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训练 9 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动与中国政治外交(B 卷)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两极格局解体后的世界格局与 70 年代以来的中国政治外交一、选择题(本大题有 12 个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2018湖南六校联考)欧共体成员国签署单一欧洲协定 ,旨在实现“没有疆界的欧洲” ,即消除抑制欧共体成员国之间自由贸易的壁垒。该协定正式生效后,美国明确表示这对美国构成了威胁,认为这将“是一座拒绝美国商品于国门之外的欧洲堡垒” 。这表明当时欧共体( )A.设置贸易壁垒遭到美国反对B.推进一体化与美国形成竞争C.违背美国追求的全球化目标D.挑战美国霸权动摇两极格局答案 B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欧共体签署
2、取消内部成员贸易壁垒的协议,不能体现欧共体设置贸易壁垒遭到美国反对,故 A 项错误;欧共体消除内部自由贸易壁垒,提高了一体化程度,增强了实力,冲击到美国的经济地位,引起美国不满,故 B 项正确;全球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是美国追求的目标,故 C 项错误;动摇两极格局,挑战美国霸权是欧共体实力增强后的政治影响,与材料中签署经济协定不符,故 D 项错误。2.(2018泉州练习)1961 年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通过宣言把斗争矛头指向反对任何形式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新殖民主义” ;1989 年第九次首脑会议,与会各国提出了开启南北对话以改善发展中国家地位及加强南南合作等主张。这一变化表明(
3、 )A.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形成B.多极化趋势加强使霸权主义威胁得以解除C.第三世界根据国际局势变化调整战略目标D.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差距不断缩小2答案 C解析 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形成,故 A 项错误;多极化趋势加强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限制霸权主义,但并没有解除霸权主义威胁,故 B 项错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差距还在加大并不是不断缩小,故 D 项错误。3.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于 1992 年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2005 年,美洲国家首脑会议决定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这一组织不同于欧洲共同体的特点是( ) A.区域经济互补性更强B.执行共同的货币政策C.建立国
4、际经济新秩序D.实行政治经济一体化答案 A解析 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互补性更强,而欧洲共同体都是发达国家,故 A 项正确;B 项只符合欧共体;两个组织都有利于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是它们的共同点,故 C 项错误;D 项只符合欧共体。4.“冷战”结束后,美国的态势以小布什时代“要么跟我们站在一起,要么跟恐怖分子站在一起”的政策为标志达到顶峰。这反映出( ) A.两极格局瓦解使世界力量对比失衡B.两极格局不利于世界局势的稳定C.苏联解体不利于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D.恐怖主义是威胁美国利益的主要力量答案 A解析 题干“要么跟我们站在一起,要么跟恐怖分子站在一起”说明
5、美国把不与美国保持一致的国家视为恐怖分子,说明美国意图凭借其首屈一指的实力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同时也表明两极格局瓦解后,原有的两极均势被美国一国独霸所取代,因而导致世界力量对比失衡,故 A 项正确。5.(2018海门调研)“居于中心位置的国家对全球化的边陲国家的宰制与剥削,几乎达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代的日不落的大英帝国,而且尤有过之。富者、穷者变多,中产阶段很少的 M 型社会来临。 ”下列说法与上述材料的主旨一致的是( )A.经济全球化就是进行殖民侵略B.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无所作为C.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利益的失衡D.发达国家是全球化的唯一受益者答案 C解析 经济全球化有双重性,不能简
6、单等于殖民侵略,故 A 项错误;“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3中无所作为”的说法过于绝对,故 B 项错误;“发达国家是全球化的唯一受益者”说法过于绝对,故 D 项错误。6.有学者认为 21 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美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和中国居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横跨北非和中东的穆斯林新月形地带。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该学者认为( )A.世界多极化的政治格局已经形成B.国际体系正朝着多元多体方向发展C.国际格局的发展完全由大国操控D.世界各地发展的不均衡逐渐在加大答案 B解析 世界多极化的政治格局还未形成,故 A 项错误;多极化的趋势决定了国际格
7、局的发展不完全由大国操控,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世界各地发展的不均衡在加大,故 D 项错误。7.1973 年,根据周恩来指示,国家计委提出:在今后三五年内,从国外进口一批技术先进的成套设备与单机,价值 43 亿美元。在当时被称为“四三方案” 。这一方案( ) A.属于“文化大革命”促进经济的体现B.说明领导人有了对外开放的初步设想C.是各级干部群众抵制“左”倾的结果D.说明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了全面调整答案 C解析 “文化大革命”对经济造成很大的冲击,故 A 项错误;虽然材料有“从国外进口一批技术先进的成套设备与单机”的想法,但并不能判断是对外开放的设想,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并结
8、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周恩来主持日常工作,抵制“文化大革命”出现的错误,故 C 项正确;当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周恩来不可能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故 D 项错误。8.1982 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并相继颁布了刑法 民法经济法等各种法律法规。这表明我国( )A.法制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B.法律法规制定的越来越多C.形成日趋完备的法律体系D.人民的法律意识日益增强答案 C解析 材料只是列举 1982 年的法律成果,没有前后发展状况的比较,故 A 项错误;材料中的这些法律都是我国的基本法律,也是必备的法律制度,是其他法规的基础,故 B 项错误;4根据材料信
9、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形成日趋完备的法律体系,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人民的法律意识日益增强,故 D 项错误。9.1986 年 4 月,电影血战台儿庄在香港举行首映式。万民争看,轰动香港。蒋经国说:“从这个影片看来,大陆已经承认我们抗战了。这个影片没有往我父亲脸上抹黑。看来,大陆(对台湾)的政策有所调整,我们相应也要作些调整。 ”上文中大陆对台政策调整体现在( )A.确立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B.两岸已经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C.大陆放弃武力统一D.大陆成立了“海协会”答案 A解析 从题干时间“1986 年”以及材料中“大陆(对台湾)的政策有所调整”的信息可知中央政府确立了“和平统
10、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故 A 项符合题意。10.1971 年 10 月 27 日蒋介石说:“本届联合国大会,竟自毁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置公理、正义不顾,对于本届大会所通过此次违反宪章规定的非法决议,决不承认其任何效力。 ”材料中所谓的“非法决议”( )A.纵容了美国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B.否定了台湾的主权国家地位C.恢复了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肯定了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答案 C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71 年 10 月 27 日”和蒋介石发表文告的内容可知,此文告是蒋介石为联合国驱逐国民党驻联合国代表而作的,因而材料中所谓的“非法决议”是指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决议,所以选 C
11、项。11.1972 年,中美两国举行会谈。尼克松说:“是历史把我们带到一起来了” , “这种突破不仅将有益于中美两国,而且在今后的岁月中会有益于世界。我就是为此目的而来的” 。这次会谈的成果直接促进了(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B.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C.中国与日本的邦交正常化D.世界范围内“冷战”的结束答案 C解析 这次会谈的成果是指 1972 年尼克松访华,双方发表联合公报,与“1953 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无关,故 A 项错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权利是在 1971 年,与 1972 年尼克松访华推动的结果无关,故 B 项错误;中美关系正常化直接促进了中国与日本的邦交正5
12、常化,故 C 项正确;世界范围内“冷战”的结束是在 1991 年之后,与 1972 年尼克松访华无关,故 D 项错误。12.2017 年初,习近平在联合国总部演讲中说:中国将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材料表明当今中国( )A.建立全方位的战略伙伴外交关系B.不断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C.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D.努力构建稳定均衡的大国关系框架答案 D解析 中国致力于与美国、俄罗斯、欧洲和金砖国家等重要大国和国际集团构建友好关系,反映出中国努力构建大国之间的稳定均衡关系,故
13、D 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 2 个题,其中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2 分,共 37 分)13.中美关系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体说来是向前发展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时代周刊是美国的时事性周刊之一,对国际重大事件进行跟踪报道。 时代周刊对中国的报道有以下内容:日期 封面 1950 年 12 月 11 日 封面人物是毛泽东,标题是:红色中国的毛1954 年 5 月 10 日封面人物是周恩来,他身后的栅栏里关着一条“张牙舞爪” “目露凶光”的青龙1972 年 3 月 6 日封面用汉字“友”把画面切割成几块,其中包括尼克松与毛泽东、周恩来的会面;尼克松一行参观长城
14、、观看芭蕾舞红色娘子军等1979 年 1 月 1 日封面人物是邓小平,他被评为本年度的风云人物,宣称“邓小平代表了中国新时代的形象” 材料二 “中国崛起而带来的挑战,是美国在 21 世纪前期面临的最重大的挑战之一” 。美国国防部公布的报告指出,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崛起提出了一系列潜在挑战” 。 “中国既不能容忍美国在亚太地区长期的军事存在,也不会接受美国在该地区的主导权” 。 摘自美国国防部东亚太平洋地区安全战略报告材料三 包容可以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早在中国古代就有思想家明确地提出“和而不同” “和为贵”的理念。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主张国家间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和平共处,坚持联合
15、国宪章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倡导通过和平方式和外交渠道解决分歧与争端,反对诉诸武力和干涉别国内政。 6李克强在英国智库的演讲共建包容发展的美好世界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这一变化对中国、美国、世界的政治影响。(10 分) (2)指出材料二中美国的战略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7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前我国政府应如何利用“包容”的历史传统来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8 分)答案 (1)变化:结束了对中国 20 多年的敌对状态,与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影响:对中国: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
16、面,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改革开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对美国:极大地改善了美苏“冷战”和争霸中的不利局面,从越南战争中得以抽身,缓解了国内反战情绪,有利于政治稳定。对世界:打破了两大阵营对抗的局面,国际紧张局势有所缓和,有利于亚太地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变化:提出“中国威胁论” ,战略重点重返亚太地区。 原因:中国的崛起不利于美国称霸世界;称霸世界是美国始终不变的对外战略;亚太地区成为 21 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心。 (3)应对:坚持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灵活运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事务;保持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提高综合国力;积极加强交流与合作,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14.
17、(2018海口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并没有完全陷入被动,正是它们在经济领域中的积极活动才推动了国内经济的开放以及全球经济的整合。而事实也证明国家对迅猛的全球化进程,并没有茫然无措,相反,正在积极地调整既有的决策方式、政策选择以及行为轨迹。杨雪冬全球化:西方理论前沿对于“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职能”这一话题,材料中的观点更容易引起发展中国家的共鸣。试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论证材料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12 分)答案 示例观点:经济全球化没有弱化民族国家的职能。论证: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民族国家仍然是非常积极、非常重要的推动者,例如中
18、国在1992 年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 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世界经济的整合和发展;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面临环境污染、恐怖主义、能源危机等问题,也需要各国政府加强合作;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起了主导作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7利益面临更多威胁,发展中国家政府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加强体制和技术创新,调整产业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总结:发展中国家既要积极投入到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去,也要坚定地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解析 首先,根据材料信息“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并没有完全陷入被动” “正在积极地调整既有的决策方式、政策选择以及行为轨迹”概括观点;然后,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论证,如中国为融入全球化而作出的努力,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对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