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吉林省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六中 2018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考试试题(无答案)(测试内容:中外通史必修 1、2、3) 2017 年 8 月 7 日考试说明:请同学们将第 I 卷客观题答案涂在答题卡上,第卷写在答题纸上。第 I 卷本卷共 3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70 分1、孔子曰:“君子喻于义” , “君子义以为上” ;孟子曰:“义,人之正路也” ;荀子曰:“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 “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 。由此可知,“义”旨在确立( )A.礼仪规范 B.价值准绳 C.处世之道 D.施政之术2、战国时期齐国的考工记记述,工师检验梓人所制的饮器,
2、如平爵向口,爵中还留有余沥,便不合标准,梓人就要受到处罚。这一严格的要求标明( )A.规范民间手工业生产的统一性 B.手工业生产具有垄断性C.民营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 D.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标准化3、西汉儒家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在中国传统主流思想中的正统地位开始确立,但据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中废为中大夫” ,后又因推算阴阳灾变,“于是下仲舒吏,当死,诏赦之。 ”最后“去位归居以修学著书为事。 ”他的命运说明在汉武帝时期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十分突出 B.皇权与儒学之间存在隔阂C.儒学的地位并非想象中的那样崇高 D.君主专制集权统治空前加强4、据增订唐两京城坊考 ,唐代洛阳南市有
3、齐朗宅,北市有王孙宅、曹琳宅和曹义宅。长安东市也有私人住宅。这反映出唐朝( )A.市出现商住复合功能 B.市的娱乐功能不断加强C.政府加强对市的监管 D.城市布局强调天人合一5、据全唐文记载:“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日历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亦已满天下。 ”这说明( )A.雕版印刷技术已得到普遍使用 B.活字印刷术方便了百姓生活C.政府垄断印刷技术 D.印刷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教育发展6、自秦朝推行郡县制以来,为强化地方管理,汉代置州,唐代置道,宋代置路,元代置省。纵观这一现象,可知(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纷繁杂乱 B.疆域扩大导致管理难度上升C.县制是中央集权的坚实基础 D
4、.中央集权遭遇地方挑战倍增7、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8、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2 -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20 以下 24 173%20130 103 741%131300 10 72%300 以上 2 14%小计 139 100%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9、唐代女人喜欢骑着高头大马招摇过市,宋代妇女却只能站在重重帏帘之后,掀起一角向外悄悄张望一下。唐代妇女可
5、以和男人一样,大呼大叫地参加集体体育运动,宋代妇女却裹起了三寸金莲,讲究起行不动裙,笑不露齿。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 )A.宋代的观念趋于封闭和保守 B.程朱理学的盛行C.君主专制集权制度的强化 D.男女平等的社会关系被破坏10、清朝时,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称为“廷寄” ,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 ,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材料表明清朝政治形态的特点是( )A.中枢机构之间彼此牵制 B.地方具有较好的自治性和能动性C.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 D.军机处代替内阁成为了中央官署11、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
6、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12、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也将缓慢地走向资本主义。如果这一观点成立,是基于它( )A.全面揭示了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 B.考虑到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C.根据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得出结论 D.重视近现代化史观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13、1852 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
7、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14、清末曾有商人提出:“今日中国之政治现象,则与股份公司之性质最不相容者也。故振兴实业之关键在于通过立宪确立法治、限制政权、保障民权来改良政治环境与政治组织”。该观点反映了( )A.商人成为晚清政治的主导者 B.“实业救国”思潮已经兴起C.民主共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D.经济发展对政治改革的推动15、19 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
8、本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态。这体现出近代中国- 3 -A自觉意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 B主动与世界联系在一起C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 D发展海军顺应历史大潮16、1899 年美国照会英、德、俄、法、意、日等国,提出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 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上述政策( )A.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B.使清政府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C.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权益 D.推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7、毛泽东曾明确指出:我们的民主革命“从林则徐算起,一直革了一百多年” 。也有人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毛泽东
9、还曾说过,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正规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 。这是因为林则徐、洪秀全、孙中山都( )A.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B.反封建反侵略C.主张改变君主专制政体 D.反对外来侵略18、1928 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 ,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 。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19、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专家米德博士说:“尽管中国的抗日战争在日本偷袭珍珠
10、港事件后已成为世界大战的一部分,但国共军队牵制了 100 万日本军队的事实并没有在后来的历史记录中得到充分重视。(但)没有中国的抗日战争,二战在欧洲战场的战事会更加扑朔迷离,出现其他变故” 。作者主要想说明( )A.中国抗日战争是二战时间最长的战争 B.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C.中国军队牵制 100 万日军不合事实 D.重视抗日战争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20、有学者认为,我国长期存在的农业生产模式虽激发了农民积极性,但因经济效益分散,不利于农业迸一步现代化,也导致人文精神缺乏、公共意识淡薄和家族关系、圈子主义盛行。依据其观点,国家要促进社会发展应推行( )A.农业合作组织 B.人民
11、公社运动 C.家庭联产承包 D.土地流转承包21、下图为 19721988 年中美贸易统计表(单位:百万美元),据此可知( )年份 中国的出口 中国的进口1972 32 601975 156 3041980 1 059 3 7551985 3 865 3 856A.“文化大革命”期间中美经贸往来和外交关系严重受阻B.与苏争霸处守势导致 80 年代美对华贸易出现逆差C.中国外交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变化推动中美贸易发展D.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动推动中美贸易的进一步发展22、学者高建等认为,它的实施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我国正把它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点推进的基础性工程。1998 年美
12、国总统克林顿来华访问时,在西安现场观看了与之相关的活动并和那里的村民们进行了座谈。 “它”指的是( )- 4 -A.基层民主制度 B.“一国两制”方针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依法治国基本方略23、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 1957 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 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 21 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上变化主要源于( )A.适应国际形势不断变化的需要 B.适应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C.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调整 D.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探索24、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
13、的是史实 结论A 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 明代科技水平全面提高B 康熙帝向西方传教士学习数学、天文知识 清初全社会关注西方自然科学C 1905 年京剧定军山被拍摄为电影 近代科技使传统戏剧获得新的传播形式D 联合国向世界推广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 成功解决了世界粮食短缺问题25、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 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平面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26、在梭伦改革之后
14、的雅典,有的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他们一般出身贵族,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A贵族垄断国家政权 B政治生活缺乏法制基础C平民没有政治权利 D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27、 世界文明史中说:“(公元前 6 世纪至公元前 3 世纪)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 ”导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的剧烈变动 B.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C.统治者政策的引导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28、对下图时间轴所列事件, (从左到右文字依次是
15、:地理大发现;早期殖民扩张;改良蒸汽机的推广;近代工厂的出现;垄断组织的形成;发电机,内燃机的创制与使用;世界贸易组织建立;关贸总协定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解读正确的是( )A.地理大发现是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的内在动力B.殖民扩张推动了全球化进程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推动了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D.世贸组织建立标志全球化形成- 5 -29、有学者说:“美国的国家结构并不是单纯的联邦制,而是一种联邦制复合政体,既具有联邦制的特点,又具有单一制国家的特点。 ”此观点主要依据美国( )A.联邦政府权力高于各州权力 B.各州政府拥有高度的自治权C.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D.联邦政府权力与州权相
16、互制约30、下图反映了( )A.近代科技研究方法形成 B.“蒸汽时代”的终结C.科技结合推动文明发展 D.实验促进科学进步31、19 世纪儒林外史和人间喜剧分别在中国和法国刊印并开始流传。这两部名著都( )A.迎合了当时政治发展的趋势 B.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不满C.折射了当时中法的社会百态 D.反映了工业文明影响下的诉求32、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下图是位于捷克首都布拉格的一幢建筑,被称为“跳舞的房子” 。与这一建筑艺术风格最为接近的美术作品是A 拾穗者B 格尔尼卡C 日出印象D 自由引导人民33、失业率的高低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经济发展的趋势。观察19251945 年美国失业率表 ,最符合 19
17、331941 年状况的表述是( )- 6 -A.美国失业人数猛增,说明经济危机异常严重B.政府延续自由放任政策,经济危机没有好转C.美国的失业率起伏不定,说明经济比较萧条D.美国失业率渐趋下降,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34、对 20 世纪 30 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原因的解释,我国学者以往多从社会制度中寻找原因,近年来则侧重于从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经济运行的状况和特征中找原因,将研究的重点更多地放在当时财富过于集中、经济过热、疯狂的股票投机等具体问题上。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A.对经济危机原因的分析不可能有定论B.社会制度分析法已经无法解释经济危机C.历史研究需要尽可能做到客观全面
18、D.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更接近历史真相35、下表是美国、日本、联邦德国三大产业产值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情况。1950 年 1970 年农业 工业 服务业 农业 工业 服务业美国 7.2 36.9 55.1 2.9 31.7 64.7日本 26.0 31.7 42.3 3.6 43.0 48.4联邦德国 10.7 49.7 39.6 3.3 51.7 45.0下表中的数据反映了三国( )A.第三产业带动经济发展 B.农业生产衰退C.产业结构出现严重失衡 D.工业发展滞后第卷本卷共 3 题,每题 10 分,共 30 分。本卷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框格内有效)36. (10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
19、列要求材料一 科举非恶制也,所恶夫畴昔之科举者,徒以其所试之科,不足致用耳!昔美国用选举官吏之制,不胜其弊,及 1893 年始改用此种试验,美人颂为“政治上一新纪元” 。而德国、日本行之大效,抑更章章也。世界万国中行此法,最早者莫如我,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竞于学。此法之造于我国也,大矣!人方拾吾之唾余,以自夸耀,我乃惩末流之弊,因噎以废食,其不智抑甚矣。吾故悍然曰:复科举,便!梁启超官制与官规(1910 年)材料二 科举制的废除,使得精英开始多元化了。不再往国家流动,而是流落到民间,国家与精英的关系在 1905 年后出现
20、了疏离。在某种意义上,清政府是毁在废科举上。说得绝对一点,不废科举,何来“辛亥”?没有“(19)05” ,何来“(19)11”?科举的废除还造成一个后果,民国找不到使得民族国家一体化的整合方式,某种意义上说,辛亥革命的胜利乃是地方士绅的胜利,中央不再能控制全国。此外,科举废除后,这套比较具有公平性的选官制度没有找到替代品,结果吏治大坏,任人唯亲、派系政治等泛滥成灾。所以科举的废除在某种程度上比辛亥革命更重要,它倒是一场真正革命,一场静悄悄的革命。2005 年许纪霖在“科举废除百年”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7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利弊(4 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
21、识,说明科举制的废除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 分)37、 (10 分)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并无现代意义的民法,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 19 世纪末。1902 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1908 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于1910 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 ,但未及正式施行。摘编自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1)依据材料,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 (1 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 19 世纪末”的国内背景,并指出民法典“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 (3 分)材料二19541
22、956 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 。此后,由于发生“整风” “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 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 ,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2)依据材料二,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 。 (2 分)材料三1979 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 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 1986 年颁
23、布民法通则。1992 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 21 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 年 3 月 15 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 ,并提出争取 2020 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3)依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 (2 分)这一历程反映了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 (2 分)38.(10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 。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 ,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 7 -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