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陕煤建司一中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测试模块:必须一考生注意:1. 本试卷满分 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2. 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选择题写在选择题的答题区域内;非选择题请用 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卷上、草稿纸上作答无效。一、 现代文阅读(2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9 分)文化与代沟关于年轻一代和年长一代在行为方式、生活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对立和冲突,即所谓代沟问题。二战后它就引起了文化人类学家的注意。杰弗里戈若在 1948年出版的美国人:一项国民研究中就曾讨论过代际脱节现象,但对“代
2、沟”问题作了最具说服力的阐释的却是米德 1970年出版的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文化与承诺出版于欧美 60年代青年运动刚刚退潮之际。米德提出,纷呈于当今世界的代与代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既不能归咎于两代人在社会地位和政治观念方面的差异,更不能归咎于两代人在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差异,而首先导源于文化传递方面的差异。从文化传递的方式出发,米德将整个人类文化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这三种文化模式是米德创设其代沟思想的理论基石。前喻文化,即老年文化,其特点是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这是一切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在传统社会中,由于发展十分缓慢,经验就有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经验丰
3、富的老者自然就成了整个社会公认的行为楷模 。在这种以前喻方式为特征的文化传递过程中,年长一代传喻给年轻一代的不仅是基本的生存技能,还包括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公认的生活方式和简拙的是非观念。这种前喻型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排除了变革的可能,当然也就排除了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生活予以反叛的可能,因此,在前喻文化中是不存在代沟现象的。并喻文化,是一种过渡性质的文化,它肇始于前喻文化崩溃之际,比如移民运动、科学发展、战争失败等原因。由于先前文化的中断,前辈无法再向晚辈提供符合新的环境和时代要求的全新的行为模式,晚辈就只能以在新的环境中捷足先登的同伴为自己仿效的楷模,这就产生了文化传递的并喻方式。在并喻文化中,
4、年长一代不能继续引导青年前行,导致代- 2 -表新与旧两种生活方式的两代人之间爆发矛盾与冲突,但这种“代沟”现象从全球范围来看还只是局部性的。通过对前喻文化和并喻文化的描述,米德创设了她的后喻文化或曰青年亚文化理论。她指出,由于二战以来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人类开始将自己熟知的世界抛在身后,生活于一个完全陌生的新时代中。这一情形和当年开拓新大陆的移民们的经历颇有相似之处。所不同的只是,如果说那些新大陆的开拓者经历的是空间迁徙的话,那么人们今天经历的则是时间迁徙;如果说开拓新大陆的移民只占人间人口的一小部分,那么,今天经历时间迁徙的则是整整一代人。在时代剧变面前,由老一代不
5、敢舍旧和新一代唯恐失新的矛盾所酿就的两代人之间的对立与冲突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而要解决代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日益落伍的年长一代就必须向代表未来的年轻一代学习。古往今来,没有任何一代能像今天的年轻一代经历这样根本的变化,同样也没有任何一代能像他们这样“了解、经历和吸收在他们眼前发生的如此迅猛的社会变革”,这就使得年轻一代的文化具有引导社会前行的作用。米德所论述的这种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学习的现象这几年也开始在我国出现。从 1978年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青年一代就成了倡导新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先锋。我们将这种和“嗷嗷林鸟,反哺于子”的生物现象十分相似的文化现象称为“文化反哺”,并且认为这种在疾速
6、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现象具有某种普遍性。 1下列关于“代沟现象”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 分)A代沟现象指代际间行为方式、生活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矛盾与冲突。B代沟现象早在二次大战之后就成为文化人类学家关注与研究的课题。C代沟现象之所以出现首先导源于两代人在文化传递方面存在的差异。D代沟现象不大可能存在于从根本上排除变革与反叛的前喻文化当中。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第段从介绍自杰弗里到米德关于代沟问题研究的历史沿革入手,具体解释代沟概念的内涵,重点肯定米德对代沟问题作了最具说服力的阐释。B第段意在推介米德文化与承诺中关于代
7、沟理论的内容,首先说明米德研究代沟问题的社会背景,然后介绍了米德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基石。C第段论述与第段论述内容并列,这三段先后阐释了文化传递方式中前喻、并喻与后喻三种文化类型,并深入分析了它们与代沟的关系。- 3 -D第段承接上文第段论述,进一步指出与生物现象十分相似的“文化反哺”现象开始在我国出现,并分析了出现这现象的社会根源和必然性。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归纳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发生于欧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青年运动为米德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的素材。B在并喻文化时代里两代人之间在生活方式上的矛盾冲突还只是局部性的。C在后喻文化时代唯恐失新和不敢舍旧的新老两代的对立冲突具有全球性。D米德
8、指出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学习的现象这几年也开始在中国社会出现。(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4小题,16 分)我的父亲梁实秋(节选)梁文蔷父亲翻译莎士比亚剧本始于抗战前,那时我只有四五岁。后来因抗战,颠沛流离,只译了 10本,便停顿下来,因为翻译莎士比亚是没有钱的,为了我们一家,父亲必须谋生,教书、写文章。生活相对安定下来后,他又开始有计划地翻译。父亲给自己规定,每天要译两千字。台湾的天气很热,那时也没有冷气,父亲这个北方人对气候颇不适应,他又很胖,非常怕热,经常挥汗如雨。父亲非常有毅力,如果因为有事未能完成预计的工作,加班也要把拖下的工作补上。翻译莎士比亚,是胡适先生的建议,最初是父亲与另外两
9、个人一起翻译,但那两位后来中途退出,只剩下父亲一人坚持。翻译莎士比亚是件苦事,因为他全部用古英文写作,我曾向父亲抱怨说,我根本看不下去莎士比亚的原文,父亲笑着说:“你若能看懂的话,那就不是莎士比亚了。”父亲每译完一剧,就将手稿交给母亲装订。母亲用古老的纳鞋底的锥子在稿纸边上打洞,然后用线缝成线装书的样子。没有母亲的支持,父亲是无法完成这一浩大工程的。我在台湾与父母一起生活了 10年,因为哥哥姐姐的失散,成了“独生女”。父亲与母亲的感情很好,他们后来跟着我到西雅图生活了一段时间,我时常在汽车的后视镜里很“嫉妒”地发现,他们还经常手拉手坐在一起。1974 年 4月 30日上午,父亲与母亲照样手拉手
10、到附近市场购物,市场门口一个梯子突然倒下,正好击中了母亲。母亲被送到医 院进行抢救,因伤势很重,需要动大手术。临进手术室前,母亲以一贯的自我克制力控制自己,既不抱怨,也不呻吟。进手术室前,她似乎已有所预感,对父亲说:“你不要着急,你要好好照料自己。”几个小时后,护士出来通知,母亲已不治。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刻,父亲坐在医院长椅上开始啜泣,浑身发抖,像个孤苦无依的孩子- 4 -就在母亲去世后一个月,父亲终于辗转知道了哥哥、姐姐仍然在世的消息。他特地跑到西雅图母亲的墓地前,告慰母亲。1981年夏,我第一次回大陆探亲,回到了儿时居住的庭院,却已是物是人非。临行前,大姐文茜折了一小枝枣树叶,上面还有一个小
11、青枣,让我带回台湾,送给父亲。这棵枣树是我们在北京时老枣树的后代,老树早已被砍去。我小心翼翼地把枣叶包好,回到台湾后,把在大陆的见闻一五一十地向父亲汇报,其中包括姐姐文茜、哥哥文骐 33年的经历,讲到激动处,与父亲相对而泣。那个枣和树叶后来都枯萎了,父亲把叶子留下来,放在书里,珍存着。1986年,我最后一次赴台探望父亲。临走时与父亲在客厅中道别,父亲穿一件蓝布棉外衣,略弯着腰 ,全身发抖。他用沙哑的声音不厌其烦地告诉我怎么叫出租车,怎么办出境手续等,那一刻,他又把我当做他的没出门的小女儿。那一次,我充满了不祥之感。1987年 11月 3日,父亲因突发心脏病住院。当时,小量地输氧已经不够。父亲窒
12、息,最后扯开小氧气罩,大叫:“我要死了!”“我就这样死了!”此时,医生终于同意给予大量输氧,却发现床头墙上大量输氧的气源不能用,于是索性拔下小量输氧的管子换床。就在这完全中断输氧的 5分钟里,父亲死了。父亲强烈的求生欲望一直支持他到心脏停止,他留下的最后五句绝笔之一是:“我还需更多的氧。”没想到父亲留在人间最后的字迹,竟然是这样的求生呼号。每想到此,我便有肝肠寸断之感。4文本回忆了梁实秋到台湾以后的生活,作者重点回忆了“父亲”的哪几件事?(4 分)5文中有多处细节描写,找出其中两处,并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4 分)6文中作者说“那一次,我充满了不祥之感”,结合有关内容,简析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
13、感觉。(4 分)7从文章中,你可以看出梁实秋先生具有哪些性格特点?请分析。(4 分)二、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6题, 26 分)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徒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 ”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5 -荆轲游于邯郸,鲁勾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勾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荆轲
14、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太子曰:“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可乎?”田光曰:“敬诺。 ”即起,趋出。太子送至门,戒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卿,曰:“光与手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
15、。 ”荆轲曰:“谨奉教。 ”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 8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 目:瞪视 B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 称:合适 C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 去:前往 D愿足下过太子于宫 过:拜访9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 分) A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B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言足下予太子也C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D然其为人沉深好书 嘉为先言于秦王日10下列语句分为四组,全部表现荆轲“为人沉深”的一项是( ) (3 分)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 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
16、矣 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愿足下过太子子宫A B C D 1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这篇传记一开始先用几段文字交代荆轲的身世,从文中可知,荆卿是燕国人对他的称呼。B荆轲与盖聂论剑,盖聂对他怒目而视;与鲁勾践玩博戏,鲁勾践发怒呵斥,都反衬了他- 6 -的隐忍。 C荆轲与屠狗者、高渐离的交往,特别是酒后在街上狂歌哭笑,表现了荆轲想报仇而不得的苦恼。 D燕国隐士田光知道荆轲不是一个平庸之人,当太子丹想通过田光结识荆轲时,田光就推荐了他。1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4 分) 荆 轲 嗜 酒 日 与 狗 屠 及 高 渐 离 饮 于 燕
17、 市 酒 酣 以 往 高 渐 离 击 筑 荆 轲 和 而 歌 于 市 中 相 乐 也 已 而 相 泣 旁 若 无 人 者。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5 分)2.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5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 分)送杨少府贬郴州 (王维)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秋月听猿声。愁看北渚三湘远, 恶说南风五两轻。青草瘴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注】若为:怎堪。青草瘴:番禺 杂编“岭外二三月为青草瘴”。 14下列各项是对诗歌的解析,不正
18、确的一项是( ) (3 分)A、 “愁看”一句表明诗人的离愁别绪,且古人用鸡毛两系于高竿以测风向, “恶说南风五两轻”表明南风强劲,友人杨少府北上之船甚速,离别之情愈发浓烈。B、本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眼前景象,虚写别后之景。C、诗中以屈原比杨少府,赞扬杨少府一心爱国爱民,却无端受冤被贬,表达了诗人的不平。D、本诗想象朋友被贬后路途遥远、山水险恶等种种艰难,表达了对朋友未来命运的担忧。15本诗尾联在表达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地情感?请分析。 (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题,10 分)16.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毛泽东在沁园春 长沙中用动物来表现生机勃勃的秋
19、景的一句是:_,_。(2) 荆轲刺秦王善于运用侧面描写,当“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激愤之音响起时,“_,_”的描写再次烘托了音乐的艺术感染力。- 7 -(3)_,不仁;_,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烛之武退秦师(4)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痛惜于我们民族的“衰亡” ,痛心于民族的默无声息,渴望“爆发” ,它警示人们:“_,_。 ”(5)苟活着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小题。荒漠化是全球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民都饱受荒漠化之苦,这绝不死_的事情,中国就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大、受风沙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的荒
20、漠化土地面积为 261.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 27.2,荒漠化防治工作_。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认真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 ,采取了一系列_的政治措施,加大荒漠化防治力度, ( ) ,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土地荒漠化与贫穷_,我国近 35的贫穷县、近 30的贫穷人口分布在西北沙区。沙区既是深度贫困地区,又是全国生态脆弱区;既是生态建设主战场,也是脱贫攻坚的重点难点地区,改善生态与发展经济的任务都十分繁重。打好沙区精准脱贫与生态保护修复两大攻坚战,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治沙与治穷相结合,实现防沙治沙与精准脱贫
21、互利互赢。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A骇人听闻 迫在眉睫 令行禁止 息息相关B耸人听闻 危在旦夕 令行禁止 相辅相成C骇人听闻 危在旦夕 行之有效 相辅相成D耸人听闻 迫在眉睫 行之有效 息息相关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A沙区既是生态建设主战场,又是深度贫困地区;既是全国生态脆弱区,也是脱贫攻坚的重点难点地区。B沙区既是脱贫攻坚的重点难点地区,又是深度贫困地区;既是生态建设主战场,也是全国生态脆弱区。C沙区既是全国生态脆弱区,又是深度贫困地区;既是生态建设主战场,也是脱贫攻坚的重点难点地区。- 8 -D沙区既
22、是深度贫困地区,又是脱贫攻坚的重点难点地区;既是生态建设主战场,也是全国生态脆弱区。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A.一条生态与经济并重、治沙与治穷共赢的荒漠化防治之路走出来了B走处理一条生态与经济并重、治沙与治穷共赢的荒漠化防治之路C荒漠化防治之路实现了生态与经济并重、治沙与治穷共赢D生态与经 济并重。治沙与治穷共赢是我国荒漠化防治的必走之路20.下面是一封信的主要内容,期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5 分)获悉文学院下周举办活动,隆重庆贺先生教书 50周年,我因俗务缠身,不能光临,特惠赠鲜花一束,以表敬意。随信寄去近期出版的拙作一册,还望先生先睹
23、为快。盛夏快到了,请先生保重身体。21.提取下面一则报道的内容要点,概括为一句 话新闻(不超过 20个字)(6 分)。中国国际救援队副队长兼首席医疗官郑静晨日前透露,我国第一个高度机动化、设备现代化、人员专业化 、急救多样化的现代急救“野战医院 ”将在今年年底到明年年初组建完成。这个急救“野战医院”将由 8个帐篷医院组成,最快可以在选址后 1个小时内同时展开两到三台外科手术。一天可以处理 100多名伤员,具备了全天候和各种地形环境下的紧急救援能力。野战医院所有的医疗器械箱都将装备减震、防水、信号识别和 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必要时这些医疗器械箱能通过飞机空投到地面,地面的救援队员可在最短时间
24、内准备就绪,进行手术等高难度的救助。四、写作(60 分)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刘和珍、杨德群女士,面对段祺瑞执政府的屠杀,无畏无惧,辗转相救,变现的爱国意识和团结友爱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特别是在危难关头,这种精神激励每一个热血儿女不计个人安危,挺身而出,去维护祖国的尊严,去捍卫正义和真理。请以“爱国” “勇气”为中心话题,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问题,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字。- 9 -陕煤建司一中高一年级语文学科参考答案一、 现代文阅读(一) 实用类文本阅读1.C 2.B 3.C(二)文学类文本阅读4. 、翻译莎士比亚剧本。父母之
25、间的恩爱和母亲去世的情况。对故土的热恋。对“我”的关心。父亲去世时的情形。(答到四点即可。)5. 、写父亲在医院长椅上啜泣,浑身发抖,像个孤苦无依的孩子。准确地表现了母亲的去世给父亲带来的打击之大,侧面表现了父母之间的恩爱。把“我”从故乡带来的 枣树叶子珍存在书中,表现了父亲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6. 、父亲年老了,略弯着腰,全身发抖,表明他身体不再健康。对“我”不厌其烦地叮嘱,表明他已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对小女儿格外留恋。从父亲这些言行中,“我”感到了“不祥”。7. 梁实秋先生具有如下品格:有学识,有毅力;关爱家人,眷恋故土;热爱生活,有强烈的求生欲文言文答案8C 9B 10A 11C 12
26、.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13.略(二)古代诗歌阅读14.C项, “以屈原比作杨少府”说法错误,作者是以贾谊比杨少府。15. 尾联用典。把才子贾谊比作友人,以贾谊之才肯定友人之才华。写朋友将在郴州稍作停留,不必像贾谊凭吊屈原一样伤感,以此鼓励安慰朋友。( 三)名篇名句默写(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2)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3)因人之力而敝之,失其所与。(4)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10 -(5)真 的猛士,更将奋然而前行。三、语言文字应用17.D 18.C 19.B20. “教师”改为“”从教。 “光临”改为“前往”或者“参加” 。 “惠赠”改为“奉上”或者“敬赠” “先睹为快”改为“指正”或者“斧正”“快到了”改为“将至”或者“将临”21.我国将组建首个现代急救“野战医院”作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