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专题 07 现代中国政治考向一 现代中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1.讲高考(1)考纲要求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的史实;识记并理解建国以来的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史实和历程;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与法制的破坏;了解“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2)命题规律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也是必考内容之一。考查的主要内容有: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新时期的民主与法制建设;祖国统一问题等;考生在复习本考向时应注意同当下的反腐倡廉和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中的依法治国和依宪治国相结合;同时注意和同时期的社会主义苏联和资本主义相联系,从而从宏观的大历史中进行把握。本考向将会
2、继续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同时也有出现材料题,考生在复习时应注意本考向的各个知识点的侧重点的把握。例 1(2018 年全国卷文综历史 7)7. 1956 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A. 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B. 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C. 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D. 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答案】C点睛:本题以民主法制建设这一热点问题切入考查新中 国法制建设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时间“1956 年”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例 2(江西省 201
3、7 届高三调研考试(五)文科综合历史试题)1985 年 11 月 5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向全体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规划 ,并发出通知。同年 11 月 22 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十三次会议作出了关于在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决议 这主要表明我国2A. 构建恢复建立法制化秩序的社会基础B. 人大和政府是推进法制化的决策机关C. 重点解决法制化进程当中的焦点问题D. 重视构建全民法制化教育的长效机制【答案】A【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理解普及公民的法律“常识”意在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从而为建立法制化秩序奠定社会基础。 (2)“一国两制”构想的特定含
4、义主要指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实行“一国两制”是指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第二,实行“一国两制”是指在中 国大陆和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各个方面有着根本的、重大的区别。第三,实行“一国两制”,国家的主权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第四,实行“一国两制”有宪法和法律保障。有较长时间的稳定性。(3)“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有利于实现祖国的统一;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顺应历史
5、潮流,有益于人民,有功于民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2香港、澳门回归成功实践首先成功实践了“一国两制”理论,洗刷了中华民族百年国耻,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3两岸和平交流关系发展(1)原因:1979 年,海峡两岸实现真正停火;中国共产党“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推动;台湾当局迫于形势被迫作出回应。(2)表现1979 年元旦,大陆停止炮击金门,倡议两岸直接实行“三通”。1987 年,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及进行经济文化交流。31990 年,两岸分别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 年底“海基会”与“海协会”达成了“九二共识”。1993 年在新加坡实现了“汪辜会谈”
6、,它标志着两岸交流从民间升格为政府授权机构层面。2005 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到大陆进行了历史性的访问,有力地遏制了“台独”的嚣张气焰。2008 年两岸“三通”实现,使两岸关系揭开了和平发展的新篇章。3.讲典例【例 1】 (2018 届海南省海口市高三 4 月调研测试历史试卷)1980 年 8 月,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强调:“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 ”这表明了中国A. 新时期法制不断完善 B. 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C. 以法律作为反腐的工具 D. 坚持立法为民的原则【答案】B【名师点睛
7、】关键要抓住材料的主旨:邓小平强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要守法。然后逐一排除不符合主旨的选项即可。【趁热打铁】 (浙江省名校协作体 2018 年高三上学期考试历史试题)图为历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时间表,对此分析不正确的是A.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于 1954 年B. “文革”期间人大制度遭到完全破坏C. 改革开放后民主政治得以拨乱反正4D. 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历经曲折发展【答案】B点睛:解决本题分两步走:一是理清“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的历程”,二是紧扣设问要求“分析不正确的是”,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考向二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 系1.讲高考(1)考纲要求 识记并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
8、交原则、外交方针、重大外交活动;识记 70 年代中国的外交活动;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2)命题规律本考向主要是讲解现代中国的外交,考生在复习备考时应注意分阶段的复习,做到层层递进,全面掌握,重点突破。重点注意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三方针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两次外交活动;70 年代中国的外交突破。本考向在高考中不仅涉及选择题,同时也涉及材料题,考生在复习时应重点关注。(3)备考点睛全国卷近 5 年在本考点少有命题涉及,备考 2017 年高考可重点关注建国初、50 年代、70 年代,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外交成就、及由重视意识形态到超越意识形态、再到无敌国外交的政策调
9、整等。例 1(2018 年北京卷文综历史 8) 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1951 年 6 月,苏联提议,五大国(苏联、法国、英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新中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随后,美国同意和谈。这表明A. 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B. 社会主义阵营放弃与西方国家的冷战 对峙C. 上述五大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决 定作用D. 五大国缔结和约,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5【答案】A【点睛】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巩固了中国新生的人民政权,打破了美帝 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顶住了美国侵略扩张的势头,使中国的
10、国际威望空前提高,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本题即是考查抗美援朝的意义。 【趁热打铁】(2017 年新课标卷文综历史 30)1949 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答案】B【解析】渡江战役时期,新中国尚未成立,还不是社会主义阵营成员,故 A 项错误;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捍卫了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
11、等主权,否定了列强在华特权,故 B 项正确;这一行动只是使列强退出长江流域,西方国家还可以通过东南沿海等地援助国民党,故 C 项错误;“另起炉灶”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外交政策,故 D 项错误。【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渡江作战【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的能力要求很高,它不仅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基本要求,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对备选项内容的分析甄别能力。如果学生的记忆准确,本题可以通过排除法答对,但如果有一个知识点的时间记忆出错,就会出现失误。本题容易错选 D 项,这也是出题者为学生设置的一个陷阱,D 项与材料内容有很高的相似度,但通过时间可以把其排除。4.讲方法 本考向主要以选择题为主,间
12、以材料题,其中 2007 年、2009 年、2010 年、2011 年、2013 年和 2014年、2016 年出现过材料题。因此考生在复习时注意整体上把握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外交总原则,即为独立自6主的和平外交;同时分时段掌握各个时期的外交,即新中国建立初期外交方针和外交活动;70 年代的外交活动和新时期的外交政策和活动。总之,考生在复习时注意整体把握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外交方针和原则,同时细化到每个知识点,做到统分结合;由于今年是甲 午年,所以考生务必注意结合时政热点知识,如中日历史上的冲突和战争、当今的冲突等和中美关系等。5.讲易错【题目】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对 19502005 年中美两国双边关系进行了定量测量,测量结果如下图。中美良性关系波动最小时期的出现主要缘于A中美建交,中国对外开放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C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 D美国放弃了称霸全球战略【错选】C【错因】考生的历史 【答案】A【反思】考生在备考时,不仅要学习历史知识,同时更重的是掌握历史学科素养和以全球史观来学习历史。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