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四部分考前静悟材料材料3地质循环与地质作用学案.doc

    • 资源ID:1193164       资源大小:232.50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四部分考前静悟材料材料3地质循环与地质作用学案.doc

    1、1材料 3 地质循环与地质作用回顾核心知识一、地壳物质循环1.三类岩石:A 变质岩,B 沉积岩,C 岩浆岩。(AB 可互换)2.四种作用: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可互换)二、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1.内外力作用的比较分类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 地球内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 太阳辐射能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 使地表趋于平坦相互关系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同时进行的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往往是某一种作用占优势内力作用对地表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2.地质构造及对地貌的影响类 型 从形态上看从岩层新老关系上看对地貌的影响 原 因

    2、一般成山 岩层向上拱起褶皱背斜岩层中心老、两翼新 有时成谷背斜顶部受到张力被侵蚀成谷地2一般成谷 岩层向下弯曲向斜岩层中心新、两翼老 有时成山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地垒两条断层之间中间上升,两边下降,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如泰山、华山、峨眉山万佛顶、庐山等断层地堑两条断层之间中间下降,两边上升,形成凹陷地带、构造盆地或谷地,如东非大裂谷、吐鲁番盆地、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3.外力作用与地貌(1)流水作用:流水侵蚀常形成瀑布、峡谷等地貌;流水堆积常形成山麓冲积扇、河漫滩平原和河口三角洲等地貌。(2)风力作用:风力侵蚀常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洼地等地貌;风力堆积常形成沙丘、沙垄等地貌。再

    3、悟高考真题1.(2016课标,79)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1)(3)题。(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A.形成新的贝壳堤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C.形成河口三角洲D.迫使河流改道(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3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C.位置多

    4、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解析 第(1)题,贝壳堤是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所以,某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位置相对稳定,这样大量的死亡的贝类生物才能在海水的作用下在同一位置集中堆积而形成贝壳堤,故选 C 项。第(2)题,当一条贝壳堤形成后,海水搬运大量的泥沙在此堆积,意味着海岸线将向海洋推进,所以加大了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故选B 项。第(3)题,由图可知,渤海湾沿岸该地区形成了多条贝壳堤,而且在多条贝壳堤形成的过程中,有大量的泥沙在海水作用下堆积,海岸线向海洋的方向推进,说明河流向入海口输送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入海口有大量泥沙沉积,导致海岸线多次变

    5、动,故选 D 项。答案 (1)C (2)B (3)D2.(2015课标,1011)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 2 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下图,完成(1)(2)题。(1)19752004 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2)推测 19921997 年期间(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解析 第(1)题,若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以沉积为主,则海水变浅,水深 2 米的位置与监测

    6、起始点距离会越大。反之,若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以侵蚀为主,则海水变深,水深 2 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距离会越小。图中两者距离 19751978 年扩大,此后总体减小,故先以4淤积为主、后以侵蚀为主。故 D 正确。第(2)题,19921997 年期间两者距离缩小,说明泥沙沉积作用减弱,黄河入海泥沙减少,只有 B 项所述能出现这一现象。故 B 正确。答案 (1)D (2)B3.2013课标,36(1)、(2)、(3),22 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下图所示区域中,M 处发育了规模较小

    7、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1)分析 M 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6 分)(2)分析 H 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8 分)(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 M 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8 分)观点 A:M 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观点 B:M 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解析 第(1)题,根据题中信息可知,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会带来大量泥沙;枯水季节水位较低河床泥沙裸露;风出风口后,M 处附近风力减小会导致风沙沉积。第(2)题,本题采用风力大小分析方法,结合图文资料展

    8、开原因分析。第(3)题,先表明观点,然后说明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如选择观点 A 沙丘群规模会扩大,则要根据材料中的沙丘群形成的条件说明理由,即风和河流带来泥沙导致沙源丰富,河床裸露、风力减小导致泥沙沉积。如选择观点 B 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则要说明泥沙来源减少的原因,以及限制沙丘群规模扩大的因素。答案 (1)(M 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风沙在此沉积。(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H 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3)观点 A:M 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5论据: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临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河流持续搬运泥沙;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风出风口后,在 M 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论点 B:M 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每名考生选择一种观点作答,所提供的论据应支持所选择的观点,否则不得分。若两种观点都提供了论据,以所答的第一种观点评分。)


    注意事项

    本文((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四部分考前静悟材料材料3地质循环与地质作用学案.doc)为本站会员(visitstep34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