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四川省宜宾市一中 2017-2018 学年高中地理下学期第 1 周试题第一部分双向细目表考点分布 难度分布 题型分布主要内容 所占分 值 易 中 难 选择题(题号) 非选择题(题号)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12 3、4 16(4)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及整体性的含义 16 1、2 16(1)(2)(3)自然带的概念、分布规律及成因 14 5、6 17(1)(4)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成因9 7、8 17(2)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分布成因12 9、13、14、15非地带性的表现、分布、成因 5 12 17(3)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某区域地理环境形成及演变6
2、16(5)第二部分:试题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读图,回答 12 题。1该图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A整体性特征 B生产功能 C平衡功能 D差异性特征2下列叙述中,属于 P 环节的是( )A降水多且集中于夏季河流有夏汛2B植被破坏严重易形成红色沙漠C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D山区坡陡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下图是“某区域地理环境演变示意图” 。读图回答 34 题。3引起图中地理环境演变的原因是( )大气环流 海陆位置 地壳运动 地形的变化A B C D4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主要体现了(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要素的联系性 地理要素的独立性A B C D5各
3、陆地自然带最明显的标志是( )A气候 B地形 C水文 D植被6下列哪种气候类型发育两种自然带( )A地中海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C温带大陆性气候 D热带草原气候下图为“亚洲东部某区域陆地自然带分布图” ,读图,完成78 题。 7图示自然带的分布主要体现了(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8自然带 P 在大陆东岸分布纬度较低,其主要原因是( )A地形因素 B洋流因素 C太阳辐射 D大气环流9下列描述的植被变化属于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的是( )A秦岭南坡比北坡林木茂盛B横断山区垂直自然带谱明显C坐火车看到从连云港到乌鲁木齐沿途植
4、被明显变化D乘飞机看到从海南省到黑龙江省漠河沿线植被发生明显变化下图为“某山峰植被垂直带谱” ,读图回答 1011 题。10该山峰可能位于( )A阴山山脉3B安第斯山脉南段C天山山脉D阿尔卑斯山脉11该山峰针叶林只分布在北坡的原因是北坡( )A热量高于南坡 B降水多于南坡C光照多于南坡 D海拔低于南坡12读“世界某区域图及 A 河谷地带景观图” ,关于 A 河谷景观的出现,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现象B受水分条件影响的非地带性现象C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现象D受地形因素影响的非地带性现象读下面“澳大利亚自然带分布图” ,回答 1315 题。13和处自然带的形成无关的因素
5、是( )A暖流 B山脉迎风坡C大气环流 D寒流14地自然带的名称是(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C热带草原带 D温带草原带15自然带体现的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是(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D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二、综合题:16读“陆地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图” ,回答问题。(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内容:A_,B_,C_。(2)在图上补画出相应的箭头。图中反映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_、_、_。(3)写出陆地环境各要素间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的几种循环:4_、_、_、_。(4)假如 C 代表生物(植被),它一旦遭到破坏,将引起_的变化,并导致
6、_的失调。相反,通过植树造林,可以调节_,改善_,保持_,促使生态环境的_。(5)该图反映了陆地环境的 原理,试运用该原理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是怎样影响环境统一变化过程的?17. 读“非洲自然带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中自然带的名称是:A ;B ;C ;D 。(2)从图中可以看出,非洲自然带大体以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各自然带大体沿纬度更替,明显地反映出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这一规律的形成是以 为基础的。(3)E 地区自然带的分布属自然带的 地域分异,它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4)赤道以南的 C 自然带呈南北狭长分布,是由于受沿岸 的影响。赤道以南的 D 自然带雨季出现在 月份(代表月份)。第三部分:答案解析15:ACDBD 610:CABCC 1115:BBDBB16.(1)水文 气候 植被(生物) (2)画图略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3)水循环 地壳物质循环 生物循环 大气循环(4)全球气候 整个生态系统 局部小气候 水文状况 水土 良性发展(5)整体性 地表崎岖;土壤肥力降低;植被覆盖率下降;气候趋于干旱;河流含沙量增大,淤积河床,易造成洪涝灾害。17.(1)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2)赤道 由赤道到两极 热量(3)非地带性 地势高(4)寒流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