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电容器和电容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电容器以及常用的电容器。理解电容器的电容概念及其定义,并能用来进行有关的计算。知道公式及其含义,知道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与哪些因素有关。会对平行板电容器问题的动态分析。2能力目标知道利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学会在实验中用控制变量法的实验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3情感目标结合实际,激发 学生学习 物理的兴趣。教学重点 电容的概念。教学难点电容的定义和引入。对平行板电容器的动态分析。教学方法 启发式、探究式、类比法。教学用具 静电计、平行板电容器、多媒体、电源、导线、电键。教学过程:(一)复习前面相关知识要点:场强、电势能、电势、电势差等。 (二)新
2、课 教学展示各种电容器.并做解释:这是一种能容纳电荷的容器,今天我们来学习它电容器以及描 述它 容纳电荷本领的物理量电容CBB60 型金属化聚丙烯薄膜电容器CBB61 型金属化 聚丙烯薄膜电容器CBB65 型金属化聚丙烯薄膜电容器21、 电容器(1) 构造:任何两个彼此绝缘又相隔很近的导体都可以看成一个电容器。(2) 电容器的充电、放电操作:把电容器的 一个极板与电池组的正极相连,另一个极板与负极相连,两个极板上就分别带上了等量的异种电荷。这个过程叫做充电。现象:从灵敏电流计可以观察到短暂的 充电电流。充电后,切断与电源的联系,两个极板间有电场存 在 ,充电过程中由电源获得的电能贮存在电场中
3、,称为电场能.操作:把充电后的电容器的两个极板接通,两极板上的电荷互相中和,电容器就不带电了,这个过程叫放电.现象:从灵敏电流计可以观察到短暂的放电电流.放电后,两极板间不存在电场,电场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提问:电容器在充、放电的过程中 的能量转化关系是什么?待学生讨论后总结如下:小结:充电带电 量 Q 增加,板间电压 U 增加,板间场强 E 增加, 电能转化为电场能放电带电量 Q 减少,板间电压 U 减少,板间场强 E 减少,电场能转化为电能2、电容与水容器类比后得出。说明:对于给定电容器,相当于给定柱形水容器,C(类比于横截面积)不变。这是量度式,不是关系式。在 C 一定情况下,Q=C
4、U,Q 正比于 U。(1) 定义:电容器所带的电量 Q 与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势差 U 的比值,叫做电容器的电容。(2) 公式: (3) 单位:法拉(F)还有 微法( F)和皮法(pF) 1F=10 -6F=10-12pF(4)电容的物理意义:电容是表示电容器容纳电荷本领的物理量,是由电容器本身的性质(由导体大小、形状、相对位置及电介质)决定的,与电容器是不是带电无关.3、平行板电容器 的电容(1 )演示感应起电机给静电计带电说明:静电计是在验电器的基础上制成的,用来测量电势差.把它的金属球与一个导体相连,把它的金属外壳与另一个导体相连,从指针的偏转角度可以量出两个导体之间的电势差 U.现象:可
5、以看到:3保持 Q 和 d 不变, S 越小,静电计的偏转角度越大, U 越大,电容 C 越小;保持 Q 和 S 不变,d 越大,偏转角度越小,C 越小.保持 Q、d、S 都不变,在两极板间插入电介 质板,静电计的偏转角度并且减小,电势差 U越 小电容 C 增大.(2 )结论: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 C 与介电常数 成正比,跟正对面积 S 成正比,跟极板间的距离 d 成反比.平行板电容器的决定式:真空 kdS4 介质 kdCr4课堂练 习:1关于电容器的充放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充放电过程中外电 路有瞬间电流B充放电 过程中外电路有恒定电流C充电过程中电源提供的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D放电过程中电容器中的电场能逐渐减小2一平行板电容器始终与电池相连,现将一块均匀的电介质板插 进电容器恰好充满两极板间的空间,与未插电介质时相比 ( )A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增大 B电容器的电容增大C两极板间各处电场强度减小 D两极板间的电势差减小3下列关于电容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电容越大 的电容器, 带电荷量也一定越 多B电容 器不带电时,其电容为零C由 CQU 可知,C 不变时,只要 Q 不断增加,则 U 可无限制地增大D电容器的电容跟它是否带电无关1.AD 2.AB 3.D4、常用电容器(结合课本介绍 P30)(三 )小结:对本节内容要点进行概括(四)作业:课后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