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2018-2019 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高三)历史试卷分值 100 分 答题时间 90 分钟 选择题:本大题共 3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计 4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16 年 6 月教育网信息:福建省某县近 5 年来新生儿男女性别比例在 156101 左右,这说明重男轻女观念仍严重存在。这种观念的历史成因表述恰当的是( )A中央集权制的存在 B对宗法血缘关系的重视C经济生活条件的改善 D古代法律不完善的误导2针对皇帝频繁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 “由此可知,该朝臣( )A反对中央集
2、权 B主张建立内阁 C主张加强相权 D反对三省六部制3 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 。这说明西周政治:( )A实现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权力集中 B周天子是受封诸侯的天下共主C具有血缘政治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特点 D西周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方式4历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曾提出“历史三峡论” ,将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大阶段。从封建到帝制的第一次转型是指:( )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郡县制取代分封制C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D君主立宪制取代封建君主专制5
3、.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指出,人民是指“聚合在一起并且基于他们对法的合意和对公共利益的一致性而转化为 社会的大众” 。其意在强调 ( )A民主是法律的保障 B法律就是社会契约C法要体现公共意志 D平等是自然法核心6 在近代西方国家机器的运行机制不断演变的进程中,英国 1882 年制定的关于议会议事程序的“普遍法规”规定:议会开会的大部分时间应有政府成员参加。18871889 年,英国政府参加议会会议的次数占全部议会次数的 845%。美国在 18851889 年间,总统否决议案达324 项。这些现象最能说明A议会对国家行政部门有监控权 B议会始终是国家的决策中心C议会是国家最高的立法机构 D政府权力
4、开始凌驾于议会之上- 2 -7“汇集着西方少有的联合行动的军队官兵、外交官和神甫们的见证录,叙述了维多利亚女王与拿破仑三世军队的丧心病狂和贪得无厌,斥责了傲慢的西方两大帝国对傲慢的东方天朝的横加侮辱。 ”与这一事件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北伐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第二次鸦片战争 D鸦片战争8 恩格斯 1894 年 11 月深刻地指出:“在中国进行的战争给了古老的帝国以致命的打击。 ”然而,这场战争也毫无疑问地成为中国历史命运的分水岭。对“分水岭”一词的含义理解正确的是,这场战争A 加快了中国殖民地半殖民地化进程 B 活生生中断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C 是中华民族觉醒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D
5、 彻底唤醒了“天朝上国”的迷梦9.1929 年 2 月中共中央致湖北省委的信:“不要城市就是否认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就是否认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结果共产党只有变成小资产阶级农民党。(你们)在斗争的布置上有用乡村包围城市的企图,这种倾向是极危险的。 ”这说明( )A中共中央坚持走苏俄道路 B中共尚未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C中共当时存在性质转变的危险 D此时毛泽东已经离开领导岗位10.抗日战争时期,贵州贵阳人口从 12 万猛增至 35 万,商号 8 年间增加 2.82 倍,资本扩大115.9 倍。1941 年 7 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核准,贵阳由县升格为市。这一记载最能说明( )A贵阳是抗战时期经
6、济发展最快的城市 B近代中国经济不平衡的状况有所缓解C抗战时期民营企业是受益最大的产业 D国民政府积极抗战和发展经济的态度11 新中国实行各版本护照,1950、1953、1958 版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1971、1975 版为中法英文对照;这一时期因私护照几乎为零;1980 版将 1975 版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 ;2005 年签发的 400 万本护照中,有 80%是因私护照。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71、75 年代版本的中法英文对照是中美建交的结果B修改内容是为了扩大与发展中国家的交流与合作C护照的演变反映了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D因私护照增多,推动我
7、国加入了 WTO12 某课题的中心词是“杜鲁门主义” “欧洲一体化” “日本崛起” “中国振兴” “苏联解体” 。- 3 -由此推断,该课题的中心内容最有可能是( )A从美苏争霸到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B从经济区域集团化到全球经济一体化C从两极格局到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D从两极格局的形成到两极格局的瓦解13 在古希腊,盗窃神产和毁坏圣物罪,与叛国罪的惩处一样严重,都是死刑,且死后不能葬在雅典;渎神的思想言论和行为也被雅典人看作是对城邦政治秩序的威胁,而给予严厉的处罚,如哲学家普罗泰格拉就因否认神祇的存在而遭驱逐。由此可见,古希腊( )A公民政治高度发达 B宗教与政治紧密融合C城邦忽视个人自由
8、D社会生活以神为中心14.历史学家马克汤普森指出,除了决定王位继承人, 权利法案 “只是陈述了已经存在的法律条款,仅仅维护了英国人民已经合法取得的权利” 。材料表明该法案( )A是英国首部成文宪法 B未解决王权的限制问题C具有浓厚的保守色彩 D阻碍英国的民主化进程15、美国联邦党人汉密尔顿和麦迪逊认为:在共和政体中,立法权必然出于支配地位。补救这个不便的方法是把立法机关分为不同单位,并且用不同的选举方式和不同的行动原则使它们原则使它们尽可能少发生联系。1787 年宪法中体现这一理念的内容是( )A、立法权控制司法和行政权力 B、立法、司法和行政三者权力制衡C、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D、联邦
9、政府和州政府合理分配权力16.自西周末始,井田制已出现瓦解的迹象,到春秋中期, “公田不治”已很普遍,如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 ,鲁国实行“初税亩” ,到战国时期,魏国实行“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授田制,秦国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废井田,开阡陌” 。这一变化说明( )A铁犁牛耕导致土地私有制的产生 B商鞅变法标志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各国变法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D土地制度的变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17宋神宗熙宁时,长安商税每年八万余贯,北方其他州商税超过八万贯的只有高密、历城、东平、沧州等处。南方的杭州、楚州商税在十万贯以上,扬、潭州超过九万贯,苏、湖、婆州在七万贯以上,不包括四川,南方商税已占全国
10、之半。这反映了当时( )A商业发展比较迅速 B商税是财政的主要来源C政府鼓励商业发展 D南北方商业发展不平衡18 某学者认为:“如果说西方的兴起或崛起靠的是从美洲掠夺过来的白银,那显然忽视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商业、金融、文化、科技及相关制度的发展,也没有领会到古罗马留在西方的民主法治思想,那些发展给了西欧以超前的制度资本和实力。 ”这一观点认- 4 -为西方的崛起 ( )。A主要靠对外掠夺 B主要靠其内在的发展C主要靠文艺复兴 D主要靠古罗马的法制19康熙帝云:“江浙百姓,全赖湖广米栗” ;雍正帝则说:“楚地本产米之多素为东南所仰给” 。这说明江浙地区A农业经济已经衰落 B经济结构变化很大C出
11、现新的经济因素 D不再种植粮食作物20唐代均田令规定:“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 , “诸永业(世业)田皆传子孙,不在收授之限” ,口分田身死“则收入官,更以给人” 。 唐律疏议又云:“即应合卖者,谓永业田,家贫卖供葬。 ”据此可知 均田制下存在着土地的买卖 均田制对官僚地主有利 均田制有抑制土地兼并的考虑 永业田不受官府的控制A B C D21唐代四川、江南是丝织业中心,其丝织品除满足本国需要外,还有剩余出口。全国有 20多个著名窑址,其中广东潮州窑烧制出的陶瓷器,是外销的主要物品。沿海主要港口都有造船工场,能制造出载重量大、适于远航的海船。这些现象表明唐朝A产业的区域分工较鲜明
12、 B手工业产品主要用于出口C手工业技术领先于世界 D对外贸易成为经济支柱22汉武帝规定, “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人其器物” 。后世的历朝历代,也大都心照不宣地沿用了这一做法。这主要体现了A历代将汉武帝作为治国榜样 B汉代经济制度为后代所推崇C富商大贾与小农之间的矛盾 D政府对国计民生行业的控制23 明正德年间姑苏志记载,该府市镇达 73 个之多,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 5 里,东至王江泾镇 6 里,北至平望镇 15 里,西至震泽镇 30 里,南至南浔镇50 里。这表明当时A工商业市镇已开始兴起 B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繁荣C长途贩运贸易比较发达 D已形成发达的交通网络241
13、730 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购运南京布(即江南棉布)乾隆末年,欧美各国购买的南京布已突破百万匹。从乾隆五十一年至道光十三年的 48 年中,欧美各国进口的南京布总- 5 -数高达 4460 余万匹。这表明当时中国A棉布成为大宗出口商品 B欧洲工业产品受到抵制C开始了与西方贸易往来 D棉纺织业占据主导地位25 晚明时期,徐光启曾说:“私通者,商也。官市不开,私市不止,自然之势也。又从而严禁之,则商转而为盗,盗而后得为商矣。 ”据此可知“海禁”政策A导致了沿海地区的严重贫富分化 B严重阻碍中外正常的文化交流C有效维护了东南沿海的社会安定 D使民间海外贸易走向畸形发展26十六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马尼
14、拉帆船贸易,在浩渺的太平洋上开辟了一条丝绸之路。藉此,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反过来,美洲的作物烟草、玉米、甘薯,以及墨西哥的银元等传播到中国。这条太平洋丝绸之路的开辟A引起了菲律宾的“价格革命” B完成了美洲的资本原始积累C促进了中国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D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7读表 2,以下说法合理的是 表 2:15 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统计表(单位:百万) 地区?时间 1400 1500 1600 1700 1750 欧洲 45 69 89 115 140 亚洲 224 254 292 402 508 非洲 74 82 90 90 90 美洲 30 41 15
15、9 10 世界总计 373 446 486 671 749 A工业革命导致欧洲人口稳步增长 B近代化运动推动亚洲人口迅速增长C奴隶贸易导致美洲丧失大量劳动人口 D新航路开辟影响世界各地区人口变化281786 年英国国王封水力纺纱机的发明者阿克莱特为爵士,并于 1787 年邀请他担任德比郡的郡长。这一举措A有效提升了工人的社会地位 B开创了英国重视发明的传统C表明当时英国发明风气盛行 D有利于推动工业革命的进行291878 年,李鸿章主持筹建了上海机器织布局。1893 年,上海机器织布局因失火焚毁后重建,由盛宣怀主持,改名“华盛总厂” 。后经营失当,亏损连年。1901 年以后,盛宣怀通过出售、转
16、租、更改厂名等方式,逐步将其据为己有。上海机器织布局的命运- 6 -A揭示了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客观规律 B体现了洋务派追求自强求富的目标C是近代洋务企业发展坎坷的一个缩影 D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危机逐步加深301973 年,世界石油价格大涨,令苏联这个富油国获得了一笔“大而易得”的外汇收入,苏联领导层认为无论政治还是经济都可以高枕无忧,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并且进口依赖越来越大。这导致了苏联A新的经济体制得以建立 B对美国军备竞赛优势明显C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矛盾 D综合国力与美国相差无几311933 年 3 月和 1934 年 1 月,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两次增发新钞
17、,总数达 60 亿美元,实行通货膨胀,并宣布美元贬值 409%。这些做法意在 刺激产品出口 实行财政紧缩 减少盲目生产 缓解货币短缺A B C D32新政过程中,罗斯福谈到美国三权分立政体:“现在其中的两匹马在协力前行,但第三匹马却拒绝跟进,因为最高法院、联邦政府之间的权力平衡被彻底打破,我的目的就是要恢复这种平衡:”从 1937 年到 1941 年,罗斯福获得了七次大法官任命机会,大法官的笔奠定了罗斯福新政的宪法基础,这表明A罗斯福总统动摇了美国司法独立B罗斯福总统动摇了美国司法独立 总统和法官之间存在权力冲突C新政推动总统行政权的逐步扩大D三权分立政体阻碍新政的施行33(2018广西部分重
18、点中学第二次联考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18 世纪以前,英国的毛织物占据着英国输出品的王座。棉纺织处于十分渺小的地位。然而从 18 世纪初开始,伦敦和其他各大城市出售的棉纺织品已经成为英国上流社会十分时髦的东西。上至王室,下到普通百姓,都以用印花布和白棉布做窗帘、垫子、卧具等为典雅美观和时尚。棉纺织品不仅在英国国内受到欢迎。同时也深受其他国家和地区民众欢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畅销、利润最丰富的商品。英国政府为了増加財政收- 7 -入全力支持和保护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并采取关税保护政策,以保証英国本土制造的棉纺织品对国内市場的绝对垄断。除了对棉纺织工业直接的政策保护外,国
19、王和政府还给那些在棉纺织工业的发明创造者发奖、封爵,以奖励他们在促进棉纺织工业发展上所做出的突出貢献。如 1786 年英国国王封水力紡紗机的发明者阿克莱特为爵士、并于 1787年邀請他担任徳比郡的郡长。 摘編自夏东棉纺织业成为英国工业革命起点原因探究 材料二 1730 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购运南京布(即江南棉布)。乾隆末年,欧美各国购买的南京布已突破百万匹。嘉庆三年,南京布销量更翻了一番,达 210 余万匹。从乾隆五十一年至道光十三年的 48 年中,欧美各国进口的南京布总数高达 4460 余万匹据统计,苏(州)松(江)地区年产棉布约 4500 万匹,进入长距离运销的有 4000 万匹,以每匹
20、价银 03 两计之,商品值为 1200 万两。其中销东北及北京 1500 万匹,销广东1000 万匹,销福建 100 万匹,其余销浙江及运苏州加染。销广东的有很大一部分出口南洋、欧美;销北京的也有一部分转贩俄国;在苏州染色之布,一部分由运河北销,一部分溯长江至汉口。 摘编自许檀明清时期区域经济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12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前中国棉布大量外销海外的原因。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棉纺织业发展对中英两国经济发展的共同影响。(13 分)34(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美国汉学家史景迁认
21、为,讲述中国近代历史的时候,总是从 19 世纪中国受的屈辱和侵略开始切入,40 年前他在开始教授中国历史时就觉得这非常不合理。 “如果要更好地研究中国历史,我们应该从十七、八世纪的中国开始研究。因为当时的中国在世界上表现出一种更自信的姿态。我们应该研究是哪些因素促成了中国在明朝之前的这种蓬勃发展和增长。在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怎样导致了中国在 19 世纪末的衰落,我想这可能是更好的一种研究- 8 -方法。 ”时代周报 结合材料并运用所学相关史实,你认为史景迁的观点是否合理,并对此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材料的观点进行认证;也可以对观点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认识,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
22、结合、逻辑清晰。)35(15 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度量衡,官阶和俸禄均以“衡”的单位“石”来表示。到了汉代逐渐将官阶与俸禄分成两种方法表示,官秩(“秩”为官员等级标准, “禄”为官员的报酬) 以“石”表示,如万石、二千石等;官俸则用“量”的单位“斛”来计算,如最高秩万石月俸三百五十斛等。在隋唐时期官员俸禄形式主要有米、田两种。隋代官员的俸禄分京官、外官两种支付标准。京官按品级,外官按州、郡、县的等级计户食禄。除俸禄外还有职分田,以品为差,由一顷至五顷不等。至于宋代则因货币的广泛流通,俸禄多以钱币计算。百官除正俸外,还有服装、禄粟、茶酒厨料、薪炭、盐、随从、衣粮、马料、纸笔、差费、职钱、公使钱及恩赏等各种补贴,地方官则配有大量职田。而元代官员俸禄以实物和货币两种形式支付,地方官俸禄中无实物部分,但却享有职田收入,作为俸禄的补贴。明代则实行折色俸禄制,即以米为单位折算成钞、钱、布、银发给百官,并以货币为主。而清代官员俸禄是银米兼支,但以银为主。京官有俸银、禄米,外官有养廉银。摘编自百度百科(1)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俸禄制变化的趋势。 (6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俸禄制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9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