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宁夏平罗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 资源ID:1172066       资源大小:192K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宁夏平罗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1、1平罗中学 2017-2018 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高三语文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魏晋时期文学的自觉鲁迅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为艺术而艺术”是相对于两汉文艺“厚人伦,美教化”的功利艺术而言。以曹丕为最早标志,它确乎是魏晋新风。鲁迅又说:“汉文慢慢壮大是时代使然,非专靠曹氏父子之功的,但华丽好看,却是曹丕提倡的功劳。 ”曹丕地位甚高,后来又做了皇帝,极人世之崇荣,应该是实现了人生的最高理想了吧,然而并不。他依然感到“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两者并至

    2、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帝王将相、富贵功名可能很快便是白骨荒丘,真正不朽、能够世代流传的却是精神生产的东西。 “不假良史之词,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曹丕典论论文 )显赫一时的皇帝可以湮没无闻,华丽优美的词章并不依附什么却被人们长久传诵。可见曹丕所以讲求和提倡文章华美,是与他这种对人生“不朽”的追求相联系的。这样,文学及其形式本身,其价值和地位便大不同于两汉。在当时,文学实际总是宫廷玩物。司马相如、东方朔这些专门的语言大师乃是皇帝弄臣,处于“俳优畜之”的地位。那些堂哉皇也的皇皇大赋,不过是歌功颂德、点缀升平,再加上一点所谓“讽喻”之类的尾巴以娱乐皇帝而已。至于绘画、书法等等,更

    3、不必说,这些艺术部类在奴隶制时代(作者持“魏晋封建说” ,认为我国秦汉时期仍处于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自魏晋开始。)更没有独立的地位。在两汉,文学与经术没有分家。 盐铁论里的“文学”指的是儒生的政治学,贾谊、班固、张衡等人也不是作为文学家而是因具有政治家、大臣、史官等身份而有其地位的和名声的。在两汉,门阀大族累世经学,家法师传,是当时的文化保护者、垄断者,当他们取得不受皇权任意支配的独立地位,即建立起封建前期的门阀统治后,这些世代沿袭着富贵荣华、什么也不缺少的贵族们,认为真正有价值有意义能传之久远以至不朽的,只有由文学表达出来的他们个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品格,从而刻意作文, “为艺术而艺术”

    4、,开始2意识到诗文具有自身的价值意义,不只是功利附庸和政治工具,等等,便也是很自然的了。所以,由曹丕提倡的这一新观念极为迅速地得到了广泛响应和长久的发展。曹植在当时之所以具有那么高的地位,钟嵘比之为“譬人伦之有周孔” ,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从他开始讲究诗的炼词造句。所谓“起调多工” (如“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 ) ,精心练字(如“惊风飘白日” “朱华冒绿池”等等) ,音调谐协(如“孤魂翔故城,灵柩寄京师” )都表明他是在有意识地讲究作诗,大不同于以前了。自魏晋到南朝,讲求文词的华美,文体的划分,文笔的区别,文思的过程,文作的评议,文理的探求,以及文集的汇篆,都是前所未有的现象。它们成为这一历

    5、史时期意识形态的突出特征,都鲜明地表示了文的自觉。 摘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有删改)1. 根据原文内容,以下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曹丕“为艺术而艺术”的观念能迅速地得到广泛响应和长久的发展绝非偶然,其背后有着与之相对应的经济和政治基础。B. 以曹丕为代表的一批贵族认为真正有价值的,只有由文学表达出来的他们个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品格。他们刻意作文,从而显现出了诗文具备的自身价值和意义。C. 贾谊、班固、张衡等人也不是作为文学家而是因具有政治家、大臣、史官等身份而有其地位的和名声的,说明文学在当时仍不具备独立地位。D. “文的自觉”始于魏晋,从此文学不再只是功利附庸和政治工具,文学家

    6、也渐渐有了自己独立的地位。2. 以下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曹丕对文章形式美的提倡,在曹植的诗歌创作实践中得到了具体体现,这也是曹植在当时具有极高的文学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B. 曹丕认为人的寿命有限,富贵功名转瞬即逝,好的文章却可以不依托于外物而传于后世。所以从人生价值的角度看,写出传世的文章比位居帝王将相更有价值。C. 鲁迅说曹丕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是因为相对于“厚人伦,美教化”的功利艺术,曹丕更强调文学本身的形式和艺术价值。D. 司马相如、东方朔等语言大师也追求文章的形式,但其创作本身却是为了歌功颂德,娱乐皇帝,有着非常功利的目的,与“为艺术而艺术”相去甚

    7、远。3. 下列各项所述现象中,不属于对文章所述“文的自觉”的体现的一项是( )A. 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3区分了诗、赋、碑、诔等不同文体的文体特征。B. 钟嵘的诗品强调“若乃经国文符,应资博古至乎吟咏性情,亦何贵于干事?”把吟咏性情的诗和经事致用的经学儒术从创作特征上强调区别开。C.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骈文讲究声律的和谐、用字的绮丽、辞汇的对偶和用典,体现了对文章形式美的刻意追求,甚至因此使文章在思想内容的表达上受到限制。D. 司马迁说自己创作史记的动机是“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鲁迅称赞史记是“无韵之离骚”

    8、,充分肯定了其经邦济世的历史成就。【答案】1. B 2. B 3. D【解析】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以下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B 项, “从而显现出了诗文具备的自身价值和意义”说法有误,文章倒数第二段说的是“认为真正有价值有意义能传之久远以至不朽的,只有由文学表达出来的他们个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品格,开始意识到诗文具有自身的价值意义” ,可见是意识到而非“显现出了”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以下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9、和辨析。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B 项, “所以从人生价值的角度看,写出传世的文章比位居帝王将相更有价值”表述不当,从文章第二和第三段来看,曹丕的观点仅仅就人生的不朽来谈,不能笼统地说“人生价值”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各项所述现象中,不属于对文章所述文的自觉的体现的一项”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10、。解答本题,首先应理解何为“文的自觉” ,然后再分析选项中所举例子是否是“文的自觉”的体现。D 项,司马迁的史记虽然具备极高的文学成就,但是从其创作动机经邦济世来看,并非“为艺术而艺术”的刻意为文。(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乡土情结4柯 灵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

    11、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 ”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

    12、世界。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但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飘洋过海,谋生异域。有清一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于世界。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

    13、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改革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还有一种颇似难料而其实易解的矛盾现象:鸦片战争期间被清王朝割弃的香港,经过一百五十年的沧桑世变,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是何等的盛事!而一些生于斯、食于斯、惨淡经营于斯的香港人,却宁愿抛弃家业,纷纷作移民计。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倒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5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

    14、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输将,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会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消失。4.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以不会褪色的乡土情结开篇,开门见山;以乡土情结的形成和表现为主线,脉络清晰;以不会消失的乡土之恋结篇,首尾照应。B. 第二段写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故乡的山水草木、乡邻的音容笑貌这一切决定了

    15、自己一生的方向,形象生动,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C. 最后一段,写乡土之恋不会因科学的进步、东西文化的交融、地球的变小而消失,笔法生动具体、细致入微,读来发人深思,回味悠长。D. “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的比喻,旧典活用,极富新意,为中华民族安土重迁这一传统找到了形象化的根据。5. 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 28 个字)6. 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答案】4. A 5. 父母亲族的爱家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情。 6.

    16、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升华了乡土情结的内涵。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 ,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解析】6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 ”,本题在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的同时,也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的筛选整合以及对内容要点的归纳,考查的重点偏向后者。本文的主旨是歌颂乡土情结,乡土情结贯穿于全文,乡土情结的形成、发展、表现和升华是本文的主线。而童年是人生的起点站, “童年的烙印”在人们乡土情结的形成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能否搞清“童年的烙印”这一重要词语所包含的内容是能

    17、否读懂全文的关键。所谓“童年的烙印” ,就是童年时代留给人们的那些最深刻的记忆。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 印”呢?答案就在第二段。但作者对“童年的烙印”的描写是艺术化、形象化的,生动具体、细致入微,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这就需要考生在理解“童年的烙印”这一词语内涵的基础上,对文中的信息筛选整合,然后归纳出“童年的烙印”包括父母亲族的爱、家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情等四方面的内容。6.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这是考查材料安排的作用。

    18、作者在第 4 段中,花了不少笔墨来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作者为什7么要写这些内容呢?如果不结合乡土情结,只笼统回答深化主题、丰富内容之类,就没有太大的意思。只有结合乡土情结,才能深入地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联系全文来看,前面所写都是对个人家乡的思念眷恋,到了这一段,才把对乡土的思念眷恋与对祖国的思念眷恋融为一体,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这就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第四段中“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的叙述,则是对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

    19、褪色的具体说明,也是对第一段中“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的照应。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乡土情结已升华为民族凝聚力,对乡土情结的歌颂就是对民族凝聚力的歌颂,本文的主题自然得到深化。点睛:对于句段的作用题,考生应从如下几个方面思考,一是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这是首先要考虑的;二是把握句段的基本内容,这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三是抓住句段与上下文的联系,这是答题的关键;四是掌握常见答题模式。答题方向如下:内容上,写了什么(强调了什么)抒发了感情,进一步写出了(题旨或作者意图) ;结构上,作为开头与标题的关系点题(照应标题) ,与下文的关系为下文写埋下伏笔

    20、(张本、铺垫) (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 (照应下文) (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本题中,可以从主旨表达,结构关联等几个角度作答。(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悲愤画家”廖冰兄著名漫画家廖冰兄一生作品达上万幅,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宽广的人文胸怀,被称作“浓缩的百年中国史” 。其中,尤以“为被害的善良而悲,为害人的邪恶而愤”的“悲愤漫画”最为出名。 “悲愤漫画”成为廖冰兄代千万人发声的最好工具。廖冰兄 1915 年 10 月出生于广州,读中学时即开始作漫画,20 世纪 30 年代初期,17岁的廖冰兄开始发表漫画。此时发表在上海时代漫画等刊物上的作品,虽然以趣味为主,但其中有些作

    21、品却是以幽默含蓄的笔调来批判人世的冷酷、虚伪和不公平,甚至试图穷究这些社会现象的根蒂。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廖冰兄画了一批宣传抗日的漫画,然后带到广州、武汉展出。1938 年秋,廖冰兄又创作了抗战必胜连环画 。这套连环画 200 多张作品立意新颖,题材广阔,刻画入木三分。这些作品“无论在前线还是在后方,都犹如激励军民的号角,8响彻云天;更如射向敌人的炮弹,威力强大。它们和千千万万的正规军和游击队融为一体,并肩作战,终于赢得了这场民族战争的最后胜利” 。1945 年 8 月,日本投降,蒋介石在美国的扶持下加紧调兵遣将,准备发动全国内战。惨遭八年战乱中的中国人民又一次面临光明与黑暗的抉择。此时

    22、,廖冰兄用了半年时间,画了一百多幅漫画,以总题为猫国春秋 ,在重庆、成都、昆明等地展出,这组画抒发了人民对蒋介石独裁政权暴虐与腐败的积愤,以人形的猫鼠来隐喻反动派中的各种分子既狼狈为奸,又互相争夺的丑态,喷发着对蒋家王朝暴虐和腐败的积愤。其中染血求知为代表作,当时贪官污吏层层剥削经费,使当时在校学生的伙食质量急剧下降,即便如此,学生们仍然在蚊虫肆虐、夜无明灯的环境下读书学习。这是一幅 20 世纪 40 年代中国惊心动魄的“寒士图” 。作品展出时人海如潮,不少学生、农民、工人竞相携带铺盖,披星戴月徒步赶到展区,露宿街头,通宵达旦排队购买入场券。作品对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争取和平反对内战起了十分重要

    23、的推动作用,影响如此广泛的画展是前所未见的。1947 年,内战已经打响。廖冰兄移居香港。到香港后,廖冰兄加入了中共香港文委领导下的“人间画会” 。在廖冰兄的倡议下, “人间画会”举办了“风雨中华”大型漫画联展,反映了中国“遍地哀鸿,弥天战火;金风钞雨,动荡中华”的现状。这是香港有史以来观众最多,影响最大的政治漫画展。建国初期,为配合形势,廖冰兄作了不少时政漫画,其中打油词画赠教条主义者诸公为代表作。这组画对“花朵必须向上,太阳只需初升,画人定要笑盈盈,作画清规三订”的教条主义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今天看来仍具有借鉴意义。1957 年,廖冰兄也因此画被打成右派,自此停笔长达 22 年。1979 年,

    24、经过拨乱反正之后,廖冰兄的被“活埋了二十年”的漫画重新走上历史舞台。在廖冰兄晚年的作品中,以对十年浩劫进行深刻反思的组画噩梦录 (1979 年)和残梦纪奇篇 (1994 年)的影响最大,令人警省。其中蝇的株连记录了“极左”路线制造的历次政治运动“用重磅的炮弹对付一只小小的苍蝇” ,而炸弹之下是无数无辜的良民。画面令人触目惊心。 自嘲描绘了自己长期封闭在瓮中,身心扭曲,痛苦不堪;在瓮破之后,仍然不敢动弹的状态。表面上,这幅画描绘“文革”留下的精神创伤,反映的是个体的悲剧,实质上概括了整个中华民族一代人的悲剧。作品于夸张之中满含辛酸,于感慨之中多有庆幸,成为那个特殊时代不可磨灭的符号。 “漫画不是

    25、玩笑,不是点缀,漫画是一种责任。 ”这正是廖冰兄倾尽一生为之奋斗的座右铭。相关链接9廖冰兄(19152006) ,我国著名漫画家,其漫画尖锐活泼,针砭时弊,具有较强的社会批判意义。融中国画、西洋画、儿童画、版画、水彩、水粉画于一身,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2003 年 9 月,荣获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颁发的第二届中国美术金彩奖成就奖,出版有冰兄漫画 (1932 年至 1982 年作品选) 。因病医治无效,于 2006 年 9 月 22 日去世,享年 91 岁。 中外古今的漫画大师大都偏于幽默以及所谓黑色幽默,而我的作品却偏于发泄悲愤,不是使人感到轻松,而是感到压抑、震撼。为被害的善良而悲,为害

    26、人的邪恶而愤,故我所作多是悲愤漫画。 (廖冰兄自语) 廖冰兄有火一样的性格。他生性刚烈,从来不怕得罪人,历经多个时代而尖刻批判的“硬汉”精神不改。画如其人。他的画中有蔑视王法僧规、锄强扶弱的鲁智深;有憨直、纯真、天不怕、地不怕的黑旋风李逵(著名漫画家方唐评廖冰兄)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廖冰兄中学开始创作漫画,一生作品达上万幅,尤以“悲愤漫画”最为出名,他也被称为“浓缩的百年中国史” 。B. 中外古今的漫画偏重于幽默,但廖冰兄却选择了令人感到压抑的“悲愤漫画” ,可见他有着超出常人的胆识与气魄。C. 为了对黑暗现实进行揭露和批判,廖冰兄画了一幅题为猫国春

    27、秋的画,反映了中国“遍地哀鸿,弥天战火;金风钞雨,动荡中华”的现状,在重庆、成都、昆明等地展出引起轰动。D. 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廖冰兄人生不同阶段的主要漫画创作,并对廖冰兄的艺术成就和人格品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E. 廖冰兄的漫画尖锐活泼,针砭时弊,具有较强的社会批判意义,因此在文革中被打成右派,他的作品也被“活埋了 20 年” 。成为那个时代的人生悲剧。8. 廖冰兄的“悲愤漫画”创作共分几个历史阶段?在不同阶段各自有着怎样的主题内容?请加以概括。9. 廖冰兄为什么选择创作“悲愤漫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7. DE 8. 分五个历史阶段。20 世纪 30 年代初期:批判人世的冷酷、虚

    28、伪和不公平,甚至试图穷究这些社会现象的根蒂。抗战时期:宣传抗日,表达抗战必胜的决心。内战时期:揭露蒋介石独裁政权丑态,抒发激愤之情。建国初期:时政漫画,10讽刺教条主义。“文革”以后:对十年浩劫进行深刻反思。 9. 廖冰兄充满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宽广的人文胸怀和“硬汉”精神,他致力于“为被害的善良而悲,为害人的邪恶而愤” ,而“悲愤漫画”能更为直接有效地实现他的这一创作目的。廖冰兄充满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认为“漫画是一种责任” , “悲愤漫画”可以成为他承担社会责任、代千万人发声的最好工具。古今中外的漫画以使人感到轻松的幽默以及所谓黑色幽默为多, “悲愤漫画”能独树一帜,更易引人关注,迅速直接

    29、地起到针砭时弊、振聋发聩的作用。【解析】7. 试题分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 。比如本题中,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 ,B 项, “古今中外的漫画偏重于幽默”不正确,应为“中外古今的漫画大都偏于幽默以及所谓黑色幽默” 。A 项,被称为“浓缩的百年中国史”的是廖冰兄的所有漫画作品,而并非廖冰兄。C 项, 猫国春秋应为一组画的名字, 是“人间画会”举办了“风雨中华”大型漫画联展,反映了中国“遍地哀鸿,弥天战火;金风钞雨,动荡中华”的现状而非猫国春秋组画。8.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问的是“廖冰

    30、兄的悲愤漫画创作共分几个历史阶段?在不同阶段各自有着怎样的主题内容?请加以概括” 。这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本题答案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悲愤漫画创作的几个历史阶段” ,二是“在不同阶段各自有着怎样的主题内容” 。 “20 世纪 30 年代初期,17 岁的廖冰兄开始发表漫画”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廖冰兄画了一批宣传抗日的漫画” “1945 年 8 月,日本投降,此时,廖冰兄用了半年时间,画了一百多幅漫画” “建国初期,为配合形势,廖冰兄作了不少时政漫画” “1979 年,经过拨乱反正之后,廖冰兄的被活埋了二十年的漫画重新走上历史舞台。在廖冰兄晚年的作品中,以对十年浩劫进行深

    31、刻反思的组画” ,根据这些时间词以及廖冰兄的漫画创作情况进行概括。点睛:对于筛选概括题,应先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筛选的要求、区域,比如本题中, “廖冰兄的悲愤漫画创作共分几个历史阶段?在不同阶段各自有着怎样的主题内容” , “分几个历史阶段” ,既为历史阶段,应与时间有关,考生可以到文中圈出时间词,再圈出在这一时段,廖冰兄“悲愤漫画”的有关情况;“主题内容” ,考生应圈出每一个时间词后关于人物漫画方面的表现,最后依据分值进行概括。9.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廖冰兄为什么选择创作悲愤漫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11这是原因题。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传主形象的把握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

    32、括。首先到文中找出“悲愤漫画”这一名词,在文章第一段, “著名漫画家廖冰兄一生作品达上万幅,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宽广的人文胸怀,尤以为被害的善良而悲,为害人的邪恶而愤的悲愤漫画最为出名。 悲愤漫画成为廖冰兄代千万人发声的最好工具” ,可见后文的内容应该都与“悲愤漫画”有关,然后圈出下文中廖冰兄有关漫画的解读以及他的悲愤漫画给人的感觉,依据分值进行概括。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江谧字令和,济阳考域人也。祖秉之,临海太守,宋世清吏。父徽,尚书都官郎,吴令,为太初所杀。谧系尚方署,孝武平京邑,乃得出。解褐奉朝请,辅国行参军,于湖令,强济称职。宋明帝为南豫州,谧倾

    33、身奉之,为帝所亲待。即位,以为骠骑参军。谧转尚书度支郎,俄迁右丞,兼比部郎。泰始四年,江夏王义恭第十五女卒,年十九,未笄。礼官议从成人服,诸王服大功。左丞孙夐重奏:礼记女子十五而笄,郑云应年许嫁者也。其未许嫁者,则二十而笄。射慈云十九犹为殇。礼官违越经典,于礼无据。 ”博士太常以下结免赎论;谧坐杖督五十,夺劳百日,谧又奏:“夐先不研辨,混同谬议。准以事例,亦宜及咎。 ”诏“可” 。出为建平王景素冠军长史、长沙内史,行湘州事。政治苛刻。僧遵道人与谧情款,随谧莅郡,犯小事,饿系郡狱。僧遵裂三衣食之,既尽而死。为有司所奏,征还。明帝崩,遇赦得免。为正员郎,右军将军。太祖领南兖州,谧为镇军长史、广陵太

    34、守,入为游击将军。性流俗,善趋势利。元徽末朝野咸属意建平王景素谧深自委结景素事败仅得免祸苍梧王废后物情尚怀疑惑谧独竭诚归事太祖以本官领尚书左丞,建元三年,为左民尚书。诸皇子出阁用文武主帅,皆以委谧。寻敕曰:“江谧寒士,诚当不得竞等华侪。然甚有才干,堪为委遇,可迁掌吏部。 ”谧才长刀笔,所在事办。太祖崩,谧称疾不入,众颇疑其怨不豫顾命也。世祖即位,谧又不迁官,以此怨望。时世祖不豫,谧诣豫章王嶷,请间曰:“至尊非起疾,东宫又非才,公今欲作何计?”世祖知之,出谧为征虏将军、镇北长史、南东海太守。未发,上使御史中丞沈冲奏谧前后罪,诏赐死,时年五十二。南齐书列传十二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35、正确的 一项是 ( )A. 元徽末/朝野咸属意/建平王景素谧深自委结/景素事败/仅得免祸/苍梧王废后/物情尚怀12疑惑/谧独竭诚归事太祖/以本官领尚书左丞/B. 元徽末/朝野咸属意建平王景素/谧深自委结/景素事败/仅得免祸/苍梧王废后/物情尚怀/疑惑谧独竭诚/归事太祖/以本官领尚书左丞/C. 元徽末/朝野威属意/建平王景素谧深自委结/景素事败/仅得免祸/苍梧王废后/物情尚怀/疑惑谧独竭诚/归事太祖/以本官领尚书左丞/D. 元徽末/朝野威属意建平王景素/谧深自委结/景素事败/仅得免祸/苍梧王废后/物情尚怀疑惑/谧独竭诚归事太祖/以本官领尚书左丞/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36、的一项是 ( )A. 刀笔,旧时公牍称“刀笔” 。古代在竹简上刻字记事,用刀子刮去错字,因此把有关案牍公务的事叫做刀笔。B. 礼记是古代一部重要的汉民族典章制度的书籍,记载和论述先秦时期的汉民族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述修身作人准则的儒家经典。C. 杖在这里指杖刑,用荆条或皮鞭拷打犯人,分大杖法杖小杖三等。后世将杖刑与笞刑、徒刑、宫刑、死刑并称为五刑。D. 解褐即脱去粗布衣服,喻入任为官。上古时期所谓“布“是指麻织品或葛织品,用麻葛织品做成的布衣,也叫“褐” ,这里代指平民之服。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江谧做辅国行参军和于湖令时,尽职尽责。宋明帝当初担

    37、任南豫州刺史时,江谧倾力侍奉,被明帝当作亲信看待,后明帝即位,让江谧担任骠骑参军。B. 当时左丞孙夐上奏指出礼官提议的错误后,江谧因罪过受到惩罚,便又上奏指出孙夐附和错误议论,当追究其责任,使得孙夐也受到惩罚。C. 江谧秉性鄙俗,善于逢迎。他曾巴结建平王景素,后又归附太祖,诸皇子离开朝廷到自己的封地做藩王时用文武主帅的事,都委派江谧料理。D. 江谧长于文案,办事能力强。太祖驾崩,江谧谎称有病不上朝,大家很怀疑他抱怨未能受太祖临终托付。世祖即位, 得知此事,对他心怀不满,下令赐死。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僧遵道人与谧情款,随谧莅郡,犯小事,饿系郡狱。 (2) 江谧寒士,

    38、诚当不得竞等华侪。然甚有才干,堪为委遇,可迁掌吏部。【答案】10. D 11. C 12. D 13. (1)僧遵道人与江谧交情深厚,跟随江谧一起到郡上任所,因小事犯了过错,就被关进13郡狱让他挨饿。(2)江谧是个出身寒微的读书人,确实不能和贵族这类人竞争高低等第。然而他很有才干, 可以托付重任,可提升他执掌吏部。 【解析】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 “元徽末/朝野威属意建平王景素/谧深自委结/景素事败/仅得免祸/苍梧王废后/物情尚怀疑惑/谧独竭诚归事太祖/以本官领尚书左丞” ,这句话的含义是“元徽末年,朝野都有心拥戴建平王刘景

    39、素,江谧便使劲巴结景素,后来景素失败,江谧差点丢了命。苍梧王被废以后,人心还没安定,江谧便竭诚归服太祖,被任命为以本官领尚书左丞” ,这段话主要是叙述事情,句中出现的专有名词较多了,如“元徽” “建平王景素” “谧” “景素”“苍梧王” “谧” “太祖” “尚书左丞” ,根据这些专有名词理清事件,即可断开句子。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C 项,杖刑是荆条或大竹板拷打犯人,五刑没有宫刑,应该是“流刑”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

    40、项进行比较分析。D 项,该选项对于世祖赐死江谧的原因分析有误;从文中来看,世祖赐死江谧,是因为江谧的挑拨离间。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

    41、文的意识。比如本题,考生可以先到文中找到 D 项对应的内容,文章最后说“时世祖不豫,谧诣豫章王嶷,请间世祖知之,出谧为征虏将军、镇北长史、南东海太守。未发,上使御史中丞沈冲奏谧前后罪,诏赐死” , “间”的意思是“离间”“鼓动” ,故选项对于世祖赐死江谧的原因分析有误。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 “款” ,深厚;“莅” ,到;“系” ,被关押。第二14句中, “诚” ,确实;“侪” ,等辈;“委遇” ,托付重任;“迁” ,升职

    42、;“江谧寒士” ,判断句。参考译文:江谧字令和,是济阳考城人。祖父江秉之,曾任临海太守,是宋代有名的清正官吏。父亲江徽,任尚书都官郎,吴县县令,被刘劬所杀。江谧当时被关押在尚方署,孝武帝平定京城后,才被放出来。初仕任奉朝请,辅国行参军,于湖县令,为官精干称职。宋明帝任南豫州刺史时,江谧倾身侍奉,明帝对他很是亲信。明帝做皇帝后,任江谧为骠骑参军。江谧转任尚书度支郎,不久迁任右丞,兼比部郎。泰始四年,江夏王刘义恭的第十五个女儿死掉了,其时十九岁,尚未行笄礼。礼官讨论应按成人行葬礼,诸王着“大功”丧服。左丞孙特别上奏说:“礼记上说女子十五而笄,郑玄解释为此是针对已许嫁的女子而言的。至于未许嫁的女子,

    43、则二十岁行笄礼。射慈说十九岁死仍然属于殇。因此礼官的决定不合经典,没有根据。 ”朝廷决定对博士太常以下礼官都检讨认错。江谧因此受到杖责五十,并停职百日。江谧又上奏说:“孙事先没作研究辨析,混同谬议。按照惯例,也应受责罚。 ”皇上下诏“可以” 。后来江谧出任建平王刘景素冠军长史、长沙内史,行湘州事,为政苛刻。僧遵道人与江谧关系密切,随江谧到郡里,只因犯些小事,便被他下到郡狱里,僧遵撕衣为食,三件衣都吃完了,便被活活饿死。此事被有关部门揭发,江谧被调回京城听候处理。明帝驾崩后,江谧遇赦幸免。后任正员郎,右军将军。太祖萧道成统领南兖州时,任江谧为镇军长史、广陵太守,入都任游击将军。江谧品性流俗,善于

    44、趋利附势。元徽末年,朝野都有心拥戴建平王刘景素,江谧便使劲巴结景素,后来景素失败,江谧差点丢了命。苍梧王被废以后,人心还没安定,江谧便竭诚归服太祖,被任命为以本官领尚书左丞。建元三年,任左民尚书。诸位皇子出阁用文武主帅,都让江谧来安排。不久皇上下敕说:“江谧本为寒门,按说不应和贵族平等使用。但他甚有才干,卖力称职,可以让他主持吏部工作。 ”江谧长于刑法诉讼,他分管的部门很有成绩。太祖驾崩时,江谧推说有病不入内殿,众人都推测他是因没被参予顾命而心怀不满。世祖萧赜做皇帝后,江谧没有 被升官,因此更加怨恨。后来世祖生病,江谧去见豫章王萧嶷,鼓动说:“皇上这病是没指望了,太子又没什么才能,你现在有什么

    45、打算呢?”世祖知道后,让江谧出京去任征虏将军、镇北长史、南东海太守。还没出发,皇上又命御史中丞沈冲揭发江谧前后罪行,下诏赐死,当时15江谧五十二岁。(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小题。新夏感事陆游百花过尽绿阴成,漠漠炉香睡晚晴。病起兼旬疏把酒,山深四月始闻莺。近传下诏通言路,已卜余年见太平。圣主不忘初政美,小儒唯有涕纵横。注此诗作于孝宗即位之初,隆兴元年夏(公元 1163 年) ,时诗人自临安返山阴故里,借居云门寺。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由景及人,紧扣诗题“新夏”:春天已过,百花凋零,换上一片绿荫;诗人燃气炉香,晏然静卧,一场好觉,直睡到傍晚晴好之

    46、时。B. 颔联二句分承“睡晚晴”与“绿荫成”:先叙自己病了已经十天了,今刚痊愈,病中很少喝酒;再描写山深林茂,直到四月,才闻莺啼。C. 颈联转叙时事,点明“感事”:上句指孝宗即位之初,下诏求直言事;下句是说庆幸自己有望在暮年得见天下承平的气象。D. 尾联紧承“近传下诏”句展开:宋孝宗即位之初,实施美政;“小儒”泛指地位卑微品德低贱的读书人,美政之下,他们一定会眼泪纵横。E. 清代诗评家方东树评论此诗说:“前半新夏,后半感事。情真语朴,意境绝佳。 ”确切的评价了此诗的结构、抒情、语言、意境的特点。15.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那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概括。【答案】14. BD 15. 首联通过写初夏燃

    47、香昼眠,表现了显示清雅的心情;颔联通过写久病初愈闻听流莺鸣啭表达了欣喜愉悦之情;最后两联通过对宋孝宗重振朝纲、自己为此而感动表现出诗人拳拳爱国之情。【解析】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 ,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 项, “先叙自己病了已经十天了”有误;“病起兼旬疏把酒” , “旬”是十天, “兼旬”是二十几天。D 项, “小儒泛指地位卑微16品德低贱的读书人”有误;“圣主不忘初政美,小儒唯有涕纵横” , “小儒”是代指自己。1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表达了作者那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概括” ,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

    48、。 “哪些” ,说明情感不止一点。 “百花过尽绿阴成,漠漠炉香睡晚晴” ,首联前句写景,春天已过,百花凋零,换上一片绿荫;后句写事,诗人燃气炉香,晏然静卧,一场好觉,直睡到傍晚晴好之时,诗句中流露出闲雅的心情。 “病起兼旬疏把酒,山深四月始闻莺” ,颔联前句写事,叙自己病了已经二十多天了,今刚痊愈,病中很少喝酒;后句写景,描写山深林茂,直到四月,才闻莺啼,久病之后听闻流莺之声,心情愉悦。颈联转叙时事,点明“感事”:上句指孝宗即位之初,下诏求直言事;下句是说庆幸自己有望在暮年得见天下承平的气象。尾联紧承“近传下诏”句展开:宋孝宗即位之初,实施美政;美政之下,我一定会眼泪纵横。流露出拳拳的爱国之情

    49、。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从诗歌的注释中我们已经知道,这首诗歌与陆游一般诗歌的情感应有所不同,再根据诗句中所写的景物和事件可以感知,诗人心境的闲雅、愉悦以及爱国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16.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


    注意事项

    本文(宁夏平罗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amazingpat19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