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山东省新泰二中 2018 届高三物理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试题(无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 11 小题,每小题 4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 1-7 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 8-11 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的得 4 分,选对但不全的得 2 分, 有选错的得 0 分)1.在物理学的探索和发现过程中,科学家们运用了许多研究方法。以下关于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是微元法B 根据速度定义式 v ,当 t0 时, 就可以表示物体在 t 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 x t x t运用了极限思维法C.在探
2、究加速度、力和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时,先保持质量不变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保持力不变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这里运用了假设法D.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再把各小段位移相加,这里运用了理想模型法2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物体在直线上运动,经 2s 又回到初始位置的是3.做匀加速沿直线运动的质点在第一个 3 s 内的平均速度比它在第一个 5 s 内的平均速度小3 m/s,则质点的加速度大小为A1 m/s 2 B2 m/s 2 C3 m/s 2 D4 m/s 24 如图所示,弹簧秤一端固定在墙壁上,另一端与小木块 A 相连,当用力加速抽出
3、长木板 B的过程中,观察到弹簧秤的示数为 3.0N,若匀速抽出木板 B,弹簧秤的示数大小为A一定大于 3.0N B一定小于 3.0NC一定等于 3.0N D一定为零5如图 323 所示,物块 1、2 间用刚性轻质杆连接,物块 3、4 间用轻质弹簧相连,物块1、3 质量为 m,物块 2、4 质量为 M,两个系统均置于水平放置的光滑木板上,并处于静止状- 2 -态现将两木板沿水平方向突然抽出,设抽出后的瞬间,物块 1、2、3、4 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 a1、 a2、 a3、 a4.重力加速度大小为 g,则有( ) A a1 a2 a3 a40B a1 a2 a3 a4 gC a1 a2 g, a30
4、, a4 gm MMD a1 g, a2 g, a30, a4 g 图 323m Mm m MM6.如右图所示,小车上有一直立木板,木板上方有一槽,槽内固定一定滑轮,跨过定滑轮的轻绳一端系一重球,另一端系在轻质弹簧测力计上,弹簧测力计固定在小车上,开始时小车处于静止状态,轻绳竖直且重球恰好紧挨直立木板,假设重球和小车始终保持相对静止,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小车匀加速向右运动,弹簧测力计读数及小车对地面压力均不变B若小车匀加速向左运动,弹簧测力计读数及小车对地面压力均不变C若小车匀加速向右运动,弹簧测力计读数变大,小车对地面压力变小D若小车匀加速向左运动,弹簧测力计读数变大,小车对地面压力不
5、变7.如图所示,一光滑小球静止放置在光滑半球面的底端,用竖直放置的光滑挡板水平向右缓慢地推动小球,则在小球运动的过程中(该过程小球未脱离球面),木板对小球的推力 F1、半球面对小球的支持力 F2的变化情况正确的是 ( ) A F1增大, F2减小 B F1增大, F2增大C F1减小, F2减小 D F1减小, F2增大8将一个物体在 t0 时刻以一定的初速度竖直向上抛出, t0.8 s 时刻物体的速度大小变为 8 m/s(g 取 10 m/s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一定是在 t3.2 s 时回到抛出点B t0.8 s 时刻物体的运动方向可能向下C物体的初速度一定是 16 m/sD
6、 t0.8 s 时刻物体一定在初始位置的下方9.如图所示,不计质量的光滑小滑轮用细绳悬挂于墙上的 O 点,跨过滑轮的细绳连接物块A、 B, A、 B 都处于静止状态,现将物块 B 移至 C 点后, A、 B 仍保持静止,下列说法中正确- 3 -的是A B 与水平面间的摩擦力增大B绳子对 B 的拉力增大C悬于墙上的绳所受拉力不变D A、 B 静止时,图中 、 、 三角始终相等10、如图所示,建筑装修中,工人功质量为 m 的磨石对斜壁进行打磨,当对磨石加竖直向上大小为 F 的推力时,磨石恰好沿斜壁向上匀速运动,已知磨石与斜壁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则磨石受到的摩擦力是A B()cosmg()sing
7、C DF11.如图甲所示,一质量为 M 的长木板静置于光滑水平面上,其上放置一质量为 m 的小滑块。木板受到水平拉力 F 作用时,用传感器测出长木板的加速度 a 与水平拉力 F 的关系如图乙所示,重力加速度 g=10m/s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小滑块的质量 m=2 kgB. 小滑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0.1C. 当水平拉力 F=7 N 时,长木板的加速度大小为 3 m/s2D. 当水平拉力 F 增大时,小滑块的加速度一定增大二、实验题( 12、13 两小题,共 12 分)12 (5 分)橡皮筋也像弹簧一样,在弹性限度内伸长量 x 与弹力 F 成正比,即 F=kx, k 的值与橡皮筋
8、的原长 L、横截面积 S 有关,理论与实验都证明 ,其中 Y 是由材料决定的SkL常数,材料力学中称之为杨氏模量(1)在国际单位中,杨氏模量 Y 的单位应为_A、N B、m C、N/m D、 2N/m- 4 -(2)某同学通过实验测得该橡皮筋的一些数据,做出了外力 F 与伸长量 x 之间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求得该橡皮筋的劲度系数 k=_ N/m(3)若橡皮条的原长为 10.0cm,面积为 1.0 ,则该橡皮筋的杨氏模量 Y 的大小是2m_(只填数字,单位取(1)中正确单位,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13 (7 分)如图所示,小车、打点计时器等器材置于高度可调节的长木板上。(1)在验证牛顿第
9、二定律的实验中,除打点计时器(附纸带、复写纸) 、小车(其上可放置砝码) 、细线、钩码(质量已知) 、附滑轮的长木板、导线外,在下面的仪器和器材中,必须使用的有_。 (填写序号)电压合适的 50Hz 交流电源电压可调的直流电源刻度尺 秒表 天平(2)实验时通过改变_,可验证质量一定时,加速度与力成正比的关系;通过_,可验证力一定时,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的关系。(3)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若平衡摩擦力时,长木板的一端调节过高,使得倾角偏大,则所得到的 a F 关系图象为_。 ( a 是小车的加速度, F 是细线作用于小车的拉力)(A) (B) (C) (D)(4)实验中得到一条纸带,在纸带上
10、便于测量的地方选取第 1 个计数点,其下标明 A,第 6个计数点下标明 B,第 11 个计数点下标明 C,第 16 个计数点下标明 D,第 21 个计数点下标明 E。若测得 AC 长为 14.56 cm, CD 长 11.15 cm, DE 长为 13.73 cm,则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_ms 2,打 C 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大小为_ms。 (保留三位有效数字)A B C D E 三、计算题( 共 44 分;解答过程中请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和相应的计算公式)14(9 分)甲车以 10 m/s 的速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乙车以 4 m/s 的速度与甲车平行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甲车经过乙车旁边时
11、开始以 0.5 m/s2的加速度刹车,从甲车刹车开始计时,求:(1)乙车在追上甲车前,两车相距的最大距离;- 5 -(2)乙车追上甲车所用的时间.15 .(9 分)如图所示,质量为 mB14kg 的木板 B 放在水平地面上,质量为 mA10kg 的木箱A 放在木板 B 上。一根轻绳一端拴在木箱 A 上,另一端拴在地面的木桩上,绳绷紧时与水平面的夹角为 37。已知木箱 A 与木板 B 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10.5,木板 B 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20.4。重力加速度 g 取 10m/s2。现用水平力 F 将木板 B 从木箱 A 下面匀速抽出,试求:(sin370.6,cos370.8)(1)绳上
12、张力 FT的大小;(2)拉力 F 的大小。16、 (11)一长木板在水平地面上运动,在 t0 时刻将一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块轻放到木板上,以后木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所示。已知物块与木板的质量相等,物块与木板间及木板与地面间均有摩擦。物块与木板 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且物块始终在木板上。取重力加速度的大小 g10 m/s 2,求:(1)物块与木板间、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2)从 t0 时刻到物块与木板均停止运动时,物块相对于木板的位移的大小(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17.选修 3-3(15 分)( 1) (5 分 )关 于 一 定 量 的 气 体 , 下 列 说 法 正 确
13、的 是 ( )( 填 正 确 答 案 标 号 。选 对 1 个 得 2 分 ,选 对 2 个 得 4 分 .选 对 3 个 得 5 分 ,每 选错 I 个 扣 3 分 ,最 低得分为 0分). A.气体的体积指的是该气体的分子所能到达的空间的体积, 而不是该气体所有分子体积之和B.只要能减弱气体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气体的温度就可以降低 C.在完全失重的情况下,气体对容器壁的压强为零D.气体从外界吸收热量,其内能一定增加E.气体在等压膨胀过程中温度一定升高。( 2)(10 分 )如 图, 一上 端开 口、 下端 封闭 的细 长玻 璃管 竖直 放置 。 玻璃管的下部封有长 l1=25.0cm 的空气柱, 中间有一段长为 l2=25.0cm 的水银柱,上部空气柱的长度 l3 =40.0cm。已知大气压强为 P0=75.0cmHg。 现 将 一 活 塞( 图 中 未 画 出 ) 从 玻 璃 管 开 口 处 缓 缓 往 下推 , 使 管 下 部 空 气 柱 长 度 变 为l=20.0cm。 假 设 活 塞 下 推 过 程 中 没 有 漏气,求活塞下推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