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二节 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课时过关能力提升一、基础巩固1.在名山修建索道带来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A.环境污染 B.对视觉效果的破坏C.城市化问题 D.对文物古迹的破坏解析: 修建索道会破坏视觉效果。答案: B2.旅游地服务性设施的建设和旅游者的游览、娱乐等活动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A.环境污染 B.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C.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D.对背景环境的破坏解析: 为发展旅游而在景区内修建道路、停车场、旅店、餐馆等设施,会对景点背景环境造成破坏。游人的游览、娱乐也会破坏背景环境。如五台山寺庙中游人如织,本身就破坏了深山中宁静的氛围。答案: D3.下列关于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叙述,
2、正确的是( )A.旅游业被称为“无烟工业”,不会影响环境B.旅游活动规模越大,效益越好C.旅游活动产生“三废”污染,还会导致其他环境问题D.旅游活动是一种消遣娱乐活动,不会产生环境污染解析: 随着旅游活动的发展,人们发现旅游活动并不是一种“无烟工业”,它的发展也会产生环境污染和社会问题,并且旅游活动的发展受到旅游环境容量的限制。并不是旅游活动规模越大,经济效益越好。旅游活动的发展要适度,要与当地的地理环境、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相协调。答案: C4.风景区不少摊贩出售景区内捕杀和采挖的动植物资源,如此会造成( )A.环境污染B.对文物古迹的破坏C.对正常社会秩序产生冲击D.生态环境失调,资源枯竭解
3、析: 在旅游过程中,应爱护旅游资源,维护旅游环境。景区内不文明的旅游活动会对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捕杀和采挖动植物资源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造成生态失衡,使生态环境恶化。答案: D5.有关旅游活动的规模与旅游环境容量的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有( )旅游活动的规模应与旅游环境容量相适应 如果旅游规模超过旅游环境容量,就会对旅游资源产生破坏 旅游规模达不到旅游环境容量,有利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旅游资源的规模与旅游环境容量没有什么关系A. B. C. D.解析: 旅游环境容量是指对某一开发地域而言无害于其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活动量。旅游规模应与旅游区的旅游环境容量相适应。如果规模超过旅游环境
4、容量,就会对旅游区的资源和背景环境产生破坏,使旅游环境恶化。如果规模达不到旅游环境容量,则显示出对旅游资源开发的不足,造成资源的浪费。答案: A6.在自然风景区,旅游设施过多,或建筑物过高、过大,以及大型广告牌等会造成( )A.大气污染 B.固体废弃物污染C.噪音污染 D.视觉效果的破坏解析: 在自然风景区,旅游设施过多,或建筑物过高、过大,以及大型广告牌等都会造成视觉效果的破坏。答案: D27.旅游地造成生态结构失调,以致环境功能减退的主要原因是( )A.修建道路、旅店、餐馆等服务性设施B.旅游地居民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C.旅游者的触摸、拍照等D.个别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解析: 旅游地居民为发展
5、旅游业,如不适当使用当地动植物资源,乱捕滥杀,乱伐滥挖,往往会使自然界中食物链破坏,生态功能失调,环境功能减退。答案: B8.目前许多地区都提出“绿色旅游”的口号,这主要是针对 ( )A.对背景环境的破坏B.对文物古迹的破坏C.环境污染问题D.冲击正常社会秩序解析: 由于许多旅游区出现了环境污染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提出了“绿色旅游”的口号。答案: C9.国家法定假日调整之后,给了人们更多的出游时间,某些景区面对急剧增多的游客,做出了限制游客人数的规定。其主要目的有( )保护景区环境 限制到达当地的游客数量 控制当地的交通流量 保障旅游的质量A. B. C. D.解析: 每一景区都有一定的环境
6、承载量,将旅游人数限制在环境承载量之内,一方面保护了本区环境,另一方面保障了游客的旅游质量。解题关键是要正确认识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答案: C10.为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正确的做法是( )A.因地制宜加大、加快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B.千方百计发展与旅游资源利用关联不大的经济部门C.减缓或停止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以保护环境D.实现科学开发利用,高度重视对环境的保护解析: 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人类要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首先要强调的是适度开发。其次,人类要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到子孙后代的利益。再次,人类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对
7、生态环境的保护。答案: D11.读图和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材料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城西约 16千米的云冈村,是北魏时代的杰作,驰名中外。石窟依武周山南麓开凿,是我国三大佛教石窟艺术之一。云冈石窟西部有几座大煤矿,通过云冈村的公路干线,运煤卡车穿梭往来,整日不断。多年来,大同市严禁在武周山上放牧伐林,垦荒种田,近来又投资准备将通过云冈村的公路干线改道新建。(1)根据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分类,云冈石窟属于 景观;在旅游资源多方面的价值中,云冈石窟最突出的价值是 。 (2)严禁在武周山上放牧伐林、垦荒种田的原因是什么?(3)为什么要将公路干线改道?解析: 云冈石窟属于文化艺术景观,归属
8、于人文景观,其历史文化价值较高。但由于发展经济,对其破坏也相当严重,为防止再遭破坏,大同市对其进行整治,从而达到保护古迹的目的。答案: (1)人文 历史文化价值(2)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防止山体滑坡和对古迹造成破坏。3(3)因为运煤车辆沿路抛洒大量煤灰,给旅游区带来大量固体废弃物并造成大气污染,更严重的是污染了石窟石刻。为防止污染,保护石窟,所以将运煤公路干线改道。12.下图为“我国某 5A级沙漠生态旅游区景观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指出该旅游区旅游资源的优势。(2)针对该旅游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提出保护旅游资源的措施。解析: 第(1)题,旅游资源的评价一般从其价值高低、集
9、群性、地域组合三个方面分析。第(2)题,旅游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可以从植被保护、游客数量控制在旅游环境承载量内、水环境的保护等方面分析。答案: (1)旅游资源价值独特,价值高;旅游资源类型齐全;集群状况和地域组合好。(2)植树种草,保护植被;根据旅游环境容量控制游客人数;节约用水,保护水环境。(答对两点即可)二、能力提升1.下列关于旅游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旅游的发展有害无利,会使环境遭到破坏B.发展旅游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环境意识C.植树造林、开发园艺等活动可使旅游环境问题得以解决D.旅游业是利用环境的产业,不会产生环境问题解析: 旅游对环境的促进作用包括保护自然景区和历史古迹,提高环境质
10、量,改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旅游的发展一方面产生环境问题,另一方面促进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发展旅游业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经济收益,又可使自然景区、历史古迹得到保护和改善;植树造林、开发园艺项目、设计得体的建筑可进一步绿化和美化环境;旅游在利用环境的同时,也会对环境带来各种问题。答案: B2.下列关于旅游和旅游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旅游环境仅指旅游者的活动空间B.人们对旅游环境质量的要求一般要高于其他活动对环境质量的要求C.旅游活动属较高层次的物质、精神享受D.旅游环境是构成旅游产品的最基本的要素,是吸引游客到来的重要因素解析: 旅游环境是指旅游者的活动空间,以及影响旅游活动的自然和
11、人文要素的总称。答案: A读图,完成第 34题。3.图中反映出旅游景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有( )大气污染 水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噪声污染 土壤污染A. B. C. D.4.下列解决污染的主要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4A.改用环保车,如电瓶车B.对旅游者发放垃圾袋C.把垃圾运往旅游区外集中处理D.禁止发展旅游交通解析: 第 3题,图中反映的主要是大气污染(交通尾气)和固体废弃物污染(游客乱扔垃圾)。第 4题,禁止发展旅游交通,就无法发展旅游业,因此该措施不正确。答案: 3.B 4.D根据下列材料,完成第 56题。材料一 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序幕拉开,相关旅游、运输、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
12、都具有巨大的增长空间。在此背景下,一些旅游、地产等行业的大型企业早已嗅到海南新一轮发展商机,纷纷加大对海南的投资和布局材料二 海南岛的东海岸已基本被开发商圈地完毕,“一线海景别墅”和各大星级酒店在沙滩旁边星罗棋布。随之而来的是沿海防护林的破坏和海岸线的后退。另外由于海滨游客流量超过旅游极限容量,在海滩上过度建造酒店,挤占了椰树林的生存空间,游客过多使珊瑚礁的采挖数量失控,导致资源和环境不可逆转的破坏。5.下列现象属于海南岛地区由于不合理的旅游开发造成的环境问题的是( )环境污染 过度城市化 对海防林、珊瑚礁等自然景观的破坏 对沙滩等海岸环境的破坏 海水侵入,海岸空间缩小 建立自然保护区A. B
13、.C. D.6.下列关于海南岛旅游开发的说法错误的是( )A.必须制订海滩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坚决制止不合理的在海滩上建造酒店的行为B.在海岸植树造林,如红树林等,保护海岸,减少侵蚀C.将旅游住宿设施建在海滩较远处,扩大海滩利用面积,分散客流D.重点开发热带雨林风光和高山族文化解析: 海南岛的旅游地产不单造成了过度的城市化,占据了海岸空间,而且带来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海南岛的少数民族为黎族,海南岛应开发黎族文化。答案: 5.D 6.D7.良好的旅游环境可以( )增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对旅游产品质量无影响 增强旅游竞争力 提升旅游地形象A. B.C. D.解析: 良好的旅游环境可以增强对旅游者的
14、吸引力、增强旅游竞争力、提升旅游地形象以及提高旅游产品质量。答案: B8.下列关于旅游环境和旅游资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为游客提供了良好的休养、游览、娱乐场所B.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C.虽然遭受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但旅游环境和景观资源出现了昌盛现象D.只开发,不保护,会导致旅游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趋于尖锐解析: 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会使旅游环境和景观资源质量下降。答案: C2014年国庆节期间,北京接待游客总数突破千万人次,天坛公园的景点多日突破最大容量,多数景区内游人如织,部分景点路段出现游人拥堵现象。国庆期间,北京环卫集团仅在天安门地区出动各类作业车辆 1 921车次,收集各
15、类垃圾 47.45吨。据此完成第 910题。9.材料中所述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旅游人数超出旅游环境容量B.游客过量的践踏C.游客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排放D.游客缺少社会公德510.解决这些问题的首选措施是( )A.限制进入景区人数B.实行 100%旅行团网上购票C.提高景区门票价格D.批评或严罚缺少社会公德的游客答案: 9.A 10.A11.有关旅游环境保护的措施,正确的有( )健全旅游环境保护法规 建设各种环境保护区普及旅游环境保护教育 禁止在旅游地建设任何工程 开展绿色旅游A. B.C. D.解析: 在旅游区可以适当建设一些和自然环境和谐的人工建筑。答案: B环地中海地区是世界著
16、名的旅游带,每年游客超过 2亿人,近年来当地土地沙化、水源污染、濒危物种生存空间受挤压的现象十分严重。据此完成第 1214题。12.环地中海地区的旅游环境问题不包括( )A.土地沙化B.土壤酸化C.对文物古迹的破坏D.海岸受损害13.有关环地中海地区的旅游环境容量,说法正确的是 ( )A.每年的旅游环境容量不能超过 2亿人B.每年的旅游合理容量是 2亿人C.每年的旅游极限容量是 2亿人D.随着合理的旅游开发建设,环地中海地区的旅游环境容量是可以提高的14.为减轻环地中海地区游客过多造成的环境问题,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大力建设旅游新设施,以吸纳更多的游客B.提高飞机票、火车票等的价格,以限
17、制旅游人数C.对旅游景区实行分流管理,对易饱和区实行限流措施D.建设各种环境保护区,禁止游人入内答案: 12.B 13.D 14.C1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下图所示区域中的世界文化遗产,始建于公元 366年,以其现存规模大、保存完好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近年来,游客数量不断增加,对该文化遗产构成较大威胁。(1)简述图示区域中文化遗产保存较完好的自然原因。(2)说明为保护该文化遗产应采取的措施。解析: 第(1)题,注意审题“自然原因”。据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远离海洋,降水量少,气候干旱,空气干燥,有利于文物保存。第(2)题,结合材料提示“近年来,游客数量不断增加,对该文化遗产构成较大威胁”,在自然条件下保存较完好,由于人为原因对文化遗产构成威胁,主要从人为方面考虑。答案: (1)地处内陆,气候干旱,空气干燥(利于文物保存)。(2)合理控制游客数量,实行淡旺季门票制;加强监测和管理;数字化和多媒体展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