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华侨高级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 资源ID:1179038       资源大小:250.50K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华侨高级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1、- 1 -灌南华侨高级中学 20172018 学年度第二学期 3 月份月考检测高一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计 6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时间 人口(人) 人均土地(亩/人)雍正十二年(公元 1734 年) 27355462 3254乾隆十八年(公元 1753 年) 102750000 689乾隆三十一年(公元 1766 年) 208095796 356A. 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B. 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C. 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D. 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答案】B【解析】

    2、从材料数据看出,清朝人均土地量逐渐减少,人多地少,会导致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故 B 正确;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A 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出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出现,不能得出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排除 C;D 不符合史实。【名师点睛】正确解读表格数据,从材料数据看出,清朝人均土地量逐渐减少,为提高的单位面积产量,促进农业进一步向精耕细作方向发展。2. “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2 -A. B. C. D. 【答案】B【解析】材料中“其所盛种粒” “且行且摇,种乃自下”,可以知道

    3、是播种工具。联系所学,教材中只有提到汉代的播种工具耧车,所以 B 选项是正确的,ACD 排除。3. 下图所示的耕犁技术最早出现在A. 春秋战国时期B. 西汉时期C. 东汉时期D. 隋唐时期【答案】D【解析】图示为曲辕犁,最早出现于隋唐时期,故答案为 D 项。其他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A、B、C 项。4. 汉书贡禹传载:“故时齐三服官输物不过十笥(盛衣物或饭食等的方形竹器) ,方- 3 -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 ”材料反映汉代A. 官营纺织业技术水平高超B. 政府鼓励民营手工业发展C. 官营纺织业规模大耗资多D. 手工业产品大量投放市场【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队材料

    4、的分析能力。从材料中“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可以判断规模大、耗资多的特点。所以答案选 C。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官营手工业5. 织锦是宋代丝织生产中一项主要的品种,其中由成都生产的“臣僚袄子锦”是宋朝皇帝在每年的端午节和十月初一赏赐百官所用。这里的“臣僚袄子锦”最可能产自A. 官营手工业B. 家庭手工业C. 民营手工业D. 工场手工业【答案】A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需要掌握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工场手工业的产品流向和特点。解题时注意抓住关键信息“由成都生产的臣僚袄子锦是宋朝皇帝在每年的端午节和十月初一赏赐百官所用” ,结合所学知识解答

    5、即可。6. 2014 年 6 月,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研讨会在新疆乌鲁木齐召开。古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融合发展的友好象征。当年,唐玄奘在这条线路上可能见到的现象是A. 珐琅彩瓷、活字版佛经深受欢迎- 4 -B. 晋商、徽商往来于丝绸之路C. 轻盈精湛的丝织品是常见的商品D. 都使用风力水车灌溉农田【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丝织品出现于汉代,唐朝可以见到,故 C 项正确;A 是明清时期才出现;也是明清时期才出现;使用水力风车灌溉农田是宋朝以后才出现,故项不符合题意。考点:古代经济古代手工业发展丝织业【名师点睛】在高考复习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

    6、掌握四个重点。一是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二是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突出成就;三是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况;四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2)运用两种方法。一是联系的方法,了解古代中国经济情况需联系当时的政治发展情况;二是辩证的方法,对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既要看到它的辉煌成就,又要看到它蕴含的消极因素。7. 有学者认为,18 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 ,中国“选择了陆地” 。 “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A. 重视塞防忽视海防B. 积极培育国内市场C. 奉行“闭关锁国”政策D. 加强发展陆路交通【答案】C【解析】 “18 世纪中后期”为清朝统治时期。清朝统治者并没有忽视海防,海禁

    7、的实施也离不开海防,故 A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实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对国内市场不可能进行积极培育,故 B 项错误;清朝统治者认为中国为“天朝上国” ,物产丰富,不需要扩大海外通商贸易,因而“选择了陆地” ,即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故 C 项正确;“选择了陆地”表示清朝通过海禁和闭关锁国来维持自己的统治,而不是加强发展陆路交通,故 D 项错误。点睛:材料中“18 世纪中后期西方选择海洋,中国选择陆地”是指西方在新航路开辟后积极推行海外殖民扩张与远洋贸易,而同期中国正值清朝统治中期却顽固坚守“闭关锁国”政策,以至于逐渐落后于西方并且差距快速拉大。- 5 -8. 国语讲“祀,国之大节” 。

    8、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 。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A. 农具B. 礼器C. 食具D. 货币【答案】B【解析】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大多是礼器,比如“鼎”就是一种权力的象征,西周实行分封制,分封土地的同时把“鼎”也一同分封给诸侯,天子和诸侯享有的鼎的数量是不同的,故 B 项正确。青铜器比较稀缺,很少用于农具,故 A 项错误;食具不可能被视为“政治的权力” ,故 C 项错误;货币是经济的象征,故 D 项错误。【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点睛:鼎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盛行

    9、于商周期,延续到汉代。在奴隶制鼎盛时代,鼎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 “铸九鼎,像九州” ,又有成语“一言九鼎” “问鼎中原” “三足鼎立”等。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如果说鼎覆了,就意味着政权的灭亡和国家的崩溃。9. 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A. 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 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 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前中

    10、期,朝廷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显然旨在维护专制权威和等级秩序,但是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显然说明冲击等级秩序,故排除 B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而是强调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排除 A。朝廷对玉制器皿等规定不是传统伦理,排除 C。材料没有涉及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而是强调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排除 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 B。- 6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中朝廷饮食器具的变化,运用所学知识可知是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10. “海者,闽人之田” 、 “潮漳以番舶为利” 。宋朝以来,出海贸易被视为沿海居民衣食之源。明朝倭寇成患,甚至

    11、中国沿海平民一度成为倭寇的主体。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 朝贡贸易的弊端B. 外贸无利可图C. 倭寇日益猖獗D. “海禁”政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海者,闽人之田”明朝海禁令无情地把当地居民的“田”给剥夺了,饭碗跟着也砸了。在广东潮州、福建泉州、漳州地区一向是通商出海的发舶口, “潮漳以番舶为利” ,不许贸易等于断了他们的生计。从材料中“倭寇成患,甚至中国沿海平民一度成为倭寇的主体”可以看出是海禁政策造成的结果,所以选 D。本题没有朝贡体制,排除A;“出海贸易被视为沿海居民衣食之源” ,可以看出 B 项错误,故排除;材料的重点是平民一度成为倭寇的主体,体现的是对国家政策的不满,故

    12、C 项错误,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特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海禁【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中的“海禁”政策。需要学生掌握它的内涵、原因和影响。其中, “海禁”的负面影响考查的比较多,需要学生重点掌握:妨碍了海外市场的扩展,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与西方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发展生产力进行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11. 诗词、歌谣往往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社会经济生活状况,以下诗词、歌谣出现最晚的是A. 咸阳宫阙郁嵯峨,六国楼台艳绮罗B. 山西人,大褥套,挣下银子藏地窖C. 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D.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清

    13、帘上酒楼【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商业发展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A 指的是秦朝都市发展,从咸阳和六国可以判断出。B 指的是明清时期晋商发财后守财的行为,C 说明了当时商业受到了政府限制,它反映的是唐朝城市发展。而 D 反映的是宋代时草市已具较完备的饮食服务功能,并且也不受政府的时空管控。综上,故本题选 B。- 7 -12. “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 ”这表明清政府A. 禁止外国商人来华B. 重视维护外商利益C. 加强沿海军事防御D. 严格限制对外交往【答案

    14、】D【解析】试题解析:1842 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前,清朝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只设立广州十三行,严格限制对外交往。所以答案选 D。13. 据吴刚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记载:“从北宋开始,中国封建城市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城市的功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这里所说的向近代化迈进主要是指其开始具备了近代城市所应该具备的某些功能。 ”这里所说的功能包括政治功能大众贸易功能服务功能大众娱乐功能A. B. C. D. 【答案】D【解析】北宋时期商业经济繁荣,商业环境宽松,市民数量不断增加,从而城市的大众贸易功能、大众娱乐功能和服务功能日益明显,故答案为 D 项。政治功能是城市产生时就有的功能,不是城市功能向

    15、近代化迈进的表现,排除含有的 A、B、C 项。点睛:本题作为组合式选择题,可以采用排除法解答。联系史实可知,城市的政治功能不是城市功能近代化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排除含有这一说法的选项,剩下的就是正确答案。14. “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 8 -B. 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C. 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D. 15 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答案】A【解析】试题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是宋元以来而非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

    16、” ,故 A 符合题意。其它三个选项是对丝绸之路的准确描述,如汉代丝绸之路到达地中海,中国当时被称为“丝国” ;再如,明清政府采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了丝绸之路的繁荣;5 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因为 1500 年前后的新航路开辟才使世界成为一个整体,而不是 15 世纪以前,故排除 BCD。15. 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瓷器(china)深受世界人民喜爱,所以,中国被称为 China 更有学者指出,China 是“秦”的音变(QinChin-a)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A. 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B. 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科技手段,进行广泛调查,得出科学结论C. 调查

    17、中外著名历史学家意见,用民主方式解决这一学术问题D. 弄清最早用 China 称呼中国者先获悉了“秦”还是“瓷”的信息【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对于中国的称谓“China” ,一种说法是认为中国盛产瓷器;另一种说法认为“China”是秦的音变。秦朝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有影响力的大国;西汉时期,中国的瓷器开始远销海外,深受世界人民喜爱,两种说法都有依据。考古研究、先进的科技手段、民主方式都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排除 A、B、C三项;解决这一分歧需要弄清最早用 China 称呼中国者先获悉了“秦”还是“瓷”的信息。故选 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

    18、的发展;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6. 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的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家庭手工业开始与农业分离农村商品开始交流到城市市场近代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开始出现中国逐渐沦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9 -A. B. C. D. 【答案】D【解析】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的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联系所学知识,表现主要有:自然经济开始瓦解(耕织分离,农产品日益商品化) ,洋务经济出现,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逐渐沦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正确,中“开始”错误,排除含的选项。【名师点睛】本题关键要明确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的史实,另外注意用词的准

    19、确性,比如,开始、完全、彻底、全部等,题中“农村商品开始交流到城市市场”说法错误。17. 1865 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近代中国具有先进技术设备的“制器之器”的工厂;1899年创办的大生纱厂是近代中国“设厂自救”浪潮中出现的代表性棉纺织企业。它们A. 都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B. 都深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C. 都抵抗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D. 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答案】D【解析】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企业,大生纱厂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因此 A 项错误;根据题干时间江南制造总局受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大生纱厂受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故 B 项错误;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工业对近代列强的经

    20、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但江南制造总局是军事工业,C 项错误;两者都是采用机器生产,属于近代企业,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D 项正确。18. 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若从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的角度来分析,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A. 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B. 有利于西学的传播C. 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D. 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10 -【答案】C【解析】洋务派的主张是“师夷长技以自强” ,也就是“

    21、中学(中国的制度)为体,西学(西方的器物)为用” 。 “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指出了洋务运动对于传统经济瓦解以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故 C 正确;其他不符合“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故此题选 C。点睛:题文“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是解题的关键。19. “自 1869 年至 1894 年,商办企业只有 50 多个,资本共有 500 余万元。虽然数量很少,实力甚微,但它却是一种新生的社会经济力量。 ”属于这一“新生的社会经济力量”的近代企业是A. 轮船招商局B. 发昌机器厂C. 江南制造总局D.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答案】B

    22、【解析】材料“自 1869 年至 1894 年” “商办企业” “却是一种新生的社会经济力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新生的社会经济力量”是指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C 是洋务派创办的官办企业,不符合题意;B 项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符合题意 ;D 项是建国后建设的,不符合题意。点睛:材料“自 1869 年至 1894 年” “新生的社会经济力量”是解题关键,从中可以得出这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从四个选项中找出答案即可。20. 1861 年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是近代中国人最早创办的具有先进技术设备的企业。1899 年晚清状元张謇在“设厂自救”浪潮推动下,创办的南通大生

    23、纱厂开工生产。两者的共同之处是A. 都是清政府的自救表现B. 都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C. 都是中国近代化的体现D. 都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答案】C【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謇在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不属于清政府的自救运动,故 A 选项错误;南通大生纱厂属于轻工业,故 B 选项错误;安庆内军械所与南通大生纱厂都- 11 -属于近代工业,是中国近代化的体现,故 C 选项正确;安庆内军械所属于洋务派企业,故 D选项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识洋务派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联系和区别,从两者都采用机器生产的角度看,它们都属于近代工业,据此即可正确判断。21. “民族资本主

    24、义为社会的新陈代谢提供了物质基础,使最初的改革和后来的革命有所依托。 ”这一物质基础出现于A. 明朝中后期B. 十九世纪 60、70 年代C. 19 世纪末D.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十九世纪 60、70 年代,故 B 正确; A、C、D 均不符合题意,排除。【名师点睛】根据所学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知识解答。22. 某位美国学者认为, “通商口岸和其他港口中的大量外国企业也包括在清朝的新式工业中但是,关键问题是 19 世纪最后 10 年中中国人自己着手建立的新式工业的命运如何。 ”“最后 10 年”创办的新式企业是A. 发昌机器厂B. 江南制造总

    25、局C. 继昌隆缫丝厂D. 大生纱厂【答案】D【解析】大生纱厂创办于 1895 年,属于“19 世纪最后 10 年” ,故答案为 D 项。其他三项属于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创办的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排除 A、B、C 项。23. 11873 年,上海申报载有“上海虹口发昌号铜铁机器车房”的广告,之后该厂又刊登广告,称“专造大小火轮机器,已经造起数艘,快马如飞有小火轮出售,由英国来的”。据此可推断发昌号A. 是中国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B. 受外国资本控制- 12 -C. 是洋务派开创的近代民用工业D. 已是近代性质的企业【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主要对材料信息的有效获取能力。

    26、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发昌号是用机器生产机器的企业,所以属于近代企业;AB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C 项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 D。考点: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兴起上海发昌机器厂24. 1898 年 9 月 21 日中外日报报道:“宁郡通久源纱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纺织机器,因此招募女工,并造有房屋 40 余间,以备来厂女工居住。 ”当时这家纱厂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 清政府调整民间设厂政策B. 中华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C.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D.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 19 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旨在考查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

    27、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迫于变革压力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有了初步发展,题中信息民族企业招聘女工即是此时民族企业获得发展的重要表现,A 项符合题意,正确;B 项错误,中华民国 1912 年才成立的,排除;“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南京国民政府开展的,排除;欧洲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是在“一战”期间,D 项错误。故选 A。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9 世纪末的状况【名师点睛】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高考中的必考点,也是难点。有关民族资本主义的考查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

    28、时代背景;民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民族资本主义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关系。25. 19 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情况表明A. 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B.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13 -C.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D. 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世界市场对晚清民众生活的影响。材料中的“洋货” “火柴”“洋布”等商品是西方工业革命的产品。 “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现象的出现,体现了西方工业革命产品对中国民众生活的影响较大;体现了中国民众与世界市

    29、场联系的日益紧密。故 A 项正确。材料中“洋货日益增多” “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等信息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存在。但取代自然经济材料无从体现。故 B 项错误。材料未言及关税问题,且关税主权开始丧失始于南京条约 ,材料无从体现。故 C 项错误。中国市场的被动开放或主动开放材料无从体现。故 D 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A。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民族工业的兴起自然经济的解体26. 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 ,使中国在

    30、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 ”最符合材料意思的是A. 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B. 外国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C. 中国开始卷入世界市场D. 外国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 ,显然体现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转变,那么“在此以后”是指签订马关条约以后,该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反映了西方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的要求,故本题答案选 D 项;ABC 不符合题意。考点: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的

    31、侵略马关条约27. 1872 年,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3 年后它从洋商那里分回了 1300 余万两的市场份额,并把一些外商轮船公司挤垮,长江上的华商航运已经占了六成。材料说明洋务企业A. 实现了“求富”的追求目标- 14 -B. 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侵略C. 使外商企业在中国陷人绝境D. 主导了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材料中“3 年后它从洋商那里分回了 1300 余万两的市场份额,并把一些外商轮船公司挤垮,长江上的华商航运已经占了六成。 ”主要是说明洋务运动对外国企业的抵制作用,故 B 项正确。考点:近

    32、代中国经济结果与变动洋务运动影响28. 民国以来,生产钢铁的汉冶萍公司仅于民国五至八年(1916 年一 1919 年) ,获有盈余,其它时间都是亏损。汉冶萍公司在民国五至八年出现盈余的客观原因是A. 欧战爆发,钢铁的价格大涨B. 新进外国机器,设备先进C. 抵制日货,爱用国货的影响D. 政府鼓励私营企业的发展【答案】A【解析】由材料所给时间民国五至八年(1916 年1919 年)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使其迎来了短暂春天,故 A 项正确。新进外国机器,设备先进这属于汉冶萍公司发展的自身主观原因,故B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

    33、可知,在一战期间,欧洲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但是日本加紧了对华的资本主义输入。大规模的抵制日货运动发生在五四运动,中国巴黎和会外交失败之际,故 C 项错误。政府鼓励私营企业发展属于内因,故 D 项错误。点睛:一战期间(1914-1918 年) ,欧洲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战争使参战国对钢铁的需求增加,钢铁的价格大涨。这成为汉冶萍公司在民国五年至八年出现盈余的客观原因。29. 中华实业界评价:民国政府“公布商业注册条例、公司注册条例,凡注册者均妥为保护,许各专利。一时工商界踊跃欢忭,咸谓振兴实业在此一举,不几年大公司大工

    34、厂接踵而起。 ”材料说明A. 专利权的授予促进经济发展B. 国家政策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15 -C. 列强一战时放松经济侵略有利经济发展D. 工商界的实业救国思想促进经济发展【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的“民国政府厉行保护奖励之策一时工商界踊跃欢忭不几年大公司大工厂接踵而起。 ”,可以看出民国初年工商业发展的主因是当时政府的政策鼓励,故 B 项正确。A 项包含在 B 项之中;CD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所以答案选 B。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发展30. 一般认为,民族工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只要是中国人办的,都是民族工业,国营、

    35、民营皆是民族工业;狭义的则只指民营资本所办企业,不含国营的。中国民族工业遭到空前的洗劫式破坏是在A. 鸦片战争期间B. 甲午战争期间C.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D.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期间【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 项时中国还没产生民族工业;BC 项时不时对中国的全面侵略;只有 20 世纪 30 年代的日本侵华,对中国全面侵华使中国民族工业遭到空前的洗劫式破坏,故本题答案选 D 项。考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日本的破坏二、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标正确,错误的标 B31. 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表明我国犁耕已相当

    36、完善。此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答案】错误【解析】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的曲辕犁,一直为后世沿用。因此本题说法错误。32. 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由于缺乏市场竞争,工艺技术水平远逊于民间私营手工工场。【答案】错误【解析】试题分析:古代的官营手工业产品质量长期是最高的水平,中国最精美的手工业产品大都来自官营手工业,目的是供应官府的需求。- 16 -考点:古代的手工业点评:我国古代手工业分为三种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质量高,但是不进入市场,在西周时期官府垄断了手工业和商业;私营手工业进入市场,在明代

    37、后期占据着手工业的主导地位;家庭手工业是农业的补充。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都是在春秋时期以后出现的。33. 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产生开始于明朝的纺织手工业部门。【答案】正确【解析】明朝时期江南地区的棉纺织业部门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现象,两者形成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说明开始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因此本题说法正确。点睛: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是指明清时期在一些手工工场中,拥有资金、原料和机器的工场主雇佣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为市场的需要进行生产的现象。明朝中后期出现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现象中,机户与机工之间形成雇佣与被雇佣关系,机户就是早期资本家,机工是雇佣工人,两者之间已无人身依附

    38、关系。对于此类试题,主要看是否出现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并且是一个行业比较普遍地出现,从而确定是否出现资本主义萌芽。34. 据统计,1936 年中国工业总产值比 1927 年增加八成,导致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是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答案】错误35. 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和官僚资本主义工业都属于近代工业。【答案】正确【解析】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和官僚资本主义工业都采用近代机器生产的方式,都属于近代工业。因此本题说法正确。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其中第 21 题 12 分,第 22 题 8 分,第 23 题 10 分,共计30 分。36. 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

    39、与当时的经济政策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 “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 17 -治出于伦理” ,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小农们对封建家族有较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繁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材料二(洪武)十四年,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张廷玉等明史舆服志材料三清朝时期,广东怡和行商(广州十三行行商之一伍秉鉴拥有资本达 2600 万两白银,约为清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如今欧美各国也没有哪一位大资本家能够拥有如此比例的巨额财产。

    40、韩德强重新认识中国历史材料四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对县以下区域治理的方式及特点。为什么说“小农们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2)据材料二指出明朝推行的经济政策。其根本目的是什么?(3)材料三反映清朝经济领域

    41、出现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4)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并说明其影响。【答案】 (1)方式:利用宗族(宗法制)管理;特点:注重血缘关系。原因:小农是封建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2)政策:重农抑商。目的:巩固王朝统治。(3)现象:出现了拥有巨额资本的大商人。主要原因:广州是闭关锁国政策下对外交往的窗口;行商具有经营对外贸易的特权。(4)财富主要用于购田置地;供应子女求取功名。影响: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8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理解能力。第(1)问第一小问材料一有效信息“县下是宗族

    42、,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 ,由此可见是宗族治理,第二小问其特点从宗法制的特点自然得出注重血缘关系。第三小问“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 ,主要是因为他们是封建国家赋税兵役徭役的主要负担者,直接影响到统治者的统治,维护社会的安定。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有效信息“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 ,说明明朝抑制商业发展,即“抑商”政策。第二小问任何经济政策都是为维护统治服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抑商”政策的根本目的是巩固王朝统治。第(3)问第一小问,材料三反映了清朝时期出现了拥有巨资的大商人,从主客观原因分析,广州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广州是闭关锁国政策下对外交往的窗口;行商的特

    43、权,行商具有经营对外贸易的特权两个角度分析。本题涉及到“闭关锁国”政策。它是鸦片战争前,清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的政策。清朝末年,在对外关系中清政府执行控制贸易及隔绝与外国交往,该政策限定广州十三行一口通商,外商来华贸易须通过清政府特许的公行商人,活动限于指定范围,进口货征收高税额,出口货限制品种和数量。第(4)因素第一小问,从“商人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可以看出商业发展缺乏资金,财富主要用于购田置地;从“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可以看出供应子女求取功名。第二小问这些因素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新经济因素

    44、的成长,导致了中国的落后。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两大政策的原因和影响37. 城市和商业的发展反映人类社会的进步,是一个社会发展最显著的标志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北宋首都开封的商业街区分布和长安、洛阳明显不同,不再限定在“坊市”之内,而是分布在全城。 “每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城区有通宵营业的地方,形成夜市和晓市,如州桥夜市。城市还有一种瓦子,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这种瓦子全城有五六处。开封城饭馆、酒楼非常多,全城有大酒楼 72 处,更多的是招待客商(住宿)的邸店。市场的对面有

    45、公署,署内驻有朝廷任命的官吏,负责解决发生的各种争执。材料二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 19 -上荒村, “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 ”“吴民生齿最繁,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因“丝绸之利日扩” ,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南京“织机逾百张” ,繁阜喧盛。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材料三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来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

    46、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今闽省向销之江浙棉布及洋货等物,因被英夷所占,不克畅销,纵使竭力招徕,而全省之一隅之地,民间服用无多,又不克转鬻他省揆之事势,断不能使华夷两货,并用兼行,是即有愿往江浙等省贩货之人,而销既不多,势必裹足;况现在商俱疲乏,更属招之不前。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的描述归纳北宋城市商业繁荣的主要表现?(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呈现出哪些新特点?(3)材料三反映了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

    47、什么新现象?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答案】 (1)现象:商业活动不受地域限制(打破市坊界限;) ;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有大量服务性行业出现(如娱乐场所等) ;注重市场管理;商品交易量很大;出现许多流动人口。(2)新特点:专业化城市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3)新现象:西方工业品充斥中国东南沿海市场,传统手工业品滞销。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解析】本题考查北宋城市商业繁荣的主要表现、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以及近代中国市场出现的新现象,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1)北宋城市商业繁荣的主要表现,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不再限定在坊市之内,而是分

    48、布在全城” “城区有通宵营业的地方,形成夜市和晓市” “城市还有一种瓦子,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 “市场的对面有公署,署内驻有朝廷任命的官吏,负责解决发生的各种争执”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2)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 20 -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等信息分析得出专业化城市出现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3)近代中国市场出现的新现象,根据“今闽省向销之江浙棉布及洋货等物,因被英夷所占,不克畅销”可以分析得出西方工业品充斥中国东南沿海市场,

    49、传统手工业品滞销。联系所学可知,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38. 随着中国大门被迫打开,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方式使中国人眼界顿开,先进的中国人引进进了西方先进的科技和生产方式,中国近代化从此开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十九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以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此后,中国于十九世纪后半期创建新式工业。当时,西方拼命地向中国推销纺织品和鸦片,而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的却是“机船矿路” 。 “机”主要指兵器, “船”主要指战船, “矿”主要指煤矿, “路”指铁路从封建统治集团分化出来的开明派部分地捕捉到时代脉搏,认识到这些基础产业和设施对中国“求强” 、 “求富”的重要意义。董志凯从“机船矿路”到“瓶颈产业材料二(1893 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以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汉冶萍公司材料三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至


    注意事项

    本文(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华侨高级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twoload29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