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存瑞中学 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历史试题第 I 卷 (选择题 共 7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7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荀子儒效中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材料所述现象对后世最深远的影响是( )A稳定了西周的统治秩序 B形成了家国一体的观念C有利于礼乐文化的建设 D导致了诸侯争霸的局面2 礼记中载:“诸侯不敢祖天子,大夫不敢祖诸侯。 ”这主要反映了西周( )A按地域分割政治权力 B宗法制与郡县制相结合C维护嫡长子的特殊地位 D天子为“天下共主”3在
2、中国古代社会中,收养养子时往往有“异姓不养”的规定。如明清律法都规定,若收养异姓子为嗣,则收养人和送养人都要被杖打六十下,其子归宗(即送回送养人家中)。与该现象直接相关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禅让制 C王位世袭制 D宗法制4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其中, “中国之政”主要指的是( )A皇帝制 B三公九卿制度C郡县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5 “中国式建筑是凝固的思想意识形态太和殿是紫禁城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其内皇帝所用的御座 ,安置在一个高约 2 米的基座上,使御座从平地
3、升起,犹如须弥座托着太和殿的缩影。 ”其中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A君权神授 B天人合一 C大一统 D皇权至上6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 )A世代相袭 B考试选拔C地方推荐 D皇帝任命7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和教化,郎中令掌宫廷警卫,少府管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管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 )- 2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8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基于此种认识,秦朝采取的地方行政制
4、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C三公九卿制 D皇帝制度9秦朝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虽然仅仅有 15 个年头,但它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朝代。这是因为秦朝(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彻底废除了依据血缘关系世袭国家权力的继承制度A BC D10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最重要影响是( )A维护了国家统一 B发展了社会经济C防止了外敌侵略 D加强了民族团结11公元前 127 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这项措施的影响是( )A地方豪强势力膨
5、胀 B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C分封制被彻底废除 D地方取得较大自主权12唐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 )A尚书中书门下 B中书门下尚书C尚书门下中书 D门下中书尚书13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中央政府的首脑为宰相,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 ”由此判断,在唐宋时期最有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君权空前强化,相权名存实亡B宰相成为国家的实际决策者C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比较突出D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空前加强14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这样评价中国的科举制度:“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
6、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 ”伏尔泰如此推崇科举制是因为它( )- 3 -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 有利于选拔优秀的政治人才 保证了封建统治的持久活力 为科学研究提供高素质人才A B C D15据记载,宋代御史之责是“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大事则廷辩,小事则奏弹” ,从宰相到一般小吏,都在御史监察弹劾之列。在地方上,设通判负责对地方官的监察。同时,皇帝还常派遣路一级的官员到各地监察,这就是外任御史。对以上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御史的权力和地位超过了宰相B重视地方监察,加强中央集权C重视制度建设,形成监察体系D御史有权廷辩,有效制约君权16 “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
7、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责是( )A协助奏章 B参与决策 C执行政令 D监察百官17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先后出现了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A专制皇权 B中央集权 C监察权力 D对农民的控制18清朝统治者为加强对边疆民族事务的管理,设立的中央机构是( )A军机处 B理藩院 C内阁 D改土归流19张明在图书馆借来康雍乾三朝实录 论军机处与集权政治 百年“文字狱” 三本书,计划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你觉得下列最佳论文题目是( )A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B明清
8、君主专制的发展演说C浅议历史上的焚书坑儒D清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20钱穆认为:“秦、汉以来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21 历史大脉络中说:“16 世纪是世界形势的转折点那时中国只可惜暮气已深,又昧于外面的情形,民间有企图开拓之心,官方则全无向外发展的意愿。 ”对于 16 世纪中国- 4 -政治的状况,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内阁开始出现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统治思想日益保守C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D封建统治出现民主
9、化倾向,启蒙思想滋生22有人说:“英国挑起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要扫除中国设在贸易往来道路上的主要障碍。”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鸦片贸易合法化 B开放通商口岸C协定关税 D获得最惠国待遇23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 ,这主要是因为(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B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C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D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24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代表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普遍要求。这里的“要求”是指( )A实施“以华制华”策略B满足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C阻止英国势力独霸中国D展开对中国长江流域的争夺25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
10、有时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 ,倒是以夷制华 。 ”近代中国由“以夷制夷”向“以夷制华”的转变,反映了( )A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B清政府逐步成为西方侵华的工具C列强侵华策略的重大改变D中国外交自主性逐渐丧失26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这首诗赞颂了( )A左宗棠收复新疆B曾纪泽收回伊犁C刘永福抗日斗争D邓世昌英勇海战2719 世纪末,谭嗣同奋笔疾书有感一诗:“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作者所哀伤的是( )- 5 -A揭竿斩木的反抗风潮B泛滥成灾的鸦片贸易C日益腐朽的清朝统治D瓜分豆剖的民族危机28一位学者在
11、他的著作中说,在 20 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带来的后果是( )A打开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大门 B 马关条约的签订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在旅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大屠杀291933 年吴钊在复兴之基点中说:“中国今日外则国防空虚,丧师失地;国势岌岌,危如累卵。忧时之士,深虑神明华胄,将陷于万劫不复;于是大声疾呼,曰复兴!复兴!”下列符合当时情况的说法是 ( )A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B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国共产党开始长征C部分国民党爱国将领积极抗战D东北、华北国土沦丧,一二九运动爆发30美国著名记者
12、史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西安事变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终于在渐渐诞生。 ”这里的“统一”指( )A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B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C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3121 世纪初,中国某市市民在一次集会上朗诵了自己的诗:“金陵噩梦连华夏,七十年来痛未轻。”此诗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卢沟桥事变B南京大屠杀C华北事变D日本战败投降321940 年 9 月, 大公报载文说:“宜昌(枣宜会战)战后三个月,各线无大战事,战况的沉闷就在这夹缝中间,传来了北方的捷音。 ”材料中所说的“捷音”指的是( )A淞沪会战沉重打击了
13、日军气焰B平型关大捷取得了抗战的胜利C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华北日军D徐州会战的胜利激励了抗战信心- 6 -33 “日本鬼子野心狼,侵略中国逞凶狂。全国军民齐奋起,打得日寇投了降。 ”此童谣反映了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 )A得到了海外华侨的大力援助B进行了正面战场的抵抗C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D实行了全民族抗战34 “手握乾坤杀伐权,斩邪留正解民悬。 ”“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和。擒尽妖邪归地网,收残奸宄落天罗。 ”此诗句表达了洪秀全的革命抱负( )推翻清朝统治铲除社会不平建立人间天国学习外国先进技术A B C D35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说:“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
14、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的成熟。 ”以下属于这一时期政治上成熟的表现的是( )A 根据中国国情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B 找到了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C 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D 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 7 -第卷 (非选择题 共 30 分)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36 题 10 分,第 37 题 20 分,共 30 分)3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生
15、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材料二 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结果是“秋风戒寒和议成,庙谟柔远思休兵,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 ,随后, “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 ”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最后胜利。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三材料四 从 1840 年到 1949 年,中国的现代化是屡遭
16、挫折的、扭曲的、失败的、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不是如何实现现代化,而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而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1)材料一和材料二对鸦片战争的共同认识是什么?(2 分)用材料二中的哪一结论可以说明材料一中“鸦片战争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2 分)(2)分别指出三个条约签订的各自时间和背景。(3 分)- 8 -(3)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屡遭挫折”的根本原因。指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3 分)3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现在的党,只有国民党比
17、较是一个革命的党共产党应加入国民党。中共三大材料二 本党应经常不断地对工人及一般劳动民众解释,中国人民要全面战胜帝国主义,只有推翻统治阶级,才能建立新的革命政权。1928 年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决议材料三 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受南京中央政府及军事委员会的指导。1937 年 8 月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材料四 如果要使革命半途而废,那就是违背人民的意志,接受外国侵略者和中国反动派的意志,使国民党赢得喘息的机会,使已经受伤的野兽养好创伤,然后在一个早上猛扑过来,将革命扼死,使全国回到黑暗世界。1949 年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
18、1)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一回答,为什么决定“共产党应加入国民党”?(6 分)(2)材料二所要推翻的“统治阶级”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推翻它?(4 分)(3)材料三指什么事件?产生了怎样的积极作用?(4 分)(4)材料四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布的?(2 分)(5)综合以上材料,国共两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的关系变化给我们提供了怎样的经验教训?对于今天的国家统一问题,两党应该如何做?(4 分)- 9 -存瑞中学 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 案 纸36.(1)(2)(3)37.(1)班级 姓名 学号- 10 -(2)(3)(4)(5)存瑞中学 20162017 学年度高
19、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答案一、选择题(共 35 个小题,每个 2 分,共计 70 分)15 BCDDD 610 DBBAA 1115 BBCAC 1620 AABDD 2125 BCCBB 2630 ADCCD 3135 BCDAB - 11 -二、材料题(36 题 10 分,37 题 20 分,共计 30 分)36 答案 (1)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或“界碑”(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 分)“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最后胜利” 。 (2 分)(2)南京条约签订于 1842 年,背景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马关条约签订于 1895 年,背景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战败;辛丑条约签订于
20、1901 年,背景是1900 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清政府战败求和。(3 分)(3)根本原因: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2 分)主旋律:救亡图存(反侵略求民主或反帝反封建)。 (1 分)37(1)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团结各革命阶级,建立统一战线;共产国际指示,中国共产党需与国民党合作;当时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政党;两党实行党内合作。(6 分)(2)南京国民政府。它镇压革命,屠杀人民,导致国民革命失败。(4 分)(3)国共第二次合作。国共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使全民族抗战形成,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4 分)(4)此时人民解放军已经基本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关系问题上已经掌握了主动权。(2 分)(5)经验教训:两党关系对中国革命进程影响重大;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做法:为了民族利益,两党应当再次合作,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做出应有的贡献。(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