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 2019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24. “盟”是祭祀神灵时做出的保证, “誓”是一种约束性语言。春秋盟誓参与者由周天子而诸侯而大夫,甚至国人也有参与,某些诸侯国为了自己的利益与夷狄结盟。这表明春秋时期A. 分封制崩溃 B. 礼乐制遭破坏C. 民族融合加强 D. 国家权力下移25.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 ,思想上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这是A. 平定七国之乱的需要 B. 削弱丞相权力的需要C.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D. 发展先秦儒学的需要26. 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许多历史著作都加重了对南方社会发展进程的记载。 晋书记载
2、有关江南水利兴修之事, 宋书记载北方人口南迁和侨立州郡的情况, 隋书极言扬州之盛,称丹阳“埒于二京,人杂五方” , 通典记载了江南漕运对于关中的重要性。这说明A. 历史记述带有时代印记 B. 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C. 北民南迁促成江南开发 D. 江南经济发生质的变化27. 学者吴晓波在分析引发西方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在中国没有产生同样变革的根源时指出:明代中国乡村每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虽然每户所织之布数量甚微,但众多的户数聚合成惊人的产量,仅仅一个松江府每年所产棉布就比英国大出 6 倍。作者意在说明A. 中国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效率远远高于西方B. 为数众多的
3、传统纺织业阻碍了生产方式变革 C.科学技术的落后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障碍D. 国内市场狭小影响了英国纺织品的倾销28. 据“清政府财政税收结构变化示意图” (注:厘金,旧时的一种商业税)可知,在 19 世纪中晚期- 2 -A. 国家财政收入锐减 B. 田赋总额不断下降C. 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D. 对外贸易大幅攀升29. 有学者认为:临时约法中反对总统制,追求“超议会制”的所谓民权主义制宪目标,忽视了在宪政制度框架中仍然握有实权的总统角色;而且立法与行政机关, “万一发生争执,双方都没有合法的手段来制约对方” 。该学者旨在说明临时约法A. 权力分散降低行政效率 B. 立法与行政没有分权C. 政体架
4、构存在严重缺陷 D. 有利于防止总统专权 30.中国共产党在 1935 年发表的八一宣言中大声疾呼:“田中奏折所预定的完全灭亡我国的毒计,正在实行,长此下去,眼看长江和珠江流域及其他各地,均将逐渐被日寇所吞蚀。我五千年古国将完全变成被征服地,四万万同胞将都变成亡国奴。 ”此宣言A. 标志着全民族抗战局面已经出现 B. 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C. 说明第二次国共合作已经实现 D. 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31. 1955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城乡划分标准的规定 ,对“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做出明确划分,我国城乡二元分离的户籍结构由此开始,国家严格限制人口流动。这一举措A.极大地推动了工业
5、化建设 B. 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C. 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D. 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相呼应32.古罗马 3 世纪法学家莫德斯丁给婚姻下的定义是:“婚姻是男女间的结合,是神法和人法的结合。 ”而民法大全则规定“如果没有当事人的同意,婚姻不能成立”,“任何人既不能被强迫缔结婚姻,也不能被强迫重新恢复一个业已离异的婚姻。 ”这表明民法大全A.提倡婚姻中男女地位平等 B.维护罗马贵族的婚姻自由- 3 -C.婚姻中人文主义色彩增强 D.恪守早期法学家的婚姻定义33. 18 世纪初期,在汉诺威过惯了小朝廷生活的德意志君主乔治一世父子,依据王位继承法先后继任了英国国王,他们对英国事务不感兴趣,大臣们有事不
6、再找国王,而是自己先商定对策,然后再提交国王认可。这说明当时的英国A. 尊重外国王公入主的传统 B. 出现君主立宪制发展的良机C. 政党政治获得重大进展 D. 责任内阁制正式建立34. 共产党宣言有 7 篇序言,均是根据历史的发展不断做的修改补充。如 1872 年序言:“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 ”这体现出,马克思和恩格斯A.具有自我批判与革新精神 B.主张从历史条件出发研究问题C.始终关注科学社会主义运动 D.将理论运用与历史发展相结合35.下列漫画可以形象地
7、说明A.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B. 欧洲联盟的成立C. 北约组织的建立 D.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4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5 分)材料一 明代自宣德以后,在我国大部分省区内发生过规模巨大的流民浪潮。这些流民的出现,其根本原因是皇族、勋戚、官僚地主通过赐田、投献、圈占等手段,侵占小农土地;苛重的赋役,使农民不堪负担而逃亡。其直接诱因是全国范围内大部分地区不时出现严重自然灾害,迫使无数失去土地的农民携老扶幼、背井离乡,汇集成一股洪流,对当时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在此基础上,社会力量发生了新的分化,传统的四民之说已经无法规范社会大发展下社会各阶层力量的新变化。正是在这种前提下,明人姚旅才重新提出了
8、“二十四民”之说。所谓的二十四民,就是在士、农、工、商、兵、僧之外,新添了“十八民” 。摘编自流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明代农业生产的衰变- 4 -材料二 从 16 世纪开始,英国通过社会流动给整个社会注入了活力,英国社会各个阶层在社会流动中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贵族的开放是单向度的;中间阶层向全社会成员开放,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社会阶层;社会下层逐渐向无产阶级过渡,为新社会准备了一个重要的部件。这种频繁社会流动的一个主要表现是贵族构成发生变化。虽然贵族的总数基本不变,但是贵族构成却发生了变化。伊丽莎白任命的十八名贵族中,只有两人是老贵族家庭或皇室亲属,绝大部分贵族都是新贵族。他们由非贵族阶层跻身贵族阶
9、层,甚至一跃而成为贵族。摘编自姜德福1618 世纪英国贵族的成员流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流民出现的原因,指出明代社会阶层流动还有哪些表现形式。 (12 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导致近代英国阶层流动的因素,并说明社会流动对中英两国产生的不同影响。 (13 分)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材料:1913 年江苏第一师范“你最崇拜的人”问卷(300 多名中小学生参加)孔子 157 人孟子 61 人孙中山 17 人 颜渊 11 人 诸葛亮、范仲淹 8 人 岳飞 7 人 王守仁 6 人 大禹、朱熹、华盛顿等 4 人 程德全 3 人 周公、苏秦、秦始皇
10、、程颐、徐光启、曾纪泽、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马丁路德、卢梭、培根、梁启超等 1 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主题,结合材料所给信息及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论证(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二)选考题:共 15 分。请考生从 3 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43. (15 分) 【历史选修 l: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5 -材料 在中国古代的不同朝代, “大部制”曾几度变迁,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可称为中国古代“大部制”改革的典范。唐代正式确立了中书出令、门下封驳、尚书执行的中央“三权分立”体制。三省制下中书、门下意见相左时,可以由政事堂作为中央最高决策机关统一协调决策。
11、三省长官既各自统领本省政务,又以宰相身份联袂入朝,在政事堂轮流秉笔决事,共议国政,通过“联席会议”的形式将三个职能不同的机构整合为一个统一高效的中枢系统。隋唐时的“六部”是从魏晋时“六官”改革而来,即吏部、民(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大部委” ,秦汉时“九大部委” (九寺)被缩减掉 3 个,一直沿袭到清朝。李世民当皇帝时启动的“大部制”改革,机构精简最彻底。时由开国宰相房玄龄主持,整个中央机构官员编制位为 640 员,只有隋朝的四分之一多一点。可见, “三省六部”制明显优于“三公九卿”制,大唐盛世与政体的先进不无关系。据杨峰飞三省六部制:当今大部制改革的借鉴价值与现实启示等(1)根据
12、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大部制”改革的特点。 (6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大部制”改革的作用。 (9 分)44. (15 分) 【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1969 年,勃兰特成为联邦德国总理,开始推行“新东方政策” 。该政策发端于 1961年的柏林墙事件。当时任西柏林市长的勃兰特,深切地感受到在核时代坚持对抗的严重危险性,因此,他提出了“两个德国,一个民族”的理论,主张首先应该缓和两德的关系,开展人民之间的接触,然后才能考虑德国的重新统一问题。1970 年 8 月 12 日,联邦德国与苏联签署了莫斯科条约 ,规定:两国同意互相放弃使用武力和武力威
13、胁并承担义务,只用和平手段解决争端,承认欧洲现存边界不可侵犯。西德声明该条约不违背西德今后在和平的环境中重新统一德国的目标。1971 年 9 月四国柏林协定规定:四国保证不在西柏林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西方三国承认西柏林不再是联邦德国的组成部分。苏联(含东德)则承认西柏林在经济、社会和法律制度上实际归属联邦德国;联邦德国与西柏林之间的公路、铁路和水路过境交通应该通行无阻。1973 年两个德国同时加入联合国,同年 12 月,联邦德国与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保加利亚也建立了外交关系。摘编自齐世荣、吴于廑世界当代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勃兰特实施“新东方政策”的背景。 (7 分)(2)
1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勃兰特的“新东方政策” 。 (8 分)45. (15 分) 【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的继承人是腓特烈二世(17401786) 。腓特烈二世- 6 -素有实行“开明专制”的美誉,据他说:“君主并非绝对的主人,而只是国家的第一仆佣。”他推崇法国的启蒙思想,自称是伏尔泰的朋友和庇护者。他说自己“论秉性是哲学家,论职责是政治家” ,他主张哲学家与君主共同治国,而“治理良好的政府应该有一个体系,其条理性就如同哲学体系一样。 ”他还爱好音乐,善写诗词,高谈阔论地评论文学,甚至请伏尔泰教他用法文写作。他开办学校,奖励科学,扶助艺术,重视教育
15、,从任何方面看,他都是“开明君主”的典型,因此深得法国哲学家们的赞誉。从治国思想看,他标榜科学与理性,并且表白自己的统治是合乎科学与理性的。(1)根据材料,说明腓特烈二世是“开明君主”的典型。 (8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腓特烈二世实行的“开明专制” 。 (7 分)24-25 BC 2630:ABDCB 3135:DCBAA41. (25 分)(1)大量流民出现的原因:特权阶层的巧取豪夺;赋役沉重,土地兼并加剧;自然灾害频繁;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放松。 (8 分)其它形式:通过科举考试,中下层学子跻身士大夫阶层;农民、地主和工商业者之间的相互流动,等等。 (4 分)(2)原因:
16、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产生大量富有的商人、新贵族;圈地运动、工业革命等,使大量农民成为工人。 (7 分)不同影响:对中国来说,大量流民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大量垦荒破坏了生态环境;对英国:大量自由劳动力进入城市,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6 分)42.(12 分)主题提炼:民国初年,社会上各种思想异彩纷呈(其它有价值的主题亦可)论证应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的深远影响;西方思想传入中国,对中国产生影响;近代中国的政治和思想运动对中国的影响等三个方面。根据论题的价值及论证的水平,分 0-4 分,5-9 分,1012 分三个层次给分。43.(1)特点:
17、政令的起草、审核、执行分离,有监督制衡色彩;通过集体决策弥补分工带来的不足;精简部级机构做得最为彻底。 (6 分)(2)作用:完善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1 分) ;减少了决策失误,提高了行政效率;(2 分)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2 分)为唐朝的盛世出现奠定了基础;(2 分)对后世的机构改革积累了经验。 (2 分)- 7 -44.(1)背景:两极格局下美苏争霸及冷战状态;(2 分)修筑柏林墙事件使勃兰特认识到对抗的危险性;(3 分)欧洲共同体的建立。 (2 分)(2)简析:密切了两德关系,为德国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调整了西方与苏联东欧的关系,有利于欧洲局势的缓和;两个德国加入联合国,提高了其国际地位;联邦德国在德国统一中占据了主动、主导地位。 (四点,各 2 分,共 8 分)45.(1)依据:推崇启蒙思想;主张哲学家与君主共同治国;开办学校,奖励科学,扶助艺术,重视教育;将科学与理性作为治国思想。 (每点 2 分,共 8 分)(2)意义:有利于启蒙运动在德国的扩展;(2 分)有利于促进普鲁士教育科技文艺事业的发展;(3 分)有利于增强普鲁士的综合实力,提高其地位。 (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