气温的差异。如图是我国 20 世纪 90 年代三大经济地带三次产业比重图。读图,回答 910 题。39图中 A 代表的经济地带为( )A东部经济地带 B中部经济地带C西部经济地带 D都不是10结合东部地带的资金、科技实力和中西部地带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今后可逐步由东向
6、西转移的工业类型是( )A技术密集型 B资金密集型C知识密集型 D劳动密集型解析:9.A 10.D 第 9 题,在三角形坐标图上先读出 A 点所代表的数值,然后再用储备的知识来加以判断。第 10 题,由于西部经济地带在资金、技术、知识上都无明显优势,因此,今后逐步由东向西转移的工业类型只能是劳动密集型工业。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自然区域内部差异及其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东北地区因降水少,故只能发展一年一熟的农业华北暖温带区因大于 10 积温超过了 3 200 ,全区均可发展一年两熟的农业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华中区和华南区因夏季雨热同期,故它们均可发展水田农业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东部因距海
7、较近,降水相对较多,故可适量发展旱作农业青藏高寒区只能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发展农业,高山带则因气候恶劣不可发展任何形式的农业A BC D解析:选 B 东北地区农业的一年一熟制是因热量条件不够;华北地区的农业熟制北部为两年三熟,南部为一年两熟;青藏高寒区有较明显的垂直地带性, 高山地带可发展高山畜牧业。读下图,回答 24 题。42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农业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土壤不同 B热量不同C降水不同 D地形不同3下列能够正确体现乙图所示区域特征的是( )有广泛分布的黑土 雨热同期,大陆性气候稍强 水稻土 水田 水稻种植业 综合性工业基地 重工业基地 旱地耕作业A BC D
8、4下图中能正确反映乙图所示区域的农业变化趋势的是( )解析:2.B 3.B 4.B 第 2 题,根据图中经纬度及海陆轮廓可知,甲为我国东北地区,乙为长江三角洲地区,两地纬度差异大,热量差异导致耕作制度及农作物品种不同。第 3题,长江三角洲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适宜发展水稻种植业,土壤经长期耕作发育成肥沃的水稻土,沪宁杭工业基地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第 4 题,随着经济快速发展,长江三角洲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周围种植花卉、蔬菜的比重上升,粮食、塘鱼比重有所下降。下图表示我国东、中、西三个经济地带 GDP(亿元)的增长,据此完成 56 题。5能分别正确地反映东、中、西三个地带 GDP 增长的折线
9、依次是( )A B5C D6关于三个经济地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东部最发达,中部其次,西部较落后B三个经济地带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有所扩大C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三个地带的经济差距仍将继续扩大D三个地带的发展速度:解析:5.A 6.C 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是东部水平最高所以应是;其次是中部地带应是;西部最落后应为。三个经济地带 GDP 高低不同,且差距在扩大,但都是发展的,以后的差距会逐渐缩小。下图为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带和新三大经济带的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 78 题。7新三大经济带中的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与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带中的东部地带相比( )增加了黑龙江省和
10、吉林省 减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 增加了辽宁省 减少了福建省A BC D8以下省区既属于西部地带,又属于远西部地带的是( )新疆 内蒙古 云南 青海A BC D解析:7.A 8.A 第 7 题,由图示信息可知,新三大经济地带中的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与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带中的东部地带相比,增加了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减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第 8 题,从两图相比较即可得出答案。二、综合题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喀什全称“喀什噶尔” ,意为玉石集中之地。15 世纪海路开通之前,喀什作为“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一直是中外商人云集的国际商埠。喀什地区是中国的西大门,与中亚、西亚和南亚的多个国家接壤,有
11、 6 个一类国家对外开放口岸,区位优势明显。喀6什地区蕴藏有金、铜、铝、锌、镍、钒、钛、水晶、云母等 63 种矿产,石膏产量居全国前列,蛇纹石产量居全国第三位,石油、天然气、玉石等矿藏储量丰富。材料二 喀什所在地区简图(甲图)和深圳所在地区简图(乙图)。(1)据图说明喀什所在地区和深圳所在地区的城市分布特点的异同。(2)比较喀什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特色农业及农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完成下表。喀什地区 珠江三角洲地区特色农业 基塘农业农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3)试比较说明深圳和喀什成为经济特区的优势条件。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两城市分布特点的异同。第(2)题,喀什地区气候干旱,依靠冰雪融水形成绿洲农业;而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降水丰沛,发展了基塘农业。第(3)题,分析材料可回答深圳和喀什成为经济特区的优势条件。答案:(1)共同点:多沿铁路线分布。不同点:喀什所在地区的城市多分布在山麓和绿洲上;深圳所在地区的城市多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沿海。(2)绿洲农业 水资源不足 人均耕地少(耕地不足)(3)深圳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邻近东南亚,是我国著名侨乡;劳动力丰富。喀什资源丰富;历史悠久;地处我国联系中亚、西亚和南亚的枢纽位置。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