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福建省晋江市平山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20 题,每小题 2 分,共计 40 分)1.同姓不婚是周代婚姻的首要约束条件先秦时期的卫晋两国同为姬姓诸侯国, 但 左 传 载 “(鲁 )襄 公 二 十 六 年 , 卫 人 归 (嫁 )卫 姬 于 晋 (君 )”这 说 明( )A“公天下” “家 天下” 过渡 B先秦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依存 C卫晋两国联姻与礼制存在冲突 D宗法制与周代的礼制各自独立2秦 始皇统 一全国 后,在 全国 设郡 36(后增 至 41),设 县约 1000左右 。郡的 最 高长官是郡守, 对上承受中央命令, 对下督责所属各
2、县。 县的最高长官为县 令或县长, 县以下设有乡、 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 直接任免调动, 不能世袭。以此可见, 郡县制与周代 “封士建邦” 的分封制 相比,最主要的差别是 ( )A形成了直接向皇帝负责的监察体系 B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C 确立了以贵族世袭为特征的地方机构 D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3.与宗法制适用于贵族社会相对应, 普通民众仅有名而无姓氏。 春秋以前, 史料 中提到“百姓”,通常是指( )A.贵族 B.平民 C.官僚 D.诸侯4.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 全球通史 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 有过三 次 大 革 命 ,它 们 从 根 本 上 改
3、变 了 中 国 的 政 治 和 社 会 结 构 。 第 一 次 发 生 于 公 元 前221年, 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 第三次在1949年” 材料中第一次 的“革命” 主要是指( )A.中央集权制建立 B.儒家学说成为统治思想 C.宗法式家族制度的形成 D.世卿世禄制确立5“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汉书 中的这一材料反映出秦统一的意义是( ) A. 使人民脱离了强大诸侯国的控制 B. 为我国长期的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 C. 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D. 使人民有相对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6.春秋战国时期的吴晋两国, 为了对付共同的对手楚国, 打破了 “同姓不婚” 的 基本原则,实行联姻。由此可见
4、,春秋战国时期( )A. 统治秩序崩溃 B. 分封制走向瓦解 C. 王室日趋衰微D. 宗法制受到冲击7.网上书店介绍易中天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 一书的内容时说: “这是一个 帝国制度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它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秦创郡县制, 汉因之; 隋创科举制, 唐因之; 宋创文官制 (文臣将兵制), 明因之; 明创阁臣制, 清因之。”就此,同学们展开了讨论,你认为( )甲同学: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乙同学:秦朝开创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管理地方的基础 丙同学:隋朝开始形成的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丁同学: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标志着内阁- 2
5、 -的出现A. 甲乙错,丙丁对 B. 甲乙对,丙丁错 C. 甲丙对,乙丁错 D. 乙 丙 对,甲丁错8元 朝人胡 三省说“秦置 御史, 掌讨奸猾 ,治大 狱,御 史大夫 统之 ”他认 为 御史大夫的重要职责是( )A执掌奏章,下达诏令 B统领百官,处理政事 C监察官员,审理大案 D草拟诏书,审议执行9 学者钱穆指出 , 其实 “宰” 和 “相” , 在春秋时代也仅是封建贵 族的家臣, 但 到秦汉则化私为公,变成了正式的政府执政官。这反映了( )A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 B专制皇权的空前强化 C从世卿世禄制到军功爵制的转变 D中央集权的高度发展10 中国古代的 “乡里” 发端于先秦 , 秦汉
6、时期乡里体制趋成型, 举凡地方赋役 征派, 狱讼治安、 婚丧祭祀、 选举教化等无不由其承担 , 被称为 “治民之基” , 由此可知,秦汉“乡里” ( )A属于地方自治机关 B职官由中央直接任免 C属于社会经济组织 D履行宗法与行政职能11 公元前127年, 汉武帝规定: 诸侯王死后, 嫡长子继承王位, 其他诸子都在 王国范围内分得封地为列侯。这一规定( )A.强化了汉初的郡国并行体制 B.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C.巩固了刘姓宗室的血缘亲情 D.增强了地方封国的实力12.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 波纹式的循环发生” , 即 “天子 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 压倒了政府的大臣,
7、 终于取而代之。 但取代之后 , 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 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 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 复不已”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 )A秦朝的三公九卿 B汉朝的“中朝” C隋唐的三省六部 D宋朝的枢密院13. 察举制在两汉时期历经损益起初,被举荐的吏民经皇帝策问后授官;后来, 被 举 荐 者需 通 过 朝 廷 设 置 的 相 应 科 目 考 试 后 ,才 能 得 到 官 职 。 这 说 明 察 举 制( )A.按出身授官不能适应统治需要 B.逐渐被九品中正制取代 C.以考举士成为主要的选拔方式 D.选拔官吏标准趋向客观14. 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 凡遇军国大事, 皇帝往
8、往 “下其议” 于群臣; 而 唐代 设立三 省制“置 中书 、门下 以相监察 ,中书 诏救或 有差失 ,则门下 当行 驳正”其相似作用是( )- 3 -A. 大幅提高了行政效率 B. 有效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 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15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组建国家、 省、 市、 县监察委员会实现对所 有 行 使 公 权 力 的公 职 人 员 监 察 全 覆 盖 ”自 秦 代 设 置 监 察 机 构 以 来 , 我 国 历 朝 都 很 重 视 监 察 制 度建 设 。 以 下 官 员 或 机 构
9、 不 属 于 专 事 监 察 职 责 的 是 ( )A刺史 十三州部 B御史 御史台 C提点邢狱司 都察院 D参知政事 中正16.西汉 时期, 文人司 马相如 由于很 有名望 ,被汉 武帝直 接任命 为政府 官员。 这 一选官制度是( )A.军功爵制 B.征辟制 C.科举制 D.九品中正制17.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意即不同的地理环境会造就不同的风土人情。 那么古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影响最大的是( )A.君主制的盛行 B.小国寡民 C.公民政治的盛行 D.缺乏稳定的文明基础18.据说 清代乾 隆年间 ,有个 翰林, 把“翁仲 ”误写 成“仲翁 ”,乾 隆批之 以诗 “翁仲如何作
10、 仲翁?十年 窗下少 夫功。 如今不 许为林翰 ,罚去 江南作 判通 ”进行 挖苦。 诗中 “判通”是 “通判” 的故意颠倒“ 通判” 这一官职最早出现在( )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明朝19.黄仁 宇在 万历十 五年 中写道 “时年 24 岁的 万历皇 帝,一 方面依 赖 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 30 年不上朝荒20 据记载, 汉代的郡县长官不必征求朝廷同意就可以处死罪 犯 。 宋代死刑案件必须由州和朝廷审理核定。 到明清两代, 知州、 知府、 知县的刑罚权仅剩行 使鞭笞。这种变化反映了( )A司法机构逐渐独立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专制皇权趋于顶峰
11、 D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二、材料解析题(共 3 题,共60 分)21.(15分)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 一:隋 代虽置三 公,以高 官不除 。其秉国 钧者惟内史(中书 )、纳 言 (门下) ,而尚书令事无不统,即不预机事,亦称政本之地.表内阁- 4 -永 瑢 历 代 职 官材料 二:唐 制:每事 先经中 书省, 中书做 定将上, 得旨, 再下中 书,中 书以付 门下。 或有未当二门下级驳, 又还中书, 中书又将上 , 得旨, 再下中书, 串书又付 门下。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朱子语类- 5 - 朱 熹材料三:议事已定,德弃(尚书仆射)数反于前,由是有隙。时房玄龄(中书令
12、)、杜如晦新用事皆疏瑞(尚书仆封)而亲德弃(以上所提人物都是宰相)鸡不能平, 遂上 封事论之,辞指 寥落, 由是许 旨,会 瑞与陈叔 达(宰相 )忿争 于上前 .瑞、 叔 达皆坐不敬, 免官。(此后, 李世民下旨):自今中书、 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 . 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治通鉴(1)与材料一相比较,材料二中唐代的三省辅政体制有何不同?- 6 -一一 资(2) 据材料三, 说明唐代三省辅政体制在运行中是如何体现 “制衡” 与 “专制”的?据上述材料,指出三省辅政体制发展的趋势,并评价该体制。22.(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 料一 公门 有公, 卿门有 卿,贱 有常辱, 贵有常 荣
13、,赏 不能劝 其努力 ,罚亦 不 能戒其怠惰。礼记 材 料二 元光 元年, 汉武帝 “初令 郡国举 孝廉各 一人” 。 汉 举贤良 ,自董 仲舒以 来, 皆对第三道。 当时未有黜落法, 对策者皆被选, 但有高下尔 。 此后, 郡 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三 曹 魏 黄初元 年,魏 文帝采 纳吏部尚 书陈群 的建议 “乃立 九品官 人之法 : 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通典卷一四 材 料四 随着 门阀世 族的衰 落,九 品中正制 在开皇 年间被 隋文帝 废除, 改为主 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
14、云:“近炀帝始设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 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 投碟自进, 按科应试 , 共同竞争, 试后有黜落, 中试 者举用之, 然后为真正考试。 秀才、 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 进士科为 新设科目。请回答:- 7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至唐不同的选官标准。( 2)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创立科举制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 (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2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公门有公, 卿门有卿, 贱有常辱, 贵有常荣, 赏不能劝其努力, 罚亦不 能戒其怠惰。礼记 材料 二 元
15、光 元年, 汉武帝 “初令 郡国举 孝廉各一 人” 。 汉 举贤良 ,自董仲 舒以 来, 皆对第三道。 当时未有黜落法, 对策者皆被选, 但有高下尔 。 此后, 郡 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三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 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 材料四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 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 , 改为主要 通过察举选拔官员。 唐人杨绾云“ 近场帝始豆进士之科 , 当时优试策而已 ”科 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 投碟自进, 按科应试
16、, 共同竞争, 试后有黜落, 中试者 举用之, 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 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 进士科为新 设科目。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至唐不同的选官标准。 (2)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隋朝创立科举制的原因 ,概括科举制的特点, 分析其历史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晋江市平山中学2 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一、单选题- 8 -历史答案1-10:CDAAD DCCAD 1120:BBDDD BCCAB 二、非选择题21.(1) 不同: 确定了三省各自的职权 ; 确立了三省的运行机制; 三
17、省的权力相 等。(2)制衡:三省长官共同议事;宰相设置众多。 专制:议事过程发生分歧异议时,由皇帝最高裁定;派谏官驻阁监督。 趋 势 : 隋 朝 确 立 , 唐 朝 发 展 完 善( 或 从 隋 到 唐 , 三省 制 是 一 个 不 断 完 善 的过程) 评价: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 有助于减少重大事务的决策失误 ; 削弱了相权, 保证了皇权的独尊。22.(1)标准:西周以血缘为标准;汉初以德行为标准; 魏晋以门第为标准;隋唐以考试成绩为标准。(2) 原因:门阀世族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增强; 打破门阀世族政治上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 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繁荣。(3) 趋势: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选拔方式越来越公平、公开、科学; 选拔途径由自下而上逐渐变为自上而下,明显表现出中央集权的逐渐加强。23.(1)标准: 西周以血缘为标准; 汉初以德行为标准 ; 魏晋以门第为标准; 隋唐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2)原因: 门阀世族的衰落, 庶族地主的势力增强; 打破门阀世族政治上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特点:自由报考、分科考试、按成绩取舍。 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繁荣。 (3)趋势: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选拔方式越来越公平、公开、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