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二语文 10 月月考试题(无答案)考生注意: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条形码贴在答题纸上。2. 第 I 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第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纸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一 (满分 9 分,每小题 3 分)1下列各组句子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学术批评需要更多人的积极参与,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需要强调学术的严肃性,需要民主、平等和包容的学术品格。B老张原先的处世原则是随遇而安,近来他又提高了一步:知足常乐
2、,能忍则安。这境界显然是提高了一步。C他大学毕业后参加了多次招聘会,但都屡试不爽,非常沮丧,后悔大学期间没有多学本领,以至现在还无法找到人生的坐标。D这座丧失了双臂的雕像中,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事实上学术是一种帮助我们条分缕析,帮助我们尽可能认识事物本质或者真相,它本身不是目的,为学术而学术显然是忽略了学术本身的工具性。 B以往私有概念对人们是陌生和淡薄的,人们对私有财产的归属普遍缺乏安全感,现在物权法将为私有财产提供法律安全保障。 C中国古代唐宋八大家中的北宋三位举足轻重的大作家欧阳修、王安石和苏轼都
3、活了六十六岁,这真是历史的巧合。D中国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尽管难以具有实际的功效,但它有着益人心智、怡人性情、改变气质、滋养人生的价值同样不可小视。 3下列句子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但是,没有人会喜欢只有灰色的世界。_这也就是和谐。这世界充满生命活力,姹紫嫣红,千姿百态,万类霜天竞自由。灰色只有在和其他色彩搭配时,才能显示它的普遍性,显示它的高贵和纯粹。也正因为有了思想的高贵、纯粹,纷繁的世界才不至于俗不可耐。多彩保证了活力,而灰色提升着品位。因此,灰色又必须链接多彩的世界。正因为有了生活的五彩缤纷,理论的灰色才不显得死寂:A B C D公二 (满分 15 分,每小题 3 分)4 下列
4、文言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彭泽县距离家乡有百里的路程,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酿酒之用,因此就请命要了下来。 )B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可是不久,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丧的心情像骏马奔驰一样急迫,于是就自己弃官离职了。 )C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认识到过去的错 误已不可挽救,知道了未来的事情还可以补救。 )- 2 -D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天天到院里走走,自然成一种乐趣,尽管设有园门却常常关闭。拄着 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时时抬起头来向远处望望。 )5 对
5、文中运用的典故,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表明自己怀才不遇,有似屈原和贾谊。B“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表明自己生不逢时,又对皇帝的怨恨之情。C“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表明自己身处逆境,仍然达观看待。D“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表明自己不会怨世嫉俗而放任自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8 题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
6、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乙巳岁十一月也。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
7、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6 下列句子中对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会有四方之事 会:恰逢B 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 风波:战乱C 奚惆怅而独悲 奚:怎么D 云无心以出岫 岫:有洞穴的山,这里泛指山峰7 下列不属于表明陶渊明弃官归田之乐的一项是( )A 归去 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B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C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D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8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 ,及“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写出过去出仕时一度真实有过的欣然向往,足见诗人天性之坦诚。B “质性自然,非矫
8、厉 所得” ,是弃官的根本原因。几经出仕,诗人深知“口腹自役”而出仕,即使丧失自我, “深愧平生之志” ,因此, “饥冻虽切” ,也绝不愿再“违己交病” 。语言虽然和婉,意志却是坚如金石,义无反顾。至于因妹丧而“自免去职” ,是弃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C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在诗人的深层意识中,田园是人类生命的根,自由生活的象征。田园将芜,意味着根的失落,自由的失落。归去来兮,是田园的召唤,也是诗人本性的召唤。- 3 -D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出仕已错,归隐未晚。这一“悟” ,一“知” ,一“觉” ,显示了诗人把握了
9、自己,获得了新生。异也,善假于物也。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1 题。 (16 分)老人躺在乡卫生院的病床上,望着那瓶里的水一滴滴流进自己的血管里。医生说:“挂了水,很快会好的。“老人将信将疑,“咳,七十出头了,还花这个冤枉钱!“他瞥了医生一眼,一副来去无牵挂的样子。话虽这么说,其实并非如此。 老伴走得早,自从儿子儿媳妇也去城里打工后,院子里有点冷清了。不过,慢慢也就习惯了,还有孙子呢。孙子小时候成天跟着他,缠着他。后来,孙子读大学,也进城去了。开始,孙子还写信回来,慢慢地信便少了。老人心里牵挂,但从不埋怨。毕竟还有门前那棵老榆树呢。 这 棵老榆树有多老,老人也不清楚,反正在自己光着腚的
10、时候,就在树下玩耍了。那时候,树干就粗得三个小孩都抱不过来,树干上长满了老疙瘩,树冠覆盖好大一片地,乡亲们坐在树下乘凉聊天,日头晒不着,雨淋不着。春天里,满树挂着一串串的榆树花,那淡淡的清香,满村都能闻着。榆树的花、叶子、树皮都可以充饥,灾荒那几年,它还救过老人村上不少人的命。在老人祖祖辈辈住的这片山地,土少石头多,加之干旱少雨,满山长的尽是荒草和一些歪七扭八的灌木,极少像样的大树。这棵老榆树可算得上是村里的宝贝了。可是,谁会想到,老榆树竟然也离开他,进了城。那天,从市里开来一辆大铲车,把老榆树连根挖起。平时沉默寡言的老人冲着运树的人责问道:“这树碍你们啥事啦?“那个人笑着回道:“老爷子,市里
11、创建生态文明城市,市长请它去城里住了!还有,你们村还要用卖树的钱打水井造福大家呢!“ 老人无言以对。一般来说,想通了的事,老人便会释然。可自从老榆树被拖走后,老人像掉了魂似的,竟不知这几个月是怎么过来的。 春天又来了,老榆树又该冒出新芽了,无需多久,那盛开的榆树花又要串串挂挂,满树摇曳了。老人下了决心,进城,去看树。 经园林工人指点,老人在城市广场中一眼就认出了那疙瘩累累的老榆树。待到跟前时,老人不禁愣住了。庞大的树冠没了,树干上原本舒展的枝杈被截得七零八落,参差不齐。最让他诧异的是,老榆树的树干上还吊着两个水袋子,在给树挂水。 老人在树下盘腿坐了好一阵,然后站起身,上上下下把老榆树打量一番,
12、还用手拍了拍那疙瘩累累的树干,摇了摇头,叹了口气,便离开了。 折回的途中,又碰上那个给他指路的园林工人。老人怯怯地问:“小师傅,这树干嘛还要挂水呢?“挂水是救它的命呀!这么老的树,搬动移栽,水土不服,要遭一劫了!“老人没声响,脚步明显沉重起来。 老人回家不吃不喝,倒头睡了三天。村支书听说后,赶到家里,一摸老人额头,大喊一声:“送医院!“ 老人躺在乡卫生院的病床上。当瓶子里的水就要滴完的时候,医生又进来了。老人一改原来那副无所谓的样子,郑重地问大夫:“大夫,这挂水,真的就那么顶用吗?“ “当然。“老人脱口又问道:“那么,树呢?“ “树 ?“医生怔怔地望着老人, 一头雾水。 (转自人民政协报7 月
13、 11 日 有删改)9.下列对老人形象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5 分)A.已是古稀之年的老人对自己因病需要花钱打针,不情愿,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老人节俭的生活习惯。- 4 -B.儿孙们陆续离开老人去外面打工、求学,老人满心牵挂却又不愿拖晚辈们的后腿,足见其殷殷慈爱与通情达理。C.老人对老榆树被迁进城持完全赞成态度,展现出他顾大体、识大局的精神面貌。D.从老榆树曾救过村上人性命的角度来审视老人对树深情牵挂这一细节,可以推知,老人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10.下列对小说中几 处老榆树的描写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5 分)A.“这棵老榆树有多老就在树下玩耍了”交待出老人与树相处时间之久和老榆树给老人留
14、下了深刻的记忆。B. “春天又来了满树摇曳了”从老人内心推测想象的角度虚写“春天的老榆树” ,为老人进城看树做好感情铺垫。C. “庞大的树冠没了在给树挂水” ,眼前面目全非、正在挂水的老榆树不仅给老人而且给读者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推动小说渐入高潮之境。D.“疙瘩累累”在文中反复出现,使小说主题更加明确,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6 分)A.作者运用大量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成功塑造了老人这一形象。B.小说通过对老人由关心挂念晚辈到关心挂牵老榆树的转变过程的叙述,点明了留守老人孤单无依的晚年生活状况,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意
15、义。C.文中通过老榆树被移栽到市里的细节含蓄地提出了城市生态建设是否应以破坏农村生态环境为代价这一问题。D.在老人看来,给树挂水,不可思议。-他的疑虑不无道理,所以文末医生对他的 问题同样无法解答。E.小说结尾戛然而止,情节似有未完之感,但这种收尾恰恰能给读者以更多的思考空间。四 (满分 20 分)12.一位评论家说:“文中的树,具有广泛的象征意义。它可以是老年人的守望和寄托;也可以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代名词;还可以是其他什么。“-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8 分)13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8 分) 子曰:“三人行,_。_,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_ ,行道之人弗受;_,
16、乞人不屑也。 鱼我所欲也 吾视其辙乱,_,故逐之。 曹刿论战所以动心忍性,_。 生于忧 患,死于安乐_,秋水共长天一色。 滕王阁序_,亦崎岖而经秋。 归去来兮辞14 在 下面文字中的画线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使整个段落语意连贯,层次清楚,逻辑严密。 (4 分)从知识本身来看,宇宙是无限的,_ 客观世界又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着的,_ 世界上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从宏观世界来说,现在用最先进的天文望远镜,已经可以观察到一百亿光年这样辽远的范围。_ 天外有天,这同宇宙比起来,仍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世界上的一切,正如古人所言:见不尽者,天下之事;读不尽者,天下之书。一个人_“才高八斗” ,因为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 制,也就不能穷尽知识的海洋。五 作文(满分 40 分)15 请以“自信”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文章。 (40 分)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