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重庆市大学城第一中学校高中语文培优补差练习 03(无答案)1.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竹叶和阳光彼此恋慕所闪出的光,使人坠入了无我的境地;纵令不闪光,竹叶自身或浅黄、或翠绿的色彩,不也令人陶醉吗?B就是这种敢为人先、喜欢挑战的精神,一直支持着她坚持不懈,不断创新,才让我们看到了她如此惊艳的技艺。C有些网络文学作品语言模糊不清,塑造的形象怪异偏激,令人不忍卒读。中学生容易模仿这些作品,对中学作文教学产生不利影响。D父母对子女总是抱着很大的希望,教育子女也总是苦口婆心,做子女的,应该多体谅,多理解,不要让父母枉费心机。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普及历史
2、知识,形式多种多样,但在多种多样的形式中有一点应该是共同的,即在处理历史题材时要尊重历史,不能凭个人喜好随心所欲地篡改。B今年,江苏将在全国率先开展实时公布可入肺颗粒物的监测数值,这体现了地方政府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执政理念。C毫无疑问,包括中国风电在内的世界风电业在近几年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这主要得益于各国陆续出台的鼓励风电发展的激励性政策的结果。D欧洲自从发生债务危机后,中国的经济学家就担心如果欧洲要求中国开放市场,来解救欧洲的困境,那么会给中国自身结构的调整带来另外的负担。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练习。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也。家富于财,性好施与。周瑜为居
3、巢长,将数百人故过候肃,并求资粮。肃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肃乃指一囷与周瑜,瑜益知其奇也,遂相亲结。时孙策已薨,权尚住吴,瑜因荐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不可令去也。权即见肃,与语甚悦之。众宾罢退,肃亦辞出,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曰:“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权益贵重之。会权得曹公欲东之问,与诸将议,皆劝权迎之,而肃独不言。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肃对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
4、名位,- 2 -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原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权叹息曰:“此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 ”时周瑜受使至鄱阳,肃劝追召瑜还。遂任瑜以行事,以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曹公破走,肃即先还,权大请诸将迎肃。肃将入阁拜,权起礼之,因谓曰:“子敬,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肃趋进曰:“未也。 ”众人闻之,无不愕然。就坐,徐举鞭言曰:“愿至尊威德加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更以安车软轮徵肃,始当显耳。 ”权抚掌欢笑。周瑜病困,即拜肃奋武校尉,代瑜领兵。及羽与肃邻界,数生狐疑,疆埸纷错,肃
5、常以欢好抚之。备既定益州,与羽相拒。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俱会。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 ”语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肃厉声呵之,辞色甚切。羽操刀起谓曰:“此自国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备遂以湘水为界,于是罢军。肃年四十六,卒。权为举哀,又临其葬。权称尊号,临坛,顾谓公卿曰:“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于事势矣。 ” (选自三国志鲁肃传有删改)1对下面加点的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数百人故过候肃 过:路过,经过B曹操不可卒除 卒:通“猝” ,
6、仓促 C向察众人之议 察:观察,考察D以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 画:筹划,谋划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肃乃指一囷与周瑜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B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C愿至尊威德加乎四海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D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 夫尽,何厌之有3.翻译。(1)瑜因荐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不可令去也。译文: (2)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3 -译文: 4鲁肃与孙权“合榻对饮”时,给孙权提出了怎样的建议?这反映了他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段,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答: 三、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忆王孙春词
7、 李重元萋萎芳草忆王孙 。柳外高楼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注】王孙:本指贵族公子,此处指主人公的丈夫。(1)这首词通过选取哪些意象,营造出了什么样的意境?答:(2)李重元的春词和杜牧的清明都写到了“断魂” ,两者所抒发的感情一样吗?请简要分析。答: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消失的故乡(谢冕)这座曾经长满古榕的城市是我的出生地,我在那里度过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可是如今,我却在日夜思念的家乡迷了路:它变得让我辨认不出来了。通常,人们在说“认不出”某地时,总暗含着“变化真大”的那份欢喜,我不是,我只是失望和遗憾。我认不出我熟悉的城市了,不是因为那里盖起了许多过去
8、没有的大楼,也不是那里出现了什么新鲜和豪华,而是,而是,我昔时熟悉并引为骄傲的东西已经消失。我家后面那一片梅林消失了,那迎着南国凛冽的风霜绽放的梅花消失了。那里变成了嘈杂的市集和杂沓的民居。我在由童年走向青年的熟悉的小径上迷了路。我没有喜悦,也不是悲哀,我似是随着年华的失去而一起失去了什么。为了不迷路,那天我特意约请了一位年青的朋友陪我走。那里有梦中时常出现的三口并排的水井,母亲总在井台上忙碌,她洗菜或洗衣的手总是在冬天的水里冻得通红。井台上边,- 4 -几棵茂密的龙眼树,春天总开着米粒般的小花,树下总卧着农家的水牛。水牛的反刍描写着漫长中午的寂静。那里蜿蜒着长满水草的河渠,有一片碧绿的稻田。
9、我们家坐落在一片乡村景色中。而这里又是城市,而且是一座弥漫着欧陆风情的中国海滨城市。转过龙眼树,便是一条由西式楼房组成的街巷,紫红色的三角梅从院落的墙上垂挂下来。再往前行,是一座遍植高大柠檬桉的山坡,我穿行在遮蔽了天空和阳光的树阴下,透过林间迷蒙的雾气望去,那影影绰绰的院落内植满了鲜花。那里有一座教堂,有绘着宗教故事的彩色的窗棂,窗内传出圣洁的音乐。这一切,如今只在我的想象中活着,与我同行的年青的同伴全然不知。失去了的一切只属于我,而我,又似是只拥有一个依稀的梦。我依然顽强地寻找。这鲜花和丛林之中有一条路,从仓前山通往闽江边那条由数百级石阶组成的下坡道。在斜坡的高处,我可以望见闽江的帆影,听见
10、远处轮渡起航的汽笛声。那年北上求学,有人就在那渡口送我,那一声汽笛至今尚在耳畔响着,悠长而缠绵,不知是惆怅还是伤感。可是,可是,我再也找不到那通往江边的路、石阶和汽笛的声音了!这城市被闽江所切割。闽江流过城市的中心。闽都古城的三坊七巷弥漫着浓郁的传统氛围,那里诞生过林则徐和严复,也诞生过林琴南和谢冰心。在遍植古榕的街巷深处,埋藏着飘着书香墨韵的深宅大院。而在城市的另一边,闽江深情地拍打着南台岛,那是一座放大了的鼓浪屿,那里荡漾着内地罕见的异域情调。那里有伴我度过童年的并不幸福、却又深深萦念情想的如今已经消失在苍茫风烟中的家。我的家乡是开放的沿海名域,也是重要的港口之一。基督教文化曾以新潮的姿态
11、加入并融汇进原有的佛、儒文化传统中,经历近百年的共生并存,造成了这城市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也构造了我童年的梦境。然而,那梦境消失在另一种文化改造中。人们按照习惯,清除花园和草坪,用水泥封糊了过去种植花卉和街树的地面。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一律的改装,草坪和树林腾出的地方,耸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人们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他们所不适应的文化形态,留给我此刻面对的是无边的消失。我在我熟悉的故乡迷了路。我迷失了我早年的梦幻,包括我至亲至爱的故乡。我拥有的怅惘和哀伤是说不清的。1作者在第 2 段中说“我昔时熟悉并引为骄傲的东西已经消失” ,根据文章内容,作者写到哪些东西消失了?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 (
12、6 分)答:2结合文段,简要回答问题。 (6 分)(1)第 9 段中作者所说的“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是指什么?(2 分)- 5 -答:(2)解释第 9 段中“人们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他们所不适应的文化形态,留给我此刻面对的是无边的消失”的含义。 (4 分)答:3 文 章 开 头 和结 尾 都 写 到 “迷 了 路 ”, 它 们 的 含 义 是 否 相 同 ? 这 样 写 有 什 么 作 用 ? (6 分 )答:4对故乡的消失,作者有着怎样的思想情感?请联系全文,简要回答。 (4 分)答:五、默写。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 (陶渊明桃花源记)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 (寡人之于国也 )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周敦颐爱莲说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晚有儿息。 (李密陈情表 )然后以六和为家,崤函为宫;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 )寄蜉蝣于天地, ,哀吾身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 ,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曹操短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