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湖南省茶陵县第三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五次周周清(含解析).doc

    • 资源ID:1185644       资源大小:364.50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湖南省茶陵县第三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五次周周清(含解析).doc

    1、- 1 -湖南省茶陵县第三中学 2017-2018 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五次周周清(含解析)(时间:45 分钟,分值:85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晋人张载在榷论中说,政府选拔人才时“碌碌然以取世资” ,因此,一些具有卓越才能的人“直将伏死嵚岑(高峻的山峰)之下”!这反映了该时期A. 皇帝征召把儒士排除在外 B. 察举制未能选出经世之才C. 庶族及寒门才俊备受压抑 D. 士人壮志难酬而消极出世【答案】C【解析】材料中“具有卓越才能的人”看不出是儒士,故 A 项错误;汉代实行察举制,而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 察举制与材料中“晋人”不符, 故 B 项错

    2、误;材料中 “取世资”表明世家大族做官, “具有卓越才能的人直将伏死”表明庶族及寒门才俊备受压抑,故 C 项正确;材料中“直将伏死”表明在九品中正制下无法成为官员的处境,没有涉及消极 出世,故 D 项错误。点睛:材料中“具有卓越才能的人直将伏死” “取世资”是解题的关键。2.晋书记载:曹魏咸熙二年(256 年) , “令诸郡中正以六条举淹滞:一曰忠恪匪躬,二曰孝敬尽礼,三曰友于兄弟,四曰沽身劳谦,五曰信义可复,六曰学以为己” 。由此可知A. 儒学理念影响九品中正制度B. 州郡中正官严格举荐人才C. 中正官以门第为标准选拔人才D. 曹魏时期的中央集权加强【答案】A【解析】【详解】由“诸郡中正”和

    3、材料所述时间“曹魏咸熙二年(256 年) ”可知,这时所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 “忠恪匪躬” 、 “孝敬尽礼” 、 “友于兄弟” “沽身劳谦” 、 “信义可复”等信息反映的是选举人才的标准为儒学理念,故选 A 而排除 C;题干所述是对中正官选举人才标准的规定,而不是是否严格,故排除 B;D 与题干信息无关,故排除。3.秦置尚书于禁中,掌通章奏而已;自汉武帝后,尚书职权逐渐提高,但终两汉之世,尚书- 2 -还是少府的属吏,其位秩不过千石;到隋唐,尚书省已是政府里最高最大的行政机构了。尚书省的演变历程表明A. 中枢权力机构的逐渐成熟 B. 皇权相权的矛盾尖锐C. 古代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 专制皇

    4、权的高度发展【答案】A【解析】题干反映的是尚书职权范围和地位由“掌通章奏”到“少府的属吏”再到“政府里最高最大的行政机构” ,由此可知,这是中央机构的逐渐发展完善,故选 A;题干没有体现皇权的变化和与丞相之间的关系变化,故 BD 不符合题意;题干反映的是中央机构的变化,没有体现地方,故没法说明中央集权的加强,所以 C 的说法错误。4.有学者对新唐书列传中 1443 名官员的来源进行分析如下:入仕途径 科举制入仕胥吏出职等杂色入仕开国功臣与降归入仕门荫入仕 入仕途径不详人数 540 344 162 92 306比例 37% 24% 11% 7% 21%这说明A. 唐代“文官政治”特色明显 B.

    5、门阀政治彻底被科举政治取代C. 唐代政治具有一定开放性 D. 选官制度受到佛道思想的冲击【答案】C【解析】根据表格反映的入仕途径有“科举制” “胥吏出职” “开国功臣与降归” “门荫”等来看,入仕途径多样,说明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入仕途,参与政治,即唐代政治具有一定开放性。故答案为 C 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ABD 项。点睛:本题可以根据表格中反映的入仕途径的多样性来确定答案。入仕途径的多样性,反映出政治上的开放性。5.王谢是南北朝时期的望族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的合称,后成为显赫世家大族的代名词。唐朝刘禹锡曾感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 ”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唐代- 3 -A

    6、. 官员特权受到否定B. 君主集权空前强化C. 世家大族趋于消失D. 政权基础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材料中从魏晋时期的望族到“寻常百姓家” ,体现选官制度的变化,士族特权受到否定,故A 项错误;君主集权空前强化是在明清时期,故 B 项错误;世家大族仍存在,只是特权受到限制,故 C 项错误;选官制度发生变化,由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说明政权基础发生变化,故 D 项正确。6.从整个科举考试史的角度看,唐代的科举制尚处于早期和探索阶段。多数的录取并不完全倚重考卷,还要看平时的文字高下,考生的声名、影响、家世、地位等等;有时甚至完全不看考卷,未曾开考,名次已定。据此可知唐代的科举制度( )A. 考生

    7、的名望决定结果 B. 继承了前代的遗风C. 主要受制于士族门阀 D. 未得到平民的认可【答案】B【解析】“还要看平时的文字高下,考生的声名、影响、家世、地位等等”说明在科举制刚刚建立、还处于探索时期的时候,之前选官制度的某些传统如“声名、影响、家世、地位”还在影响科举制的录取,故选 B;A 错在了“决定” ,因为科举制已经在实行,所以排除 A;这时科举制的实行是抑制士族门阀的,所以不会受制于他们,主动权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故 C 不符合史实;D 与题意无关,故排除。7.中国古代某一赋税制度改革,其主要内容:量出制入;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徭、杂税,但丁额不废;元额以大历十四年垦田数为准,分别按

    8、照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摊分,两税户以户等纳钱,以田亩纳米粟。此改革A. 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 适应土地占有状况的变化C. 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D. 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答案】B- 4 -【解析】根据题干中出现的“取消租、庸、调” “大历十四年” “两税户”等关键词,可以推断出题干中描述的是唐代杨炎的两税法。两税法户税部分的税额是以钱计算,而非实物,因此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 A 项错误。唐初征收赋税实行租庸调制。租庸调以人丁为依据,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 。唐朝建国以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增多。安史之乱以后,国家失去有效地控制户口及田亩籍帐的能力

    9、,土地兼并更是剧烈,加上军费急需,各地军政长官任意征税,导致赋税制度非常混乱。两税法的出现,在不抑制土地兼并的条件下,按照资产的多少来征税,适应了土地占有状况的变化。故 B 项正确,D 项错误。两税法实施后,增加了政府的税收收入,但由于无法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也就无从谈起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故 C 项错误。故选 B。点睛:决定社会面貌的根本因素是经济基础,即该社会的生产关系总和。封建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土地.土地归谁所有即土地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核心。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历代封建王朝的治乱兴衰无不与土地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赋税制度是由土地制度的变迁而演变。8.据唐朝国史补记载,盛

    10、唐时期邢窑的白瓷“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这反映出盛唐时期A. 邢窑是当时唯一生产白瓷的官窑 B. 制瓷业已是具有规模的独立生产部门C. 白瓷制瓷技术已经达到巅峰水平 D. 官窑为了满足市场消费的需求而生产【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 项的说法都犯了绝对化的错误,故可直接排除;在唐代,白瓷制瓷技术并没有达到巅峰水平,故可排除;官窑的产品是为了满足宫廷和贵族的消费,是不在市场上流通的,所 D 的说法违背史实,故可排除;“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这说明了当时制瓷业已有相当的规模,所生产的产品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故选 B。【点睛】选择题的选项,如果使用了“最” 、 “完全” 、 “唯一” 、

    11、“只”等绝对化的词语,该选项基本上犯了绝对化的错误,就可据此排除。9.唐朝武德四年宣布废止五铢钱,改行“开元通宝”钱,这种钱制不仅成为有唐一代的定制,而且持续流行了近千年,也被作为后世“钱制”的楷模。 “通宝”钱制流行反映出A. 中国古代货币开始走向规范化B. 年号铸钱强化了货币经济功能C. 货币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增强- 5 -D. 标志我国金属铸币制度的成熟【答案】C【解析】【详解】中国古代货币开始走向规范化最晚应该是在秦朝统一货币时,还有可能更早,但一定不是唐朝,故排除 A;“开元通宝” 中的“开元”不是唐玄宗的年号,因为唐高祖武德年间开始通行的,这是在唐玄宗之前,故排除 B;题干说到开元

    12、通宝不仅在唐代,而且后世流行了近千年,说明这种“通宝”钱制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意味着货币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增强,故选 C;秦朝开始使用的铜钱通行,标志着我国金属铸币制度已发展到成熟阶段,故 D 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10.陈寅恪说:“六朝(229589 年)人最重家讳,而之“道等字则在不避之列。 ”他认为虽不能详知其原因,但与宗教信仰有关。由此可知A. 六朝人对道教的信仰具有隐秘性B. 选取与宗教相关的名字成为时尚C. 儒家伦理思想对士族的影响减弱D. 儒、道思想有了一定程度的调和【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之 道等字则在不避之列”等信息说明道教的信仰比较盛行,故 A 项排除;材料中对“道”

    13、 “不避”不能就说明其时尚,故 B 项排除;材料强调的主旨是“与宗教信仰”的关系,故 C 项排除;由材料“之 、 道等字则在不避之列” ,不避讳“之” ,父子同字,冲击着封建礼教, “道”体现了道家的信仰,体现的是道教传统的一种冲击、调和,故 D 项正确。1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学者多以注疏先秦经文为首务,宗派林立,互诘不休。至唐,朝廷下令撰修五经正义以去“异端邪说” ,并纳入科举考试范围。这一举措A. 加强文化专制,扩大了统治基础B. 导致宋、明儒学家因循守旧C. 统一经学,提高了儒学政治地位D. 有利于儒学与其他思想融合【答案】C【解析】- 6 -根据材料可知,唐代是在魏晋南北朝注疏家派

    14、别林立、互诘不休的背景下,以官方为标准,展开了统一经学的行动,这对于当时儒学内部派别纷乱的情况有改善作用,但并不是文化专制。将其纳入科举范围则更是提高了儒学政治地位。该举措并未扩大统治基础,故 A 项错误,C 项正确。B 项与史实不符,结合所学知识,宋代理学是对于儒学的一个新的发展,并没有因循守旧。本题主要内容是关于儒学内部的统一,并未提到其他思想流派,故 D 项错误。故答案选 C。12.下图为著名画家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 (又名释迦降生图 )局部。描绘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作为史料,它A. 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国时的盛况B. 展现了魏晋以来佛教传播的趋势C. 印证

    15、了唐代佛教中国化的态势D. 说明了古代绘画以宗教题材为主【答案】C【解析】【详解】佛教是西汉末年就传入中国了,故 A 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所以排除 A;材料只体现了一个画面,不能体现佛教传播的变化和趋势,所以 B 的表述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B;图中佛教中的释迦牟尼之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的穿着体现的是当时汉族的传统服饰,故可以印证佛教中国化的现实,故选 C;仅仅凭一幅名画就推论出古代绘画以宗教题材为主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故排除 D。【点睛】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有知识依托,但是题干中的图片- 7 -是考生所不熟悉或者没有见过的,考生需要将图片解读后准确把握题目主旨,再结合所

    16、学知识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这一题需要考生准确分析这幅画,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和技巧去推断出正确答案。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2 分,共 37 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代名门大姓在社会上的地位和特权大为削弱。到宋代,庶民、商人纷纷购买田产,因而出现为数不少的庶民地主。乡村上的富户“乃从来兼并之家” ,称之为富民,这些富民并无官位爵衔,而也只是平民百姓身份的庶民地主。这些富民“招客为佃户” ,着佃的客户,即为给

    17、地主种田的佃农。富民和佃户构成了此时期的佃耕制。据农业经济史研究整理材料二佃耕制下土地地权不断流动,劳动力也随之流动。无地、少地农民在找不到雇主时,就会成为流民或半流民。在唐代以前,豪强们控制土地。失掉土地的农民很快就会沦落到豪强手中成为农奴,而成不了流民。中国的佃耕制由宋代到解放前实行了一千余年之久,流民始终是存在的社会问题。据庄园制与佃耕制不同时期土地改革问题的差异整理(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佃耕制形成的条件,并分析其形成的影响。(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放前流民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原因。【答案】 (1)条件:唐代士族势力大大削弱;唐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庶族地主

    18、兴起奠定了基础;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和土地买卖的频繁。影响:土地的流转使社会自由劳动力增多,有利于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形成;佃耕制下土地地权不断流转,加速了土地的兼并,不利于社会稳定;土地兼并使更多的农民成为农奴,不利于社会结构的变革。(2)原因:豪强地主衰落后,庶族地主没有吸收大量流民的力量;小农经济的脆弱性;社会动荡;政府对小农缺乏切实的保障;根本原因在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解析】(1)第一小问,条件,据材料一“唐代名门大姓在社会上的地位和特权大为。到宋代,庶民、商人纷纷购买田产,因而出现为数不少的庶民地主”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士族势力大大削弱,唐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庶族地主兴起奠定了基础

    19、,据材料 “纷纷购买田产”并结合所学知识还可知,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和土地买卖的频繁。第二小问,影响,据材- 8 -料 “佃耕制下土地地权不断流动,劳动力也随之流动。无地、少地农民在找不到雇主时,就会成为流民或半流民”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地的流转使社会自由劳动力增多,有利于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形成,佃耕制下土地地权不断流转,加速了土地的兼并,不利于社会稳定,据材料二“在唐代以前,豪强们控制土地。失掉土地的农民很快就会沦落到豪强手中成为农奴,而成不了流民。中国的佃耕制由宋代到解放前实行了一千余年之久,流民始终是存在的社会问题”可知,土地兼并使更多的农民成为农奴,不利于社会结构的变革。 (2)据材料 “

    20、到宋代,庶民、商人纷纷购买田产,因而出现为数不少的庶民地主”和材料 “在唐代以前,豪强们控制土地。失掉土地的农民很快就会沦落到豪强手中成为农奴,而成不了流民”可知,豪强地主衰落后,庶族地主没有吸收大量流民的力量,联系所学知识可以考虑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的不足,即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进而思考流民问题形成的根源就是因为土地私有制是始终存在,政治环境和政策也是思考角度,即社会动荡和政府对小农缺乏切实的保障。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当时的政治环境也比较宽松,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的升沉演变,跟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正是同步

    21、的。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以及它所体现的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文化的崇尚,对贵族倾向的排斥,它所促成的政治组织的完善等等,都相当接近于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然而,这一切又与封建专制政治和封建经济基础完满地互相适应从而保持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凝固式长期稳定。摘编自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观点:科举制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阐述:唐代取士重诗赋,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推动了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宋代取士重策论经义,对于宋代文化的繁荣有举足轻

    22、重的作用;明清时期八股取士试卷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作答,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推动了理学的发展。综上所述,科举制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示例二- 9 -观点: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阐述:科举制将读书、考试、做官相结合,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主要标准,组织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使人才选举逐渐制度化;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抑制了门阀士族;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综上所述,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示例三观点:科举制阻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阐述:科举制成为统治者控制思想的工具;尤其是明清时期,由于考八股文,使一些知识分子,无法在学术上、思想上进行创新;由于知识分子致力于科考,致使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停滞不前。不利于社会进步。综上所述,科举制阻碍了中国古代杜会的进步。【解析】评分要求:所提炼观点合理、明确,必须源于材料;(3 分)史实引用合理、准确;阐述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9 分)


    注意事项

    本文(湖南省茶陵县第三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五次周周清(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rimleave22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