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全国通用)2018_2019版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亚洲觉醒的先驱第1课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doc

    • 资源ID:1193132       资源大小:182.50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全国通用)2018_2019版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亚洲觉醒的先驱第1课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doc

    1、1第 1 课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课标要求 1.概述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评价其在 20 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2.讲述甘地领导印度国大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事迹,认识其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历史作用。目标导航 1.了解孙中山为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的斗争、为捍卫民主共和所作的努力。 2.知道孙中山的伟大转变,分析导致孙中山转变的原因及其转变所产生的影响。 3.结合孙中山一生的主要活动,认识孙中山在 20 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一、弃医从政、图谋救国1弃医从政19 世纪末,孙中山放弃行医,开始从事政治活动。2转向革命中日

    2、甲午战争前夕,上书李鸿章,但没有受到重视,意识到通过上书请愿的办法来改革中国的政治是行不通的。思维点拨孙中山弃医从政,充分体现了个人职业选择以国家前途、民族未来为重。只有国家独立、富强,个人价值才能更好地实现。二、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21兴中会(1)时间、地点:1894 年,檀香山。(2)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3)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纲领。(4)影响:孙中山开始踏上民主革命道路。2同盟会(1)时间、地点:1905 年,日本东京。(2)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3)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3、” ,后发展为三民主义,是一个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4)意义:极大地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使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特别提示在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是核心,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它是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民族主义是前提,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三、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准备(1)思想上:与以康有为为首的保皇派展开论战。(2)军事上:策划、组织和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2经过(1)武昌起义:1911 年 10 月 10 日,武昌起义爆发。(2)建立民国成立:1912 年 1 月 1 日,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第

    4、一任临时大总统。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3)颁布临时约法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成文法。基本精神:是按照西方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原则,在中国建立一个实行议会制和责任内阁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意义:它用法律形式否定了独裁专制的君权,赋予国民自由权利,体现了中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愿望,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要求,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之一。3意义(1)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3易错提醒1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精神是按照西方资产阶级的“三权

    5、分立”原则,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与美国三权分立制政体相同的地方。2孙中山出于限制袁世凯权力的需要,实际上要在中国建立一个实行议会制和责任内阁制的国家,从这点看又区别于美国的民主共和制。易错提醒正确认识清帝退位清帝退位标志着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没有发生改变。四、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实践 背景 时间 结果二次革命宋教仁案、 “善后大借款”合同1913 年 失败护国运动袁世凯复辟帝制,签订“二十一条”1915 年 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两次护法运动捍卫象征民主共和制度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会1917 年、1920年失败史论要旨1孙中山捍卫民主共和斗

    6、争的结局失败,说明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走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2孙中山为了推翻清政府而迁就袁世凯,后来为了推翻北洋军阀而迁就西南军阀,再后来为了抵制西南军阀而培植陈炯明,结果陈炯明发动了叛乱。事实证明,革命派如果没有自己独立的武装,不可能取得革命的成功。五、促成国共合作1合作背景(1)捍卫共和斗争的屡屡失败。(2)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启发。(3)中国共产党的真诚帮助。2合作实现(1)标志:1924 年 1 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2)基础:会议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重新解释了三

    7、民主义。新三4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3伟人逝世:1924 年抱病北上,谋求国家和平统一,宣传召集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政治主张,1925 年 3 月 12 日在北京逝世。史论要旨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新”的表现三民主义 新发展民族主义 “新”在反帝民权主义 “新”在强调普遍平等的民权民生主义 “新”在更关注农民和工人知识图示主题一 孙中山一生的伟大转变史料一 (孙中山认为)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其他慈善事业亦然。若夫最大权力者,无如政治。政治之势力,可为大善,亦能为大善。吾国人民之艰苦,皆不良之政治为之。若救国救人,非锄去恶劣政府不可。 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史料二 人能尽其才,地能

    8、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孙中山上李鸿章书 ,1894 年史料三 “革命为惟一法门” 。“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 ,1903 年史 料 解 读 (1)由史料一中的可知孙中山认为救国救民的关键是进行政治革新。由可知孙中山从“医人”转向“医国” 。(2)由史料二中的可知孙中山向李鸿章提出的变法主张,并认为这是强国的根本。(3)由史料三中的可知,孙中山主张通过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

    9、级共和国。问 题 思 考 5(1)据史料一,孙中山认为变革中国社会的关键是什么?为此他做出了怎样的选择?(2)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3)与史料二相比较,就改造中国的方法和目的而言,1903 年孙中山的思想有了哪两个显著的变化?答案 (1)关键:改革政治。选择:从改良到革命(或提倡暴力革命;从医人到“医国”)。(2)目的:希望通过李鸿章,使清政府变法维新,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3)变化:方法上由改革到革命;目的上由效法日本,实行君主立宪制到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国。孙中山一生的四次转变(1)从“医人”到“医国”:早年的国外生活和求学经历,使他萌发了“改良祖国,拯救同群”的愿望;日益严重

    10、的民族危机,使他认识到“医国”比“医人”更重要。(2)从“改良”到“革命”:上书李鸿章受挫,让他认识到清政府无可救药的反动腐朽本质,决心投身民主革命,武装推翻清政府。(3)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多次民主革命的接连失败,使孙中山认识到必须寻求能够摆脱困境并推进中国革命的新力量。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孙中山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张,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重新解释三民主义。(4)从“依赖帝国主义”到“反对帝国主义”:孙中山开始革命时反对封建清王朝,没有明确反帝,是因为还未意识到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之后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这是对帝国

    11、主义的本质认识的过程。主题二 孙中山的革命贡献和革命精神史料一 文奔走国事三十余年,毕生学力尽萃于斯,精诚无间,百折不回,满清之威力所不能屈,穷途之困苦所不能挠。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用能鼓动风潮,造成时势。卒赖全国人心之倾向,仁人志士之赞襄,乃得推覆专制,创建共和。孙中山史料二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

    12、短时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孙中山选集史 料 解 读 (1)史料一中的说明孙中山不屈不挠、勇往直前、顽强奋斗的大无畏精神。是“用能6鼓动风潮,造成时势”的体现。(2)史料二是孙中山临终前口述的国事遗嘱 ,指出了国民革命的目的。指出国民革命的道路和方法。是遗嘱的中心内容,即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嘱托革命同志,采用的方法,实现的目的。史料二反映出孙中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情操。问 题 思 考 (1)从史料一中可以感受到孙中山的什么精神?“用能鼓动风潮,造成时势”说明了什么?(2)史料二的中心内容是什么?体现了孙中山的什么高尚品质?答案 (1)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大无畏精神。说明了在孙中山

    13、等人坚持不懈反清起义和英勇顽强精神的推动下,革命形势迅速发展,推翻清朝统治的局面已经形成。(2)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奋斗不息、死而后已的高尚情操(或“为国奋斗的高尚情怀”)。孙中山的历史功绩和革命精神(1)历史功绩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民主共和制(最伟大的功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出新三民主义,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进程。(2)革命精神反对列强侵略和军阀割据,争取国家统一和平,一生致力于救国救民的革命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振兴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

    14、计个人安危,处处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民族精神。勇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不断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进取和斗争精神。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1孙中山在谈论自己弃医从政时说:“全世界现在都已经知道了困扰中国的弊端所在。但是,使我们受苦的主要祸根是愚昧。 ”据此,孙中山弃医从政的主要原因是( )A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7B清政府的腐朽统治C救亡运动的高涨D国人的愚昧麻木答案 D解析 题目中四个选项都是孙中山弃医从政的原因,但依据题干材料“但是,使我们受苦的主要祸根是愚昧”可知,主要原因是国人的愚昧麻木。21912 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

    15、破天荒之创举也” 。这里的“变局”和“创举”是指( )A辛亥革命的爆发 B清朝统治被推翻C中华民国的成立 D 临时约法的颁布答案 C解析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无数次革命,有很多封建王朝被推翻,所以 A、B 两项不符合“有史以来所未有” “破天荒之创举” ;临时约法的颁布不是“变局” ;中华民国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开创了共和政体,因此,C 项符合题目要求。3以下孙中山建立和维护民主制度的活动,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发动二次革命 领导辛亥革命 建立中国同盟会 发起护国运动A BC D答案 C解析 二次革命发生于 1913 年,辛亥革命发生于 1911 年,中国同盟会建立于

    16、1905 年,护国运动发生于 19151916 年,所以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故 C 项正确,A、B、D 三项错误。4(2017株洲高二检测)孙中山是一位在海峡两岸都受到敬重的革命家,中华民国尊其为国父、中国国民党尊其为总理,中国共产党尊称孙中山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孙中山的作风令人费解,因为他是个勉为其难的革命家。在致力革命时,他宁愿选择最少使用武力的措施达其目的。这是环境及其气质使然。外国人造成的恐惧,使他阻止与帝国主义直接对抗。只是到了最后,他才支持这种对抗。他反对鼓励阶级斗争,也不愿用暴力手段去消除本国的不公正根源。简言之,他宁愿谈判

    17、而不从事杀伐,求和解而不想进行旷日持久的斗争。这些品质使他看起来仿佛是唐吉诃德式的而不是革命家式的奇怪人物,但更显出他是个纯粹的人。美史扶邻著孙中山:勉为其难的革命家(1)怎样的“环境”将孙中山造就成为一位“勉为其难的革命家”?(2)“只是到了最后,他才支持这种对抗”在思想上表现为怎样的转变?(3)作为一位“纯粹的人” ,孙中山先生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8答案 (1)列强加紧侵略中国;清政府的腐败;西方革命思想的传播;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1924 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决定与中共合作,接受“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形成新三民主义。(3)追求真理的开拓进取精神,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天下为公

    18、的博大胸怀,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坚强意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基础达标1(2017嘉兴高二检测)“目前关系吾国前途之最大者,莫如铁路之建筑” “苟全国之铁道皆在一二资本家之手,则制旅客、货商、铁道工人等之死矣” 。孙中山发表于 1912 年 4月的这段言论,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民族主义 B民生主义C民权主义 D实业救国答案 B解析 孙中山认为铁道等规模大或具有垄断性质的行业,应该由国家经营管理,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了孙中山关注国计民生,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体现了民生主义的思想。故选 B。2(2018武汉高二检测)有人评价说:“孙中山

    19、是中国的伏尔泰,大东亚地区的杰斐逊。”他赞颂的应当是( )A孙中山建立中国同盟会B孙中山成立南京临时政府C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D孙中山颁布临时约法答案 C解析 伏尔泰是法国启蒙思想家,杰斐逊是美国政治家和思想家。两者的相同点在于都是思想家,因此,该人评价的孙中山先生也应当是在思想方面的成就,四个选项中,只有 C符合,故选 C。3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改造当时的中国社会中,最能体现把西方政治学说与当时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措施是( )A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B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C宣布国内各民族平等D规定国家的主权属于国民9答案 A解析 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特别规定在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下

    20、实行责任内阁制。4(2017厦门高二检测)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后,孙中山坚持民主主义立场,先后领导了“二次革命” 、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第二次护法运动等一系列革命战争。这一时期孙中山的革命宗旨是( )A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B彻底反帝反封建C捍卫民主共和制D打倒列强除军阀答案 C解析 此时期孙中山坚持民主主义立场,反对北洋军阀专制独裁,捍卫民主共和制,但没有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纲领和口号,因此 B、D 错误,A 反袁的说法片面,C 符合题意。故答案为 C。5孙中山在遗嘱中说:“必须唤起民众,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在他一生的斗争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三民主义 B新三民

    21、主义C三大政策 D国民党一大宣言 答案 C解析 孙中山的遗嘱“必须唤起民众,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实质上指要完成中国的民主革命,就必须联俄、联共、扶助农工。6孙中山病逝后,蔡元培曾作挽联祭奠:“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挽联所肯定的孙中山的主要功绩是( )A创建中国同盟会 B推翻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君主专制制度C组织发动“二次革命”D积极领导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答案 B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符合史实和题干要求,故 B 项正确;A、C、D 三项均不符合题干“主要功绩”要求。能力提升7阅读下列材料,回

    22、答问题。材料一 纪念他在中国民主革命准备时期,以鲜明的中国革命民主派立场,同中国改良派10作了尖锐的斗争。他在这一场斗争中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纪念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纪念他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丰功伟绩。摘编自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材料二 我对孙君最不满的一件事是, “为目的而不择手段” 。孟子说:“行一不义,杀一无辜,而得天下,不为也。 ”这句话也许有人觉得迂阔不切事情,但我始终认为,(这)是政治家道德所必要的。摘编自梁启超孙文的价值(1)概括两则材料对孙中山评价的不同之处。 (2)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价孙中山。答案 (1)不同:材料一认为孙中山同中国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材料二认为孙中山政治道德不高。(2)评价: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辩证评价;以是否推动社会发展为依据等。 解析 第(1)问,从材料一中的三个“纪念”和材料二中的“政治家道德” “不为也”几个关键词中对比分析其评价的不同之处。第(2)问,首先应该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大方向的角度来评价,是推动还是阻碍中国社会的前进,然后考虑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标准进行客观辩证的评价。


    注意事项

    本文((全国通用)2018_2019版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亚洲觉醒的先驱第1课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doc)为本站会员(fuellot23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