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泉港一中 2018-2019 学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一年语文试卷 (满分 150 分,时间 150 分钟)一、 基础知识部分(语言文字运用、文言文知识点和默写) (选择题 27 分,默写 12 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愆期(qin) 譬如(b) 孔疚(ji) 尔卜尔筮(sh) 熏陶渐染(jin)B、吐哺(b) 夙兴夜寐(s) 咎言(ji) 自我徂尔(c) 匪夷所思(fi)C、不遑(hun) 象弭(m) 归聘(pn) 雨雪霏霏(y) 风靡一时(m)D、桑葚(shn) 棠棣(d) 裙裾(j) 咥其笑矣(x) 载歌载舞(zi)2、下列各组词语,字形错
2、误最多的一组是( )A、参差斑驳 相形见拙 锋芒必露 滥竽充数 B、言笑宴宴 契阔谈曣 如法炮制 蓊蓊郁郁C、芳泽杂糅 中流抵柱 汗流浃背 乌雀南飞 D、没精打彩 沧海一栗 不径而走 否泰天地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3 分)A、司机张师傅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乘客的事迹,一经媒体报道,就被传得满城风雨,感动了无数市民。B、近年来,在种种灾害面前,各级政府防患未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力争把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C、这些“环保老人”利用晨练机会,将游客丢弃在景点的垃圾信手拈来,集中带到山下,分类处理。D、 “生命的价值在于厚度而不在于长度,在于奉献而不在于获取。 ”
3、院士的一番话入木三分,让我们深受教育。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此次环境保护法修订,历时两年,前后经过了多次审议,如今终于定稿,在环境优先于经济的原则上已达成一致并写入法律。- 2 -B、虽然有国家资源作支撑,但面临重重困难,国有企业能取得现在这样的成绩,确实可说堪称不易。C、为人父母者,需要多多审视自己的家庭。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都必须积极地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不要仅仅给孩子一个背影。D、深受广大小朋友喜欢的喜羊羊与灰太狼 熊出没这两部动画片被央视新闻联播点名批评,称其存在暴力失度、语言粗俗等问题。5、语言修辞在古诗文中十分常见,目的是为了使语言表达得更鲜明生动。
4、请选出下面最能表达当时情境的句子。一天晚上,云淡风轻,苏轼和朋友黄庭坚对月赏梅。苏轼之妹苏小妹走过来,面对此景,不禁吟诵出“ , , ”二人倾倒。A、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B、轻风吹细柳,淡月照梅花C、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D、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6、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需要清静,最好是到个庙宇前小河旁边的大石头上坐坐, 。雨季来时上面长了些绿绒似的苔类。雨季一过,苔已干枯了,在一片未干枯苔上正开着小小蓝花白花,有细脚蜘蛛在旁边爬。A、这石头是被阳光和雨露漂白磨光了的 B、这石头被阳光和雨露漂白磨光了C、阳光和雨露已把这石头漂白磨光了的 D、阳光和雨露把这石头漂白
5、磨光了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文学史向来以“风骚”并称, “风”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 , “骚”指的是离骚 ,它们分别开创我国诗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传统。B、 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与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 。C、楚辞,原指楚地歌辞,经屈原再创造,成为一种风格独特的新诗体,它的篇幅较长,句式参差错落,多用语气词“兮”字。D、汉魏晋时期,五言诗日趋成熟,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诗人及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作品都很好的继承了“风” “骚”的传统。8、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全都对的一组是( )A、不思其反 (反省) 忧心孔疚(内疚
6、) B、怨灵修之浩荡(荒淫无度) 忍尤而攘诟(不堪侮辱)- 3 -C、枉用相存(问候对方)久在樊笼里(比喻官场) D、少无适俗韵(享受)还顾望旧乡(顾念)9、下列句子里不存在倒装现象的一组是( )A、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B、謇朝谇而夕替 C、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D、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10、默写下列句子,共 12 分。氓中受尽虐待的女子终于在最后发出了生命的呐喊, “ , ”两句集中展现了她的反抗精神。离骚中作者用女人来喻朝中的小人, “ , ”这些小人诽谤诬蔑我高尚的人格。屈原“ , ”在文中坚定地表达了即使被肢解也要坚定志向不改初衷的愿望。短歌行 “ , ”中作者原写姑娘思念情人
7、,现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归园田居里作者意欲固守愚拙回乡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 ”, “ ,池鱼思故渊”又一次表达了作者回归田园的心情。荷塘月色中作者见到叶子底下是“ ,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 ,而“月光如流水一般, 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营造了一个梦幻静谧的月下荷塘。二、阅读部分(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部分) (共 51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毎小题 3 分)最早对屈原给予高度评价的,是西汉时代的淮南王刘安和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司马迁在史记本传中引用刘安离骚传的话,盛赞屈原的高洁之志和廉贞之行:“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
8、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也许是由于距离屈原时代较近,对屈原精神的感受较为真切些吧,刘安、司马迁的这一评价,显然还不算偏颇:它既看到了屈原对君王、宗国的忠贞之志,又看到了他不与黑暗世道和“浊秽”同流的抗争精神和高洁之行。在“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热烈颂扬中,表达了对屈原双重精神的崇仰钦敬之情!不过,司马迁还有一段评述,表明他对屈原精神有着深一层的认识:“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 4 -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 ,盖自怨生也!”这一评述,在肯定屈原“竭忠尽智”的同时,更强调了他的“怨”君色彩。
9、这就使屈原身上那富于“怨怼”抗争精神的一面,鲜明地凸现了出来。这一点也为东汉史家班固强烈地感受到了。所不同的是,为司马迁所深心理解的这种“怨怼”精神,却遭到了班固的猛烈抨击:“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亦贬絜狂狷景行之士谓之兼诗风雅而与日月争光,过矣!”班固的评判抓住了屈原精神的重要侧面,即对于黑暗势力的不屈抗争精神。就这一点说,班固并没有看错。只是班固过于敏感,以为屈原的这种精神,对封建统治阶级颇有妨害,而采取了激烈排斥的立场。这一立场在今天看来似乎很难理解,但在封建时代却曾得到过不少回响。如北朝儒者颜之推,亦曾指斥屈原“露才扬己,显暴君过” ,而将他置于
10、“自古文人,多陷轻薄”的长长名单之首。唐代苦吟诗人孟郊,也不满意屈原的“怨怼” ,作诗批评说:“三黜有愠色,即非贤哲模。 ”宋人葛立方,对屈原不从渔父之劝、忿怼沉江的激烈之行,更表示了极不赞同的意见:“使屈原能听其说,安时处顺,置得丧于度外,安知不在圣贤之域!而仕不得志,狷急褊躁,甘葬江鱼之腹。知命者肯如是乎!”这些都足以证明,屈原最早所影响于历史的,不是所谓“忠君爱国”精神,而是那不与浊世同污的忿怼、抗争精神。东汉王逸,是首先以屈原的“忠贞”来对抗班固批评的著名大将。他在楚辞章句中激烈反驳班固说:“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
11、彦之英也!”这是将屈原的双重精神,引向“忠君”方向的第一次成功的尝试。它巧妙地化解了人们对屈原“忿怼”抗争之行所抱的疑惧心理,因此得到了唐、宋之际许多著名人士的热烈回应。如魏征称赞屈原这样的“离谗放逐之臣” ,是“愤激委约之中,飞文魏阙之下,奋迅泥滓,自致青云,振沈溺于一朝,流风声于千载” ,给了屈原以高度的评价。就是唐太宗,也以孔子“臣苟顺者,不得为忠”之义,肯定了屈原“孤直自毁”的“忠”节。政治改革家柳宗元,还针对班固以为屈原不可与日月争光的说法,引征春秋之例反驳。宋人洪兴祖则盛推屈原“虽身被放逐,犹徘徊而不忍去。生不得力争而强谏,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使百世之下闻其风者,虽流放废斥,犹知爱
12、其君眷眷不忘,臣子之义尽矣。 ”严斥班固、颜之推之说“无异妾妇儿童之见” 。这些都是鲜明地站在“臣子之义”立场上,标榜屈原“忠正” 、 “爱君”精神的代表性评价。至于屈原身上那强烈的抗争精神,除了生性不羁的自由狂放之士李白,曾发出过“彭咸久沦没,此意与谁论” 、 “屈宋长逝,无堪与言”的感慨,表示过相当的共鸣外,很少有人再提及了。 (选自屈原评价的历史审视 ,有删改)- 5 -11、对于屈原抗争精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屈原最早影响历史的是不与浊世同污的忿怼、抗争精神。B.西汉司马迁鲜明地凸现了屈原富于“怨怼”的抗争精神。C.东汉班固对屈原“怨怼”的抗争精神,进行了猛烈抨
13、击。D.经过王逸等人的努力,化解了屈原“忿怼”的抗争精神。1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A.唐宋许多著名人士是站在“臣子之义”的立场,标榜屈原的“忠正” “爱君”精神。B.班固认为屈原的“怨怼”精神,虽“兼诗风雅” ,但妨害封建统治,因而猛烈抨击。C.刘安比较中肯地评价屈原,也许是因为距离屈原时代近,对屈原精神的感受较真切。D.宋人葛立方认为屈原应知命,安时处顺,极不赞同屈原沉江这种“狷急褊躁”之行。13、下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东汉王逸第一次将屈原的双重精神引向“忠君”方向,这次尝试取得了成功。B.人们曾对屈原“忿怼”的抗争之行抱有
14、疑惧心理,因而采取了排斥的立场。C.屈原身上的抗争精神,引发了李白的自由狂放,因而李白之后不再有人提及。D.刘安在司马迁之前就认识到屈原的高洁之志和廉贞之行,并给予高度赞扬。(二)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后面题目。 (14 分)芦草之思 王巨才那时秋风渐紧,霜叶飞红,忽然就想起了家乡的芦草。芦草,即芦苇,亦称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古诗词中经常提到它,足见在骚人墨客心目间,它也算一道颇堪赏读的风景。镜头里、画面上、诗词文章中,只要有了那么几束临风摇曳的花穗,立马便活泛、生动、爽朗、辽远起来。但在家乡人眼里,它不过是普通的茅蓬野蒿,不需费工费时,又能提供生活的不时之需,故称之为“草” ,这
15、并无轻忽的意思,反而多了几分亲近。去年冬天,我得了一种俗称“打嗝”的毛病,虽无关紧要,却顽缠,麻烦,闹得食不甘味,寝不安枕。为此想过不少法子憋气深呼吸,大口吞咽热水,筷头轻触咽喉诱使作呕等,逐一试过,都不管用。去医院就诊,说是腹腔横膈肌痉挛所致,用过一些药,也没明显效果。恰在那时,老家有人打电话过来,没讲几句便听出蹊跷,说,是打嗝啊,告诉你个偏方,准行。也是病急乱投医吧,将信将疑照记下来:芦根、柿蒂、竹茹各 10 克,丁香 6 克。到中药房,坐堂医生看了,说治呃逆吧,可以试试。不想这一试,也就十来副汤药,那饿鬼般纠缠不休的病魔竟然真就被制服了。民间偏方中,芦根是治疗许多杂症不可缺少的一味草-
16、6 -药,虽不值钱,却在缺医少药的年代医人无数,应算一大功德。芦草每年四月发育新枝,端午前后,正是叶片舒展、生长旺盛的时候,乡下人会把芦叶采摘下来,束成小把,拿到城里头换钱。过端午包粽子,是老家瓦窑堡家家看重的节庆之一,我家人多费事,端午的头天就得开始准备,要把软米(糜子)、大枣、芦叶、马莲条分别盛到瓦盆里泡好。第二天一大早,母亲便端一小凳,坐在这些水淋淋的盆具间,像一位老道的艺术家,开始了熟练的操作。包粽子说难不难,但真要把它包得大头尖尾、见棱见角按母亲的说法要“俊模俊样”也不容易。因芦叶窄,母亲一般视叶片宽度将两片或三片叶子叠平整,先用左手拇指压在掌心,再用右手自如地卷成漏斗状,并依次充入
17、软米、大枣,然后把“漏斗”上部预留的叶子折回来包裹严实,同时迅速用马莲条缠绕捆好。这期间,左手是无法动作的,全靠右手和牙齿的灵巧配合。我试过几次,不是漏米,就是散架。母亲说,你们要都会,早不要我了。母亲做的粽子个儿大,每个有二两重,味道清香,冷热可食,冷吃比热吃更好,爽口,筋道。现在商店买来的粽子,无论“稻香村”的还是“宫颐府”的,精致是精致,但无论如何也找不出记忆深处的那种口感这常让我想到千年以前在洛阳为官的吴中张翰因“莼鲈之思”而怅然若失的慨叹。深秋季节,芦草成熟,寒风过后,芦叶尽落,此时也正是农闲时间,勤快的庄户人便把野地里的芦秆收割回来,破成篾子,或自己动手,或请专门的篾匠编织成炕席,
18、除自家用外,还扛到集市出售。这编席子也算得上个技术活,不是谁都干得了的。心灵手巧的,编出的席子平整细密,色泽光洁,手艺不好的,做出的活粗粗糙糙,松紧不一,两者价钱相差很远。那时的瓦窑堡无论城乡,家家住窑洞,户户有炕,席子是少不了的。城里人过年,即使光景差些的,也要刷窑洞,换窗纸,买年画,贴对联,到年三十,生熟茶饭料理就绪,就换上新买的炕席,满窑洞顿时给衬托得豁亮起来,人们的心情自然也振奋了好多。正因此,年节的农贸市场上,席子成了抢手货。城门外的河滩上,看成色的,量尺寸的,谈价钱的,人来人往,煞是热闹。农民由此有了一笔额外收入,一年的油盐钱和孩子的学费有了着落。陕北人生性达观,日子苦焦,但苦中作
19、乐的文娱生活是不能少的。通常的娱乐方式除了唱曲子、听古朝、闹秧歌之外,每到农闲时节逢集赶会时,还会有自乐性质的“道情”班子哄场助兴。每个班子八九人,都是地地道道喜欢热闹而又有一定文艺特长的农民。演出时不化妆,以说唱为主,同一表演者可扮演不同角色,却也能把剧情演绎得跌宕有致、声情并茂。乐器道具因陋就简,一块头帕代表小姐,一柄扇子就是秀才,锣锣鼓鼓,三弦胡琴,都是自制的。其中有一种叫作“管子”的乐器,就是用苇秆做成的现代文阅读 芦草之思 王巨才阅读答案。管子类似洞箫,长短只有一尺,也是七孔,另按顶端的一个“咪子” ,便可随剧情- 7 -变化吹奏出或雄浑激越或悠扬委婉的不同曲调。这管子音色清亮,传声
20、远,在整个乐队中起引领作用,山背后、沟道里的行人,听见管子的声音就知道有道情演出。芦草生命力强,耐瘠薄,但性喜阴湿,在干旱的陕北高原也只有山坡背阴处和沟底河湾里才偶一可见。那些零零散散生长于荒山野地的芦草,虽不入大师法眼,在杜甫、范仲淹写于陕北的羌村三首和渔家傲中也没有留下些许踪影,但却在艰辛岁月里竭尽所能,倾其所有,给家乡父老那么多帮助,那么多便利,也为我寂寞的童年生活增添了那么多乐趣,我是应该写写它的。我对它情有独钟,常常感念它,一如感念那些普普通通老实厚道的父老乡亲。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过,人是会思想的芦草。但不是每一个会思想的人都有芦草的飒爽、慷慨。(选自光明日报 ,有删改)14、下列
21、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 分A文章第一段虽然简短,却充满诗意,直接点明了写作对象家乡的芦草,也引出了下文“芦草,即芦苇”的介绍。B文中作者写自己得了一种“打嗝”的毛病,是为了引出关于用芦根治病的描写,从而突出芦草的价值。C文章第四段运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对母亲端午节包粽子进行了详细描写,突出了母亲的勤劳,也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D “人是会思想的芦草” ,作者在文末引用了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过的这句话,由对芦草的赞美过渡到对人的赞美。E作者对家乡的芦草情有独钟,因为芦草在艰辛岁月里给作者家乡的父老乡亲提供了很多帮助,也让作者的童年生活变得充满乐趣。15、四至七段中,作者是
22、从哪些方面写芦草的?请简要概括。 (4 分)16、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篇散文主题的理解。 (5 分)- 8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19 分)崔祐甫,字贻孙,太子宾客孝公沔之子也。以礼法为家,世闻。第进士,调寿安尉。安禄山陷洛阳,祐甫冒矢石入私庙,负木主以逃。自起居舍人累迁中书舍人。性刚直,遇事不回。时侍郎阙,祐甫摄省事,数与宰相常衮争议不平。衮怒,使知吏部选,每拟官,衮辄驳异,祐甫不为下。会朱泚军中猫鼠同乳,表其瑞,衮率群臣贺,祐甫独曰:“可吊不可贺。”问状,对曰:“今猫受畜于人,不能食鼠而反乳之,无乃失其性邪?猫职不修,其应若曰法吏有不触邪,疆吏有不捍敌。”代宗异其言
23、,衮益不喜。帝崩,衮入临,遣从吏扶立殿墀上,祐甫指之谓众曰:“臣哭君前,有扶礼乎?”衮不胜怒,乃劾祐甫率情变礼,挠国典,请贬潮州刺史。德宗以为重,改河南少尹。子仪、泚言祐甫不宜贬。帝以衮罔上,以衮河南少尹,而拜祐甫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衮当国,凡奏请一杜绝之,惟入第乃得进,然无所甄异,贤愚同滞焉。及祐甫则荐举惟其人不自疑畏推至公以行未逾年除吏几八百员莫不谐允帝尝谓曰:“人言卿拟官多亲旧,何邪?”对曰:“陛下令臣进拟庶官,夫进拟者必悉其才行,如不与闻知,何由得其实?”帝以为然。淄青李正己畏帝威断,表献钱三十万缗,以观朝廷。帝意其诈,未能答。祐甫日:“正己诚诈,陛下不如因遣使劳其军,以所献就
24、赐将士。若正己奉承诏书,是陛下恩洽士心;若不用,彼自敛怨,军且乱。又使诸藩不以朝廷为重贿。”帝曰:“善。”正己惭服。时议者韪其谟谋,谓可复贞观、开元之治。甍,年六十,赠太傅,谥曰文贞。故事,门下侍郎未有赠三师者,帝以其有大臣节,特宠异之。 (节选自新唐书崔祐甫传,选入时略有删改)- 9 -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 及 祐 甫 则 荐 举 惟 其 人 不 自 疑 畏 推 至 公 以 行 未 逾 年 除 吏 几 八 百 员 莫不 谐 允 B 及 祐 甫 则 荐 举 惟 其 人 不 自 疑 畏 推 至 公 以 行 未 逾 年 除 吏 几 八 百 员 莫 不
25、谐 允 C 及 祐 甫 则 荐 举 惟 其 人 不 自 疑 畏 推 至 公 以 行 未 逾 年 除 吏 几 八 百 员 莫 不谐 允 D 及 祐 甫 则 荐 举 惟 其 人 不 自 疑 畏 推 至 公 以 行 未 逾 年 除 吏 几 八 百 员 莫 不谐 允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木主,是最早的已故之人的替身物。用木简单地剥雕成人形木偶,以象征死者,上书死者姓名及图案,用以长久祭拜。B三师,是辅导太子的太师、太傅、太保三官的合称,也称“东宫三师”,常为位高权重的实职,也用来追赠死去的重臣。C.藩,藩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各藩镇掌管一
26、个地区的军政、民政、财政,形成地方割据,常与朝廷相抗衡。D.缗,绳子的一种,先前用它来串联物品,后来也用此种绳子穿铜钱,因每串一千文,故“缗”也指一千文钱即一贯钱。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崔祐甫深谙谋略。李正己假献巨款试探朝廷,崔祐甫劝皇帝顺水推舟,一举多得, 广受称赞。B.崔祐甫深受宠遇。他的建议,多被皇帝重视,死后依然破例以门下侍郎追赠太傅, 尽享殊荣。C.崔祐甫唯才是举。他秉政时只要是人才,就举贤不避亲旧,凭公正行事,选拔了大批人才。D崔祐甫性情刚直。他多次与宰相常衮交锋,毫不退让,故意激怒常衮,终被贬为潮州刺史。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7、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 正己诚诈,陛下不如因遣使劳其军,以所献就赐将士。(5 分)译文: - 10 -(2)(课内文言文)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5 分)译文: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9 分)幽 州 新 岁 作张 说去 岁 荆 南 梅 似 雪 , 今 年 蓟 北 雪 如 梅 。共 知 人 事 何 常 定 , 且 喜 年 华 去 复 来 。边 镇 戍 歌 连 夜 动 , 京 城 燎 火 彻 明 开 。遥 遥 西 向 长 安 日 , 愿 上 南 山 寿 一 杯 。注 : 张 说 , 著 名 文 学 家 , 曾 任 唐 玄 宗 的 宰 相 。21、 ( 1) 诗 中
28、 “ ”和 “ ”这 两 个 地 域 的 代 称 , 照 应 了 诗 题 中 的 “幽 州 ”一 词 。 ( 2 分 )( 2) 颈 联 的 场 面 描 写 与 下 列 诗 句 中 所 用 的 表 现 手 法 最 相 似 的 一 项 是 ( ) ( 3 分 )A.山 气 日 夕 佳 , 飞 鸟 相 与 还 B.千 嶂 里 , 长 烟 落 日 孤 城 闭C.可 怜 河 边 无 定 骨 , 犹 是 春 闺 梦 里 人 。 D.何 当 共 剪 西 窗 烛 , 却 话 巴 山 夜 语 时22、 请 结 合 全 诗 , 具 体 赏 析 “喜 ”字 的 情 感 内 涵 。 ( 4 分 )三、作文 60 分
29、23、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抢 红 包 ”是 近 几 年 最 流 行 的 话 题 之 一 , 微 信 群 里 各 类 “抢 红 包 ”活 动 此 起 彼 伏 , 好 不 热闹 。 与 此 同 时 , 有 关 “抢 红 包 ”的 争 议 也 越 来 越 大 。 有 人 认 为 这 是 高 科 技 时 代 的 民 俗 文 化 , 值得 发 扬 ; 有 人 认 为 把 亲 情 友 情 晾 在 一 边 , 只 认 钱 , 坏 了 社 会 风 气 ; 也 有 人 认 为 玩 点 游 戏 并 没有 错 , 关 键 是 要 扭 转 社 会 一 切 向 “钱 ”看 的 低 俗 风 气 。 你
30、对 此 有 何 看 法 ?要 求 : 自 选 角 度 , 自 拟 标 题 , 文 体 不 限 ; 不 要 脱 离 材 料 内 容 及 含 意 的 范 围 ; 不 少 于800 字 ; 不 得 套 作 , 不 得 抄 袭 。- 11 -2018-2019 泉港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答案 选择题:1-5 BDDCA 6-9 AACB 11-14DBC CD 17-19 CBD 21C1. B ( A. p jin C .m m D.j zi)2. D (A.绌 毕 B.晏 讌 C.砥 鹊 D.采 粟 胫)3D【解析】A褒贬不当。满城风雨:形容事情传遍各处,到处都在议论着(多指坏事)。此处
31、为英雄事迹。B前后矛盾、不合语境。防患未然:在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之前采取预防措施,也说防患于未然。此处灾害已经发生。C对象不当、不合语境。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捡垃圾不能用“信手拈来” 。D入木三分:相传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刻字的人发现墨汁透人木板有三分深(见于唐张怀瓘书断)。后用来形容书法有力,也用来比喻议论、见解深刻。此处修饰“院士的一番话”正确。4、C【解析】A.成分残缺,可改为“在环境优先于经济的原则问题上已达成一致并将这一原则写入法律” 。B.成分赘余,“堪称”解释为“可以称作;称得上”,与“可说”重复。 D.缺主语(暗中更
32、换主语导致缺主语),可在“称其存在”前加“央视” 。6. A(根据前后“大石头” “上面长了”信息推断,其主语应是“石头” ,A 项的“是”进一步强调主语的特征“光” ,与雨季时长了苔类形成更鲜明的对比。 )7A 应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8. C (A 违反 痛苦 B 忍受侮辱 D 迎合 回头看)9. B (A .主谓倒装 C.宾语前置 D.定语后置)10. 默写答案: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虽体解吾犹未变,岂余心之可惩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守拙归园田 羁鸟恋旧林 脉脉的流水 静静地泻11 D【解析】不是“化解” ,是把“屈原忿怼的抗争精神”引向到“忠贞” ,而且
33、“化解”的是人们的“疑惧心理” 。12B【解析】第三段引文“谓之兼诗风雅,而与日月争光,过矣”是批评前人如司马迁的观点, “兼诗风雅”是前人如司马迁的观点,而不是班固的观点。13.C【解析】 “李白的自由狂放”并不确定是“屈原的抗争精神”引发,而且李白之后是“很少有人再提及了” ,不是不提及。14、CD【解析】C 项,对母亲包粽子的描写没有使用神态描写。D 项, “由对芦草的赞美过渡到对人- 12 -的赞美”有误,前文的内容已融入了对人的赞美。15、四个方面:a.芦叶可以包粽 b.芦秆可以编炕席。c.芦秆可以做一种叫作“管子”的乐器。d.芦草有顽强的生命力。 (4 分,一点 1 分)16、 (
34、5 分) 答案:赞颂了家乡芦草的平凡和伟大, (1 分)并以此赞扬家乡人民的平凡和伟大。 (1 分) “芦草”是普通的茅蓬野蒿,但竟然能治打嗝,能包粽子,能编席子,能做乐器,可见其虽平凡但却有用,能使家乡人的生活过得更好。 (1 分)作者写芦草也是在写家乡父老,因为他们和芦草一样,生命力勤劳、智慧、顽强、飒爽、慷慨。 (1 分) (整体印象 1 分)17C18B(“常为位高权重的实职”错误。“三师”一般由位高望重的大臣兼任,是一种带有高级荣誉的虚衔)19D(“故意激怒常衮”错误,于原文无据,属于无中生有;“终被贬为潮州刺史”与原文内容不符,“贬为潮州刺史”是常衮的奏请,皇帝最终“因为常衮欺骗皇
35、帝,任命常衮担任河南府少尹,任命崔祐甫担任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20、翻译(1)李正己确实是假意,皇帝不如趁机派使者慰劳他的军队,把他说要献的钱转赐众将士。“诚”(副词,确实),“因”(副词,趁机),“劳”(动词 ,慰劳),“以”(介词,把), “赐”(动词,转赐)五处,一处 1 分。(2)(世人)违背准绳而随意歪曲啊,竞相把苟合取悦于人奉作法度。(绳墨:准绳,准则;周容:苟合取容;度:法度、准则)【文言文参考译文】崔祐甫,字贻孙,是太子宾客、孝公崔沔的儿子。以礼法治家,世代闻名。(他)考中了进士,调任寿安县县尉。安禄山攻陷了洛阳,崔祐甫冒着危险进入家祠,背着木制的先人牌位跑了出来。
36、(他)从起居舍人多次升迁后任中书舍人。(他)性格刚烈直率,遇事不退缩。当时中书侍郎空缺,崔祐甫代管中书省事务,多次和宰相常衮争 议不妥协。常衮发怒了,派(他)分管吏部铨选官 员,每当(崔祐甫)拟定了任职人选,常衮总是驳斥反对,崔祐甫也不愿居(常衮)之下。适逢朱泚军中有猫给小老鼠喂奶,(朱泚)上表称吉兆,常衮率百官道贺,唯独崔讳甫说:“(这事)应警觉而不应祝贺。” (有人)问他原因,他说:“现在猫被人喂养,(猫)不吃老鼠反而给老鼠喂奶,难道不是丧失了猫的本性吗?猫没有尽到(捕鼠)的职责,这预兆的应验好像是说执法的官吏有不敢触犯邪恶小人的,边境将领有不敢抵御敌人的。” 唐代宗(李豫)对他的话感到惊
37、异,常衮更不高兴了。唐代宗 (李豫)去世,常衮进殿(哀悼),派手下人扶着(他)(在殿上)站立,崔祐甫指着他对百官说:“臣下在皇帝面前哀悼,有搀扶的礼节吗?”常衮怒不可遏,就弹劾崔祐甫随意改变礼 制,扰乱国家典章,请求贬(崔祐甫)为潮州刺史。唐德宗(李适)认为(处分)过重 ,(让崔祐甫)改任河南府少尹。郭子仪、朱泚说崔祐甫不应贬官。皇帝因为常衮欺骗皇帝,任命常衮担任河南府少尹,任命崔祐甫担任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常衮掌管国政,凡是有人上奏请求为官的一律加以拒绝,只有考中科举 才能任官,但是(这样做)没有区别人与人的不同,贤才和愚人一同得不到推荐任用。等到崔祐甫(任宰相)- 13 -, 推荐
38、的只要是人才,就毫不猜疑畏惧,秉持公心推举人才,不到一年,任命官吏将近八百人,没有不和谐得当的。皇帝曾经对他说:“别人说你任命官员多用亲近故友,为什么呢?”(崔祐甫)回答说:“皇上令我选拔各种官吏,那么我一定要详尽地知道这些人的才能和品行,如果不与他们交往,不熟悉了解,凭什么去掌握他们的真实情况呢?”皇帝认为(他说得)对。淄青节度使李正己畏惧皇帝的威严和果断,上奏章进献三十万贯钱,来试探朝廷(对他的态度)。皇帝估计他是假意,没办法答复他。崔祐甫说:“李正己确实是假意,皇帝不如趁机派使者慰劳他的军队,把他说要献的钱转赐众将士。如果李正己奉命遵从诏令,这就使皇上的恩德深入到士卒心 里;如果(他)不
39、遵从(诏令),他自己就聚敛了(士卒对他的)怨气,军队将乱。又能使其它各位藩镇将帅不认为朝廷看重钱财。”皇帝说:“好。”李正己(对此)自愧折服。当时评论的人都认为他的谋略正确,认为可以恢复贞观、开元年间的太平盛世。(崔祐甫)去世,享年六十岁,(朝廷)追赠为太傅,赐谥号文贞。按惯例,门下侍郎没有追赠为三师的,皇帝因为他有重臣的节操,特别优宠他。21、 (1)蓟北 边镇 (2 分)(2)C (A、B 项是实写, D 项是虚写)22、(4 分) 示例:“喜”字表达了作者对新的一年到来的喜悦、欣喜之情, (1 分)且感叹了年年人事变化不定,但新的一年总能如期而至(1 分) ,也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新一年的祝
40、愿(1 分)与身在幽州心系长安的思乡之情(1 分) 。(要点:辞旧迎新的欢喜,岁月有常的慰藉,心念长安的乡情,对国家社稷的美好祈愿, )23.作文参考别让红包“抢“走真情(51 分)每当春风送暖,旧符换新之际,发一个红包,是对后辈的关切和期盼;每当喜事临门,欢天喜地之日,发一个红包,是对幸福的分享和传承。可现如今,无聊之人为了吸引眼球,不良商家为了牟取利益,让这一充满温情和祝愿的传统活动从现实延续到了网络。在每个人的掌上世界中, “抢红包“活动开始泛滥,但请不要掉以轻心,别让红包“抢“走真情。不论是“谁言存草心,抱得三春晖,还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亦或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
41、得人憔悴“,人类朴实的感情总是诗人们吟诵不尽的题材,也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正沉迷于虚拟世界“抢红包“的你,是否有抬头看看白发渐生的父母,渐行渐远的朋友,独坐空院的爱人?与最爱的人相处的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若是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之时,无论如何也只剩追悔莫及了。因此,别让红包“抢“走你与亲人的相处时光。- 14 -总有那么多人守护着心灵的净土:诸葛亮坚守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人生信条;陶渊明证明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然正气;林清玄保持着“身如浮木,心有沉香“的深沉之心。而现如今也总有些人为了一己私欲,企图给社会增添几丝不正之风、利用“抢红包“骗取钱财,利用人们的好奇之
42、心牟取暴利之类的事件早已屡见不鲜;而人们也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自己的本心,甚至有人因为“抢红包“与亲戚朋友心生怨恨,酿成惨剧。因此,别让红包“抢“走你的纯真初心。网络世界毕竟是虚拟的,真实可感的现实世界才是最动人的。暮春之落英,暖夏之素莲,深秋之红叶,炎冬之飞雪,天天蜷缩在几平方米的狭小居室中“抢红包“的你,多久没有身处自然之中感受四季的变换,多久没有站在日光之下倾听清风的细语了?为了手机上几分几毫的单调数字那么多人竟然放弃了无穷无尽的自然之美,若是心系自然的古人知道了,也会唏嘘不已吧。因此,别让红包“抢“走你欣赏自然的眼睛。“抢红包“只是这个信息时代的一段剪影。这个时代里,有太多东西混淆人们的
43、视听,扰乱人们的心绪,只有珍惜时光,坚守本心,心向自然,才能留住真情,留住自我,留住红包内涵里的传统福韵。红包,装不下的是亲情 (48 分)红包,装得下钞票,却载不动细腻的亲情;红包,塞得进钱财,却放不进体贴的关心;红包,抢得到开心,却唤不回隽永的年味。别让小小红包,成为交流感情、聚会谈天的隔阂;别让抢红包,抢走团聚时的那一份开怀与欢乐。科技日益发展创新,大家都惶恐自己与这个高速发展的世界脱轨,都时时追赶着新潮流,新风尚。于是,过年时,年夜饭上,再没有长辈彼此谈笑、举杯畅饮,再没有小孩满屋嬉戏打闹,再没有绚丽烟火一朵朵尽情绽放在夜幕之上。大家只是心不在焉地吃着年夜饭,却时不时瞄一眼手机,时刻关
44、注着是否错过了微信群里的红包。渐渐地,年味就这样在一个个红包中淡了,空余下精心准备一桌年夜饭的老人暗自叹息。是什么抢走了亲情呢?慢慢地,因为手机,我们与家人疏离,仿佛那小小匣子里有着更吸引人的世界,让人难以割舍。因为红包里的那一点钱,忘却了亲情,难道真的值得吗?难道如今这新时代里,只有钱才是至高无上,其余万物都要臣服于它吗?诗人木心在他的诗里这样说到:“从前日子过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 15 -个人。“那如今提倡的“快时代“里,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感情就应该被抛却吗?不,不应该这样!红包本是中华民族传袭千年的佳节传统,当然应该被保留,被传承。但被保留的、被传承的只应是那份长辈对晚辈
45、的那份关心与祝福,疼爱与期待。被保留的只能是那份浓郁的年味,那份欢聚一堂,齐家欢乐的美好愿景。抛开手机,用心去领悟去感受那一份温暖,用言语和行动来体现对家人的关爱,在炉火旁细细诉说着来年的希冀别再让红包横亘在你与家人之间,别让它成为彼此沟通的障碍。而要让红包满含着家人对你未来的期待与满满的关心,架起你们心与心的桥梁。抛开手机,去拥抱那一份团聚时难能可贵的开怀与欢乐。这个“红包“是抢还是不抢(47 分)红包,得抢,却不能痴醉其中!红包,是过农历春节时长辈给小孩儿用红纸包裹的钱,是表示把新的一年的祝福和好运带给他们。可现在“抢红包“成了近年来最流行的话题之一,微信群里各类“抢红包“活动此起彼伏,好
46、不热闹,从中又见当代文化的喧嚣。面对这狂轰滥炸的“抢红包“有人赞成,有人贬斥,就我而言, “抢红包“的出现与发展是值得大力弘扬的。红包本身就是充满祝福、幸运色彩的,而“抢红包“就是不可阻挡的“时代年味“。“抢红包“是一种传统习俗与现代科技文明的创新结合。人们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合理地刷新、升级,乃至颠覆了传统的“红包文化“。 “抢红包“本身只是一个游戏,让欢乐与时尚并举。当这个游戏在全国走红并成为新年俗,它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内互联网的普及,以及互联网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新乐趣和新便利。新春佳节是家人团聚、共叙亲情的时刻,向亲友派发红包是传递祝福与关爱的民俗传统。一些远隔千里的好友也能穿越
47、时空为彼此送达一份心意,一些电商巨头也借机为观众奉上“红包大礼“,给人们的假期增添了不少欢乐。并且红包也逐渐成为了一种新的网上支付方式,带点东西,可身上没代够钱怎么办?不用怕,发个红包就都搞定了,既方便了自己,也方便了大家。但春节家人欢聚一堂、其乐融融的时光被红包抢走,让有的人不能容忍。比如某男子看不惯妻子疯狂抢红包, “你到底要抢多少钱,我一次性都付给你!“足见家人对你过分痴迷抢红包的厌恶。微信红包是互联网应用技术和传统习俗的巧妙结合,强化了网络空间的交往,增进了感- 16 -情交流的互动方式,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抢红包也不例外。若不分场合地抢红包,从抢红包的闲暇消遣,演变为春节假期的“家庭大战“;甚至食不下咽,夜不能寐,冷落家人,疏远情感,实在是舍本逐末。为抢红包夫妻反目虽是一个个例,但这个特殊的事例,向人们发出警示:为抢红包冷落家人、淡泊亲情是买椟还珠。正确对待数字通讯时代的新事物,用亲切的交谈和笑容维系美好情感,珍惜亲人相聚时的美好时光,当真诚交流和红包传递相辅相成,人间的亲情日渐亲密而不被红包稀释,主次分明而不是本末倒置,才能消除亲情的距离,更好更安稳地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