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 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文)试题第卷一.选择题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河局部河段景观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 在这一区域,哪种活动很难开展A. 观鸟 B. 划独木舟 C. 钓鱼 D. 漂流2. 关于图示区域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A. 河谷形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较大 B. 河流流速较慢,排水慢,易加剧洪涝灾情C. 甲岸宜修建码头 D. 乙岸常形成河漫滩3. 该河谷沿甲乙方向的横剖面接近下图中的A. B. C. D. 【答案】1. D 2. B 3. C【解析】1. 读图分析可知,该地河流以曲流为,说明要流经平原地区,该地河道弯曲,生物多样性- 2 -
2、丰富,鸟类的食物丰富,可以观鸟;水流缓慢,可以划独木舟;可以垂钓;但是该地水流缓慢,不适合漂流,故答案选 D项。2. 该地河流以曲流为主,受河流的惯性影响较大,受地砖偏向力的影响较小,A 错误;河流流速较慢,排水慢,易加剧洪涝灾情,B 正确;甲岸为凸岸,河流以沉积为主,河床较浅,常形成河漫滩,但是不适合修建码头;乙岸为凹岸,河流以侵蚀为主,河床较深,适合修建码头,C、D 错误。故答案选 B项。3. 由上题分析可知,甲岸为凸岸,河流以沉积为主,河床较浅,乙岸为凹岸,河流以侵蚀为主,河床较深,结合选项,C 正确。点睛:.河道侧蚀的分析: 在分析侧蚀时应该分以下两种情况: 在河道比较平直时,一般从地
3、转偏向力上来解释。 如果是弯曲的河道,应该根据凹岸与凸岸的情形来判断:凹岸侵蚀,凸岸堆积。读我国某地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4. 有关图中地貌的成因,正确的是A. 图中甲山脉的形成主要与内力作用有关 B. 图中乙山脉的形成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C. 甲、乙两座山脉的形成原因相同 D. 丙河流的形成与断层处岩体破碎有关5. 图中A. 处为良好的地下水储存构造 B. 岩石可能含有煤炭C. 丙处宜修建水利工程 D. 图中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为【答案】4. D 5. D【解析】4. 由图示可推知,该处先经历挤压形成褶皱导致地表形态变化,后又经历岩层断裂,使岩- 3 -层隆起与下陷,在断层线位置,
4、岩石破碎,被外力侵蚀,形成沟谷、河流。可见图中地貌既与内力作用有关,也与外力作用有关,A 错;图中地貌的形成是受挤压、断裂而成,故 B错;甲地山脉为地壳断裂上升而成,乙山为背斜隆起形成,原因不同,C 错;丙河流的形成与断层处岩体破碎有关,D 正确。5. 背斜顶部为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的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处为背斜,A 错;处为花岗岩,不可能有含煤层,B 错;丙处地下有断层,地质条件不稳定,不适合修建水利工程,C 错误;丙处地下在岩层的下部,形成时间早;侵入岩层,晚于,故形成时间顺序为、,D 对。故答案选 D项。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边界处(图甲)的吕宋岛
5、是菲律宾最大岛屿,岛内的塔尔湖是古火山口积水形成的湖泊最初塔尔湖是一个成水湖或者高度封闭的海湾,随着火山堆积物将湖泊边缘加高,海水不能再进入塔尔湖,便逐渐变成淡水湖。有趣的是,海里的海洋生物也渐渐适应了淡水环境,生态系统整体朝着一致的方向演化。据此完成下列问题。6. 吕宋岛所处板块边界类型附近形成的常见地貌不包括A. 岛弧 B. 海岸山脉 C. 海沟 D. 海岭7. 塔尔湖由咸水生态环境逐渐演化为淡水生态环境的过程体现了A.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B. 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C. 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D. 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
6、演化的一个方面【答案】6. D 7. B【解析】- 4 -6. 吕宋岛位于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的交界处,海洋板块俯冲到陆地板块的下方,陆地板块隆起,形成海岸山脉、岛弧,海底形成海沟;海岭分布在海洋板块的生长边界,结合选项答案选 D项。7. 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的变化要与整环境相一致,由材料分析可知,该地由于咸水湖环境变为淡水湖环境,最终导致 水体的生物也渐渐适应了淡水环境,这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故答案选 B项。在不适合生长的季节里,树处于休眠状态,到了春天(或某些地方的雨季),树就开始生长了。新的细胞长在上一年的树轮与树皮之间。刚开始的时候,新
7、生细胞长得比较大,形成的是“早材” ,随着季节的变化,以后长出的细胞就越来越小了,较小细胞的颜色也会逐渐变深,这时形成的是“晚材” 。晚材与来年长出的早材之间会形成一道明显的界线,前后两条界线之间的那部分木材,就形成了“树轮” ,由于它代表树木生命中的一年,所以也称“年轮” ,它是大自然的记录者。据此完成下列问题。8. 图中甲时期与乙时期相比,下列现象可信的是A. 雪线略有下降 B. 海平面略有上升C. 寒冬频繁 D. 全球各地气温均偏高9. 自然界中有些地区的树木“年轮”不明显甚至没有,这些树木最可能是A. 热带雨林 B. 常绿阔叶林C. 落叶阔叶林 D. 常绿硬叶林【答案】8. B 9.
8、A【解析】8. 本题主要考查影响树木生长的主要因素由材料分析可知,年轮的宽窄反映树木一年的生长量,年轮越宽,数目的生长量越大,年轮越窄,树木一年的生长量越少。由图可知,甲地- 5 -年轮的宽度大于乙地,说明甲时期比乙时期的气候更适合树木的生长。雪线下降,说明气温更低,树木生长更慢,A 错误;海平面略有上升,说明气候变暖,温度升高,适合树木生长,B正确;寒冬频繁,气温降低,树木生长较慢,C 错误;全球各地气温均偏高,对某些地区,蒸发会旺盛,气候会更干旱,反而会影响树木的生长,D 错误。故答案选 B项。9. 气候季节变化大的地区,在不适合生长的季节里,树处于休眠状态,才有明显的年轮,在热带雨林地区
9、全年高温多雨,树木一直在生长,所以树木“年轮”不明显甚至没有,选A。浙江宁波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 在四明山区,交通运输线主要以公路为主,其主要原因是A. 公路运输速度快 B. 公路建造难度较小C. 公路运输量大 D. 公路运输价格低11. 在四明山区,公路常建造成“之”字形,主要原因是A. 为了降低线路坡度 B. 增加线路长度,发展旅游C. 为了通过更多的山村 D. 为了增加山区线路密度12. 唐朝时宁波的行政中心从四明山麓的小溪(今鄞州鄞江镇)搬迁到了现在的三江口,主要考虑的因素有河道运输 废水排放 水产加工 地形地势 水源丰富A. B. C. D. 【答案】10
10、. B 11. A 12. D【解析】10. 本题主要考查影响交通线路建设的主要因素。在四明山区,地势起伏较大,交通建设的难度较大,而公路对自然条件的要求不高,因此在山区、地势起伏较大的地区建造公路的难度最小,故在山区可以优先发展公路交通。故答案选 B项。- 6 -11. 在四明山区,地势起伏较大,公路常常建造成“之”字形,主要原因是为了降低线路坡度,保证线路运行的安全。故答案选 A项。12. 本题主要考查影响行政中心分布的主要因素。唐朝时宁波的行政中心从四明山麓的小溪(今鄞州鄞江镇)搬迁到了现在的三江口,主要考虑的因素是河道运输、地形地势、水源,因此正确,故答案选 D项。点睛:交通运输线路的
11、选线原则:自然方面 :1.地形:a.平坦:对选择限制少;b.起伏大:若需开山、筑洞、架桥,工程难度大,若沿等高线延伸,延长里程;c.河流湍急:不利航运2.地质:a.喀斯特地貌:防塌陷、渗漏;b.地质不稳定:加固地基、避开断层3.气候:a.公路、铁路:防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b.水运、航空:防大雾、大风4.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社会经济方面:1.人口:尽量多地通过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使更多人受益。 (适用于:地方公路)2.里程和运营时间:尽量修筑桥梁、隧道,缩短里程,以节省运营时间;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 (适用于:国道)3.其他:尽量远离重要文物古迹、注意生态环境保护读“人口增
12、长模式转变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13. 导致人口增长模式发生转变的根本原因是A. 死亡率下降 B. 出生率下降C. 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 D. 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14. 目前非洲大多数国家和中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分别处于- 7 -A. I、IV 时期 B. II、III 时期C. II、IV 时期 D. III、IV 时期【答案】13. D 14. C【解析】14. 目前,非洲的人口增长速度较快,属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模式,对应 II时期,中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属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对应IV时期,故答案选 C项。人口机械增长率是指某地某时段内迁入与迁出人口数
13、的差值与总人口之比。读“我国某省2011-2016年人口增长率变化图” ,回答下列问题。15. 图示时期该省人口数量变化最小的一年是A. 2012年 B. 2013 年 C. 2014 年 D. 2016 年16. 该省近三年来人口增长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A. 城市房价增长快 B. 计划生育政策调整C. 经济发展加速、就业岗位增多 D. 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答案】15. C 16. C【解析】15. 一个区域人口总数的变化受人口机械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共同影响,如果两者之和为- 8 -正值,人口总数增加,反之减少。两者的和的绝对值越小,说明人口数量的变化越小。分析图中信息可知,2014 年,该时
14、期的人口机械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之和为 0值,说明人口总数基本不变,说明人口数量变化最小,故答案选 C项。下图为“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与第五次人口普查部分数据对比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7. 读图可知,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A. 总人口、城市人口和流动人口均有增加,流动人口增长的人数最多B. 总人口、城市人口和流动人口均有减少,城市人口增长的人数最多C. 总人口、城市人口和流动人口均有减少,流动人口增长的人数最多D. 总人口、城市人口和流动人口均有增加,城市人口增长的人数最多18. 流动人口增加的积极意义是A. 缓解城市地区的人地矛盾 B. 加强地区交流,缩小地区差异C. 缓解了流
15、出地区劳动力紧缺 D. 提高了流出地区的城市化发展速度19. 下列有关我国不同省区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制约因素对应正确的是A. 贵州光热资源 B. 新疆水资源C. 黑龙江矿产资源 D. 江苏水资源【答案】17. D 18. B 19. B【解析】- 9 -17. 据图可知,第六次人口普查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总人口、城市人口和流动人口均有增加,且城市人口增长的人数最多。故答案选 D项。18. 流动人口增加,可以加强地区交流,缩小地区差异,B 正确;流动人口增多,会加剧城市地区的人地矛盾,A 错误;能够缓解了流出地区的人地矛盾,但是会造成劳动力短缺,C 错误;提高了流入地区的城市化发展速度,D 错
16、误。故答案选 B项。19. 新疆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较少,水资源短缺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故答案选B项。点睛: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1)资源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人类生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就越多。(2)科技发展水平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获取资源在手段、方法等方面的改变,从而带来环境人口容量的提高。(3)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封闭地区,其环境人口容量主要取决于本地的各种资源和其他条件,受到较大的限制;开放地区,外部资源和其他有利条件得到利用,其环境人口容量比封闭时就会大得多。(4)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人是社会性动物,除了生理方面的需求外,还有精神生活
17、的需求。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的变化,对环境人口容量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英国地理学家马恩在研究英国城市时,发现绝大多数英国城镇内部的分布都有东西差异,下图是英国城镇贫富人口住宅区的分布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代表不同阶层住宅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0. 图中代表底层工人阶级住宅区的是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0 -21. 关于该国城市化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 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居于世界前列B. 出现人口产业快速向郊区扩展的现象C. 市中心地价昂贵,住房紧张D. 乡村环境优美、基础设施较好,吸引大量人口回乡从事农业生产【答案】20. D 21. A【解析】20. 英国为
18、温带海洋气候,西侧位于沿海,盛行风的上风向,环境较好,经济发达;而东部地区分布许多工业,并且盛行风和和河也会将污染物携带到东部,东部环境污染严重,环境条件较差,因此多为底层工人阶级住宅区。故答案选 D项。21. 英国工业化最早,因此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居于世界前列,A 正确;后期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市中心出现人口萎缩,经济衰落的现象,BC 错误;乡村环境优美、基础设施较好,吸引大量人口迁移农村地区,但是从事的不是农业生产,D 错误。故答案选 A。金门海峡位于旧金山湾口,总长度 2737米的金门大桥横亘其上,连接了旧金山市和北部诸小镇。为缓解不同方向上随时间而变的交通压力,金门大桥从 1962
19、年开始设置行驶方向随各时段车流量变化而变化的潮汐车道。据此完成下列问题。22. 当地时间 8:00时的车道安排最可能是A. B. C. D. 23. 北部小镇吸引|大量人口居住的原因是北部小镇自然环境优美 北部小镇基础设施差、房价低 公共交通日趋完善 小汽车普及率提高 旧金山市区环境优美、房价过高A. B. C. D. 【答案】22. B 23. C【解析】22. 由材料分析可知,时间 8:00时为上班时间,车流主要从郊区小镇流向市中心,因此需- 11 -要增加由北向南的车道,结合选项,答案选 B项。23. 本题主要考查人口迁移的原因。郊区小镇自然环境优美,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交通条件的改善,
20、再加上旧金山市区环境质量的下降、房价过高,导致人口从城市中心迁往小镇。因此正确,故答案选 C项。读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24. 若数字-表示城市各功能区,则最有可能是A. 住宅区 B. 商业区 C. 绿化带 D. 工业区25. 若该城市工业布局合理,则该地主导风向和河流的大致流向是A. 西北风 向北流 B. 东北风 向南流C. 东南风 向南流 D. 西南风 向北流【答案】24. C 25. D【解析】试题分析:24. 商业区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位置,故表示商业区,B 项正确;住宅区位于商业区的周围;工业区位于城市的郊区。25. 据图可知,化工厂位于城市的西北方,故该地的主导风向不能
21、是西北风,A 项错误;化工厂应该位于河流的下游位置,故河流的流向大致是向北流动,D 项正确,排除 B、C 项错误。考点:城市功能分区北京时间 2018年 4月 2日 8时 15分,遨游太空 6年多的天宫一号先后与神舟八号、九号和十号飞船完成 6次自动和航天员手控空间交会对接任务后,在中国航天人的实时监测和全程跟踪下,在预测的时间和范围内准确再入大气层,化作流星坠落于 163W,14S的南太平- 12 -洋。据此完成下列问题。26. 下列物质属于天体的是A. 化作流星的天宫一号 B. 正常工作中的天宫一号C. 天空中的飞鸟 D. 坠落南太平洋的天宫一号残骸27. 天宫一号坠落时坠落点的区时是A.
22、 4月 1日 13:15 B. 4月 2日 13:15C. 4月 1日 13:23 D. 4月 2日 13:2328. 天宫一号坠落时关于凯里(106E,26N)的叙述正确的是A. 昼长长于北京B. 正午太阳高度角小于北京C. 昼长长于坠落点且至 2018届高考前昼逐渐变长D. 已经进入夏季【答案】26. B 27. A 28. C【解析】26. 本题考查天体的定义。天体是指宇宙间的物质存在形式。天空中的飞鸟、化作流星的天宫一号和坠落南太平洋的天宫一号残骸都位于地球大气层以内,故都属于地球的一部分而不属于天体,只有正常工作中的天宫一号存在于宇宙中,故属于天体。故答案选 B项27. 由材料分析可
23、知,天宫一号坠落时坠落点为 163W,14S的,经过计算可知,落点所在的时区为西 11区,与东八区相差 19个时区,而此时北京时间为 4月 2日 8时 15分,因此落点的时间=4 月 2日 8时 15分-19 小时=4 月 1日 13时 15 分。故答案选 A。 28. 由材料分析可知,此时为 4月 2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长越长,凯里的纬度低于北京纬度,因此昼长短于北京,A 错误;正午太阳高度角大于北京,B错误;与坠落点相比,纬度高于坠落点,昼长长于坠落点,4 月 2日到 6月 7日,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因此北半球的昼逐渐变长,C 正确;凯里(106E,26N)位于
24、亚热带,4 月份该地处于春季,还没有进入夏季,D 错误。故答案选 C项。点睛:天体的判断依据“三看”:一是看它是不是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二看它是不是天体的一部分;三看有没有独立的运行轨道,否则不是天体。读大西洋局部海域(甲海域)和印度洋局部海域(乙海域)图,回答下列下列问题。- 13 -29. 关于图中点 A、B 两地的叙述正确的是A. A地附近海域洋流流向大致为自北向南 B. B 地附近海域洋流流向大致为自南向北C. A地受暖流影响气候高温多雨 D. B 地沿岸海域由于寒暖流交汇渔业资源丰富30. 当乙海域季风洋流流向与甲海域大洋环流方向一致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印度半岛盛行东北风 B.
25、 此时为北半球冬季C. C地受西风带控制 D. 此时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答案】29. C 30. D【解析】29. 本题主要考查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A 地附近海域洋流为墨西哥湾暖流,流向大致为自南向北,A 错误;B 地附近海域洋流为加那利寒流,流向大致为自北向南,B 错误;A 地受墨西哥湾暖流增温增湿的影响,气候高温多雨,C 正确; B 地沿岸海域由于冷水上泛,导致渔业资源丰富,D 错误。故答案选 C项。30. 读图分析可知,甲附近的洋流为北大西洋暖流,自西向东流。乙为北印度洋,为季风洋流,当该地洋流自西向东流时,说明此时为北半球的夏季,B 错误;印度半岛盛行西南风 ,A 错误; C 地受
26、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 ,此时为夏季,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D 正确。故答案选 D项。二、简答题 31. 读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地质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4 -(1)图示地质构造类型为:a_,c_。(2)a 处形成山峰的原因是_。d 处形成山峰的外力作用主要是_。(3)如果在该地建一条东西向地下隧道,应该选择 a、b、c、d 四地中的_地。【答案】 (1)背斜 断层 (2)岩层受水平挤压向上拱起而成 流水侵(溶)蚀(3)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与地貌。(1)根据图中岩层(注意是岩石层而不是地貌形态)的弯曲方向,不难判断出 a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c 处岩层断裂并错位,因此判断为断
27、层。(2)a 处岩层受到内力作用的 挤压,岩层向上拱起从而形成山脉;由图例分析可知,d 处的岩石为沉积岩,而且存在钟乳石,说明该地石灰岩广布,在流水的溶蚀作用下发育了喀斯特地貌,形成山峰。(3)隧道的开挖应选择在背斜部位,即 a处,原因天然拱形可用,且结构稳定,不易储水。B为岩浆侵入形成的花岗岩,岩石坚硬,不易开凿;c 处为断层,地质条件不稳定,不易开凿隧道;d 处为石灰岩,对地下暗河,不易修建。点睛: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1)找水利用向斜构造找水。 “向斜岩层储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 。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侧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选择在向斜中心。利用断层找水。岩隙水易
28、沿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断层易被侵蚀为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 15 -往往是泉水等地下水出露的地方。(2)找矿利用背斜找石油、天然气。“背斜顶部油气丰,气在油上要记清” 。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由于天然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背斜底部,中间为石油。利用背斜、向斜确定钻矿的位置。如果岩层中含有某种矿层,如煤矿、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矿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顶部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掉了。(3)工程建设背斜部位是隧道良好的选址。背斜呈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向斜部位结构不稳定,是地下水汇集区,建隧道可能变成水道,因此修筑铁路开凿隧道应避
29、开向斜。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工程应回避断层。断层能加大地震烈度,地震发生时,断层处的烈度会变大。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32. 读“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模拟图”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图中地的气候类型为_,其成因是受_控制,在该种气候条件下形成的自然带为_。(2)图中由地植被呈现出的变化规律是_,这种变化体现出自然地理环境_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基础是_随离海远近变化而变化;图中绿洲的分布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_的地域分异规律。(3)图中甲山脉自然带带谱与下列图示自然带吻合的是_。- 16 -【答案】 (1)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热带
30、荒漠带(2)森林草原荒漠、从沿海到内陆的(经度地带性) 、水分、非地带性(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域分异规律等相关知识。(1)读图分析可知,地位于副热带地区大陆的西岸和内陆地区,常年受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的控制,形成高温少雨的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热带荒漠带。(2)根据图示自然带,自沿海向内陆逐渐更替,由于受海洋影响逐渐减弱,降水逐渐减少,自然带呈现森林草原荒漠的变化,属于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即干湿度地带性分异,形成基础是水分;绿洲的分布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非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3)本题主要考查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规律。读图分析可知,位于温带海洋气候区,对应自然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山地垂直自
31、然带的基带自然带与其所在纬度的水平自然带一致,因此该山体的基带应该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排除;该地山脉为北回归线以北,因此山脉的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同一自然带在阳坡分布的海拔高于阴坡,因此该山体同一自然带,南坡分布的海拔较高,结合选项,对,错误。33. 读下列材料,结合相关知识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长三角地区 1985年-2000 年城市发展变化示意图- 17 -材料二 与 2014年相比,2015 年上海市的常住人口减少了 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了 14.77万人,这是近 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
32、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1)图中反映出长江三角洲城市化过程的具体表现有_、_。(2)1985-2000 年,杭州的城市等级_,服务种类_,服务范围扩大,可见城市化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就是城市等级不断提升和城市功能分区日趋_的过程。而对于一个地区而言就是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3)结合材料二简析导致上海市常住外来人口减少的原因可能是_。附加题:本题卓越班同学必须作答,实验班同学视自己情况选择作答。【答案】 (1)城市数量增多、城市规模扩大(2)提高、增多、明显(3)上海市产业升级;上海市生活成本过高;上海市低价过高等。【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体系的形成、影响人口迁移
33、的主要原因等相关知识。(1)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的表现。读图分析可知,长三角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数量增多、城市规模扩大。(2)本题主要考查城市体系。1985-2000 年,杭州的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等级不断提高,服务种类不断增多,服务范围扩大,可见城市化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就是城市等级不断提升和城市功能分区日趋明显的过程。而对于一个地区而言就是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3)本题主要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上海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劳动力的价格和土地价格不断上涨,导致传统工业的成本不断上升,盈利空间不断减小,从而导致传统产业不断- 18 -迁出,而该地面临着产业的升级改造,从而导致就业机会减少,再加上
34、较高的生活成本和较高的房价,从而导致人口迁入减少。34.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位于秘鲁附近海域的钦查群岛主要由 3个干旱的花岗岩岛屿组成,岛上寸草不生,唯一居民是海鸟,附近流传有“水肥必有鱼,鱼多鸟便众,鸟众水更肥”的说法。海鸟在群岛上定居了数百万年,留下厚达 50米的粪便层,散发的恶臭让人难以接近。在发明化肥之前,19 世纪40年代,欧洲人用这里的乌粪做肥料,农作物的产出提高了至少 3倍,缓解了因人口激增而出现的粮食危机。下面为钦查群岛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根据图示信息简析钦查群岛气候较为干旱的原因。(2)根据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影响的整体性原理分析钦查群岛“水肥必有鱼
35、,鱼多鸟便众,鸟众水更肥”的原理。(3)简析钦查群岛鸟粪积累较厚的原因。【答案】 (1)受来自陆地的干燥的信风影响;受强大的秘鲁寒流降温减湿的影响。(2)群岛附近海域受上升补偿流影响,营养盐上泛,浮游生物繁盛,饵料丰富使得鱼类密集;鱼类为海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吸引众多海鸟;海鸟的鸟粪落入海水(岛上鸟粪滑入海水) ,海水营养盐增多,又为浮游生物提供营养物,间接为鱼类提供了饵料。(3)饮查群岛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燥使得鸟粪不易分解;干旱少雨,不易被雨水冲刷;积累的时间长;岛上早期人类活动较少,受到外界的干扰少。【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气候的因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现象的原因等相关知识,意在
36、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1)本题主要考查钦查群岛气候较为干旱的原因,主要从地理位置,大气环流、洋流等方面进行分析。读图分析可知,钦查群岛位于秘鲁西部沿海,位于东南信风带,常年受来自陆地的干燥的信风影响,降水较少;沿岸为强大的秘鲁寒流,具有降温减湿的影响,从而使该- 19 -地降水较少,气候干旱。(2)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秘鲁附近海域受上升补偿流影响,海水上升将海底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成为鱼类食物;按照物质循环分析鱼类-海鸟-海水营养盐-浮游生物之间的关系。(3)首先可以从自然和社会因素分析鸟类多的原因,再分析当地的气候条件对鸟粪分解影响。由上题分析可知,钦查群岛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燥使得鸟粪不易分解;再加上该地干旱少雨,不易被雨水冲刷;积累的时间长;岛上早期人类活动较少,受到外界的干扰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