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总分:100 分一、选择题。 (每题 2 分,共 24 题,48 分)1 “仁”字在甲骨文中没有发现,在尚书中开始出现。到了春秋时代,这个字的使用率比较高,其基本意义都是爱人。孔子继承了仁的本意,并将它提升到哲学的高度,作为自己思想体系的核心。对该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 “仁”的思想出现于上古时期 B儒学的创立是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结果C孔子之前,中国没有人本思想 D “仁”的思想被当时社会普遍接受2孔子编写春秋 ,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
2、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这被称为“春秋笔法” 。 对孔子这种做法认识正确的是( )A所作春秋不足为信 B孔子力图废除分封制度C是对“礼崩乐坏”的反应 D制约了当时的诸侯争霸3某思想家提出:“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对其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反映了儒家学派提倡仁爱的价值观 B体现了普通民众尚贤节用的要求C满足了统治者维护礼乐制度的需要 D表达了道家因循自然的处世方法4 山海经海外北经载:“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下列选项与材料中所表述的中心意思相符合的是
3、( )A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B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C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D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5董仲舒断狱案例被汇编成春秋决事比 ,在两汉的司法实践中被经常引用。有一则案例:甲没有儿子,拣了个弃婴,作为养子乙。乙长大后杀了人,甲把乙藏起来。如果按照当时法律,藏匿犯人要受重刑。但春秋上提倡父子一方犯罪后可以互相隐藏。董仲舒认为他们是父子关系,所以甲不能判罪。这一案例说明,两汉时期( )A儒家道德与法律地位等同 B儒家道德已经渗入法律C法律体系儒家化最终完成 D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 2 -6东汉时期,张衡提出天为鸡卵、地似卵黄的说法,王充提出自然现象和人事没有直接关系,两位思
4、想家都缺乏后人继承他们的学说。但太学之前树立的石碑上的六经文句,每日有众多学者前来临摹。这主要是因为( )A小农经济的自足性 B政府文化政策引导C选官以察举制为主 D君主专制逐步加强7西汉初期,陆贾在其天人学说中,把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引入了进去;叔孙通等人把“礼”与形而上的“大一” “天地” “阴阳” “四时”联系在了一起;贾谊在其新书道德说中则公开用老子的宇宙观作为其儒家道德论的依据。这表明,当时儒学( )A具有成为汉代官方正统思想的趋向 B继承了先秦诸子思想的精华C奠定了汉代新儒学的发展基础 D开始融合道家及阴阳家的学说8据施树民贾谊为何不受重用一文载:文景之时,官场出现各级官吏消极苟
5、安,渎职怠工, “见人之有细过,专掩覆盖之” 。虽文帝多次下诏“劝课农桑” ,实际并未得到认真执行。甚至在官场出现“廉吏释官而归为邑笑,居官行奸而富为贤吏”的怪现象。材料旨在说明( )A统治者对农业重视不够 B黄老政治存在消极影响C社会奢靡之风开始盛行 D封建统治危机已经出现9汉元帝在做太子时,见其父汉宣帝所用的大臣多是一些精通法律的“文法吏” ,便劝谏说:“陛下治国太偏重于刑法,应该起用儒生,实行德政。 ”汉宣帝勃然变色,斥责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表明当时( )A统治者强调外儒内法 B儒法对立现象严重C儒学统治地位受冲击 D以法治国趋势出现10董仲舒
6、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汉武帝委任其为江都王国相。后皇帝祭祖之地发生火灾,董仲舒欲借机宣扬“天人感应”以告诫汉武帝,汉武帝大怒,将其打入死牢。后来董仲舒罢官免死,不敢再说灾异之事。这表明( )A董仲舒放弃了自己的思想主张 B汉武帝拒绝“天人感应”学说C中央集权不容儒家学者干涉 D皇帝垄断对“天意”的解释11宋明理学的传统里,程朱理学提出了“知先行后”的观点,陆 王心学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学说。王夫之提出了“知行相资以为用” “并进而有功”的辩证的知行观。这从侧面反映出( )A宋明理学存在致命缺陷 B明末清初对知行关系有了定论- 3 -C儒学的哲学化倾向明显 D儒学知行关系理论的不断深入
7、12程朱学派与陆王学派虽然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但他们在理想方面却存在着一致性。其一致性表现在( )A重建儒家文化的新秩序,以安定社会B融合释、道、儒观念,以达到三教一统C强调经世致用之功致力于政治改革D将理学向下通俗化,以觉醒庶民大众13黄仁宇把中国古代晚期社会结构比作一个庞大的美国“潜水艇夹肉面包” , 上面是大而无当的文官集团,下面是缺乏组织的农民。文官和农民两层面包的融合着重于尊卑男女长幼。这种社会构成特征,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 )A君主专制在特定背景下削弱 B官僚体制失去对社会的控制C儒家伦理观念深入民间社会 D社会各阶层间流通渠道畅通14宋室南渡之后,内忧外患的政治局势加强了文人士
8、大夫的“庙堂”情怀,使他们的忠君爱国意识及社会责任意识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为一种强烈的“义理”倾向。这一文学特色( )A反映宋代加强君主专制集权统治 B推动理学确立官方哲学地位C表明文学创作深受传统思想影响 D体现了市民阶层的政治需求15明末清初大儒吕留良(16291683)在阐发春秋大义时特别强调“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义” 、 “人与狄夷无君臣之分”的思想。下面解读合理的是( )A其主要目的是批判君主专制 B其思想是对清朝统治合法性的质疑C其思想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D “华夷之分”是广义民族主义的体现16明清之际, “蕺山学派”的刘宗周等从理、欲协调角度。初步反思了理学的理欲观;王夫之更以“理高
9、欲中” ,系统地分析道德理想和物质追求之间的关系;而清代 戴震则从自然人性论和理欲论,深 刻地揭露了理学家“以理杀人”的本质。这反映了当时( )A理学统治地位已丧失 B市民阶层的个性追求C开始向近代社会转型 D官方哲学受到了冲击17顾炎武在日知录一书中说:天下太平,则小官多,大官少;天下大乱,则必然是大官多而小官少。此语意在说明( )A官员冗滥导致效率低下 B吏治腐败威胁统治秩序C过度集权危害社会安定 D暴政统治影响政治稳定18孟子虽然称颂汤武革命,并对桀纣的暴政大力批判,但他只是停留在对君主个体的批判,- 4 -而黄宗羲则并不仅仅批判某个君主,他对尧、舜、禹三代以下的所有君主都提出了质疑,认
10、为整个三代以下都是有乱无治的。据此可知,黄宗羲( )A其思想超出传统儒学范畴 B推崇西方民主政治C深化了传统的民本思想 D主张废除君主制度19顾炎武在日知录周室班爵禄中说:“为民而立之君,故班爵之意,天子与公、侯、伯、子、男一也,而非绝世之贵。故班禄之意,君、卿、大夫、士与庶人在官一也,而非无事之食。 ”这一主张( )A强调了爵禄制度的合理性 B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C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D继承发展先秦的民本思想20唐文宗太和九年 (835 年),东川节度使冯宿奏请“禁断(私人)印历日版” ,因为在剑南、淮南道等地“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 。此举主要是为了( )
11、A抑制民间商业活动 B打击藩镇割据势力C垄断雕版印刷技术 D维护中央统治权威21下表是 16 世纪至 17 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对比。这反映出( ) 中国 西方 1596 年刊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1637 年刊出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1639 年刊出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1642 年刊出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 1513 年刊出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 1628 年刊出哈维的血液循环论 1632 年刊出伽利略的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1687 年出版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A中国古代科技已全面落后于西方 B西方已经进入了民主社会时期C当时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不断加深 D西方科技逐渐具有近代化特征22.
12、西晋文学家傅咸曾经对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这样描述,说:“夫其何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则,体洁性贞。含章蕴藻,实好斯文。取彼之弊,以为此新。揽之则舒,舍之则卷;可伸可屈,能幽能显。 ”对这一发明理解正确的是( )A大大提高印刷效率,有利于版本的统一,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留存B引起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交流和教育的普及C是开辟新航路的重要条件之一,是中华文明对世界航海事业发展的重大贡献- 5 -D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对军事武器的进步也有着重要意义,但同 时也造成许多惨剧23.公元 1500 年左右,欧洲出版了大约 4 万册图书,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求知欲。此种情形直接得
13、益于( )A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传播 B新教翻译出版圣经的需求C人文学者传播古典文明的需要 D大学发展对图书需求量的增加24.与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相比,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最能体现首开风气之先的一点是( )A介绍并传播西方农业知识 B我国古代农业的百科全书C被译为多种外文影响广泛 D提出了有价值的农学理论二、材料题。 ( 共 52 分,第 25 题 26 分,第 26 题 14 分,第 27 题 12 分)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6 分)材料一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在哲学本体论上,他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标准的三纲五常。他认为,人性本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
14、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在认识论上, “格物致知” 。 “物”就是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朱熹认为,如果放弃对天理的追求, “兀然存心乎草木、器用之间,此何学问,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炊沙而欲成饭也。 ”材料二 有一天王守仁和朋友去看花,朋友问他,你常说天下无心外之物,你看这朵花,在山中自开自落,不随你的心而开落,你做何解释?王守仁回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守仁在他的传习录中说,当有一个人看见一个小孩子掉到井里面,必然会动恻隐之心,倘若顺着这种恻隐之心的自然发展,他必定会奔走呼救。王守仁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
15、成。”材料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老子五祖弘忍唤门人各作一偈,上座神秀写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惠能闻此,亦作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易中天中华史:禅宗兴起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朱熹在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上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思想的精华与糟粕。(12 分)- 6 -(2)根据材料二,指出王守仁的主要儒学思想,联系所学知识,指出阳明心学与程朱理学在哲学思想体系上有何不同。(8 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程朱理学的特点。 (6 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4
16、 分)材料一 “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 ” (英)培根新工具“中国人的发明天才,很早就表现在多方面。中国人的三大发明:航海罗盘(司南),印刷术,火药,对欧洲文明的发展,提供异乎寻常的推动力。 ” 英国近代汉学家麦都思材料二 李时珍指出:“医者贵在格物。 ”他为写作本草纲目 ,在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详尽阅读、研究前代医药典籍,广泛批阅他动手栽培和加工炮制过不少药物,为了解某些药性,甚至冒着危险亲自试服。宋应星编著的天工开物 ,是一部总结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及技术的综合性科技著作。他十分重视科学实验,认为科学的结论应当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 “皆
17、需试见而后详之” 。徐光启博闻强识, “考古证今,广咨博讯一事一物,必讲究精研,不穷其极不已。故学问皆有根本,议论皆有实见” 。他主持编撰的农政全书 ,其写作特点是“杂采众家,兼出独见” ,主要以辑录前人农业文献为主。中华文明史(第四卷)(1)概括材料一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8 分)(2)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二中三位晚明科学家在科学态度与方法上的共同特点。(6 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7 -历史图表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读上述示意图,概括提取其中一项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概括提取其中任何一项历史信息均可,说明时要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备注:有信
18、息没说明则不得分)- 8 -莆田第一中学 2018-2019 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历史(文科)月考参考答案1-5:BCDAB 6-10:BCBAD 11-15:DACCB 16-20:DCCDD 21-24:DBAA25.(1)主要观点(4 分):本体论上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2 分) ;认识论上是“格物致知” (2 分) 。糟粕(4 分):强调三纲五常,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一味强调封建天理,轻视对于“草木” “器用”的科学研究,是一种思想上的误导;(任答两点即可得 4 分,每点 2 分)精华(4 分):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有
19、利于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 (每点 2 分,任答两点即可)(2)思想(6 分):王守仁认为“心外无物” , “心即理也” ;人天生具有良知;强调知行合一。(每点 2 分,三点 6 分) ;不同(2 分):阳明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程朱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每点 1 分)(3)特点(6 分):进一步思辨化(哲学化 ) ;更加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核心,政治教化和道德修养一致化;继承孔孟,吸取佛道思想;(每点 2 分)26. (1)观点(2 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推动了世界文明发展。说明(6 分):火药摧毁了封建城堡,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战胜了骑士阶层(2 分) ;指南针促成了新航路开辟和世界市场的形成(2 分
20、) ;印刷术的传播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2 分)。(2)特点(6 分):反对明朝中期以来知识界“空谈心性、不重实事”的学风(2 分) ;注重亲身实践、强调实验(2 分) ;对前代科学成果进行总结(2 分) 。27.例一:信息(2 分):儒家思想源远流长;儒家思想兼收并蓄、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自己;说明(10 分):儒家很多思想观点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儒家思想垄断了教育和考试,有利于儒学延续和发展;儒家思想关注民生推行仁政,广大人民群众在某种程度上也可接受;儒家思想春秋产生、战国壮大、汉代官方化、宋明时期哲理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例二:信息(2 分):儒家思想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
21、明;说明(10 分):儒家的复古守旧:标榜“信而好古” ,试图恢复“周公之礼” ,将捍卫三代典章当做自己的神圣使命。 (3 分) )- 9 -儒家的维新开明:能够在维护礼教纲常的前提下,对自身的学说加以适当的变通修改。战国孟子和荀子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汉代董仲舒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改造新儒学;宋明儒家学者吸收和融合佛道思想,确立宋明理学等,都体现了儒学积极自我调整,迎合时代潮流的需要。(6 分)总之,正是儒学这种二重性的立场,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1 分)(备注:学生提取出何种相关历史信息,并结合相关史实予以说明即可。有信息没说明不得分。说明部分,若无史料支撑,最多只能得 2 分。在符合题意下,根据学生回答情况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