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安阳市第二中学 2018-2019 学年第一学期 10 月月考考试高二历史试题卷一、选择题(共 60 小题,每题 1 分,共 60 分)1.右图是故宫养心殿中的雍正所书“中正仁和”匾,展现了帝王对自身行为准则的高要求。 你认为其中蕴含的核心思想来自于( )。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2.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 , “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 , “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 , “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A.儒、道、墨、法 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
2、D.道、法、墨、儒 3、易中天曾经说道:“这(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也是一场历时三百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 ”这材料中的“争”本质上指的是( )A. 争夺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力 B. 寻求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途径C. 争夺学术霸主的地位 D. 探寻国家实现统一的新途径4.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荀子、董仲舒 B.韩非子、董仲舒 C.商鞅、孟子 D.荀子、孟子 5. 有人把春秋战国时期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认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
3、这一时期“社会的转变”不包括 A.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 B.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 C.各种思想交相辉映 D.中央集权制度已经确立 6. 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思想主张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下列观点与文中“他们”同属一个派别的是 A.治之经,礼与刑 B.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C.唯同乎天和者为然 D.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 7. 老子载:“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4、。”这反映了道家学派 A.同情人民的疾苦 B.倡导“无为而治 C.提倡辩证法思想 D.主张“道法自然” - 2 -8. 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弟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这反映了孔子的教育理念是 A.“有教无类” B.“因材施教” C.“当仁不让于师” D.学思结合 9. 关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地位的评价,正确的是 A.儒家思想居统治地位 B.墨家思想占主导地位 C.法家备受统治者推崇 D.道家最受欢迎 10战国时期君主为了获得智谋,对士人免去君臣之礼而行宾主之礼。有些君主拜名士为师,屈执弟子之礼。此现象说明( )A士阶层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B贵族垄断教育被打破C百家争鸣的局面开始
5、形成 D教育奉行“以吏为师”11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些思想家认为人性本恶。基于此认识,有人主张以礼乐来规范,也有人主张用法治来震慑。这两种观点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孔子 庄子 B孟子 荀子 C荀子 韩非子 D孟子 韩非子12儒学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与创新的过程。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是A强调制度与秩序 B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C重视道德与人伦 D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13古代某学者说:“我今说个,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该学者和填入材料中“”里的文字最有可能是( )A董仲舒:天人感应
6、B朱熹:格物致知C王阳明:知行合一 D顾炎武:经世致用14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当一个人看见小孩子掉进井里面,必然会动恻隐之心,倘若顺着这种恻隐之心自然发展,他必定会奔走呼救。王阳明意在强调A格物致知 B内心反省 C心外无物 D天人感应15下图是根据汪盼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该图呈现的发展趋势,深刻表明( )A清代统治者最重视妇女的贞节教育B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逐渐趋于保守C两汉以前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较小- 3 -D宋明理学对中华民族性格的积极塑造16李贽的藏书是评述历史人物的著作。其中的世纪部分,讲述的是朝代更替以及帝王个人活动。他将陈胜、公孙述(东汉末年军阀)等列
7、入书中,且每篇都标有名目以示褒贬。如西楚霸王项籍篇题为“英雄草创” ,王莽篇题为“篡弑资贼” 。该书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A反对思想束缚提倡独立思考 B突破传统改革史书编撰体例C破除传统等级观念反抗权威 D以史为据实事求是评价历史17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邦本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18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提出:“对每一样东西都可以有两种完全相反的说法。 ”这一思想的积极意义
8、是( )A为虚无主义开辟了道路 B开启了不可知论的探讨C有利于摆脱神学观念的束缚 D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支撑19东方圣人孔子和古希腊著名思想家苏格拉底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469 年,正是孔子死后十年,因此有人将他说成是孔子在西方的再生。两人思想的共同点是( )A蕴含人文主义精神 B倡导个性自由C批判原有社会秩序 D维护君主权威20苏格拉底倡导“知德合一”学说,认为正确的行为来自正确的思想,美德基于知识,源于知识,没有知识便不能为善,也不会有真正的幸福。苏格拉底的这一主张( )A说明了知识是生存之本 B是对智者学派思想的反思C否定了人是万物的尺度 D表明他反对希腊民主制度21但丁
9、神曲中的主人公贝亚特里丝是一位银行家的女儿,她以“超凡入圣”的形象担当了引导但丁进入天堂的向导,取代了掌管天国钥匙的圣徒彼得的位置。薄伽丘的十日谈更是用“市井琐事”和“市民情调”表达对市民社会风俗的积极倡导。可见,二人的文学作品( )A突出人文主义的思想主题 B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基督教C已从质朴走向高雅和精致 D仍是中世纪神学影响下的文学22 “因信称义”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该思想主张灵魂的得救不能转向教会购买赎罪券,也不需要教士作为中介,只能靠自己虔诚的信仰。该思想的提出( )A加强了教会的宗教权威 B动摇了民众的宗教信仰C冲击了教会的思想垄断 D实现了教徒的思想自由- 4 -2
10、3 “它是当时处于萌芽状态的资产阶级为发展起争执和经济利益,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开展的反对教会精神为代表的封建文化的斗争。 ” 材料评价的是( )A智者运动 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 D启蒙运动24 “随着对峙的加剧,激进派领袖对这场运动的思想成果加以利用,并将其转化为革命口号:公民、社会契约、普遍意志、人权,以及那最有力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 ”这场运动( )A为资本主义社会构建了蓝图 B标志着欧洲人文主义的复苏C沉重打击了罗马教廷的特权 D为工业革命提供了精神动力25早在西方启蒙运动之前就有人指出,实际上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协定,国民对君主承担相应的义务,而君主对国民具有保护义务,这反映了
11、( )A君主立宪的观点 B社会契约的理念C革命权利的学说 D天赋人权的思想26、 19 世纪的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比美国更多地运用 18 世纪哲家在政治问题上的种种最大胆的说。 ”托克维尔此处所说的“最大胆说”的提出者是( )A. 孟德斯鸠 B. 狄德罗 C. 洛克 D. 伏尔泰27、孟德斯鸠认为:“显贵的人容易遭人忌妒,他们如果由平民来审判,就要陷于危险的境地,而不能享有一个自由国家最渺小的公民所享有的受同等人裁判的特权。 ”这体现了孟德斯鸠( )A. “人民主权”意识 B. “君主立宪”体制设想C. “分权制衡”精神 D. “公正平等”司法原则28、法国学者维吉尔比
12、诺(Virgil Pinot)称:“当人们翻阅 18 世纪法国思想家、经济学家撰写的作品、游记或报刊文章时,会惊讶地发现中国的名字是如此频繁地出现,激起了那么多的赞誉之词。仅以此而论,中国似乎就比英国更受欢迎。 ”这主要是因为( )A18 世纪法国,启蒙哲人们对中国儒家文明更感兴趣B儒家文化提供了现实中难得见到的“自由” “平等”精神C启蒙思想家为了反对封建专制故意曲解儒家思想D当时的中国儒家思想比英国的启蒙思想更有活力29、康德(17241804)宣称:普鲁士的开明体制,代表着一个新的时代启蒙时代的降临。他赞美普鲁士皇帝说:“也惟有自己已启蒙、不惧怕阴影、但同时手里握有一支训练有素且人数众多
13、的军队以保障公共安定的君主,才能够说出一个共和国不可以斗胆说出的话:理性吧,思考多少、思考什么都行。 ”这说明康德( )A. 赞赏德意志君主立宪制 B. 支持和尊重思想自由C. 认为君主具有理性精神 D. 推崇普鲁士军国主义30、 启蒙运动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表现在( )- 5 -把反封建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把反宗教神学推进到尊重科学信仰自由把宣传人性推进到建立“理想王国”把尊重人推进到天赋人权、自由等A. B. C. D. 31、 “公元前 124 年,建立了一种帝国大学,招收的学生是专为国家政府部门培养的,学校不断扩大,到公元一世纪下半叶,学生总数达 3000 人,在汉代结束前
14、,学生总数已达 30000人。 ”下列对以上现象理解不正确的是( )A该学校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四书五经” B政府的支持是学生数量增加的重要原因C “帝国大学”初建是在汉武帝时代 D帝国大学毕业生可不经察举而直接做官32、 春秋繁露中写道:“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之不可不备也。 ”以上反映的是( )A春秋时期,道家辩证法思想 B汉武帝时,儒家“天人合一”思想C西汉初年,黄老“无为”学说 D战国时期,法家“以法治国”思想33、汉武帝时期的太学,虽然规模非常有限,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 50
15、 名博士弟子,但却代表着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方向。自汉昭帝时代起,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达到三万多人。太学教育的发展( )A宣扬了黄老“无为”学说 B有利于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C提高了官员执政能力 D缓和了西汉以来的阶级矛盾34、 北宋五子之一的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这反映出理学一开始就追求( )A. 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B. 存天理、灭人欲C.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D. 君子气节、道德自觉35、 西游记中王母娘娘开蟠挑大会,请的宾客是“西天佛老、菩萨、圣僧、罗汉、南方南极观音、东
16、方崇恩圣帝、十洲三岛仙翁、北方北极玄灵、中央黄极黄角大仙各宫各段大小尊神,俱一齐赴蟠桃嘉会” ,这材料反映了当时( )A. 魔幻小说创作已经兴起 B. 佛道两家屈从于儒家C. 三教合流得到官方认可 D. 三教呈现交融的状态36、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他又说:“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 “私欲”是指那些超出了正当要求以及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 6 -B. “私欲”与人的正当欲望是同一概念C. 心即理也 D. 一概反对人的欲望37、钱穆在阳明学述
17、要记述王阳明对学生曰:“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此事,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此是我立言宗旨。 ”这表明王阳明( )A.要禁绝百姓一切恶念以维护封建等级制 B.认为知行和良知是建立在内省的基础上C.将其认识论实践论建立在心学基础之上 D.极力批判朱熹格物致知而忽视道德修养38、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下列与这首诗的观点最相符的是( )A. 天人感应 B. 心外无理 C. 格物致知 D. 经世致用39、李贽在藏书中说:“试观近古之王,有知人如武后者乎?亦有专以爱养人才为心,爱民为念如武氏者乎?” 。他的这一观
18、点( )A. 摆脱了“天理人欲”束缚 B. 抨击封建专制制度C. 体现了客观务实的历史观 D. 大力倡导经世致用40、顾炎武弟子潘耒为日知录作序:“凡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艺文之属,一一疏通其源流,考正其谬误。至于叹礼教之衰迟,伤风俗之颓败,则古称先,规切时弊,尤为深切著明异日有整顿民物之责者,读是书而憬然觉悟,采用其说,见诸施行,于世道人心实非小补。 ”由此可知,顾炎武著日知录旨在( )A. 明道救世 B. 借古讽今 C. 博辨文辞 D. 精详考据41、明清时期,学界出现了一股研究“礼学”的热潮。顾炎武、黄宗羲等人希望通过对古礼的研究,以礼抗俗,重新确立社会的四民秩序。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
19、因是( )A明清思想专制的强化 B阳明心学助长空谈之风C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D佛教和道教思想的冲击42、有学者认为:“明淸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 ”该材料所说的“异质” ( )A. 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 B. 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C. 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D. 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43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20、- 7 -44、荀子认为,国家要长治久安,首先必须视“礼”的教育;而仅依靠“礼”还是治理不好国家的,还需搞好“法治” 。这表明荀子( )A.在儒学基础上开创法家学派 B.融合其他学派思想以完善儒学C.已经摈弃早期儒家的德治思想 D.极大地提升了儒学的社会地位45汉代董仲舒将日食等自然界的灾异现象与君主的作为联系起来,君主也常以罪己方式来应对灾异。到了清代,出现日食时则要求官员到礼部集合,长跪至日食结束,否则被皇帝训斥。这反映出( )A “天人感应”的意图被曲解 B皇帝推卸政治责任 C “敬天”传统受统治者重视 D君主专制得到强化46汉代有一典型案例: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
21、子持棍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 依据汉律,子伤其父,应论死罪。但最终判决认为, “父子至亲” ,儿子出于孝心持棍救助,应当无罪免刑。这一判决反映了汉代 ( )A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 B司法审判标准极度混乱C儒学成为唯一司法依据 D孝治天下儒家独尊观念47汉初歌谣唱道:“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 ” 到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汉代思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这一变化表明 ( )A黄老之学不能适应汉代社会的发展 B儒家思想比道家思想更有利于社会发展C统治思想的变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D汉代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治国方略的变化48西汉末年
22、,一些方士儒生宣扬“汉运将终,应更受命” 。汉哀帝决定“再受命”改年号为“太初元将” , 以应天命。这反映了( )A儒学神学化的影啊 B道教神仙观念渗透 C君主专制遭到削弱 D方士儒生宣传理学 49朱子说,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先有此理” ,这说明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 这个新的角度是( )A从政治需要出发 B从天人关系出发 C从万物本原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50 表 1历史材料 出处其(刘贺)天资喜由乱亡(无),终不见仁义荒淫迷惑,失皇帝礼仪,乱汉制度。 汉书武五子传 臣以诗三百五篇朝夕授王(刘贺),至于忠臣孝子之 篇,未尝不 汉书儒林传 - 8 -为王反复诵之也。
23、海昏侯(刘贺)墓出土了约 5000 枚竹简,包括悼亡赋 易经礼记 孝经 医书 论语等。海昏侯墓考古发掘表 1 是与汉代海昏侯刘贺有关的历史材料。据此可知( )A刘贺昏庸无道不重礼制 B当时皇室重视儒学教育C汉代“四书”地位超过“五经” D刘贺以皇帝的身份下葬51黄宗羲素有“中国伏尔泰”之称誉。他痛斥君主专制是天下最大的祸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的民本思想,进而主张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同时他又指出,“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 祖)罢丞相始也” 。这反映黄宗羲( )A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B接受西方主权在民思想 C主张恢复宰相制度 D未跳出明君贤吏的窠巢 52洛克在政府论中说:“
24、人们生来就享有自然的一切同样的有利条件,能够运用相同的身心能力,就应该人人平等,不存在从属或受制的关系。 ”洛克阐述的是( )A天赋人权思想 B人类意识觉醒 C信仰自由理论 D民主制度诉求 53、该以他最有利的方式对待法律。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应非常尊重法律。但当可以自主而又无人在场的情况下,他可以随本 驱动行事。 ”这表明了( )A古代希腊人没有任何法律观念 B智者学派反对法律对人的约束C民主政体下希腊人不受法律约束 D智者学派忽视了社会道德建设54、 “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体现了普罗塔戈拉鲜明的反传统倾向,它既否定了传统的神本主义,也破除了绝对权威主义。下列与普罗塔戈拉观点最接近的说法是
25、( )A. “美德即知识” B. “格物致知” C. “知识即感觉” D. “因信称义”55、苏格拉底曾经说:“安提丰(注:智者的代表人物),你好像认为,幸福就在于奢华宴乐;而我则认为,能够一无所求才是像神仙一样,所需求的愈少也就会愈接近于神仙也就是愈接近于完善。 ”在苏格拉底看来,幸福的真谛是( )A立足现实,追求完美 B物质富足,精神白由C人欲有度,服从神性 D清心寡欲,讲究道德56、 “哲学家治国”是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社会政治建构的独创,他把理想国家的实现寄托在真正的哲学家能够掌握国家最高权力上。柏拉图的这一主张旨在强调:( )A国家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B将法律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C将一切教育
26、赋予政治意义 D人的品性是良好政治的基础 57、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造成了人们道德水准下降和社会秩序混乱” ,因而主张“社会也应该有自己的规范与秩序,个人也应服从社会规范。 ”这批评了文艺复兴( )A. 无节制地揭露教会丑恶 B. 片面追求个人的自由C. 猛烈地抨击中世纪神学 D. 过分崇尚理性和科学- 9 -58、 当我说文艺复兴是一个表现的时代时,我的意思是说:人们不再满足于坐在那里当观众,而由皇帝和教皇告诉他们如何做、如何想。他们在生活舞台上充当演员,他们坚持要对自己个人的思想进行表达。此话的作者认为文艺复兴的意义在于( )A. 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 B. 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C. 冲破了
27、封建等级观念 D.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59、 “不管你写的是什么题材,你处理的是什么题材,你画出的画还可能是圣母玛利亚。但是你想到的,你看到的是现世,是此岸,是世俗,是人世间,理性从神性逐渐地回归到人性中。 ”这材料所描述的现象开始于( )A. 新航路开辟 B. 宗教改革 C. 启蒙运动 D. 文艺复兴60、德意志神学教授马丁路德娶了一位修女为妻,打破了欧洲中世纪教会不能拥有世俗婚姻的规定,亲身践履自己提倡的正常的婚姻家庭生活。这一行为表明马丁路德( )A. 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 B. 践行“因信称义”C. 抛弃自己的宗教信仰 D. 主张政教分离二、材料题(61 题 22 分,62 题 18
28、分,共 40 分)61在历史上,儒家思想的内容不断充实发展,其地位也不断地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传统“德治”理论的核心,是把国家治理寄托在统治者的道德修养的个人品质上,主张“德者治天下” 。孔子曾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这里的“正” ,是对统治者道德品质的要求。因此,孔子强调要“施仁政于民” , “为政以德” ,对民众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从而“修己以安百姓” 。这套学说经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改造,成为中国传统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治国理论。材料二 两宋诸儒,门庭径路半出于佛老。全祖望题真西山集佛老之学,不待深辨而明。只是废三纲五常,这一事已是极大罪
29、名!其他更不消说。 朱子语类(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董仲舒是如何发展了材料一中儒学的相关观点的?(6 分)这种发展变化反映了怎样的时代背景?(6 分)(2)材料二反映了宋儒是如何对待“佛老之学”的?(4 分)这导致了宋代儒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 分)- 10 -6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黄宗羲认为“自私” “自利”是“有生之初”人的本性,指责君主以个人的“大私”“大利” 侵吞“天下之人”的“自私” “自利” 。他反对“臣唯君命是从” ,主张臣者“为天下,非为君也;为 万民,非为一姓也” 。他强调“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以群工” 。 卢梭认为专制制度带给人民的是一种灾难。
30、他指出“人们共同的约定才可以成为人间一切合法权威的 基础” , “每个人都必须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摘编自赵子平 与材料二 西方封建君主的权力是有限的,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教权是精神权力。 还有,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而中国封建时代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除此,中国还有一个关于君权的理论,叫做“君者,法之原也”中国明清时期进步思潮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 摘编自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1) 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黄宗羲和卢
31、梭的思想主张。(8 分)(2) 根据材料二,说出“中国明清时期进步思潮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的理由(4 分) ,并结合 16 至 17 世纪中西方经济文化发展史实进一步说明。(6 分)- 11 -安阳市第二中学 2018-2019 学年第一学期月考考试高二历史试题卷答案1-10 BDBBD BBACA 11-20 CBCBB ACCAB 21-30 ACBAB ADBBD 31-40 ABBDD ACBCA 41-50 CBCBD ADACB 51-60 DADCD DBBDB61、答案:(1)发展:提出“天人感应” ,宣扬“君权神授” ,强调循天道,行仁政;强调君主施政
32、应以德为主,以刑辅德;系统提出“三纲五常”为基础的道德标准。 (6 分)背景: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小农经济的发展;文化融合,多元趋向一体。 (6 分)(2)对待:吸收借鉴了道家和佛教思想;批判“佛老之学”废三纲五常。 (4 分)变化:发展为以“理”和“天理”为核心的理学;从哲学高度论证了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南宋以后发展为官方哲学。 (6 分)62.【答案】(1)黄宗羲:为私正名,挑战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 ;明辨君臣关系,提出君臣共治天下的平等分工思想。(4 分,任答 2 点 4 分)卢梭: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依照社会契约原则结成人们相互关系的社会理想。(4 分)(2)理由:西方君权与教权平列,中国是君权与神权合一;西方法律来自社会,中国法律出于君权。(4 分) 史实:经济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欧洲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有较大发展。 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欧洲人文主义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启蒙思想家宣扬平等与自由,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